2022年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家庭专项练习_第1页
2022年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家庭专项练习_第2页
2022年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家庭专项练习_第3页
2022年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家庭专项练习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家庭专项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默写古诗,再回答问题。乞巧_,_。_,_。1这首诗是_代诗人_描写_的名诗。农历_的夜晚,俗称“七夕”,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_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碧霄”的意思是_。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_的向往。嫦娥_,_。_,_。2这首诗是_代诗人_写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同嫦娥一样_的处境和心情。2. 课内阅读。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欲断魂。酒家?牧童。1把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中写到的传统节日是_,这个节日习俗有_、_。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A.对亲人的思念和缅怀。B.神在他乡的孤独落寞。C.对杏花村的喜爱。3. 阅读古诗

2、,完成练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诗中的“佳节”是指(_)节,现在又被我们称为(_)节。2诗中用于表现远在他乡的游子逢年过节便会深深地思念故乡亲人的千古名句是:“_,_.”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诗描写了(_)和(_)的节日习俗。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_的思念之情。4.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练习。采莲曲王昌龄_,芙蓉向脸两边开。_,闻歌始觉有人来。1把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描写的是()。A.水仙花B.荷花C.菊花3根据古诗内容请将序号填在括号里。A.描写送别友人B.描写姑娘采莲C.描写水乡美景、鱼儿嬉戏杨万里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_)汉乐府江南(_)王昌龄采莲曲(_)4这首诗中采莲少女有什么特点?_5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_5.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本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川:子规:才了:3理解“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句话的意思。_4古诗最后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_。6. 阅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1)根据片段

4、内容填空。秋的声音在里,在里,在里,在里。(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绽开-匆匆-(3)用“匆匆”造句。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林中松树刚洗过澡一身_,松针上一串串雨珠_。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1)将下面的叠词填入语段的横线上。明明亮亮 清清爽爽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松针上一串串雨珠。(2)句把小蘑菇比作,旬把比作蘑菇。(3)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句中“斗笠”的含义。句中的“斗笠”指,句中的“斗笠”指。A遮阳光和雨的帽子B指戴着斗笠的孩子们C指小蘑菇的伞面像一顶斗笠8. 阅读古诗,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完成练习。元

5、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夜雪宋陆游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1节日不同,元日描写(_),除夜雪描写(_)。A除夕B春节2景象不同,元日描写了(_)的景象,除夜雪描写了(_)的景象。A热闹欢快、万象更新 B宁静祥和、喜盼丰收3天气不同,元日中的天气是_,除夜雪中的天气是_。4习俗相同,都描写了_、_的节日习俗。但元日还描写了_的节日习俗。9. 听古诗,并选正确的选项。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_,非是藉秋风。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垂緌(ru)B.清露(l)C.疏桐(tng)D.藉(j

6、)秋风2下列有关诗人简介有误的一项是( )A.虞世南,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B.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C.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修、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D.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3补充诗句( )_,非是藉秋风。A.居高声自远 B.床前明月光 C.前不见古人 D.后不见来者4下列对这首诗中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B.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C.疏:开阔、稀疏。D.藉:狼藉。5这首诗运用了(

7、 )的表现手法。A.托物言志 B.动静结合 C.虚实结合D.衬托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B.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C.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诗的前两句侧重于主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客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

8、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D.“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才能声名远播。10. 阅读古诗。塞下曲_,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_。1将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_的思想感情。11. 古诗阅读。所见牧童_ ,歌声_。意欲_, _。1补全古诗2诗中刻画了一个可爱的_形象。3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童真童趣的一项是()A.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B.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C.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D.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12. 读诗歌,回答问题。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

9、没在石棱中。(1)请翻译整首诗。(2)“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13. 先将古诗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所见_,歌声振林樾。_,忽然闭口立。1补充古诗内容。2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3这首诗刻画了一个( )的牧童形象。A.天真烂漫 B.调皮捣蛋 C.富有心机4牧童“忽然闭口立”的原因是“_。”(用原文回答)14. 阅读理解。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心聊代醉。注释帝里:京都。茗:茶。1诗中没有写到的景物是( )A.翠柳B.花C.草D.飞燕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在清明的时候写的B.诗的三、四句通过马车声和城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