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营养师培训课件(全套教案)_第1页
公共营养师培训课件(全套教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篇 第一章 人体构成及食物的消化吸收第一节 人体构成一、原子水平人体内含有60余种元素:C、H、0、N占96%,其余大多数我们称为微量元素。二、分子水平 构成人体最重要的化学分子是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另外人体也离不开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三、细胞水平 细胞是生物体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四、组织水平 在组织细胞水平,人体是由组织、器官及系统构成的。五、整体水平 从整体水平上看,人体各部分间呈现稳定的定量关系。第二节 消化与吸收一、消化1.概念: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2.方式: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研磨,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 合、搅拌

2、,并向消化道的远端 推送的过程。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分别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大分子物质,使之成 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3.正常情况下,这两种消化方式同时进行,互相配合。二、吸收1.概念:食物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2.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过程。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三、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口腔:消化过程是从口腔开始的。1.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小唾液腺;2.唾液:就是由以上唾液腺分泌的一种混合液,为无味的粘稠液体。性质:无色透明低渗液体,p

3、H约7.0,分泌量11.5L/d成分:99%水、无机物(Na+、K、Ca2、Cl、HC03、硫氰酸盐等)、有机物(粘蛋白、唾 液淀粉酶、舌脂酶、溶菌酶、IgA、乳铁蛋白等)、一些气体分子(02、N2、C02);3.唾液的作用1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说话和吞咽2溶解食物,品尝食物味道3清洁保护口腔:唾液可冲洗和稀释进入口腔的有害物质;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可保护牙釉质和与有害鞣 酸结合的作用。4抗菌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IgA、硫氰酸盐、乳铁蛋白等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4.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二)咽与食管(三)胃1.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 成人胃容量一般为1-2L。胃有贮存和

4、消化食物两方面的功能。 食物入胃后, 经过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形成食糜后被排入十二指肠。头区:胃底、胃体上端尾区:胃体下端、胃窦2.胃粘膜是一个复杂的分泌器官3.胃的运动1头区的运动A.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头区肌肉的舒张,胃 的容积增大。B.意义:使胃容积增大(50ml-1.5L),准备容纳食物,而胃内压力变化不大。胃头区的主要功能是暂 时储存食物。2尾区的运动A.移行性复合运动:人在空腹时,胃处于静止状态,但尾区和上段小肠可发生间断性的强烈收缩,即MMC。B.收缩特点:收缩起自胃体的中部,并向尾区推进,每隔90min发生一次,每次持续3

5、5min。C.意义:将上次进食后遗留的食物残渣和积聚的粘液推送到十二指肠,为下次进食作好准备。进食后这种 运动消失。其功能减退易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肠道细菌过度繁殖。3蠕动A.食物入胃后5min开始, 起始于胃体中部, 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 频率3次/分,每次持续约1min。B.作用:向前推送食物。胃窦可产生逆蠕动,研磨食物,有利于食物与胃液的充分混合以及食物的消化。4.胃液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酸性液体,PH为0.91.5。正常成人分泌量约为1.5-2.5L/d。胃液的成分包括水、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HCO3-、内因子1盐酸 包括游离酸(多)和结合酸(少),二者的总浓度称为胃液的总酸度

6、。2胃液酸度的临床单位:临床上用中和100ml胃液所需0.1mmol/L的NaOH的毫升数来表示胃液的酸度。正常人空腹胃液的总酸度为1050临床单位(其中游离酸为030临床单位)。3胃酸的作用:A.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之提供适宜酸性环境。B.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蛋白变性,易于被消化。C.杀菌D.促进小肠对Ca和Fe的吸收E.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4胃蛋白酶原A.有I型和H型两种,由主细胞和粘液细胞分泌,两型的功能相同;B.胃蛋白酶原无活性,在pHV5.0时可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最适pH为2.03.0。胃蛋白酶也可催化胃蛋白酶原成胃蛋白酶,即自身催化作用。C.胃蛋白酶可将蛋白水解

7、为月示、胨和少量多肽。但胃蛋白酶缺乏者,蛋白消化仍正常。5粘液和HCO3-A.胃粘膜细胞分泌两种类型的粘液B.迷走神经兴奋和ACh可刺激颈粘液细胞分泌可溶性粘液,润滑胃内食糜。C.位于胃腺开口之间的表面粘液细胞分泌的大量粘液覆盖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个厚约0.51mm的凝胶层,同时表面粘液细胞分泌的HCO3-也渗入进来,形成一个粘液-碳酸氢盐屏障。D.作用:a.保护胃粘膜免受胃酸及胃蛋白酶侵蚀。b.润滑作用,减少粗糙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性损伤。6内因子A.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55000。B.可与食物中VB12结合,保护其不被小肠消化酶所破坏而在回肠被吸收。所以胃切除者必须由胃肠外补 充V

8、B12。C.缺乏导致巨幼贫。(四)小肠 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胰液、胆汁、小肠液1.小肠的运动(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肠道特有的运动形式,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3)小肠运动的作用: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便消化。(4)蠕动和蠕动冲:一种强烈的快速蠕动,2-25cm/s,肠道感染或桓肠。2.进入小肠的消化液(1)胰液是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细胞所分泌的,无色等渗碱性液体,1.5L/d,PH7.8-8.4,具有很强的消化 能力。A.成分:水无机物:Na+、K+、CI-、HCO3-等(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 有机物:各种消化酶(蛋白水

9、解酶、淀粉酶、脂肪酶等)B.蛋白水解酶 包括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和羧基肽酶等。 胰腺腺泡细胞还分泌胰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胰腺内胰蛋白酶原激活,避免自身消化。C .胰淀粉酶 水解淀粉、 糖原、 碳水化合物为二糖和少量三糖, 但不能水解纤维素, 最适pH 7.0。D.胰脂肪酶 主要的胰脂酶(三酰甘油水解酶)可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最适pH 8.0胆固醇酯水解酶:水解胆固醇酯为胆固醇和脂肪酸。磷脂酶A2:水解磷脂为溶血磷脂和脂肪酸。E.RNA酶、DNA酶:胰液中还含有RNA酶、DNA酶,可使相应的核酸水解为单核甘酸。 正常情况下, 可有少量的胰淀粉酶和胰脂酶进入血液,但在急性

10、胰腺炎, 血液中胰酶水平可显著增高, 所以测定血浆中这两种酶的浓度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一个有效指标。(2)胆汁A.胆汁由肝细胞产生,在胆囊贮存浓缩。B.肝管(胆汁-胆小管-胆管-肝管-出肝)C.胆汁的作用a.乳化脂肪:胆盐和卵磷脂分子呈双嗜性,可作为乳化剂将脂肪分散成小滴,扩大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促进消化。b.促进脂肪分解产物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盐可以自发聚合形成微胶粒,作为运输工具携带脂肪分解 产物及脂溶性维生素(混合微胶粒)通过肠粘膜表面的静水层到达小肠上皮细胞而吸收,胆盐仍留在肠腔 反复使用。c.刺激肝脏胆汁分泌d.分泌到肠道的胆盐发挥作用后可在回肠吸收, 经门静脉回到肝脏, 重新合

11、成胆汁,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每次进餐循环2-3次,吸收95%左右。e.回到肝脏的胆盐可以刺激肝脏胆汁的分泌:胆盐利胆作用。(3)小肠液A.小肠内有两种腺体: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13L/d,pH 7.5-8.0,无色等渗碱性液体。B.成分:水、粘蛋白、肠激酶C.作用: 润滑保护小肠粘膜,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稀释食物,促进吸收,上皮细胞刷状缘存在各种消化酶(肽 酶、脂肪酶和寡糖酶),可对刷状缘及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内的营养物质继续消化,但脱落至肠腔后无活性。(五)大肠1.运动形式:运动少而缓慢(1)袋状往返运动(类似小肠的分节运动,但又有所不同。)(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由一个结肠袋或一段结肠收

12、缩完成,具有推进作用。(3)蠕动与集团运动 (行进很快, 向前推进很长距离的强烈蠕动, 可将肠内容物从横结肠推至乙状结肠或 直肠)2.大肠内细菌的作用占粪便干重的2030%作用:(1)发酵糖与脂肪,腐败蛋白质(2)合成B族维生素和Vit-K(3)将胆红素转化为尿胆素原,初级胆红素转化为次级胆红素;(4)分解胆固醇、药物和食物添加剂。(5)使某些氨基酸脱羧生成胺;还可将氨基酸转化为氨,95%吸收后转化为尿素。四、食物的吸收 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各种营养物质的分解产物、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以及大部分消化液即可通过消 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一)吸收的部位1.口腔与食管:食物不被吸

13、收。2.胃:少量酒精、某些药物(阿司匹林)、水分。(因为胃粘膜无绒毛,且上皮细胞之间为紧密连接)3.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尤其十二指肠和空肠。回肠可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4.大肠:水分和无机盐。(二)吸收的形式1.被动转运-扩散 单纯扩散:小分子、膜不让水通过与脂类物质组成,脂溶性小分通过膜,O2、CO2易化扩散2.主动运输(转运)ATP生理活动主要能量供应者3.被动转运:继发主动运输Na+能促进葡萄糖吸收。第一篇 第二章 能量一、国际制单位 焦耳j1j=1牛顿的力把100克的物体移动1米所需的能量。二、卡cal1kcal:将1 00克纯水由1 5度升高到16度所需的能量1kcal=4.41

14、8kj1kj=0.239kcal 1000kj=1mj=239kcal能量来源1:生物的能量来源: 太阳的辐射能2:对太阳能的转化:由植物利用光和作用合成糖类,形成含碳的有机化合物。3:动物可利用的能量:糖类、脂类、蛋白质、三类含碳有机化合物。4:能量代谢:指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一、产能营养素(一)能量来源1糖:(主要70%以上)脑组织所需能量则完全来源于糖的有氧氧化,缺氧和血糖水平过低,均可导致意识障碍,昏迷及抽搐。2脂肪:次之30%贮存能量3蛋白质:很少(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能成为主要能量来源)第二节主要含氮更新核酸糖脂肪T TCO?+H20蛋白质/E

15、nergyADP+PIATP50%Heat energy(二)能量利用能源物质释放的能量50%转化为热能,其余以自己能形式贮存与ATP除骨骼肌运动时说完成的机械外功,其余的自由能最终也转变为热能二、食物的卡价(一)能量代谢测定中的有关概念1.食物的热价:物理卡价:指每克产能营养素在体外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物理热价:指每克产能营养素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生物热价:指每克产能营养素在体内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糖与脂肪:物理热价=生物热价蛋白质:物理热价 生物热价(因为蛋白质杂体内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有一部分以尿素的形式由尿中 排岀。2.食物的氧热价:食物氧化时每消耗1L氧所产生热量称为该食物的氧热

16、价。3呼吸商(RQ :指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二氧化碳量(CO)与吸入的氧气(02)量的比值RQ=CO产生量/耗Q量4.非蛋白呼吸商(NPRQ指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非蛋白食物时的二氧化碳产生量与耗氧量的比值5.养物质氧化的几种数据物质耗氧量 产CQ量(L/g)物理热价(KJ/g)生物热价(KJ/g)氧热价(kj/g)呼吸商(RQ)糖0.830.8317.017.021.01.00脂肪1.981.4339.839.819.70.71蛋白质0.950.76 r23.518.018.80.85三、能量来源分配正常成人:糖类55%65%第三基础代谢一、基础代谢基础代谢(BM)机体在维持生命的所有器官所需的

17、最低基础状态的条件:(1)清晨空腹 禁食12-16h前一天清淡,不饱食以排除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的影响。(2)静卧 平卧半小时以上,全身肌肉放松,排除肌肉活动产生的能量消耗。(3)清醒且情绪安闲。以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4)室温20-25度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BMR勺正常值+-10%+15%大于+-20%可能是病态甲亢:+25%+80%甲减:20%40%发烧体温每升高1度BMF升高+13%二、基础代谢的测量1气体代谢法根据氧的消耗量推算能量的消耗量2用体面积计算基础代谢=体表面积mx基础代谢率KJ/(m2.h)体表面积=0.00659身高(cm)+0.0126

18、(kg)-0.1603(三)影响基础代谢率的因素1体表面积 越大 越高2年龄 水年龄增大而减少3性别 女性小于男性4激素 有很大影响 甲亢5季节与劳动强度 寒季大于暑季 高强度大于低强度(四)静息代谢RMR1在进食3-4小时后测量 其余测量条件与基础代谢同2测量状态接近人的正常生活状态。3与基础代谢相同 相差10%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一)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影响最大,全身剧烈活动时短时间内其产热量比安静时高出十倍(二)精神活动 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影响不大。其产热量一般不超过4%,但精神紧张状态时能量增加。(三)环境温度1.20-30度环境中较稳定2.大于30度能量代谢率增

19、加3.小于20度 能量代谢率增加(四)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五)生长发育与孕期第四节 能量消耗测定人体总能量消耗(TEE测定是研究能量需要的常用方法一、直接测量法1直接测量从机体体表呼出尿液和粪便排出的总热量2测定能量消耗较精确的方法二、直接测热法 原理;是利用定比定率测算出一定时间内氧化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多少。(一)气体代谢法利用化学方程式和呼出商(RQ)计算C6H12O6=6CO2=6H2O(二)双标计水法同位素标记 质谱仪测定(三)生活观察法 跟踪观察计算(四)心率检测法误差较大 三林床应用的简便方法 产热量=氧热价*耗氧量用代谢测定仪测定受试者一定时间内 (6分钟) 的耗氧量 (VO

20、) , 将混合食物的呼吸商定为0.82此时氧热 价是20.20KJ用氧热价乘以所测耗氧量即为时间内的产热量。第五节 需要量及膳食参考摄入量一、 能量需要量的确定BM风PAL1、WHO用Schofielol公式估算BMR2、 我国采用Schofielol公式估算成年人的BMF应减5%3、PAL体力活动水平表1-2-5二、 膳食能量推荐摄入量表1-2- 6=BMRPAL第六节能量的食物来源专业辅助材料:每一种食品的原料测定第一篇 第三章第三章 蛋白质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恩格斯的反社林论中指出“生命是蛋白质体的存在方式” 从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可以看出 第一蛋白质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二生命是物质运动的特

21、殊形式是蛋白质存在方式 第三这种存在方式的本质就是蛋白质与其外部自然界不断的新陈代谢一、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蛋白质存在与所有的生物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的组合二、 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生物学功能1、 催化作用: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有效的化学反应快速稳定有序2、 调节作用:激素 蛋白3、 免疫作用:抗体是高度专一的蛋白质,蛋白质可能是能够区分自身和非自身的唯一分子蛋白质和多肽是机 体免疫系统的绝对主力.4、 运载和储存-载体通道、泵等 氧气在血液中有血红蛋白运输,在肌肉组织中由肌红蛋白运输,铁在血浆中由转铁蛋白运输,在肝细胞内 由铁蛋白储存。5、 运动与支持蛋白质是肌肉的主要成分皮肤骨骼的高

22、抗张强度主要依靠其所含的胶原纤维蛋白6、控制生长和分化7、接受和传递信息作用视网膜杆细胞中的光受体蛋白8、生物膜的功能9、保护功能毛发、皮膜、粘蛋白、毒蛋白等三、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性1、维持细胞组织的生长、更新和修补2、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催化酶、免疫(抗原及抗体)运动(肌肉)物质转运(载体)凝血(凝血系统)3、氧化功能人体每日18%能量由蛋白质提供第二节 组成和分类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1、是一类含氮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大量有C.H.O.N外还有少量的硫和磷。某些还含有微量元素2、蛋白质的含氮量 (1)氮占生物组织中所含氮物质的绝大部分 (2)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氮量接近16%(3)蛋白质含量(克%

23、)(4)每克生物样品中含氮的克数(N)/16%每克生物样品中含氮是克数(N)X6.25二、分类(一)依据蛋白质的外形分类1球状蛋白质:功能蛋白2纤维状蛋白质;结构中的多为纤维状(二)依据蛋白质的组成分类1简单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2结合蛋白质由简单的与其他非蛋白成分结合而成(三)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分类1完全蛋白2半完全蛋白3不完全蛋白第三节 氨基酸一、氨基酸蛋白质结构的基本单位蛋白质T蛋白胨T多肽T二肽T氨基酸1、 在天然蛋白质中用于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它们与其他氨基酸的区别都是有遗传密码称为编码氨 基酸2、20种以外后衍生(一)氨基酸的结构编码氨基酸的共同特点1.组成2.不同的a-氨基酸其

24、侧链不同3.氨基酸具有手性互为镜像,不能重叠,称为手性.称为L构形和D构形(同分异构体)编码氨都是L-构形,故称为a-L-氨基酸 甘氨酸不含手性C原子(二)氨基酸的分类20种基本氨基酸按R的极性(与水的关系)分为1.八种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脂肪族氨基酸2.七种极中性氨基酸OIIH2N-CH-C=OH|CH2|OH (羟基-OH)3.三种碱性氨基酸:精氨酸 赖氨酸 组氨酸4.两种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 谷氨酸5.支链氨基酸:缬氨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6.含羟基的氨基酸:丝氨酸 苏氨酸7.含硫氨基酸:半胱氨酸(含硫基)甲硫氨酸(含硫甲基)(三)肽键与肽链1肽键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相

25、连2肽氨基酸通过肽链相连称为肽第四节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腐败一、蛋白质的消化(一)生理意义 :1由大分子转变为小分子便于吸收2消除种属特异性防止过敏毒性反应(二)主要的酶类 据水解肽部位不同分为两类内肽酶: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 靡蛋白酶 弹性蛋白 外肽酶(三)消化过程1.胃中消化2.小肠内消化 蛋白水解酶:包括胰蛋红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和羟基肽酶、氨肽酶1产生的肽在小肠黏膜刷状缘在经容肽酶如氨基肽酶2及二肽酶的 作用水解为氨基酸395%勺食物蛋白质在肠中完全水解二、氨基酸的吸收继发性的转运完成,多种载体三、蛋白质的腐败(芳香族氨基酸对肝腹水病人少用)1、主要在大肠中进行是细菌对蛋白质及其他消

26、化产物的分解作用2、腐败分解作用包括水解、氧化、还原、脱羧脱氨脱氨基等反应, 可产生有毒物质如胺类(腐氨)酚类、吲哚类、氨基硫化氢等3、这些有毒物质被吸收后由肝进行解毒。氨基酸的一般代谢、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动态 二、氨基酸代谢库1、食品蛋白经消化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与体内组织蛋白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内源性氨基酸)混在一 起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称为氨基酸代谢库食物蛋白的消化吸收 /合成蛋白质和多肽组织蛋白质分解-氨基酸代谢库-脱氢基作用非必须氨基酸合成/脱羧基作用转变为其他含氮物2、氨基酸的分解代谢概况 特殊分解代谢-特殊侧链的分解代谢 一般分解代谢-脱羧基作用:C02和胺3、脱氨基作用

27、:氨化脱氨基、非氨化脱氨基、联合脱氨基 (一)氨化脱氨基作用12HH2O/ FCH-COOHFCCOOHFCCOOH+NHIIIIINH2NH2.L谷氨酸脱氢酶,是一种不需氧脱氢酶,以NAD+或NADP+重要的转氨酶:(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又称谷丙转氨酶(GPT)该酶在肝中活性较高,在肝的疾病时,引起血清中的ATP大量升高(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又称谷草转氨酶(GOT)特点:a:只有氨基移,没有氨的生成b:催化的反应可逆c:其辅酶都是磷酸吡哆醛三)联合脱氨基作用 是体内主要的脱氨基方式 特点:有氨生成,反应过程可逆三、氨的代谢1氨有毒性,血氨过高,可引起脑功能紊乱与肝性脑病发病有关。2体内代

28、谢产氨或经肠道吸收的氨主要在肝合成尿素而解毒 (一)血氨的来源和去路/合成尿素血氨宀合成非氨基酸及其他合成谷氨酰胺经肾脏以铵盐形成排出(二)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 肝外组织,如脑、骨骼肌、心肌。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催化(三)尿素的生成合成尿素的途径称为鸟氨酸循环ATP+CO2+NH+H2O/ 氨基甲酰磷酸2ADP+P尿素合成的特点:COOHCOOH|L谷氨酸脱氢酶(CH2)2- (CH2 2|/CHNH2NADNAPH+H|COOHL谷氨酸|CINH|COOH二)转氨作用由转氨酶催化,将a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a酮酸上,各种转氨酶均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VB6参与)1合成主要在肝细胞的线粒体和胞液中进行2

29、合成1分子尿素需消耗1分子C02来自3个ATP的4分子ATP。 尿素生成的调节:1食物蛋白影响:高蛋白膳食合成增加低蛋白膳食合成下降2.CPS-1的调节AGA其变构激活剂(四)高血氨症与肝昏迷1正常值:5.54-6.52引起高血氨症的主要原因:肝功能严重损伤,尿素合成障碍3.机制4.降低血氨的措施:限制蛋白质进食,给于肠道抑菌药物,给予谷氨酸使其与氨结合为谷氨酰胺。四、a-酮酸的代谢:经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由转氨基作用合成非必需氨基酸,转变为糖类或脂类 生成酮氨基酸:亮氨酸,赖氨酸 生糖氨基酸:甘、丝、丙,等多种氨基酸 生酮兼生糖氨基酸:异亮、苯丙、酪、苏、色。一、 个别氨基酸代谢1.谷氨酸脱

30、羧生成r-氨基丁酸2.组氨酸牛磺酸是胆汁酸的重要组成部分。二、 一碳单位与氨基酸代谢1.概念:P252.常见一碳单位种类:甲基-CH3亚甲基(-CH2-甲烯基)次甲基(=CH-)3一碳单位的载体不能游离存在,以四氢叶酸为载体参与反应。一碳单位代谢障碍会影响维生素A、蛋白质的合成,弓I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4磺胺类药及氨甲喋呤等是通过影响一碳单位代谢及核苷酸合成而发挥药理作用。孕妇服叶酸,协助DNA合成,减小畸形。三、 硫氨基酸代谢1蛋氨酸的代谢是体内合成许多重要化合物,如肾上腺素、胆碱肌酸和核酸等到的甲基提供N5-CH3-FH4四氢叶酸生理意义:再生四氢叶酸,提供甲基,减少蛋氨酸的净消耗2半胱氨

31、酸与胱氨酸的代谢硫酸根的代谢PAPS硫酸根的活化形式3谷胱苷肽的生理作用作为抗氧化剂,维持酶-SH还原性和膜的完整性2GSH+H2O2CSSG+2HO2GSH+2HB-ECSSG+2HB:E+2H2O参与生物转化,参与氨基酸转运,参与解毒的作用。四、芳香族氨基酸(一)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代谢(二)色氨酸代谢生成:5-羟色胺,一碳单位等五、 肌酸的代谢:是能量的贮存形式六、 支链氨基酸的代谢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第五节蛋白质的营养评价一、 食物蛋白质含量1.甲氮的摄入量来代表蛋白质的摄入量二、 蛋白质消化率1.表观消化率:不计内源粪氮的蛋白消化率2.蛋白质真消化率:考虑粪代谢时的消化率三、 食物蛋白的利用率1.蛋白质的功效比值:动物每摄入1g蛋白质所增加的体重克数2.生物价:指食物蛋白的利用率(P28)第六节蛋白质的互补作用1.概念:将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以提高其营养价值的作用。2.例:谷类蛋白质含LYS较少而TRP较多,而豆类蛋白质含TRP较少,而LYS较多,二者混合后食用,即 可提高营养价值。第七节一、氮平衡1.人体每日需分解一定量的组织蛋白质,并以含氮终产物的形成排出体外。同时须从食物中摄取一定量的 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