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应做到的几个转变 新课改论文_第1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应做到的几个转变 新课改论文_第2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应做到的几个转变 新课改论文_第3页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应做到的几个转变 新课改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应做到的几个转变 新课改论文(一)从重视传授知识向重视启迪智慧转变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学生知道世界是怎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应该让学生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第三,应该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成为一个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人。因为只有探索和创新,才能增加新的知识,开拓新的领域。这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主要是在第一、第二两个方面做文章,注重的是传授确切的和无可置疑的数学知识,而忽视了对学

2、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编写到老师的讲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一个完美的严谨的系统的体系。为了追求高分,有的教师死抱书本、死抱标准答案,对于学生异于书本或教师的具有创新思想火花的见解,有的甚至明明正确,只是不同于标准答案,不按书本或老师讲的方法,均一味排斥、指责,学生平时接受的也往往是跟随型、模仿型的思维训练。长此以往,在学生的心理上确立了一种“坚信”与“无疑”。这种以灌输“完美”知识为价值取向的教学,只会使学生在前人已做定论的知识中徘徊,思维僵化,问题意识丧失,还谈什么创新与发展呢?在历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颁奖大会上,发奖时中国的选手都非常风光,因为金牌往往大部分被我们囊括。

3、但发奖后中国的选手常常是怀抱着奖杯呆坐在座位上,而西方国家的选手们则蜂拥到台上的科学家面前,提出一大堆稀奇古怪的问题。虽然他们不会考高分,但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才是时代发展进步的源泉。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学生,他们的说和做,无不具有创造因素,好奇、好问、好动、好想,他们生性中的求异意识比较强烈。比如有的学生在举例说明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时指出:老年人拄着拐杖走路较平稳的理由是,拐杖的落地点与人的两只脚这三点确定一个三角形。这个例子源于生活、生动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又比如有的学生在解决 “1点与2点之间时针与分针何时第一次重合?” 这个问题时,不是运用列方程法求解,而是直接

4、摘下自己的手表转动来观察结果。这种解法,突破常规,显示了学生智慧的灵光。再比如有的学生在将 和差化积时,跳出了课本中形式化的公式,而将数值 变为tan600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些不正是我们数学教学所追求的东西吗?大量实践表明,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创造潜能,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引导、如何进行发掘。教师的教学不同于学者的研究。教师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否将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变成教育形态的知识,也就是说能否将书本知识心理化,变成学生感兴趣、易于接受的东西。学校数学教育不可能教给学生一生都管用的数学知识。学校数学教育应该教给学生的是:透过数学知识之外的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数学的思

5、想、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式,做人的道理,独立的人格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更有智慧的人。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二)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质上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点对我们数学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方面,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它有其自身的特点:数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严谨的推理、刻板的证明、繁杂的运算、众多的技巧、多变的题型等等,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很难接受、很难理解。另一方面,数学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论,而且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6、如果缺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人类世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智慧就很难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创新更是一句空话。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课堂上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必须正襟危坐、小心翼翼,不敢轻易讨论、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敢与老师争辩。这种专制、沉闷、封闭、压抑,缺乏学生参与、缺乏学生独立思考的课堂教学,怎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呢? 比如在教学课本例题 “若tan=3,求 的值”时,有的教师往往直接抛出代入法(将sin=3cos代入原式约去 得值或分子分母同除以 得 ,再将 =3代入求值),紧接着

7、就是模仿性训练。学生当堂往往能听懂会做,可事过不久,他们就会忘得一干二净。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种解法完全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主动思维活动的结果。对学生来说,不经历新解法 产生过程,就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痕迹,更无法达到内化的程度。学生中常常出现的“眼高手低”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教学上述例题时,我做了如下设计: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他们往往用刚刚学过的平方关系与商数关系求解,由于要分类讨论,过程比较繁杂。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调整思维方向,主动探究简捷解法。通过观察、分析、尝试,学生基本上能独立获得以上两种“代入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何解下列变式

8、题: ; ; ; .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分子分母为齐次式(各项次数相同)时,往往可以运用这两种“代入法”求解,有时候还需要将分子或分母中的“1”用“ ”来代替。在整个例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他们不仅知道例题的解法“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更知道碰到新问题该“怎样做”。这种通过主体活动获取的知识,不仅在主体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还能使主体学会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随时间的推移,主体会渐渐淡忘(淡忘的主要是知识),但思想方法却铭刻在心中,只要稍做复习,就会立即得到重现和再认。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是什么”、“为什么”、“ 怎样做”的培养,

9、久而久之,就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也许有的老师认为,一个例题就得花一节课的时间,这样下去怎能完成教学任务呢?其实,一方面,并不是每个例题的教学都要像上面那样设计,而是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的问题,来锤炼学生的思维,并从中提炼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另一方面,教学中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要讲清、讲透,能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操作、去发现的问题,要敢于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笔者在20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如果教师先讲示范题,学生解题时总是走不出教师的思维圈,大大抑制了学生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反之,如果放手让学生

10、自己去尝试、去探索,让学生走出守成思维模式,往往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仅解法多种多样,而且有的解法别具一格、标新立异,具有突出的创造性特点。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先生曾将中西方的教学方法做过形象的比喻:比如教学生游泳,中国的方法是先花一定的时间讲述游泳的理论知识,并做示范动作,然后再让学生去实践;而西方则是首先将学生往水里一丢,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领悟,然后归纳大家的体会和感受。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结果也不同,中国学生基础扎实,模仿能力强,但缺乏创造;而西方学生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强,但基础不够扎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要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

11、考。”在时代呼唤创新的今天,我们的数学课堂要更加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加注重激励学生思考,更加注重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在于教师的流畅表达,不在于过程的有条不紊,不在于场面的热热闹闹,而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课堂活动,是否真正提高了思维水平。(三)从整齐划一的要求向鼓励个性发展转变1997年上海市在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数学教育行政纲领中,首次提出数学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之后,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就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指南。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个性或个体倾向性为本实施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总是以学生获得高

12、分作为教育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为了追求高分,不论是什么材料,教师往往都采用高强度的机械性、模仿性、重复性的训练,试图促使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在茫茫题海中呻吟,智慧被压抑、个性被磨灭,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这样怎能学好充满智慧的数学呢?这种做法,虽然有时候也能增加一些考分,但这是*拼时间、拼体力、遭受痛苦、牺牲欢乐、牺牲全面发展,甚至产生心理畸形或扭曲换来的,是得不偿失的,此与当今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新课改的理念背道而驰。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个性”乃是先天的心理生理上被给定

13、了的,并且必然会以精神的方式把自己表现出来,因而对“个性”的任何严厉的压抑便都是一种人为的扭曲。对于学生的个性只要无害于我们的社会,就应该得到尊重和承认,受到重视和保护。一位虚荣心、好胜心很强的女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因为漏写一个小数点而痛失5分。试卷发下来之后,她偷偷地添上这一点,来找老师要分。虽然老师已从添加这一点的墨迹中看出 问题,但他没有当面点破,而是满足了孩子要分的愿望。不过补分之后,他在这一点上画了一个重重的红圈。孩子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惭愧不已。以致若干年以后,都难以忘怀。这位老师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巧妙地让学生自省、自悟,并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体现了他高超的教育

14、艺术。其次,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的个性就像他们的脸一样是千姿百态的,正是这种千姿百态才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人才,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正如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所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绿叶,才将世界装扮得如此的美丽。”有的学生个性沉着冷静且善于思考;有的解题严谨细致,有的开放发散;有的擅长形象思维,有的擅长逻辑思维;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绘画能力强;有的想象力丰富;有的好标新立异;有的虚荣心、自尊心特别强;等等。数学教育所应该强调的是,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性,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培植和发挥,培养其自信心,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培养和发

15、展,这才是数学素质教育的真谛。我曾担任高一班主任并带该班数学课。班里有位男生,虽然其它功课都不错,但数学基础不太好,高一学年数学测验常常不及格,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多次找他谈心,帮助他分析原因,鼓励他树立信心,但收效甚微。可高二上学期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那次班里出了一期黑板报,我发现上面的刊图很美观、很有创意,一问才知道就是这位男生画的。在当周的班会上,我充分肯定了他的绘画才能,鼓励他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出力。同学们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以后,我又经常让他在我的数学课上展示他画图的本领,使他获得较多的成功体验。自此以后,这位男生横下心来努力学习数学,成绩一直呈上升趋势。说来真怪,仅寥寥数语,竟产生如此大的功效。进入高三,我又推举他担任学生会主办的星潮报美编,继续发挥他的特长,这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充实、紧张的高三阶段这位男生的文化课成绩(包括数学成绩)都有较大的提高,当年高考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