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单元说明】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它们分别是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和口技。社戏是回忆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小说。文章采用写意笔法,于优美的意境中包孕着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珍惜与眷恋。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竹影则是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观舞记是对印度舞蹈艺术的形象展现。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五篇文章表现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如乡村戏剧、民间传统艺术、舞蹈艺术及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不仅局限于文化艺术。像社戏中不仅有地方戏曲方面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孩子

2、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竹影中精彩的童趣表现;安塞腰鼓中演绎的生命的力量;观舞记中展现的中印人民的浓厚友谊。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选文的题材优势,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学习中体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戏曲大舞台”意在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交流、合作、探究等综合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继续扩大识字量,积累词语,丰富词汇量。2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美。3 激活思维,多角度理解课文内容,形成和表达个性化的见解二、过程

3、与方法:1 指导运用“粗读细读精读”阅读法;“朗读理解诵读品味精读赏析”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理解课文,丰富阅读形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 探究性阅读,练习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判断,总结阅读体验。3 搜集和整理资料,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三、情感、态度和价值:1 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价值观。2 感悟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对生活的体验,引发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陶冶情操。【教学指要】社戏课型:讲读型基本教学思路: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勾画出景物描写的语句,揣摩作者精心选材、结构文章的方法

4、。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纯朴真挚的思想感情。安塞腰鼓课型:朗读品味型基本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在读清节奏、读准感情、读出气势的基础上,借助媒体的视觉镜头,加深对安塞腰鼓恢弘场面的直观认识,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竹影课型:课内自读型基本教学思路:朗读品味文中重要的语句,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体验课文中蕴含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同时,培养自己追求艺术、享受艺术、创造艺术的能力。观舞记课型:课内自读型基本教学思路: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写法,学习如何用语言表现其他的艺术形式。充分发挥想象力,领悟印度舞蹈的魅力。努力广泛地接触、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

5、文化。口技课型:讲读型基本教学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大意,注意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及用法,找出正面描写口技者表演情况和侧面描写听从反应的语句,理清摹写声音的层次,感悟作者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16  社戏【教学目标】(一) 知识储备目标: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2.了解鲁迅及其代表作品(二) 能力培养目标:                1.品味富于表现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

6、速阅读课文的能力。2.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3.学习通过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三) 情感体验目标1.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2.会农家少年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优秀品质和“我”与农家少年的诚挚情谊,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教学设想】(一) 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疑点:社戏并不好看,但为什么“我”不能忘怀。(二)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1.课型:讲读型2.基本教学思路:在反复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段概括出文中的主要

7、事件,勾画出景物描写的语句,揣摩作者精心选材,结构文章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中所表现出的对劳动人民纯朴真挚的思想感情。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因此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另外,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交流思考中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快乐的童年常常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童年有祖母讲不完神话故事,童年有长大以后再也吃不到的美味佳肴,童年有情

8、同手足,情深似海的小伙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品不够的书,今天,让我们一起寻觅迅哥儿童年的足迹,分享他在农家获得的无限快乐。二、课前热身,初读课文(1)了解鲁迅及代表作品。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的知识。(3)齐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扫除字词障碍。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1)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2)学生细读课文,学习圈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来帮助理清课文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

9、努力,得出结论。)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详写3、4、5节略写1、2、6、7节。2、讨论探究,感知课文思想内涵(1)小组讨论:平桥村在“我”的心中的位置?为什么?(乐土:得到优待、 免念古书、  钓虾放牛)且不管戏是否好看,中心事件是看戏,为何要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    (从中看出老人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平桥村是“乐土”,因为那里老人孩子纯朴善良可爱。这样写能起深化主题的作用。)(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3)归纳思想内涵。四 、小结五 、布置作业1

10、.巩固生字词2.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3. 阅读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思考它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 【板书设计】                            得到优待            老 纯

11、             平 乐          免念古书            人 朴             桥 土   &

12、#160;      钓虾放牛            孩 善             村             好豆好戏      

13、60;     子 良                                             

14、0;                                         第二课时一、回顾全文大概内容,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一起了解课文以“社戏”为

15、线索写了“我”在平桥村的愉快经历。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试着欣赏课文的精彩语段。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描写精彩的部分,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着手学习,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对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敢于质疑的学生应给予鼓励)1学生阅读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想想这部分美在哪里?2学生在个人精读的基础上分组,按写景的与写人的分若干组,相互交流,再全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概括,得出供学生参考的结论:社戏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对话,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

16、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3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月夜行船,朋下归航”语段,速度稍慢。其他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4请男生齐读10自然段少年朋友开船的动作描写,圈出动词,揣摩语言的准确。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1为什么要写戏前三次波折?渲染小伙伴们盼看社戏的迫切心情。2不能看戏“我”心情怎样?心理描写突出心情十分沮丧。3一切问题解决否,小伙伴们自然急急忙忙赶着去看戏。作者抓住了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们看戏的心情。第10自然段:开船一系列动作,突出他熟练的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看戏时愉快的心情。第11自然段:调动多种感官

17、,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水乡月夜图”表现“我”愉快而急切的心情。4小伙伴如此热衷看戏的原因是什么呢?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他们更在乎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玩耍,感兴趣是看戏前后那种快乐的氛围和感觉。5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自由畅谈,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四、教师总结本文写作特色写作特色:围绕中心精心选村,详略得当地叙述事情。景物描写细腻逼真,很好地起到烘托人物,抒发感情,推动情节。成功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社会环境描写颇具地方色彩。五、体验反思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在也没有吃到那夜

18、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通过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六、拓展延伸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设计些题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习俗的兴趣和喜爱之情。)七、作业:你觉得平桥村有哪些好的民风?你家乡民风如何?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 【板书设计】社戏鲁迅自然美:豆田  河流  远山  月色  戏台 “三美” 人性美:善意的嘲笑

19、60; 偷豆  对付六一公公 情感美:  伙伴得到物许来陪我母亲再三嘱咐与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船中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  17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味精炼含蓄的语言,学习文中运用排比、反复的手法进行场面描写的方法。(二)情感态度目标:1.感受文章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美。2.体会安塞腰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三)过程方法目标:1.朗读理解诵读品味精读赏析,以悟

20、代学,领会文章的意蕴美。2.讨论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课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学重点】1.精读赏析重点语句,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2.丰富朗读形式,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文章恢宏的气势,品味文章的主题。【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教学思路】课型:朗读品味型教学思路:这是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应引导学生读清节奏、读准感情、读出气势,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并借助媒体的视觉镜头,加深对安塞腰鼓恢弘场面的认识,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课前准备】1.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2.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课时安排】二课

21、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充分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学生主动探究、师生互动交流,研讨课文主旨。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场景,学生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如:激越昂扬的安塞腰鼓)2.渲染情境,学生谈感受

22、,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二 、课前热身,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注音:亢奋( )  晦暗( )  羁绊() 搏击( ) 烧灼( ) 蓦然( ) 冗杂(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个句子。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三 、整体感知,研讨主旨(一)朗读感知,初步理解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及感情基调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体会

23、文章的语气节奏。(朗读指导:鼓声响起之前,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部分,语调激越、昂扬、饱满、迸发,稍快中注意层次;鼓声落,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3.学生归纳朗读后的整体感受,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二)诵读品味,揣摩内涵1.学生分组品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师生共同评价。2.学生组内讨论,疏理文章脉络文章的叙写顺序是什么?(鼓响前<静>腰鼓表演<动>鼓声止<静>)文章反复出现哪个句子?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好一个安塞腰鼓”  4次,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学生反馈,教师引导理清文章结构(三

24、)研读探究,揭示主旨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质疑探究。2.教师集中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展开交流讨论。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3.

25、学生反馈,教师点拨。4.请学生在朗读及理解重点语句的基础上,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5.教师引导归纳文章主题思想四 、体验反思,拓展延伸播放歌曲黄土高坡片段,谈谈自己对大西北的感觉。想想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而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五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1.内容及方法小结2.作业:摘抄并熟记文中精彩句段。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

26、#160;        搏击前:(安静)         鼓声令人震撼                        动作奇伟磅礴搏击中:(奔放、火烈)   舞姿阳刚之美  &#

27、160;                        节奏粗犷雄劲戛然而止:(出奇的寂静)渺远的鸡啼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析课文美点,体味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学习反复、排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 、复习导入1.请学生朗读文章片段,检查朗读情况。2.师生齐声诵读全文。二 、精读赏析,体会意蕴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

28、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请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2.学生诵读所勾画的语句。3.男女生分组,比赛诵读所勾画的语句,仔细品味。示例:第9-11自然段中“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这个语段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学生根据范例分组品味语句,相互交流,教师参与指导。对共性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补充,达到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效果。4.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片段,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5.学生分组品读,组内讨论:(1)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好,好在_”这样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归纳如

29、:词语方面“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句式方面“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    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了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好,好在使文章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三 、拓展延伸,迁移巩固    学习课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像,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200字左右,并把它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四

30、、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内容小结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腰鼓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2.方法归纳文章用语激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让人激情澎湃。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笔力,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歌之、颂之,值得我们一读再读。3.作业抄写课堂上勾画的句子,反复诵读品味。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蓄势待发壮阔豪放回味无穷(反复、排比、比喻)竹影【

31、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初步领悟“儿童的游戏中蕴含艺术和美”的道理。   3、由“意会”(理解文本)达到“会意”(心灵交汇),发掘生活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        和美。【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童心童趣,与自身经验相契合,形成个性体验、个性感悟。 2、领悟、挖掘游戏中的艺术和美,在基础理解层面上有发展理解。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32、160;一、导入新课。     1、我们来猜个谜语: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光弱它不在,光强它显形。(影子)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       2、根据课题设问:影从何来?(“光”)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光的呢?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1、2小节。重点领会:      这两段写出了光的哪些方面?  (写出了光的特点,变化过程)      这两段写出了孩子对光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

33、挽留)     3、除了1、2两节,还有哪里同样表明孩子们喜欢月光的呢?引导学生读第3节中描写月光的语句,并让学生把“赞美”一词具体化。可问问学生他们是如何赞美的,试着赞美一番。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说明   光,对孩子们来说,是留恋的、喜爱的。晚霞下沉时的“守定西天”和“不可挽救”,月光升起时的“赞美一番”,就表现了孩子们当时的心情。没有“光”,就没有“影”,没了“影”就无以描,这不仅影响孩子们游戏,文章也就不真实。所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光”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教学作铺垫,也有利于学生明白平时写作要求

34、真的道理。二、作者介绍。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三、配乐朗读,体验童趣和童真。   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他们玩的有趣吗?  (幻灯显示)后让学生一一找出并体验。     重点体验:     1、猜烟气。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尽情地猜,不求科学准确,只求从大胆的猜想中,体验孩子们的那股猜劲,从体验中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创新意识。     2、描竹影。通过比较阅

35、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体验孩子们自我欣赏的情趣。 设计说明  趣事和趣味,学生们都有过。本环节的两个体验重点,前者让学生自己猜,后者让学生比较读,其目的就是多给学生自己体验。体验时,指导学生回到童年,沉浸在童年的生活中。 四、审美赏美,从影到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问,是求知的前提。在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园子中,孩子们的玩是充满童趣的,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天真的。请说说他们提了什么问题,爸爸又是怎样深入浅出地说明的,从孩子们和爸爸的问答中,你们懂得了什么?(幻灯显示)重点明确:    1、模仿和创新的意义。

36、描和画,其实就是模仿和创新问题。模仿有模仿的意义,创新也有创新的作用。因事因时而异,有的需先模仿后创新,如练字、画画之类;有的更强调创新,如科技发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见解,说说模仿和创新的不同意义。    2、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在基本明确中西画不同的风格之后,展示两幅画,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重点欣赏中国画。欣赏的方法是让学生给中国画拟标题,在与原题比较中印证文本知识,加深对文本“活的神气”的理解。 设计说明   孩子的问是天真的,爸爸的答是理性的。要让学生理解深奥的道理,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生活联系,才能体会“创新”和“活

37、的神气”的意义。联系练字和画画,展示中西画并拟题,正是让可感的生活来解释抽象的道理。五、跳出文本,体验生活,欣赏艺术   (一)引向生活   孩子们的问天真有趣,爸爸的答深入浅出。从爸爸深入浅出的回答中,我们知道:就画画而言,有模仿有创新,我们要追求创新:有形似和神似,我们要讲求神气。但创新不能脱离生活,神气也离不了形似。孩子们描绘的人影、竹影,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艺术的起步。诸如此类与艺术有一定联系的儿童游戏生活,你们也一定有过,也一定很好玩,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想想,小时候你做过的哪些游戏也蕴含着艺术和美呢?比一比,谁的游戏更富有艺术和美。  

38、;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大致明确:   堆积木、玩泥巴、玩沙子、堆雪人建筑雕塑艺术   过家家、捉强盗、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涂鸦、在手上画手表、踩脚印画(用水或在沙滩上)绘画类   敲击杯碗、玩拨浪鼓等有声玩具音乐类   女孩子跳橡皮筋、丢手绢舞蹈类   起外号、编故事、猜谜语文学类设计说明学习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对生活的体验,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得到艺术的熏陶。   (二)再次欣赏&#

39、160;  现在请大家欣赏一组来自孩子游戏的艺术精晶,让我们再次来体验艺术中的童趣。(幻灯显示)丰子恺的漫画。   (教学设想:在前一环节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后再来看这几幅漫画,是对童心童趣和艺术美的再度体验,里面的认同感和强烈共鸣都化作一个会心的微笑。利用“瞻瞻的脚踏车”点拨:“每个会游戏的人都有艺术天份,关键在于有没有努力把它发挥出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欲) 设计说明   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从文本拓展到生活,又从生活进一步体验文本,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义所在。为延伸而延伸,往往是盲目的随意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

40、何延伸?本环节试着先从文本延伸到童年游戏,意在让学生领会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再从文本延伸到艺术作品,进一步证明艺术离不开生活。通过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六、课堂小结。 童稚的游戏里竟然蕴含着这么多的艺术和美!难怪有的西方学说甚至认为:“艺术就是起源于游戏。”不管艺术起源于什么,我们至少明白了:  “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幻灯显示) 让我们大声把我们的感悟读出来。七、课后练习。   喜欢画画的,给童年生活画一幅画。   擅长写作的,给童年生活

41、写一篇文。   爱好唱歌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词。   懂得写诗的,给童年生活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                                         

42、0;      竹  影                                  丰子恺             

43、60;       游    戏艺    术                      趣                美 19   观舞记【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

44、”中的为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4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设计说明本文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朗读中学生就不仅能品味揣摩到文字的美,也可掌握一些生字词的音、形,故确立第一、二个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要以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宗旨,故确立第三个教学目标。外国优秀的文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精神财富。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

45、、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故确立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对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 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师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录像机(带)、投影仪、图片。【教学时间】一课时【设计思路】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

46、,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教师的引导还很必要。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可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朗读作品中最富表现力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语言为“切入口”,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千手观音。) 师:这段舞蹈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师: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

47、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设计说明能否开个好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千手观音风靡全中国,学生们应该很熟悉,况且这段舞蹈也缘于印度宗教,有着印度舞蹈的特色,即使条件不允许的地方学生们对这段舞蹈也很是熟悉的。以相似的情节熟悉的旋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千言万语也比不上有声有色的一小段舞蹈更有吸引力,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冰心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舞蹈艺术呢?这样学生就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开始本课的学习。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的预习情况。(1)、这篇课文文字优美,但也不乏

48、生字。大家在预习时一定扫除了“拦路虎”,哪位同学愿意带领大家读屏幕上的生字? 颦蹙   粲然   嗔视     咿呀(2)、那位同学能够为我们解释一下这两个词呢?尽态极妍         叱咤风云(或者可用比赛或造句的形式使得枯燥的生字词学习变得有趣味,也变硬邦邦的生字词为形象的句子。)2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也决计了教学目标1、2。能力固然重要但双基也是不可忘。) 朗读后谈初读体会,各抒己见,教师不要

49、作硬性评定。 思考问题:此文是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 由此问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设计说明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放手让学生自读,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集相关信息。通过各抒己见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音乐的陪衬熏陶,如催化剂一般,渲染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三、品读课文,集体探究 (一)探寻“舞蹈美” 1.师: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飞动) 2.课文中作者说到:“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

50、感受到的飞动的美!”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表演是一种“飞动的美”,同学们,我们也是欣赏者,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她们姐妹俩的表演,但是印度舞蹈的美已尽在作者的笔下了,请仔细研读文中有关卡拉玛姐妹表演的语段,请同学们用“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们的                 ”这一句式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生现自主阅读,勾画圈点。 小组前后四人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其中。 全班交流。 4.师生小结: 本文就是从卡拉玛姐妹俩的身体、服饰、神

51、态、心灵等方面来写这印度舞蹈 “飞动的美”。 (二)探寻“语言美” 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俩那“飞动”的印度舞蹈美,这一感受让我们久久不忘!这都源于作者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现在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句段,体会一下这些语段的“精妙”所在。     1.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寻找“精妙”句段,仔细体会。     2.全班共同交流,教师倾听引导。 小结:这一篇文章作者注重将“视觉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感受”相结合,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言摇

52、曳多姿。四、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试分析本文与安塞腰鼓的异同。(提示:可从选材、语言风格、结构、主旨等方面进行比较)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差异较大,要让学生明白与作家本人、写作对象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间不够的话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教是为了不教,学就是为了会用。当学生能够在比较中懂得了欣赏作品时,那就能真正让知识成为自己思考的结晶的时候。)【板书设计】观舞记冰心               &

53、#160;                            神态美                     

54、60;                      形体美                   表现         &#

55、160;           服饰美          语言美           舞蹈美           面貌美       

56、0; 心灵之舞                         (飞动之美)       动作美                 

57、                              20    口技   【教学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3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4学习本文正面

58、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达作用。5让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难点: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教学准备】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发现、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尝试做口技练习;教师准备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设计思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感,以此为切入口,理解文意,从而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师导入:口技是一种用口头摹拟表演

59、的艺术,是一种传统技艺,就是用嘴学叫声,如虫鸟呜叫,火车进站等。口技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的那位艺人怎样?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 (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1. 初读,教师安排学生课外预习。 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2.课内朗读 (出示课件1) 听读:听录音,注意停顿,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自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把握断句。 选读: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读

60、得最好!(老师点评)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全班齐读(出示课件2) 1.组内讨论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参与指导,然后全班交流,疏通文意。2.思考: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讨论归纳)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故事情节:梦中惊醒 渐入梦乡 火场百象。四、合作探究,研究欣赏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以下内容:(出示课件3)当我们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明确: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表演者: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观众:

61、看表演的反应。学生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归纳完成板书。五、结论: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六、作业:1.熟读全文,了解语句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口技林嗣环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 表演的内容    渐入梦乡:  声,妇拍儿渐止 (正面描写)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               一桌表演的道具    一椅 

62、;                                      表演精彩            

63、  一扇                                       技艺高超         

64、0;    一抚尺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观众的反应    梦中惊醒: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侧面烘托)  渐入梦乡:意少舒,稍稍正坐火场百象: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熟悉了口技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及观众的反应,那么,文中多次描写观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课文又是如何扣住一个“

65、善”展开全文内容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二、合作探究(出示课件1)回忆文中的表演内容及观众的反应,思考:文中多次描写观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侧面描写,烘托技艺高超)开头结尾都写到了表演的道具,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不是;首尾呼应;强调道具简单,突出技艺高超,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课文是如何扣住一个“善”展开全文内容的?    表演前点“善”:“京中有善口技者”直接写出了表演者的名气之大;“施八尺屏障于厅事之东北角”“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布景和道具的简单突出

66、“善”;听众“满座寂然,无敢哗者”暗示他们对表演者的仰慕,也是写“善”。表演中,更是突出“善”;从深夜惊醒到复睡,再到失火救火其间成百上千种声响,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均出表演者一人之口。听众或赞叹,或放松,或紧张,或害怕的强烈反应也烘托出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表演之后,撤屏一看,仍然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仍然扣住一个“善”字。三、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出示课件2)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4.表示在待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作者运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十分准确,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

67、的需要而选择最适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四、根据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为线索,当堂背诵(出示课件3)1.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开场白)2.既而 儿醒,大啼      (一家四口睡醒)3.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梦中惊醒4.一时 一时齐发          5.未几 夫 声起          渐入梦乡6.忽 一人大呼“

68、火起”   发生火警7.俄而 百千人大呼       救火场面8.忽然 抚尺一下         结束语五、课堂练习试用一十的数字,对文章内容作概括。一张_,两三件_,四方_,听得五_,六_,心里七_八_,好似九_,真乃十_。六、总结   文章从正、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七、迁移拓展,写作训练    模仿文章的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刻

69、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不超过100字(此环节视时间,如不够就作为课外作业)   (“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是基础,培养能力是关键。这道写作训练题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活学活用,并举一反三,这就达到一堂课的目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综合性学习活动戏曲大舞台(一) 一、活动目标: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感情和振兴国粹的责任感。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4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二、活动重点: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

70、综合语文能力。三、活动前准备:1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戏曲的资料、感受戏曲的魅力,可以去图书馆查阅,也可以以网查网。2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潮汕地方戏潮剧的资料,平时在家多听听戏曲,看看戏曲表演,和长辈聊聊戏曲方面的知识。3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准备表演一段地方戏曲,画一张脸谱,自行制定竞赛口号和组名。4教师准备好多媒体和设备,没条件地区可以准备好录音机,戏曲磁带、投影仪。四、活动时间:二课时五、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3分钟)教师课前播放唱脸谱歌曲,调动学生活动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漫谈中国戏曲(一)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形式。教师提问: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一门古老的艺

71、术,那么你对她的起源和形成了解多少呢?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自由作答。教师归纳: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二)几种常见的戏曲种类。教师提问:中国戏曲是一种传统艺术,它的种类多种多样,同学们,你们听过哪些种类的戏?能说出名字来吗?学生自由作答,以自己了解的戏曲种类说说教师小结: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几种常见的戏曲种类有京剧、越剧、昆剧、黄梅戏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戏曲种类。比如我们潮汕地区的传统戏曲就是潮剧(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兴

72、趣,引导学生从感情和知识等走近戏曲,为下面活动的展开作好铺垫。)三、中国戏曲名段赏析教师播放几首不同种类的戏曲名段,让学生在欣赏后分别判断出它们的戏曲种类来,并自由谈谈它们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一)京剧苏三起解  (旋律优美、婉转,节奏鲜明,唱腔流畅明快,被称做“东方歌剧”。)(二)越剧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朴素高洁,细腻动人的真实感和深沉含蓄,清丽典雅的艺术美。)(三)黄梅戏女驸马(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是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四)豫剧花木兰(生活化,平面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充分地欣赏感受不同风格的戏曲,培养他们高雅的艺术情

73、趣。) 四、我和戏曲导入:刚才大家谈得很好,对中国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近戏曲。(一)教师展示脸谱师:脸谱是戏曲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形式,脸上涂满的油彩代表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大家现在看老师展示的这几张脸谱,现在请你猜猜这些人物分别是谁?(各小组进行竞赛抢答,答得多答得对的为优胜组)     关公            孙悟空      &

74、#160;    包公            程咬金(二)学生展示脸谱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一张张韵味十足的脸谱,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尝试去做的几张脸谱也拿出来展示一下吧!(各小组派一名学生上台展示脸谱作品,并作简单介绍,介绍作品代表的人物和展示的性格特点,师生掌声鼓励)(三)学生自由畅谈感受 第二课时一、爱我们家乡戏潮剧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所展示的脸谱,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中国戏曲的高超艺术天赋,同学们的热烈反应,可见已对中国戏曲这门古老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走近戏曲。进入我们潮汕地区传统戏剧潮剧,相信在潮剧的天地中我们同样能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