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应用题的分析策略 分析解决问题最常见的策略是化简为易! 小学一年级的应用题基本上都是一步到位的,那是因为要解决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存在!解决一个问题简单的问题,只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比如:大大比小小大几岁?只需要大大几岁和小小几岁两个条件就可以了!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必须有这个意识!这样就能为以后分析解决复杂的比较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较复杂的应用题都是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条件演变而来的!当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要利用给的条件通过一定方法求出来,然后才能解决最终的问题!比如:今年爷爷72岁,小明今年8岁,爷爷比小明大几岁?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问题层
2、面不难看出需要“爷爷的年龄”和“小明的年龄”两个条件。而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所以列式很简单,即72 8 = 6 4(岁)。一年级的孩子都能很容易的解出来! 但是,如果小明的年龄不直接告诉:“爷爷今年72岁,是小明年龄的9倍,爷爷比小明大几岁?”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应用题了。这两道题相比:有一个共同的条件:爷爷今年64岁,问题不变:爷爷比小明大几岁?有关小明的年龄,第一题是直接告之,而第二题是-p和“小明的年龄”。可这回就不行了!今年爷爷64岁,知道了,小明的年龄却不知道!因此 必须要先求小明的年龄,才能解决“爷爷比小明大几岁?”的问题。列式:1 求小明的年龄72÷9=8(岁)2 爷爷
3、比小明大几岁?728=64(岁)问题所两个条件都是未知的,都需要利用已知的条件去求,才能解决最终的问题,难度就更大了!问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都是未知的,都需要利用已知的条件去求,才能解决最终的问题,难度就更大了!比如:二年级两个班参加植树活动,二(1)班 栽了9行,每行8棵,二(2)班栽了7行,每行8课,两个班一共载了多少棵树?从问题可以看出,需要“二(1)班栽树的总棵树”和“二(2)班栽树的总棵树”两个条件,而所需的条件都不存在,那就必须先求出“二(1)班栽树的总棵树”和“二(2)班栽树的总棵树”,这时候要把“两个班一共载了多少棵树?”的问题先放下,去考虑“二(1)班栽树的总棵树”和“二(2)
4、班栽树的总棵树数”怎么求的问题,而解决这两个问题也要结合已知条件去想需要哪两个条件,不难看出,解决问题(1)需要二(1)班栽树的行数和每行的棵数,解决问题(2)需要二(2)班栽树的行数和每行的棵数,所需的条件都是你已知的,这就分析到位了!为了一目了然,具体的分析过程可用下面的图示说明: ? 栽了9行 × 每行8棵 栽了7行 × 每行8棵 二(1)班栽树的总棵树8×9=72(棵)二(2)班栽树的总棵树8×7=56(棵)两个班一共载了多少棵树?7256=128(棵)综合算式8×9 8×7 结合上面的图示很容易看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总之,
5、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可归纳为:从问题入手,看解决问题需要哪两个基本条件,如果所需条件不存在,就要想办法利用已知已知条件求出来,然后再进一步解决问题。当然,在求所需要的条件时,仍然要想需要哪两基本条件,以此类推!包括比这一题更复杂的应用题,分析的方法都和这一题是一样的。那么,怎么样才能从问题判断需要什么条件呢?这要分为条件性的问题和非条件性的问题!比如:铅笔的价钱比钢笔便宜多少元?其中存在着比较关系,很容易看出所需的条件,像这样本身存在某种关系的问题,是条件性的问题;再比如:一共载了多少棵树?问题层面本身不存在任何关系,不容易看出所需条件,要利用平时分析应用题时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
6、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概述: 论文条理清晰,观点鲜明。全文首先从课改的形势入手,切入“低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中心论题,分别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断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有力阐释了“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观点解决的方法及途径,由浅入深,说理透辟。关键词: 培养兴趣 活跃思维 激励激发 求实创新农村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我们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无论你是观看媒体,还是听专家报告,"课改“这个词始终伴随着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课改就像春风一样吹遍大江南北,校内外随处可见。 当前,教
7、学改革势在必行,不改就要落后于时代。我们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现已有的知识不多也不够丰富,该怎样进行课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如果引进“杜郎口”的导学案,不适合儿童年龄特点,根本行不通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字还没识几个,怎么能用导学案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什么是“课改”?不就是让学生在最佳的状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吗?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就是课改吗?那么怎样提高数学课 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总结如下: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有兴趣参与到教学中,教学才有效。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
8、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地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课堂上学生是以被逼无奈,毫无兴趣的心态去学习,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在教学中能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引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教一年级的人“分苹果”这一课时,我先给每一组学生准备十个纸剪的苹果,让小组合作来把这十个苹果分成两堆,再根据自己分的情况,列出加减法算式,表现优异者可分得苹果。这一举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兴趣了,课堂教学能不有效吗?这节课能不产生良好的效果吗? 二·数学课堂上让思维活跃起来 1·留有空间 激活原创思维的
9、增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已知”的数学知识“还原”成“未完成的”数学。根据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思维特征,依照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理,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多种思维的互动中去实现这种“再创造”。一·二年级的孩子一切从零开始,很多的问题我们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学生在上“数铅笔”这一节课中,让学生知道加法的意义,能计算出“2+3”等于多少,要等这些过程,必然会在课堂上“浪费”大量的时间。教师要舍得这些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耐心等待探索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探索的过程。不能用我们已有的知识面来看待他们,更不能把"2+3=5"结果直接告诉我们。只要舍得花时间,学生的思维定会在等待中放出光芒。 2·突出过程,凸显“解决问题”的体验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并非是知道了几加几等于几这样简单的问题,知识而应上升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不是知道了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探索的方法。比如说学生认识“1”,先是1个人,1个苹果,在具体情境中清晰的看到“1”,先将1个人,1个苹果去掉其中具体的内容,用一颗算珠表示,仅剩下是,再抽象出数量1,最后用数字“1”把它表示出来,整个过程才了解什么是"1",知道了“1”表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水质监测系统合作协议书
- 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协议要求
- 农村经济管理责任承包合同
- 健康饮食健康咨询协议
- 2025年重组链激酶项目发展计划
- 地产开发投资证明书(7篇)
- 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合作合同
- 餐饮外卖行业智能化订单处理系统开发方案
- 2025年红外光学测量雷达项目建议书
- 出生日期与在职薪资证明(7篇)
- MOOC 创业管理-江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国外高速公路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
- 煤矿自动化(培训)
- 肖申克的救赎 英语三分钟演讲-文档资料
- 植物基酸奶项目说明(范文模板)
- 九年级化学中考第二轮复习--八大专题人教版
- XIRR测算公式本金(模板)
- 钣金报价计算表(强)
- IATF16949过程审核检查表模版
- 单相半桥逆变电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