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引入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小学数学新课引入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小学数学新课引入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小学数学新课引入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小学数学新课引入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新授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但,在我们的课题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一、小学数学新课引入存在的普遍问题: 1、新课的引入脱离我们的生活实际,学生成了单纯地为学习而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新课导人时,如果能从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情境出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

2、发现,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新课的导人没有很好与学生以往的知识相衔接。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不仅要重视搭建知识桥梁,注重知识点的复习与铺垫,关注学生知识上的准备状态,而且更应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准备状况,应该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等方面的渗透与准备,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策略上为学生铺路搭桥。 3、新课的引入占据了太多的教学时间。 我们知道,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是很宝贵的,因为很短暂,所以,我们要充分用好40分钟,就不允许在导入的环节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不然实效性就不强,更谈不上高效了。 因此,教师对新课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精心设计的导入,不仅能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给课堂增添气氛,而且会极大地促成学生情绪高涨,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那导入新课要遵循哪些教学原则呢? 二、导入新课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导入新课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及学生实际来进行设计。导入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引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主题。 2、吸引性原则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份,所以在上课一开始,

4、教师应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3、趣味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般要求课的导入能做到新颖有趣,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曾有一名教育家说:“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教师要在导入中让学生以新知发现者的愉快心情把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4、多样性原则 导入应灵活多变地采用各种方法,做到巧妙、新颖,不千篇一律。固定单一的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课的导入常常是多种导入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导

5、入更加灵活多样。 5、简洁性原则 课的导入起“引子”作用,导入时不能夸夸其谈或活动时间过长而占用大量教学时间,以致冲击了新课的讲述。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致在5分钟至25分钟,因此,导入要精心设计,做到短小精悍,力求用最少的语言、较短的活动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三、本人在教学中“引入新课”的实践做法: 1、趣味故事,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就要 “吃透”教材,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的要求及教学的重、难点,然后进行分析、备课。因为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找到一堂课的关键,为恰当有趣的新课引入作好铺垫。 例如:教学“被除数、除数的末尾有0的有余数的除法”

6、,我先分析教材,认为学生在计算时很容易应用除法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这一性质,而使这节课的重难点“余数也缩小了同样的倍数”弄错,甚至有的学生会造成余数不变的错误概念。于是,在新课的引入时,我先对同学们讲了一个有趣的狡猾的狐狸的故事:“一天,一群动物到老虎家做客,老虎拿出50个又圆又大的西瓜,让大伙分着吃,老虎忙着给伙伴们做好吃的去了,狐狸主动出来分西瓜,它说:咱们一共20个兄弟,按理每位分得2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经手的俺老狐吧!它怕动物们不信,还列了个算式 。动物们拿着西瓜吃开了。没多久,老虎过来了,知道了这事,便狠狠地批评了狐狸,说它不老实,欺骗了大钬儿,这准备狠狠揍它

7、一顿,吓得狐狸连连求饶,大王饶命,下次再不敢了!动物们都弄糊涂了,直到老虎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动物们听,它们这才知道上了当。” 故事一讲完,同学们议论纷纷,我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狐狸运用了除法的什么性质?(2)狐狸分得对吗?为什么?(3)老虎讲了什么道理给动物们听?同学们都急切地想弄清楚其中的奥秘,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很高,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热烈。 因此,我认为,只有教师“吃透”了教材,才能导出与课堂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又有趣味的故事,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旧引新,搭建桥梁 新课的导人,要注重知识点的复习与铺垫,重视

8、搭建知识的桥梁,关注学生知识上的准备状态,让学生学习新知处于最近发展区,使其易学、易懂。 例如: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128÷2),我抓住它与旧知识“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共同点,先复习旧知识,出了一道题:28÷2,让学生笔算后,问:做这样的除法,先看什么?(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够不够商1)。够商怎么做?商写在什么地方?复习完后,我在28的前面添1,使算式变为128÷2,列出竖立后,提出两个关键的问题:被除数的最高位够不够商1?(不够)怎么办?并告诉学生:这就是这节课要学的新知识,谁弄懂了这两个问,新知识就学会了。这时,同学们个个聚精会神

9、地思考着,急切地期盼着赶快把问题弄明白。这样,“抓住”了学生,“抓住”了教材,让学生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的时间里,既利于新知识的探索,又利于学生记住关键的知识。 这种巧妙地用知识的迁移引入新课,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既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无穷尽,克服满足感,又使学生觉得新知识的学习并不可怕,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3、巧设悬念,激发思维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即发”、“令人深思

10、”。 例如:教学“厘米和米”时,我根据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设置悬念。课一开始,我在黑板中间写上:“1=100”同学们一看,顿时哄堂大笑,有的迅速把手举得高高的,准备纠正老师的错误,我表情十分严肃,也不抽举手的同学,一本正经地说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1等100是怎么回事。” 这时,同学们也不笑了,个个迷惑不解地看着我,我“抓住”这一刻,用缓慢而有节奏的语调道出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其间,同学们由紧张而不信任的目光跟着老师的讲述逐渐的明白了起来,当我用彩色笔在1=100的数后面写上米和厘米时,同学们又笑了。这时,我特意问:“1真的等于100吗”?同学们果断地答道:“不,是1米等于100厘米。”

11、我补充说:“老师有再大的本事,也讲不出1等于100的道理来”。 从设置悬念释悬的这一过程,是同学们由不信任的笑严肃专心开心会意的笑的过程,更是他们愉快学习的过程。这种新课的引入,既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牢固,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科整合,引入新课 数学与语文是两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数学概念相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将语文中的有关知识用来解决数学中的一些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觉得挺好玩、很新奇,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极点,从而活跃了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率。 例如:教学“文字题”。一上课,我在黑板上写上:“蓝蓝的天上飘着

12、朵朵的白云”。同学们一看,都笑着说:“奇怪,数学课成了语文课”。我肯定地告诉大家:“不,我们上的是数学课”。弄得同学们很吃惊,不知老师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于是,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生怕错过变化的那一瞬。我先叫一学生,对上个句子进行缩句,他缩为“天上飘着白云”。我给予肯定,并说:“我们就用这语文知识学习数学”。这时,大家还不知怎么回事,迷惑地看着我,于是,我出示新课:“750与250的和除以20乘5的积,得多少?”遇着这种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的文字题,有的学生一时半会不理解题意,抓不到关键的字词,从而列错算式。于是,我让学生抓住这道文字题的关键字词,进行缩句,大家都会,缩为:“和除以积”。同学们一看

13、这缩成的句子,不用老师再分析讲解,便列出了正确的算式。通过这一过程的教学,学生终于明白了老师意图。 这种新课的引入,既让学生看到了学科之间的关系,教育了他们不能偏科,又活跃的课堂的气氛,使学生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轻松解答,既教会了学生新的一种解题方法,又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例如:在“比较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教学时,我针对班上有的同学把乘法应用题做成加法的错误做法,一开始上课,我在磁性黑板上边演示边说:“一个小男孩牵着一条狗在绿绿的草坪上玩耍”。然后,在男孩与狗之间贴出一个大大的“十”号,问学生等于多少?这时,好些学生不加思索地马上答道:“等于2”,我又进一步问:“等于2个男孩还是2条狗”?这时,同学们都会意地笑了,接着,老师说:象这种,把不同类不同单位的两种事物相加,我们叫它“人加狗”的现象。(板书:人+狗),再进一步指出,我们班上就有这种现象,然后出示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老师再详细地对照分析、讨论 通过这种形象幽默的情境导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