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2年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_第1页
人教版2022年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_第2页
人教版2022年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_第3页
人教版2022年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2022年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调研班级:_ 姓名:_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第一次真好路过人家的墙边,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的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和电视里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口味?有多少“第一次”使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

2、了几个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而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第一次看妻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此老鸟。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自己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喷气式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却新鲜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

3、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1作者写自己的一些“第一次”经历,详细叙写的是哪两次?请各用一个短语加以概括。_2第1自然段中,作者既然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受?_3第3自然段画线的两个反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_;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_。4作者哪次具体经历照应了“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一句子?_5文中哪句话对“第一次真好”作具体的阐释?_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攀在树梢上的童年小小的身子在高高的枝叶间,随着风的舞动而弹跳。当细长的树枝快要承受不住一个儿童的重量时,我终于在小伙伴们的一片惊

4、呼声中,得意地取下那只筑在树梢头上的鸟窝。“这伢子很皮。”这是大人们在得知我的一次次树上历险后,给童年的我下的一个评语。可他们不知道,房前屋后、村里庄外、田间坡头,那一棵棵或高大、或粗壮、或繁茂、或遒(qiú)劲的身姿,给了我多少童年的欢乐!当槐花把一座座村庄笼罩在它纯净的香气里时,透过垂悬的一串串洁白花瓣,中午静静的阳光总可照见我及小伙伴们攀在树头的身影。四月的芬芳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揉进面粉里,包成几个玲珑剔透润玉般的水饺。我的童年时代,没有快餐,没有超市里的各色零食。馋了,自己朝大自然要。春摘野桃,夏打酸枣,秋偷青柿,冬掏鸟蛋,不会爬树,那你就只好在树下流口水吧。一次,

5、铁蛋的爸从县城回来后,铁蛋就炫耀地手托着一块焦酥透黄的糕片来到一群伢子中间。每个小喉嗓都在动,偷偷地咽着口水。受不了的,就向铁蛋求讨:“给一点点,一点点可以吗?”谁知铁蛋一指村口那棵大三角枫树梢上的鸟窝:“哪个有本事把那个鸟窝给我,我就给他半块。”天呀,半块啊!小伙伴们虽心中跃跃欲试,但都望而却步。因为那只鸟窝实在是太高了。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也在树上吃过不少苦头。比如摘桑果时被一种叫“洋辣子”的毛虫蛰了,采棉花时被尖刺扎进了肌肤,打栗子时被黄蜂将额头蜇出一个大包但仍乐此不疲地将小小的童年悬挂在乡村的树梢上。想起那首叫童年的歌曲:“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

6、只有蝴蝶停在上面”歌声里,童年是随着那只蝴蝶越飞越远了,不禁有一丝忧伤。只是不知,故乡里那一棵棵给我欢乐的身姿是否依然健壮葱茏,那上面,是否还攀附着一个个小小快乐的童年?1第段说树枝很细,可能承受不住“我”的重量,可“我”为什么还要去冒险呢?_2第段,画“_”的句子中“皮”的意思是( )A表面的,肤浅的B顽皮,调皮C由于受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听谓”的3“我”童年攀树时也“吃过不少苦头”,请用波浪线画出这些苦头。4文章既写了“我”童年攀树的快乐,也写了攀树时吃的苦头,是为了( )A表现攀树留给“我”的痛苦回忆B既对比突出攀树带给“我”的乐趣,又侧面烘托“我”对攀树的喜爱之情C反映“我”童年生活

7、的艰难5文章最后一段中画“ ”的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三、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希望 盼望 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 谴责 批评)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上“”。2给语段中画“”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8、_3“这个不幸的女人”的“不幸”遭遇是( )A在外国人的地盘里,她的亲人因病而死。B在中国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她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4理解语段,选一选,填一填。(填序号)A为虎作伥 B怒不敢言 C哭诉无助 D得意扬扬周恩来亲眼见到:妇女的(_),洋人的(_),警察的(_),群众的(_),让人真切感受到“中华不振”。5“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中的“中华不振”指的是( )A中华人民不凶狠。B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欺凌。C中国不强势,没有话语权。D中华民族萎靡不振,没有生气。四、 开心阅读。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

9、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艳掌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准备着一场搏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脸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1第一自然段中,描写猎狗动作的词有:_、_、_、_;描写老麻雀动作的词有:_、_、_、_。2“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这句话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_。3老麻雀“挓挲全身的羽毛”说明了什么?_4最后一句话中,“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_五、 课内阅

10、读。走月亮节选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辣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了果子的甜香。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1“走月亮”的意思是:_。课文表达了_。2“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中的“抱”能换成“映”吗?_3“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这句话在文中前后出现了四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六、 认真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1、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有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九点,那端才传来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老王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潮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儿子漫不经心地说:“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说:“知道了,知道了。”说完就放下电话。|老王刚准备再拨过去,电话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的,声音有点儿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到寒潮,你加了衣服没有?”寒风阵阵,穿过窗户的缝隙吹进室内,老王还来不及答话,打了一个大喷嚏。母亲听到儿子的喷嚏声可急了 已经感冒了吧 怎么这么不听话

12、从小就不爱加衣服 絮絮叨叨,从他七岁时的“劣迹”说起。老王赶紧截住母亲的话:“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呀?”老人回答道:“雪还在下呢!”老王不由自主地愣住了。|在寒潮初袭的清晨,老王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的儿子,却忘了匀一些给住在北风起处的故乡的已经年过七旬的老母亲。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愣。1给第四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急忙(_) 到达(_)3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老王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的儿子 ( )A拉 B牵涉 C挂念4短文已用“|”分成三段,第一段主要写的是:_5给

13、短文加一个题目,最合适的一项是( )。(填序号)A母亲的电话 B父亲的唠叨 C牵挂 D电话6文中表现老王和老母亲说话时共同特点的一个词语是_。7“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 _七、 阅读练习。登泰山观日出(节选)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今年春节期间,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凌晨2点半,我开始登山。起头的路不算陡,我走得很快。一路上很寂静,除了夜风偶尔带来的松涛声之外,什么声音也没有。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天还是黑黑的,我怕耽误看日出,不敢停留,仍继续往前走。到达对松亭时,

14、天已微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从对松亭往上,路更险峻了,我一步三喘地往上爬。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爬了几十级台阶,我实在累得不行,就坐下来休息。这时,几位老人拄着拐杖缓步走到我身旁。其中一位白胡须老大爷笑着对我说:“小

15、伙子,累了吧?”我被老大爷的精神所鼓舞,说了一声不累就站起来,跟在他们后面继续向上攀登。1用“”画出第自然段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完成练习。这句话把_比作_,这样写是为了说明泰山山峰的_、_、_。2第自然段画“ ”的句子用了_和_的修辞手法,用_、_、_来比喻云雾。作者笔下的云雾可以用词语_来形容。3选文按_的顺序,写了_、_、_的景物,重点写了_的景物。4文中的老大爷有着怎样的精神?遇到老大爷后“我”心里会怎样想?_5读了选文,你感受到东岳泰山有怎样的特点?除了东岳泰山,你还知道其他几岳分别是哪些山吗?_八、 课内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

16、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1简述选文的主要内容。_2“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句话应用(

17、)的语气朗读。A平淡无奇B疑惑不解C无奈、愤怒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外国人能霸占一块地方横行。_4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_5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一代,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_九、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

18、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1片段节选自_,作者是_。2这段话主要写的是_,其主要特点是_。3洞内的景物很多,作者在写的时候,用了“_”和“_”这两个词来表明看的先后顺序。4双龙洞内的龙是真的吗?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_5请你发挥想象,从形状和颜色两方面,写一处石钟乳或石笋。_十、 开心阅读。“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

19、里。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1在选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信任(_) 暖和(_) 娇嫩(_)2对“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日里总是鲜花盛开,现在豌豆花开了,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B孩子在节日里总是快乐的。小姑娘在那一天特别高兴,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C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D豌豆从落到窗台到发芽,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它终于开花了,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3联系课文说说在五粒豌

20、豆中,你觉得最值得称赞的是哪一粒?理由是什么?_ 。十一、 课外阅读。鲁 班 造 锯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造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他和徒弟们只好上山用斧头砍树,效率非常低。一次上山的时候,鲁班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野草,一下子将手划破了。鲁班很奇怪: 于是他摘下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都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huáhuà)破的。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食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同样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牙齿

21、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 这两件事给了鲁班很大启发。于是他就砍来一支大毛竹,用斧头削(xioxu)成一条带有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结果果然不错,几下子就把树干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这怎么能长久使用呢?拉了一会儿,小锯齿就有的断了,有的变钝了,需要更(gnggèng)换竹片。鲁班立刻想到了铁片,便请铁匠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不久的功夫,铁片做好了,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做试验,只见他俩一来一往拉了起来,不一会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shngxng)力。

22、鲁班有了锯的帮助,按时完成了宫殿的建造任务。1把文中不正确的音节画掉。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鲁班在建造宫殿时的烦恼是 。他从 和 那里得到启发,最终发明了 。3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4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改为陈述句。  5读了鲁班造锯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十二、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莱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

23、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1文段中“向晚”一词的意思是_。2对文段中“天高地阔”一词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空高远,大地辽阔,形容乡村的环境非常开阔。B头顶高高的天,脚踏宽阔的地,形容乡村居民胸怀坦荡。C指乡下人家在门前吃饭,地方开阔,也指他们在饭桌上谈论的话题广,聊起天来毫无拘束。3第自然段描绘了两幅图,如果给这两幅图取名字,第自然段对应(_),第自然段对应(_)。A瓜藤攀缘图 B月夜睡梦图 C门前晚餐图 D鲜花轮绽图4用

24、“ ”画出文段的中心句。这个句子在文中起到了 的作用,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 的感情。5读完文段,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自己的话简单写一写。_十三、 课外阅读“傲慢”的白松露白松露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野生真菌,每454克的价格居然卖到2000美元以上。它被很多顶极餐厅视为珍宝,无论你多么挥金如土,也不可能大快朵颐,每次也只能尝到那么薄薄的几片。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菌子,为什么竟如此珍贵?白松露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它只和橡树的根须共生存。有人曾经将菌种接在新鲜的橡树苗根部,小心地呵护,希望在这个舒适的环境里,它能够茁壮成长。可是,松露总是“不识好歹”地要么不长,要么

25、就长成没有香味的怪物,松露没了香味,就再也没有任何价值。白松露难以被发现,凭人的肉眼和嗅觉根本不能寻找到它。在意大利,采集白松露需要牌照,挖掘松露的家庭世世代代从事此业,他们被称为“松露猎人”。通常“松露猎人”家里都有一张祖传的松露地图,就好像“藏宝图”,因为松露生长具有记忆性,即生长过松露的橡树下每年都会再生出松露来。因此哪片树林哪棵橡树下有松露就成为家族的最高机密。通常是半夜2点之后,他们偷偷按照地图去挖掘白松露。采集后一定要把土壤原样埋好,否则下一年就休想见到白松露的影子。而且,到目前为止,白松露还没有人工培育的方法。人类现在掌握的科技已经能够克隆一头牛,甚至开始解码自身的基因,可偏偏拿

26、白松露毫无办法。,不管人们怎么努力怎么套近乎,它始终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招安”,它的秘密人类至今无法破译。白松露的“傲骨”导致这种生物非常罕见。到目前为止,这种野生真菌只在意大利小范围地方被发现,就算是在最好的年份,全年产量也只有3吨左右。1白松露“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菌子”,为什么那么珍贵?说法不恰当的是( )A白松露对环境的要求非常宽松,可以和橡树的根须共生存。B白松露难以被发现,凭人的肉眼和嗅觉根本不能寻找到它。C到目前为止,白松露还没有人工培育的方法。D白松露产量非常小。2题目“傲慢的白松露”用了_的修辞手法,颇有趣味。3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的内容上突出了_;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4结尾段“

27、就算是在最好的年份,全年产量也只有3吨左右。”中“左右”一词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_十四、 课外阅读。西湖漫笔(节选)宗璞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琤(chn cn),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A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

28、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B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的山水画。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

29、舞了。1“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自然段中抽出来的,请问它应放在哪一句的后面?()ABCD2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_。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1)A句运用了_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_。(2)B句运用了_、_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_。4“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_答案1、1偶见柚子树饲养十姊妹。2没有矛盾。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见得很美,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幅秋日风情画。3 加强语气 引起读者思索承上启下(或:过度)。 4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

30、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5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却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2、1因为谁可以将树上的鸟窝掏了给铁蛋,谁就可以拿到半块焦酥透黄的糕片。2B3比如摘桑果时被一种叫“洋辣子”的毛虫蛰了,采棉花时被尖刺扎进了肌肤,打栗子时被黄蜂将额头蜇出一个大包4B5这句话中蕴含了作者对童年攀树的快乐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童年已逝的伤感和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3、1指望 训斥2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3B4 C D A B 5B4、50 走 嗅 张开 露出 飞 落 挓挲 尖叫 51 比喻 老麻雀在猎狗面前的勇气和胆量 52老麻雀也非常害怕猎狗,但不得不鼓起勇气面对猎狗。53“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母爱的力量。5、1 在月光下散步 “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 2不能,句中“抱”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月影。3这句话在文中前后出现了四次,这样写的好处是既抒发了跟阿妈走月亮的欣喜之情,也起到了在结构上串联全文的作用。6、1 母亲听到儿子的喷嚏声可急了:“ 已经感冒了吧?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 2 赶紧 抵达 3 C 4 老王牵挂武汉的儿子 ,给他打电话要他注意保暖。 5 C 6 絮絮叨叨 7 含义是:每一个做父母的首先想到的是对自己孩子的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