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午枕 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 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注】 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 ”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B. 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
2、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C. 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D. “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 1 ) D( 2 ) 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愁情。 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 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
3、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解析】【分析】(1) D 项, “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故选D。(2)此题可根据“百年春梦去悠悠”“ 眼看兴废使人愁”,结合注释内容“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分析,变法惨遭废除,内心无比痛苦、惋惜,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分析颔联时,要通过分析诗人对“野草 ”“ 鸣鸠 ”的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感悟。颈联则要抓住“旧 ”“ 新 ”的变化来分析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的哲理性。“无伴侣 ”,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故答案为:D; 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
4、。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则直抒愁情。 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 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点评】(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
5、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挑,其笛应声粉碎李牟,或作李谟。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
6、 ) 分析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答案】( 1) “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引出下文,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自我 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作者在苦闷中同样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2) 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表面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能邀月为 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独之感。 化用李牟典故,表达了对自由、美好境界的 追求
7、和渴望,抒发了内心的旷达豪迈之情。【解析】【分析】(1)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是上阕的结尾句,承接上面中秋夜月景象,进一步写了从月亮上看人间江山的美好景致。联系作者被贬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写美景的用意:以江山之美反衬现实的丑恶与黑暗,从而表达复杂的感情。( 2)下片写归天意愿。“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带来了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
8、辰美景。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故答案为: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
9、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引出下文,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自我 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作者在苦闷中同样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表面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能邀月为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独之感。 化用李牟典故,表达了对自由、美好境界的追求和渴望,抒发了内心的旷达豪迈之情。【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中重要语句的基本含义和作用的基本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将诗句进行完整品读,可以从诗句的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
10、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 ”,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柳秀才往连州 看弟马戴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注释】 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1 )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2)联系全诗,概括“客愁 ”的原因。【答案】( 1) 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 ”“ 湘云 ”“ 猿 ”“ 雁 ”“ 蒹葭 ”“ 星月 ”等景物(意象); 视听结合:“雨 ”“ 云 ”“ 蒹葭 ”“ 星月 ”是视觉形象,“猿 ”
11、指猿啼,是听觉形象;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2)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解析】【分析】(1) “列举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选取了 “楚雨 ”“ 湘云 ”“ 猿 ”“ 雁 ”“ 蒹葭 ”“ 星月 ”等景物(意象);写景角度,“雨 ”“ 云 ”“ 蒹葭 ”“ 星月 ”是视觉形象,“猿 ”指猿啼,是听觉形象;结合文本分析写景的作用,即从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作答。(2)此题概括“愁 ”的原因,根据诗中“有弟谪连州”可知弟弟遭贬;“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可知路途遥远;“蒹葭、广泽、星月、寒流”可知路途艰难;题目“送柳秀才
12、往连州 看弟 ”“ 客愁 ”可知,惜别友人。 故答案为: 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 楚雨“湘云“猿“雁“兼葭“星月”等景物(意象); 视听结合:“雨 ”“ 云 ”“ 蒹葭 ”“ 星月 ”是视觉形象,“猿 ”指猿啼,是听觉形象;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景物描写角度的分析理解能力。描写景物的角度: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多感官结合;虚实结合等。本题中,颔联、颈联选取典型景物(意象)、视听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虚写)、俯仰结合来写景,注意结合诗句分析即可。本题考查
13、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本题中, “客愁 ”的原因包括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对友人的惜别。联系全诗,概括即可。4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社日(唐)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
14、个“足 ”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B. 陆诗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C. 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 朝廷国事。D. 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2)两首诗都写了“社日 ”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 1 ) C(2)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
15、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 ”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解析】【分析】(1) C 项, “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错误,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 “
16、山重 ”“ 柳暗 ”一联。故选C。( 2)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正面展示社日的热闹;再看王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意思是“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面,而是写春社三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故答案为:C;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
17、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 ”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18、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答时
19、,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晏殊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注释】一向:一晌 ,一会儿。(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起句 “一向年光有限身”直抒春光易逝,盛年难再之叹,造语精警,动人心魄。B. 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 “等闲离别 ” 次平常的分别,也会让人“黯然销魂”。C. “酒筵歌席莫辞频”是写词人在饯别的宴席上频频举杯,借酒浇愁,聊以自遣。D. 结句是说与其徒自伤感,不如抓住眼前欢乐,体现词人想摆脱痛苦,把握当下的人生态度。( 2)本词
20、“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与晏殊另一首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都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分别从景物选取与情感抒发的特点上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答案】( 1 ) C( 2) 景物选取:“满目山河”取景大、笔力重,“落花风雨”虽回到眼前,但整体上以大驭小,气象宏阔;“无可 ”两句 “落花 ”“ 归燕 ”选取的都是庭园中眼前所见的景物,选取的景物小,细腻轻巧。 情感抒发:“满目 ”两句情感抒发强烈深重。“空 ”“ 更 ”修饰念远、伤春,形成递进,加浓了感伤的气氛;“无可 ”两句抒情含蓄深婉。花的凋落让人无可奈何,归来的燕子却似曾相识,其间意绪蕴含丰富,耐人寻味。【解析】
21、【分析】(1) C 项, “酒筵歌席”并非是 “饯别的宴席”,并且 “莫辞频 ”的 “频 ”是 “频繁 ”的意思,意即不要推辞酒筵歌席举行的频繁,不是“频频举杯”。故选C。(2)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要注意从“景物选取”和 “情感抒发”两个角度去赏析诗句,例如从景物角度,题干所给的两句诗句,要注意从景物描写意象的大小上去分析和作答。从情感上要注意把握抒情的情感特点上去区分,何为情感特点,例如抒发强烈的悲痛之情和委婉缠绵的伤痛之情,是有区别的,考生要注意认真思考和区分。故答案为:C 景物选取:“满目山河”取景大、笔力重,“落花风雨”虽回到眼前,但整体上以大驭小,气象宏阔;“无可 ”两句 “落花
22、”“ 归燕 ”选取的都是庭园中眼前所见的景物,选取的景物小,细腻轻巧。 情感抒发:“满目 ”两句情感抒发强烈深重。“空 ”“ 更 ”修饰念远、伤春,形成递进,加浓了感伤的气氛;“无可 ”两句抒情含蓄深婉。花的凋落让人无可奈何,归来的燕子却似曾相识,其间意绪蕴含丰富,耐人寻味。【点评】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做题时,先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其次根据
23、题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案。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南涧中题柳宗元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注释】 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秋气 ”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 ”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B. “始至 ”两句写出游观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C. “谁为 ”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
24、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D. 整体看,从“孤生 ”、 “索寞 ”到 “只白知 ”, 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与 “独游 ”相承。( 2)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独游亭午时”与郦道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 “亭午 ”都指中午, “亭 ”有 “正 ”意。B. “回风一萧瑟”与苏轼 “回首向来萧瑟处”中 “萧瑟 ”都是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C. “去国魂已游”与范仲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 “去国 ”都是说离开国都。D. “失路少所宜”与王勃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中 “失路 ”都意为迷失道路。( 3)一般认为,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前八句为一层,主写诗人
25、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解评说道: “以此景色 ,可喜可悲。”请据此评赏析“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两句。【答案】( 1 ) C( 2) D( 3) 上承 “回风 ”四句的话, “羁禽响幽谷 ”不失 “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 “寒藻舞沦漪 ”著一个“舞 ”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 ”, 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再由 “去国 ”八句反观, “响幽谷 ”的偏是 “羁禽 ”, 一个 “羁 ”字 ,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 “舞沦漪 ”的又是 “寒藻 ” 寒, “”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解析】【分析
26、】(1 ) C 项,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意思是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而非“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 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故选C。(2)D 项,两处“失路 ”均指不得志;故选D。(3)在结构上,“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回风 ”四句的话,又下启 “去国 ”八句。诗句中描写了幽深的山谷中响起似乎是被系住的鸟儿的叫声,涧中的寒藻也随涟漪回荡,这样的景色里,“羁禽响幽谷”不失 “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 “寒藻舞沦漪 ”著一个 “舞 ”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 ”, 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这是“可喜 ”之处
27、;可是,“响幽谷 ”的偏是 “羁禽 ”, 一个 “羁 ”字 ,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 “舞沦漪 ”的又是 “寒藻 ” 寒, “”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这又是“可悲 ”之处。仅仅十个字,却有两种情感,难怪唐诗直解评说道: “以此景色 ,可喜可悲。”故答案为:C;D; 上承 “回风 ”四句的话, “羁禽响幽谷 ”不失 “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 “寒藻舞沦漪 ”著一个 “舞 ”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 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再由 “去国 ”八句反观, “响幽谷 ”的偏是 “羁禽 ”, 一个
28、“羁 ”字 ,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 , “舞沦漪 ”的又是 “寒藻 ” 寒, “”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
29、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隋堤怀古张祜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锦帆 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那堪重问江都事 ,回望空悲绿树烟。【注释】 本诗写于唐朝后期,当时的帝王大多生活腐化,荒淫无度,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声色犬马等现实享乐之中。 锦帆:陆楫炀帝开河记有“舳舻相继,接连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连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句。 江都事:指炀帝南游江都,日夜纵酒荒淫,最后被缢死江都宫中。(
30、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题的 “怀古 ”点明了题材,“隋堤 ”则是怀古对象,让人联想到隋炀帝的奢侈生活。B. 首联后句写隋炀帝以“猛虎 ”自居, “自为 ”则写出其盲目自信,狂妄之态可见一斑。C.颈联运用数字形成对比,形象地写出了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却又难以实现的悲剧。D. 尾联点明隋炀帝的下场,往事不堪回首,诗人以无奈的叹息和想象之景收束全诗。( 2)诗人面对“隋堤 ”,思绪万千,试分析诗中流露出来的情绪。【答案】( 1 ) D( 2) 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诗中首联写隋炀帝劳民伤财,疏浚河流;颔联用锦帆东去”写其极尽奢侈。对隋炀帝的嘲讽。
31、从诗的颈联和尾联看, “本欲山河传百二”一句写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而“谁知钟鼎已三千”则写出其霸业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江都宫中,给后人留下笑柄。 对当时统治者的规劝。晚唐统治者大都不理朝政,诗人以惨痛的历史教训规劝当朝帝王切莫步隋炀帝的后尘。 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存寄寓兴亡之感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解析】【分析】(1) D 项, “想象之景”错误, “绿树烟 ”是实景,是眼前之景。故选D。( 2) 结合 “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分析,追叙隋炀帝用尽兵力开凿运河、以“猛虎 ”自居的史事,
32、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 颔联由眼前的汴水联想到当年隋炀帝锦帆过江的盛景,这一切已经成为过去,诗人张祜立足现实寄寓兴亡之悲伤。 结合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 江都事 ”“ 回望 ”注释 等分析,他面对遗址陈迹,慨叹惋惜,追悼责备。“以史为镜 ”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为当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灭亡的深渊而忧心忡忡,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也引发自己内心的“悲 ”。对当时统治者的规劝。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张祜不仅仅对历史的兴亡特别关注,也不仅仅只有对现实的担忧,更有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他面对遗址陈迹不只是慨叹惋惜,也不只是追悼责备,更多的
33、是面对现实,“以史为镜”照出当朝的一些社会政治状况,并为当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灭亡的深渊而忧心忡忡,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批判精神。故答案为:D; 对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度而造成国破家亡的痛斥。诗中首联写隋炀帝劳民伤财,疏浚河流;颔联用 锦帆东去”写其极尽奢侈。对隋炀帝的嘲讽。从诗的颈联和尾联看, “本欲山河传百二”一句写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而“谁知钟鼎已三千”则写出其霸业成空,朝代更替,自己被缢死江都宫中,给后人留下笑柄。 对当时统治者的规劝。晚唐统治者大都不理朝政,诗人以惨痛的历史教训规劝当朝帝王切莫步隋炀帝的后尘。 对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存寄寓兴亡之感
34、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8 阅读下面
35、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注释】武均州: 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朝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B. 颔联用 “千年计 ”和 “一日回 ”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
36、成迷梦,一朝破灭。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 ,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 ,安抚归顺后的臣民。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 1 ) D( 2) 驿道梨花处处盛开, 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 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解析】【分析】(1) D 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这首诗写诗人听到
37、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故选D。( 2)“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译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整理归纳以上条目就可以得出答案。故答案为:D; 驿道梨花处处盛开, 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 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
38、景。【点评】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该题主要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黄藤山下闻猿韦庄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穿云宿处人难见,望月啼时兔正明。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注释】 巴蜀三峡间有谚语“猿鸣三声泪沾裳”。( 1 ) 简要赏析颔联“便能 ”“ 何必 ”两词的表达
39、效果。(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 1)便能:承接首联“吊旅情 ”,写猿声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何必: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加强反问语气,突出哀愁之深。( 2)羁旅漂泊的哀伤、寂寞;对年少轻狂的悔恨;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解析】【分析】(1)本题中,“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的意思是: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便能,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其中,“便能 ”与上联中“吊旅情 ”相呼应,写出了袁鸣引起的情思。“何必 ”一词突出了这种哀愁之情的深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本题中,前两联“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
40、何必待三声 ”写诗人羁旅在外,哀伤、寂寞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 ”一句,突出了诗人对年少轻狂的悔恨以及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全诗沉浸着诗人悲伤的情怀。故答案为:便能:承接首联吊旅情”,写猿声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何必: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加强反问语气,突出哀愁之深。羁旅漂泊的哀伤、寂寞;对年少轻狂的悔恨;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
41、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10 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水龙吟夜闻海涛声张惠言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玉府清虚,琼楼寂历 . 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便有成连 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待扶桑净洗,冲融 立马,看风帆稳。【注释】 成连 : 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冲融 : 从容。( 1 ) 词中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
42、之情。 “省 ”在这里的意思是( 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答案】( 1 )孤寂;体验或领会( 2) 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 接着想明朝“雪昏云醒 ”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 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 ”,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解析】【分析】(1 )从 “琼楼寂历”中的 “寂 ”可知,是“孤寂 ”之情;结合“省 ”的占义可知,是 “体验或领会”。( 2)题干已经表明本词的下阕,词人情感是有变化的,答案需要表现这种变化。抓住关键词 “愁深梦浅”“ 雪昏云醒”“ 看风帆稳”作答即可。下阕继续写涛声,以呼
43、应开篇。其中,“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而其具体意蕴究属怀知音还是伤逝者、悲时局还是感身世,抑或兼而有之,已无从实指。云情雪意,通力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折射出人的心态。但是读下去却又不是一味清愁不断,词的最后出现了对未来的壮美憧憬,对光明的热切期待。路转峰回,词人也已自行解开了连环情结。故答案为:孤寂;体验或领会 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 接着想明朝“雪昏云醒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 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 ”,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
44、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兴陆游樵风溪上弄扁舟,濯锦江边忆旧游。豪竹哀丝 真昨梦,爽砧繁杵又惊秋。坠枝橘熟初堪翦,浮瓮酪香恰受籀。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注】豪竹哀丝:指管弦乐。籀:滤(酒)。( 1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自己在樵风溪上和濯锦江边乘船游玩,忆起往日之事,为下面“兴 ”作铺垫。B. 颔联写听觉,既
45、有管弦乐声,又有杵击砧石声,“惊 ”字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C. 颈联选取熟橘和适合过滤的酒两种意象,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勾勒,生动形象。D. “坠枝橘熟初堪翦”一句紧扣秋的特点,描摹秋的典型景象,语言清新典雅。( 2)请简要赏析尾联。【答案】( 1 ) B( 2)尾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诗人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自己非常清闲,谁能看到自己每天晚上孤灯相伴独自抒写内心的愁闷呢,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解析】【分析】(1) B 项,这里的“惊 ”字是指夜晚捣衣声惊扰了诗人的梦,让他回到现实之中,对以往生活再生留恋之情,故选项中“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表述不正确。故选B。( 2)本题中,尾联
46、“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的意思是:不要说我身闲无事,我还每夜在孤灯下独自一个写抒发凄凉、愁闷情绪的诗。“清愁 ”二字直抒胸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故答案为:B;尾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诗人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自己非常清闲,谁能看到自己 每天晚上孤灯相伴独自抒写内心的愁闷呢,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
47、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巽上人 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节选)(唐)柳宗元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圆方 丽奇色,圭璧无纤瑕。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涤虑发真照, 还源荡昏邪。【注】 柳宗元于永贞元年(公元805 年)被贬至永州,此诗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柳宗元被贬时暂寓水州龙兴寺,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下文“雪山客 ”亦即重
48、巽上人, 圆方:圆的方的,这里指盛茶的器具。 真照:本性。( 1 )诗歌首句中“ ”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 ,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 ”二字。(2)新茶是作者被贬期间第一位友人亲手采摘相赠的,饱含股切情谊,使困境中的诗人倍感欣慰,倍觉新茶珍贵,诗歌后六句是如何表现新茶珍贵的?【答案】( 1 )湘竹;生长环境(地点)( 2) 运用比喻。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 形色味相结合。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 衬托。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 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
49、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解析】【分析】(1)诗歌首句“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这两句的意思是: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 ”二字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芳丛翳湘竹”),又照应到诗题“竹间 ”二字。( 3) “ 圭璧无纤瑕”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这里也写出了新茶的色泽纯美。“ 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第十句,“馀馥 ”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延 ”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 ”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茶的形色味结
50、合着写,能让读者对茶有整体的认识。 “圆方丽奇色”写茶具精美,衬托茶的珍贵。“ 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中, “荡邪 ”,就是除秽。“涤虑 ”,就是洗去心中的烦躁,去掉昏惑和邪气,保持心神的安宁和清醒。这样,喝好茶有益于身心的健康,这是一般人从生理角度来理解的。然而柳宗元则从心理角度加以发挥,提升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格的高度来评价好茶的妙用。“涤虑发真照 ”,是说茶香净化了人的思想道德,显露出人的毫无污染的真情本相。“还源荡昏邪”,是说茶香清除了精神意识中的昏浊邪恶,使人回复到自然天性,保持清白纯洁的境界。可见,诗人在此用到了双关象征手法,这么立意构思,就非常巧妙深刻,富有诗意。故答案为:湘竹生
51、长环境(地点) 运用比喻。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 形色味相结合。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 衬托。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 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题材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准确把握相应诗歌题材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诗歌首句中“湘竹 ”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 ”二字。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
52、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这首诗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附诗歌赏析】柳宗元于公元805 年(永贞元年)冬贬至永州
53、,至则无处可居,只得寄寓在永州龙兴寺,得以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重巽赠以新茶,柳宗元作诗回赠,应当是第二年春以后的事情。观此诗,柳宗元心情已较平静,又新茶当采于春天,王国安先生柳宗元诗笺释认为此诗作于公元807 年(元和二年)春,可从。茶叶的品质好坏,直接与茶树的种类、采摘的时间、当地的气候等多种因素相关。茶树喜好阴凉湿润,刘禹锡试茶歌云:“阳崖阴岭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可知古人认为竹下茶最佳。重巽所赠茶叶,正是所谓竹间茶。这首诗开头两句是说,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 ”二字既给茶叶赋予了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照应到诗题“竹间 ”二字。富有经验的采茶者都知道,采
54、茶时间最好是每年初春谷雨前后的新芽之时,若在清晨日出前带露采摘其品质更高。诗中第三四句说重巽亲自“晨朝掇芽”,表现出重巽深懂茶道,正合采茶之法。采茶的时间是否适当,对茶叶品质的好坏,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诗中用一个“复 ”字。这个“复字,乍读之下,很难理解和译出,其实是把奇特的竹间茶树和正确的采摘时间两方面联系起来。第三四句诗,既说明了茶叶品质美好的另一个原因,又与诗题中“自采新茶”四字相照应。茶叶又以高山云雾茶为佳,诗中第五六句诗所说的“蒸烟 ”和 “丹崖 ”,正是指明了云雾和高山这两点,表明了茶叶品质上乘。第七句是说盛装茶叶的器具其形状之美,色泽之奇之特,间接衬托出了这茶叶的名贵与稀罕。第八句则是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诗歌的第二部分是惊赞茶叶香气的奇妙。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第十句,“馀馥 ”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延 ”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小学科学知识竞赛模拟试卷
- 现代农业物联网课件
- 玩具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6届山东省滕州实验中学化学高一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产品买卖代理合同设计要点
- 玉米肥料基础知识培训总结
- 2025年度智能化仓库设备买卖及仓储租赁综合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幼儿园教辅人员服务保障与支持协议
- 2025年度南美市场多元化产品认证及服务合同
- 2025年度保障性住房置换服务买卖合同
- 宝钢质量一贯制管理办法
- 202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新修订课件
-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六大系统建设规范
- 吊顶钢结构转换层施工方案
- 手拉葫芦安全培训
- 申报书范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线课程申报书课件
-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讲解
- DB1331∕T 034-2022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设计图集
- 中信集团协同管理制度
- 乡镇卫生院风险管理制度
- 移动餐车营销策划方案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