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各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_第1页
上海市各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_第2页
上海市各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_第3页
上海市各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_第4页
上海市各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阅读专题(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 题。(12 分)西施山书舍记(明)徐渭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口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 用值若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干而有之。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

2、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嗟夫! 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银丽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夜归牧唱之儿童又往往诧于野火转蟒。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注商伯子:人名,作者故乡人。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 乃B. 则C. 然D. 因22.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第段叙写了西

3、施山之名,及其古老传说。B. 第段描写作者应邀游西施山所见之景。C. 西施山上宫殿已成墟落,现此处民风淳厚。D. 作者希望商伯子登西施山时能与自己同感。23.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段写景的文字。(4分)5 分)24.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且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25. ( 1 分)C22. ( 2 分)B23. (4分)答案示例:第段语言风格平易质朴(写“清新朴素”等亦可)。作者用清 新简练的笔调(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幅南方山村水墨图,山丘低矮,竹篁青翠,亭舍几间,荷菱数点,触目皆为田园流水。语言不事雕琢,却将西施山的和平宁静、朴素安适表现得真切而有画面感,同时自然流露出

4、作者对此间山村之景和田园耕读生活的喜爱之情。24. ( 5 分)答案示例:本文记叙西施山的古今变迁,从歌宫舞馆,而今一朝寥落成为村庄,记叙、议论中透出作者一缕悼古的淡淡哀愁和时事易变的辗转思考;第段描写西 施山赏心悦目的山光水色和农田渔桑之景,蕴含着作者对山村美景的喜爱之情;第段 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感叹专心农桑本业,民俗淳厚,那么有识者也会忘悲微笑,由此进一步抒发作者对和平宁静的田园耕读生活的欣然与珍视。评分说明: 1 点 2 分(包含表达方式和情感),给满5 分为止。参考译文:西施山在县城往东约五里,越绝书及吴越春秋都称它为土城,后人才改为现在的名字,但也叫它土城山。大约是勾践在这里建

5、造了宫室,来调教西施、郑旦,拿她们去献给吴国。又说:“怕这两位女子鄙陋简朴,所以叫她们住在大路附近。”那么在当时,这里本是极繁华的要道了?过去了数千年,它的历代主人已难以知道了。商伯子花了一些代价拥有了它。山不过数仞高,然而丛生的树木与稀豌的竹子,却也鲜亮可喜。山上有台,合的东边有亭,西边有几间书屋,屋后有座池塘养着荷花,从东向外转过去,截住流水用来养菱并在上面筑了亭子,前面则还跟从前一样,叫脂粉塘,没有什么改变。东、南、西三面的山,高耸青翠难以尽数,全都是名山。环绕着书屋的田地水塘一眼望不到边。所有的田地与水塘,无不用来种稻养鱼植桑。我年轻时曾在这里饮酒作乐。现在伯子让我作文记叙,我虽因病不

6、能前往饮酒,但还能够记起它来,大体就是这样。唉,土城,不过一座山而已,起初因为是美女歌舞的宫殿,对着极为繁华的大路,而今早已有了变迁。一旦寥落之地成了村落,农夫老人在其中耕种、垂钓、徜徉,有时还在锄草据地时捡到她们遗落的头饰;到了天色昏暗之时,入晚唱着歌归来的牧童又常常惊讶地看见闪动着的鬼火,这些应该都是让人感慨叹愧、可供乡野之人聚集谈论的材料。至于如今以质朴取代了艳丽,以农桑生产取代了歌舞表演,专事农业而风俗淳厚,则有见识的人未始不会忘其可悲而为之一笑。 伯子聪明而有文名, 通晓事物的更迭变化,如能尝试着在读书的余暇,登上这座山眺望一下,或许看到那些景象而有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的想法,姑且拿来

7、体味体味,或许也能为之一笑吧?崇明区一模(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 24 题。(12 分)樊侯 庙灾记(宋)欧阳修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到神像之腹者。既而大风雨雹,近郑之田麦苗皆死。人咸骇曰:“侯怒而为之也。”余谓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 !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宜矣。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然当盗之停 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而后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何哉?岂生

8、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耶?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而骇其耳目耶?风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已滥用之耶?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耶?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注释】 樊侯:樊哙,汉代开国功臣之一。傅:插入,刺入。21 .填入第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1分)A. 乎 B 欤 C 兮 D 哉22 .下列对第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叙述樊哙出身以及军功,目的是为了表达赞赏追思之情。B.引用礼相关语句,阐述郑人为樊哙立庙祭祀的原因。C.借

9、助对史实的陈述,直接批驳开头部分人们的错误观点。D.回顾樊哙当年的勇武与功德,从而验证其死后具有神灵。23本文表面上说樊侯的神灵不会贻怒百姓,却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 分)24 本 文 针 对“ 侯 怒 而 为 之 也 ”的 观 点 批 驳 有 力 ,层 层 推 进 ,请 结 合 两 段 内 容加 以 分 析。( 4 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 24 题。(12 分)21.B22.B23. 从为樊侯神灵辩护的语言,如“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等中可以看出“樊侯”的神灵是无能又蛮横无理的,不敢对盗贼发威却对老百姓滥施淫威,由此我们可

10、以看出实际上作者刻画了一个横暴的官僚典型,文末的一句“则侯之威灵暴矣”更是直接发出批判的声音。可见,文章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评分说明:形象分析2 分;批判分析2 分。24. 第段首先从反面入手, 从其神灵既然能够贻怒于无罪之民与不能保其心腹肾肠之间的矛盾中批驳樊侯神灵以雨雹伤苗的可能性;接着从正面论述,风雹乃阴阳二气凝结而成,只是碰巧遇到樊侯庙之事,批驳了樊侯怒而为之的迷信观点。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论证过程以连续的反问句式形成排比,增强气势。文末,更是以感叹句假设分析, 直斥若如此则樊侯之灵无异于残暴的神灵。从而使论证具有力度, 更具有说服力。评分说明:论证层次角度分析, 2 分;论证语

11、言角度分析, 2 分。参考译文:郑地(春秋时郑国一带,在河南省内)的盗贼,有进入樊侯庙(供奉樊哙的祠庙)剖开庙里神象肚子的。不久刮起大风下起暴雨冰雹,郑地附近田地的麦苗都死了。人们都惊恐的说:“(这是)樊侯发怒造成的。”我认为樊哙本来以杀狗屠夫的身份建立军功,辅佐沛公(刘邦)当上皇帝,被封为侯爵,封地在舞阳(今河南舞阳县),他的爵位代代世袭剖符(剖符:把兵符剖开一分为二,各持一份,也就是封侯;传封:代代相传,也就是世袭),和汉朝共存亡,这就是礼记所说的对百姓有功德的人要得到立祠祭祀的待遇!舞阳县离郑地不远,汉、楚曾经常常在荥阳、京(今南京)、索(索溪地区)等地打仗,也是樊哙平生带兵杀敌立功的地

12、方,所以在这里为他立庙供奉,很合适了。樊哙做沛公参乘(将职名)的时候,刘邦在鸿门遇险,樊哙向项羽瞪了一眼,就使项羽丧失了底气,他的勇猛确实有过人之处,所以后来人们谈起雄武之人都要提及樊将军,所以他的聪明正直,在当时显灵,也是很合适的。然而当盗贼把他的神像肚子剖开时,为什么偏偏不能保全自己的心腹肾肠呢?反而迁怒到无辜的百姓身上,来表现他的睚眦必报,为什么呢?岂有或者的时候能抵挡万人,而死后不能保护一副躯体的道理!难道是他的神灵不能防止盗贼侵扰,却能显灵来恐吓平民!风、雷、雨、雹,这是上天用来震慑惩罚犯错的有关事物的,而樊哙又怎么能够胡乱使用呢?听说阴阳之气,怒气小的话就生成狂风暴雨,怒气大的话就

13、凝结成冰雹。现在正是久旱季节,没有过阴天,骄阳干燥,怀疑是有不顺天意的事物使上天发怒导致凝结成冰雹,(只是正好赶上樊哙的神像被侵犯),怎么能说是百姓自己导致的灾害呢?不然的话,则呼风唤雨,使风摧雷击霆击,那樊哙的神灵也太残暴了!杨浦区一模(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 题。(12 分)泉石膏肓记杨万里绍熙壬子九月十六日,予以废疾至自金陵,因念平生无它好,独好泉石,而故居乃士山,安所得石?忽乡友王信臣及其犹子子林艘永新怪石以遗予,予喜甚,曰: “子犯所谓天赐者。”亟召匠,仃馆为假山。友人王才臣见之,谯予曰:“先生居真山而又为假山,将谁绐?”予笑曰:“予敢绐人耶?聊自绐耳。”才臣日:“有石而无

14、泉,非缺欤?”予偶思去假山三十步而近,旧有一泉而理,即命浚焉。泉洌以猛,因接 筒引之。又于假山之前十步之间,髭一小方池,深尺,广五之,泥与泉其深各半,植以 芙蕖,杂以藻井,每疏泉自筒入地中,伏之假山之趾,仰而出于石罅,闭而激之,则为 机泉,喷珠跃玉,飞空而上,若白金绳焉,与假山相高比。开而迭之,则为流水。其将 至也,若哽若咽引,若嗔若叱驯,然后淆然而上,决决而流心钊,流而入于池,其流有 文利,其入有声。顷刻之间,通塞万变,观者四顾,莫测所来。予因生致小鱼善游而喜 浮口,畜之池二十许尾,先十后十,每浮而出也,后者不先夫先者,若“徐行后长者” 之为者,余固异之。其始畏人,不浮,人至则隐于荷盘外带之

15、下,去则显。其后渐与人 习,圉圉洋洋若与人为玩;既而复隐,若耻以身供人之玩者,予益异之。予间以食食之, 每食至必出,久之若疑夫食之饵己者,复不出,予益异之。因命其泉石之上小轩曰“泉 石膏肓”。或曰:“膏肓之疾,医缓云不可为剖,后世乃有法可艾也。”予曰:“膏肓,有法可艾也;泉石膏肓,无法可艾也。有法可艾,予亦不艾也!” 一笑而书之。注犹子:侄子。仃馆:比喻堆叠、杂凑。医缓:泛指良医。21 .可填入第段口处的虚词是()。(1分)A.也B.者C.矣D.焉22 .作者与王才臣对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王才臣因为误解作者本意,直言作者弄虚作假。B.作者如实相告,自己所为不是欺人,而是自欺。

16、C.王才臣不仅理解作者的癖好,也深知泉石之趣。D.王才臣是难得的铮友,作者有知错能改的雅量。23 .阅读第段画线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泉水之趣的。(4分)24 .文章围绕“泉石膏肓”,层层展开,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4题。(12分)25 .B (定语后置的标志)(1分)22 .C (3 分)23 .视觉/比喻:白、清澈、色彩,听觉/拟人:多变、错落、丰富、琳琅、杂(4分)24 . 泉石膏肓的内涵是爱得深/ 爱得无可救药/ 极度喜爱等, 文章先直抒胸臆 “独爱泉石”描写了泉石之趣,最后写了小鱼尊长、有耻辱感、不受诱惑,以鱼之品格自况,丰富了作者在泉石之趣中的寄寓

17、。( 4 分)徐汇区一模(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 24 题。(12 分)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口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 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 ,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不得以为陋也。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

18、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 孔子之言。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抉钩絷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三)注上国:指京城。结题鸟言,

19、山栖抵服:指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结题: 结发于额;抵服:指用羊皮做的衣服。信,通“伸”,伸张。2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C.A. 之B. 其以D. 而22. 对文中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 夷人妆扮奇特、言语动听,有种别致的风情。B. 夷人没有高车大殿和繁密的礼仪,缺少教化。C. 最为难得的是,夷人保留了质朴纯正的天性。D. 判断夷人“陋”与“不陋”,重在看其本性。23. 分析作者命名“何陋轩”的原因。( 4 分)24.第段说理逐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5 分)(五)(12 分)21 .C ( 1 分)22 .A ( 2 分)23 . 伸张孔子“

20、君子居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赞扬少数民族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此地教化百姓。( 4 分)24 . 作者先惋惜中原灿烂的文化没有传播到夷地,致使夷风显得粗陋;继而感叹中原文化丧失了浑朴之性;接着写夷人虽表面显粗陋,实则纯朴的天性尚在,是可以教化的,不能弃之不管;更进一步,提出有必要在这里传播优秀的中原文化,渐渐消除蛮风的影响;最后表达作者的愿望:自谦没有能力教化百姓,期待有德君子来教化百姓。步步曲折,层层推进,说理深入,有说服力。( 5 分)参考译文:先前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如果是) 君子居住在那里,(

21、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之外,属于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好长一段时间,却很安乐,并没有发现他们所说的简陋落后。只是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龙场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并不轻视我,渐渐亲近我。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人们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

22、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砌好堂前 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讲学诵书游乐之道大略具备了, 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于是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唉,华夏兴盛,那些典章礼乐,经过圣贤的修订而流传下来,夷地不能拥有,那么因此称之为“陋”固然可以;此后(中原华夏)轻贱道德而专注于法令,搜罗延揽的办法用尽了,可是人们狡猾奸诈,无所不为,浑朴的品质消失殆尽!而夷地的人民,正好比是没 有雕琢的璞玉,没有经过墨线量直和加工的原木,虽然粗朴固执,可

23、是还有待于锤子斧头的加工完善啊,怎么能够认为他们鄙陋无知呢?这正是孔子想要迁居到九夷 之地的原因吗?虽然这样,但是典章文化怎么可以不加以宣讲呢?现在夷地的风俗,崇 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情感,偏离正道,不合礼节,所以最终不免于简陋 的名声,自然也就没有宣讲这些了。然而这对他们浑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 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长宁区一模(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4题。(12分)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唐)柳宗元将为穹谷蟆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口 可以有为也。然而

24、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 今于是乎在。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 土涂;蛇虺 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 如,蠲之浏如 。既焚既醐,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 视其蓄,则溶漾纤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 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虎之下。外之连山高原, 林麓之崖,间厕 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已乃延客入观,

25、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释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 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饶?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 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 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注蛇虺(hu 1 ): 一种毒蛇。蠲(ju an)之浏如:蠲,清洁。浏如,水清澈的 样子。Sh ( sh i ):疏导。间厕:参加,这里是交错的意思。二千石:汉代郡守 的俸禄为二千石,后来习惯也称州郡一级的长官为二千石。韦使君为州刺史。2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

26、.乃B.且C.则D.然22 .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段交代了永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B.永州城有石有泉,却被杂草遮蔽泥土覆盖。C. 永州城毒蛇野兽出没,树木花卉都是毒物。D. 永州城因特异环境被视为荒乱秽废的地方。23 .第段描写景物,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24 .第段画线部分关联全文,是立意的点睛之笔,请加以分析。(5分)(五)(12 分)21. ( 1分)A22. ( 2分)C23. ( 4分)答案示例:此段写景,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由内及外,再由近及远,前后对比,写出了一处风光佳景焕然一新的气象。语言以四字句为主,两两相对,整齐短促有力。

27、24. (5分)答案示例:第段画线部分,句句与上文呼应,借“新堂”的“清浊美恶”“居高望远”等深刻变化,与上文段永州先前自然风貌形成对比,回扣第段新堂修建的过程及景色描写,也呼应开篇“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的总领句,全文前后浑为一体,结构严密。从立意上看,此处由“新堂”引出对韦公善政益民的吏治思想的赞颂,赞颂他居高望远、顺应民情、铲除残暴、废除贪污、保护贤良和施行富民政策,彰显文章以治理“新堂”设喻吏治理想的用意,表现了柳宗元的政治抱负和寄望,是全文立意的点晴之笔。参考译文: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深谷、陡壁、深渊等自然风景,就必须用车子运来山石,修通水道,跨过险

28、峻的地方,使老百姓劳命伤财,才能建造出来。但是要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风貌,却都是无法办到的。(既要使)百姓过得舒适,(又可)顺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态,在过去是难以办到的,可现在永州出现了。永州实际是九嶷山的余脉。那些开始整治规划永州的人,围着山头修筑了永州城。在城中有石头,(却)被深草遮盖着;有泉水,(却)被泥土所埋没;成了毒蛇穿梭,野兽出没的地方。 生长茂盛的树与劣质的树, 佳花与毒草, 杂乱地混杂在一起竞长, (因此永州被)称为荒凉秽废的地方。韦公到(永州做刺史)已过一个多月了,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看见那地方,觉得奇妙。开始命令除掉丛生的乱草,平整道路。割掉的杂草堆起来像小山一样,

29、清除河中的淤泥,河水便清亮起来。杂草焚烧、河道疏通过后,奇特的地形便显现出来了。清与浊便区别开来,美与丑便不再混淆不清。看那些树木,就苍翠清丽,舒展繁茂;看那蓄水,就微澜动漾,曲折环绕。千奇百怪的石头众多而且整齐,矗拥在四周。有的像列队,有的像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如卧倒,洞穴蜿蜒幽远,土堆石山也 峭拔挺立。于是(在那里)修筑房屋,作为游览的居所。那各种景物,无一件不与地形 地势相辅相存,相得益彰,(似乎)在大厅四周呈献它们的特色。城外连绵高大的峰峦(以及)密林丛生的山脉(融为一体),有的隐晦不清,有的明晰可见。近处融合碧绿 的原野,远处与蓝天相衬,这些景物现在都汇集到城门里面。于是韦公便邀请

30、各方宾客进来观游,接着又宴请宾客。有人称贺说:“看了韦公所 做的(一切),(便可)了解韦公的志向。韦公不破坏原有地势而造就了美丽的景致, 难道不是想顺应民间习俗来教化民众吗?韦公铲除丑恶的东西,留取美好的事物,难道 不是想除暴安良吗?韦公清除浊流而使流水变清,难道不是想除却贪污而建立廉政的风 气吗?韦公登高望远,难道不是想抚慰百姓而让百姓富饶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这座大 就(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观看山林而修建的吗?(它)将让韦 公之后的永州长官们(能)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我请求(将上面所说的一切) 刻写在石碑上,放置在大厅的角落里,作为后来刺史们借鉴的典范。普陀区一模(

31、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2124题(12分)送陈经秀才序宋欧阳修伊出陆浑,略国南,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隋炀帝初营宫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 ”世因谓之“龙门”,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而号龙门者也。然山形中断,岩崖缺呀,若断若ft。当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斩木,遍行天 下,凡水之破山而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捉鳖,可供膳羞。山两麓 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 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然洛阳西都,来此者多达官尊

32、重,不可辄轻出。幸时一往,则骆奴从骑吏属遮道,唱呵后先,前俵旁扶,登览未周,意已怠矣。故非有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之适也。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修为从事、子聪参军、应之主县簿、秀才陈生旅游,皆卑且闲者。 |相与期于兹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 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予方得生,喜与之游也,又遽去,因书 其所以游以赠其行。【注】伊出陆浑:伊水发源于陆浑县。21 .对第段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先介绍伊水与龙门山的地理形势。B.然后交代“龙门”这一名称的由来。C.接着指出此龙门非禹贡中的龙

33、门。D.最后想象夏禹凿开龙门山缺口的过程。22 .第段连用两个“然”字,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23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2分)A. 因 B. 而 C. 则 D. 且24 .这篇赠序“独辟蹊径,意味隽永”,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21 . D22 .第一个“然”由上文伊洛胜景令人数至不厌转入达官之游的无趣,第二个“然”由此再转 入惟卑微闲适者能得山水真趣。连用两个“然”字转折过渡,文气纾徐,曲折有致,使两者游 山结果的对比更为突出,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富贵庸俗者的不屑,对闲雅适意之游的自得。23 . A24 .作为一篇赠序,本文没有直接赠言表达惜别劝勉之意,而是用大半篇幅浓墨重彩地

34、描写伊洛山水胜景和偕友游赏的惬意,以达官游山的热闹无趣映衬出自己和陈经等友人游山时的闲适之乐,和淡泊自守、闲静高雅的知己俯仰天地间的愉悦跃然纸上,暗含人格道德上的期勉。文 末淡笔点染与陈经之间情意相投、自然融洽的友情,含蓄婉转地表达临别留恋之意,独出机杼,余味绵长。宝山区一模(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送陈升之序宋王安石今世所谓良大夫者,有之矣,皆曰:是宜任大臣之事者。作而任大臣之事,口 上下一失望,何哉?人之材有大小,而志有远近也。彼其任者小而责之近,则煦煦然 仁而余于仁矣,孑孑然义而有余于义矣。人见其仁义有余也,则曰:是其任者小而责 之近,大任将有大此者。然上下埃之云尔,

35、然后作而任大臣之事。作而任大臣之事, 宜有大此者焉,然则煦煦然而已矣,孑子然而已矣。故上下一失望。岂惟失望哉?后日诚有堪大臣之事,其名实烝然于上,上必惩前日之所埃而 逆疑焉;暴于下,下心惩前日之所埃而逆疑卷。上下交疑,诚有堪大臣之事者而莫之或任。幸欲任,则左右小人得引前日之所簇惩之矣。 噫 ! 圣 人谓知 人难 , 君 子 恶名 之 溢 于 实 为 此 。难 则 奈何 ?亦精 之 而 已 矣 。恶 之 则奈何 ?亦充之而 已矣。 知难 而 不 能精 之 , 恶之 而不 能充之, 其亦殆哉!予在扬州,朝之人过焉者,多堪大臣之事可信而望者,陈升之而已矣。今去官 于宿州予不知复几何时乃 一见之 也

36、。 予知升 之 作而任 大臣之事,固有时矣。 煦煦然 仁 而已矣孑孑然义而已矣,非予所 以望于升之 也。【注】煦煦然:和颜悦色貌。孑孑然:谨小慎微貌。簇:同“俟”,等待 烝:众多。 充之:指用真才实绩充实自己的名声.21. 可 填 入 第 段 方 框处的 虚 词 是 ()。(1分 )A. 因B. 故C.则 D. 且22. 对 第 段理 解 不 正确的 一 项 是 ().(3分)A. 先 写 对良 大 夫 寄予厚 望 , 后 写 任 职 后 失 望 ,前 后 对 比。B. 作 者 认为 应 该 根据官 员 能 力 大 小 与 志 向远近 任 用 人才。C. 第 段先 叙 述 现象, 然 后 分

37、析 其 原 因 , 说理条 理 清 晰。D. “ 煦 煦然 ” 、 “孑孑 然 ” 是 对 一 味 恭 维上司 行 为 的批判 。23. 分 析 第 段 画 线 句 “ 岂 惟 失 望 哉 ” 在 文 中 的 作 用 。 (3 分 )24. 王 安 石 提 出 “ 有 补 于 世 ” 的 写 作 主 张 , 结 合 本 文 评 析 这 一 主 张 。 (5 分 ) (五 )(12分)21 .C ( 1 分 )22 .D ( 3 分 )23 . 示 例 : 承 接 上 文 “ 上 下 一 失 望” , 引 出 下 文 进 一 步 的 议 论,上 下 交 疑导 致胜 任大臣之 任 者不能得到真正任 用, 更突出了问题 的严重性。 (3分)24 . 示 例 : 本 文 探 讨 朝 廷 如 何选 拔 人 才 的 重 要 问 题 , 批 评了当 时 社 会识 别人 才方面的浅薄之见,揭露了朝政人事任用的弊端,提出了应该精细鉴别人才的观点, 勉励有 作 为者 应该 以真 才实绩 充 实 自 己 ,很 有 现实意 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