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中考试题_第1页
七上中考试题_第2页
七上中考试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 姓名 记分 一、积累运用(20分)1、填空:(3分)(1)风筝作者 ,原名 ,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 (2) ,不亦君子乎? (3)沉舟侧畔千帆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戏谑( ) 寂寥( ) 无垠( ) 蹒跚( )( ) 浩hàn( ) xuán ( )念 chngjng( )( ) nì( )水3、成语填空(5分)销声 迹 汗 功劳 名正言 为 不仁 恍然大 人情世 然无味 望 兴叹 怨 尤人 言简意 4、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3分)(1) 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拨,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

2、佛在等候。( )(2) 若没有胡琴的因原,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 )(3) 这位朋友疾忙跑去,看见希金斯正涉水返回岸边。( )5、换一种表情动作(如沉默、流泪、哭、笑),仿写下列语句,字数可略有增减。(2分)例句:低头,不等于认输,低头有时是对过去的反思,有时是对未来的筹划。仿句: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A、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B、通过努力学习,使我进步很快。C、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你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D、能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二、现代文阅读(28分)(一)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

3、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

4、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一了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5、。(4分)(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 3、“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2分)4、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2分)(二)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

6、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

7、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

8、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 相貌( ) 直隶( ) 钱铺( ) 王大夫( )2、文中说差不多先生的记性不精明,思想也不很细密。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例概括出来

9、。(6分) 3、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2分) 4、细读全文,你认为作者对“差不多”先生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要给他立传?(4分)   5、差不多先生认为什么事差不多就行,这一思想的根源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2分) 三、文言文阅读。(22分)(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 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10、分)(1)去后乃至(2)与人期行(3)待君久不至(4)元方入门不顾2、解释句中加点的“之”。(3分)(1)下车引之(2)君子之学必好问(3)投诸渤海之尾3、翻译下列句子。(4分)(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4、 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二)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居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窗户),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无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1、“叶公见之”中的“之”字的正确用法是( )(2分)A、 翻译成“的”,助词。 B、翻译成“它”,指龙,代词。B、 无意义,助词。 D、翻译成“到”,动词。2、给“无色无主”

11、写一个现在常用的近义词: (2分)3、由这则故事概括出的一个成语是 。(2分)4、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3分)四、作文(50分)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在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 请以“ ,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抒情文章。要求: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选择你最拿手的事件写出真情实感;字数500字左右。附答案:一、1、鲁迅,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人不知而不愠。沉舟侧畔千帆过。 2、 xu xuè liáo yín pán shn 瀚 悬 憧憬 溺 3、匿 马 顺 富 悟 故 索 洋 天 赅 4、拔、缘、急、 5、略 6、D二、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表达渴望和眷念之情;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3、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4、言之成理即可 1、xiàng lì pù dài 2、把糖买错;把省份搞错;记账不分十、千;。搭火车迟到;请牛医生治病;认为活与死差不多、 3、因为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4、批判态度。作者批判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