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满分试题_第1页
《茶文化》满分试题_第2页
《茶文化》满分试题_第3页
《茶文化》满分试题_第4页
《茶文化》满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单选题1. 神农百草中记载了神农尝百草中毒,吃了一种植物得以解毒,这种植物是(C)A. 北沙参 B. 莲子 C. 茶叶 D. 金银花2.“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出自哪部茶学专著?(B)A. 大观茶论 B. 茶经 C. 茶录 D. 茶述3.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是?(B)A. 孙楚的出歌 B. 西晋杜育的荈赋C. 王微的杂诗 D. 晋宋时期的搜神记4.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哪个朝代?(A)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明代5.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以上文字出自哪首茶诗?(A)A.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B. 谢木韫之舍人赐茶C.

2、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D. 一字至七字诗茶6.大观茶论的作者是谁?(A)A. 赵佶 B. 李白 C. 神农氏 D. 陆羽7.饮茶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由烹煮饮茶法,变成了清饮泡茶法的时期是?(A)A. 明清时期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8.“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是历史上哪位皇帝提出的?(A)A. 朱元璋 B. 赵佶 C. 朱棣 D. 乾隆9. 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D )A. 日本 B. 韩国 C. 英国 D. 中国10. 茶字萌芽于哪个朝代?(B)A. 隋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11. 茶字确定于哪个朝代?(C)A. 隋朝 B. 汉朝 C

3、. 唐朝 D. 明朝12. 茶字是由哪个汉字演变出来的呢?( A )A. 荼 B. 槚 C. 茗 D. 茶13. 茶叶最初的利用方式是?( A )A. 药用 B. 食用 C. 饮用 D. 药食同源14. 煮茶法的形成与是在下列哪个朝代?( C )A. 隋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15. 哪一类茶叶最先产生?( B )A. 红茶 B. 绿茶 C. 白茶 D. 黑茶16. 黄茶的最大特点是?( A )A. 黄汤黄叶 B. 高香持久 C. 绿叶红镶边 D. 汤色清亮 17. 黑茶的干茶颜色是?( B )A. 纯黑色 B. 深褐绿色 C. 灰色 D. 紫黑色18. 白茶最初是怎样形成的?(

4、 D )A. 绿茶制作失误形成的 B. 发酵过度C. 发酵过轻 D. 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 19. 我们常说的饮茶方式除了清饮还有哪种?( A )A. 调饮 B. 煮茶 C. 煎茶 D. 吃茶 20. 现今饮茶取水要点中,下列选项说的不正确的是?( D )A. 泡茶用水最好要“活” B. 泡茶用水最好要“甘”C. 泡茶用水最好要“清” D. 泡茶用水最好要是南零泉水 21. 在哪一时期的陶瓷茶具明显取代了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 C )A. 秦朝 B. 魏晋时期 C. 唐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22. 哪一个朝代紫砂茶具开始出现的呢?( C )A. 秦朝 B. 魏晋南北朝 C. 唐宋

5、时期 D. 明清时期23.哪一个朝代紫砂茶具开始出现的呢?( C )A. 秦朝 B. 魏晋南北朝 C. 宋朝 D. 唐朝 24. 下列哪项不属于泡茶三要素?( D )A. 茶叶用量 B. 泡茶水温 C. 冲泡时间 D. 茶壶质地 25. 我们日常饮用绿茶适合用什么器皿?( D )A. 塑料杯 B. 金杯 C. 铁碗 D. 玻璃杯 26. 高档绿茶,特别是芽叶细嫩的名茶,适用多少度水温冲泡?( C )A. 85-90 B. 沸水 C. 80度左右 D. 75度左右 27. 乌龙茶适用多少度水温冲泡?( A )A. 100度沸水 B. 80度左右 C. 75度左右 D. 85-90 28. 茶马古

6、道最初的主要作用在于哪一方面?( C )A. 运送丝绸 B. 运送大米 C. 茶马互易 D. 运送金银 29. 茶马古道有几条主线?( B )A. 1条 B. 2条 C. 3条 D. 很多条30. 古代的茶税和榷茶最初始于哪个朝代?( D )A. 秦朝 B. 南北朝 C. 明朝 D. 唐朝31. 鸦片战争与哪种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A )A. 红茶 B. 黄茶 C. 绿茶 D. 黑茶32. 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是什么?( C )A. 大观茶论 B. 神农本草 C. 茶经 D. 天工开物 33.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谁?( A )A. 宋徽宗 B. 明太祖 C

7、. 陆羽 D. 皎然 34. 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著作是哪一部?( B )A. 大观茶论 B. 茶经 C. 齐民要术 D. 梦溪笔谈 35. 茶经的作者是谁?( C )A. 宋徽宗 B. 明太祖 C. 陆羽 D. 皎然 3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大观茶论概括的茶道精神是?( D )A. 致静 B. 致清 C. 导和 D. 修身37. 我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撰写的茶书是哪一部?( B )A. 神农本草 B. 大观茶论 C. 周易 D. 荈赋 38. 首次在诗中提出“茶道”一词的作者是谁?( C )A. 陆羽 B. 神农氏 C. 皎然 D. 李白39. 七碗茶歌的作者是谁?(

8、A )A. 卢仝 B. 李白 C. 李商隐 D. 皎然 40. .周昉是唐代著名仕女画家,擅长表现贵族妇女、肖像和佛像,下列作品中哪一个是其所画的与茶有关的画作?( A )A. 调琴啜茗图卷 B. 簪花仕女图C. 执扇仕女图 D. 仕女图41. .唐伯虎自作题诗:“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的画是哪一幅?( C )A. 兰亭序 B. 山窗清供 C. 事茗图 D. 调琴啜茗图卷 42. 历史上有名的宝塔茶诗的作者是?(诗中提到“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 D )A. 李白 B. 白居易 C. 卢仝 D. 元稹 43. 茶韵中有音韵、岩韵、雅韵、冷韵、幽韵与?(

9、 A )A. 陈韵 B. 香韵 C. 味韵 D. 形韵44. 茶韵中的韵味是按照什么而分的?( D )A. 气味 B. 味道 C. 形状 D. 茶叶的特质 45. 茶韵中音韵是指什么?( C )A. 茶叶的声音 B. 泡茶的声音C. 铁观音的观音韵 D. 乌龙茶的韵味46. 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中的 仙山灵草湿行云,其中灵草是指什么?( A )A. 茶芽 B. 灵芝 C. 金银花 D. 野菊花 47. "东方美人茶"实际上是下列哪种茶?( A )A. 白毫乌龙茶 B. 冻顶乌龙茶 C. 安徽铁观音 D. 普洱茶 48. “岩韵”是指乌龙茶中的哪一茶种所具有的醇厚的感觉

10、?( B )A. 岭头单枞 B. 武夷岩茶 C. 罗汉沉香 D. 奇兰 49. 午子绿茶的茶韵是什么?( A )A. 幽韵 B. 雅韵 C. 冷韵 D. 岩韵 50.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佛教认为的茶的三德呢?( D )A. 提神 B. 有益静思 C. 帮助消化 D. 让人忘记凡尘一切 51. 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把茶种带到日本的人是谁?( B )A. 玄奘 B. 最澄 C. 郑和 D. 皎然52. 第一位把中国禅宗茶理带到日本的僧人是谁?( D )A. 玄奘 B. 最澄 C. 皎然 D. 荣西禅师 53. 茶道一词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 A )A. 皎然 B. 陆羽 C. 卢仝 D. 荣西禅

11、师 54. 荣西禅师写了一本茶学著作,是以下哪一部呢?( A )A. 茶养生记 B. 茶录 C. 茶述 D. 问茶 55. 以下与茶相关的养生思想,哪一项不属于道家提出的呢?( B )A. 尊人 B. 虚无 C. 贵生 D. 无己56. 下列选项中,那一项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 C )A. 尊人 B. 虚无 C. 坐忘 D. 无己57. 茶与茶文化向国外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A. 公元三至四世纪 B. 公元四至五世纪 C. 公元五至六世纪 D. 公元六至七世纪58.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哪一地区

12、?()A. 美洲 B. 欧洲 C. 西亚 D. 中亚59. 现在哪个国家是世界上产茶量最多的国家?( B )A. 中国 B. 日本 C. 印度 D. 美国60. 极富盛名的日本茶道源于哪里?( C )A. 煮茶道 B. 点茶道 C. 抹茶道 D. 蒸青茶道61. 红茶在哪一时期传入英国?( A )A. 17世纪 B. 16世纪 C. 15世纪 D. 14世纪62. 日本正宗茶道是谁创立的呢,并提出“和静清寂”的茶道精神( B )A. 最澄 B. 千利休 C. 荣西禅师 D. 陆羽63. 神农百草中记载了神农尝百草中毒,吃了一种植物得以解毒,这种植物是( C )A. 北沙参 B. 莲子 C. 茶

13、叶 D. 金银花64“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出自哪部茶学专著?( B )A. 大观茶论 B. 茶经 C. 茶录 D. 茶述 65. 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是?( B )A. 孙楚的出歌 B. 西晋杜育的荈赋C. 王微的杂诗 D. 晋宋时期的搜神记66. 铁观音的故乡是哪里?( B )A. 安徽 B. 安溪 C. 安阳 D. 鞍山67. 以下不属于乌龙茶的选项是?( D )A. 大红袍 B. 铁观音 C. 大叶乌龙 D. 正山小种 68. 在哪一时期的陶瓷茶具明显取代了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 C )A. 秦朝 B. 魏晋时期 C. 唐宋时期 D. 明清时期69.中华民族的“

14、国饮”是指?( D )A.水 B. 酒 C牛奶 D.茶 70. 世界三大饮料是指?( A )A. 咖啡、可可、茶 B. 咖啡、可乐、牛奶C. 茶、可乐、牛奶 D. 茶、纯净水、牛奶 71. 清神、全真是哪位茶人提出的茶道功用?( A )A. 皎然 B. 卢仝 C. 陆羽 D. 赵佶 72. 清、敬、怡、真”的茶精神思想是以下哪位学者提出的主要观点?( D )A. 陈文华 B. 林治 C. 周渝 D. 吴振铎 73. 下列几种茶中哪种不属于“世界知名”四大红茶( C )A. 印度阿萨姆红茶 B. 祁门红茶C. 正山小种 D. 斯里兰卡高地红茶 74. 白族特色的调饮饮茶方式是?( A )A. 三

15、道茶 B. 奶茶 C. 竹筒茶 D. 盐茶 75. 藏族同胞特色调饮饮茶方式是?( C )A. 三道茶 B. 奶茶 C. 酥油茶 D. 盐茶 76.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与酥油茶有着重大关系呢?( B )A. 太平公主 B. 文成公主 C. 王昭君 D. 赵飞燕77.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这首诗出自苏轼的哪首诗呢?( D )A. 行香子 B. 水调歌头C.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D. 试院煎茶78. 下列选项中,描述唐太宗为了得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的书法真迹,派谋士萧翼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取真迹的故事的著名茶画是哪一幅?( D )A. 萧翼赚兰亭图 B. 山窗清供C. 事茗

16、图 D. 调琴啜茗图卷79. 诗人朱星诸所题六言诗一首:“洛下备罗案上,松陵兼列径中,总待新泉治火,相从栩栩清风。”下列画中题了此诗的是哪一幅?( B )A.萧翼赚兰亭图 B. 山窗清供C. 事茗图 D. 调琴啜茗图卷80. .黄山毛峰茶所透出的茶韵是什么?( C )A. 岩韵 B. 幽韵 C. 冷韵 D. 雅韵二、多项选择题。1. 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众说纷纭,大致说来,有哪几种观点?(ABCD)A. 三国说 B. 先秦说 C. 西汉说 D. 魏晋说2. 自茶被饮用之后,也就开启了茶文化的历史,两晋南北朝是茶文化酝酿形成时期,此后,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呢?(ABCD)A. 隋唐五代 B

17、. 宋代 C. 明清 D.当代3. 下列文献哪部提到了茶?(ABCD)A. 娇女诗 B. 杂诗 C. 荈赋 D. 出歌4. 以下选项哪些不属于我们常说的六大茶类?(BD)A. 黄茶 B. 灰茶 C. 白茶 D. 花茶5. 下列选项中属于茶的别称的是哪些?(ABCD)A. 槚 B. 蔎 C. 茗 D. 荈6. 茶叶的利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ABCD)A. 粥茶法 B. 饼茶煮茶法 C. 研膏团茶点茶法 D. 散茶泡茶法 7. 下列几种茶中哪种属于“世界知名”四大红茶?(ABCD)A. 印度阿萨姆红茶 B. 祁门红茶C. 大吉岭红茶 D. 斯里兰卡高地红茶8. 下列选项与鸦片战争有关的是?(AB)

18、A. 茶叶 B. 鸦片 C. 丝绸 D. 大米9. 我们常说的饮茶方式有哪几种? (AB)A. 清饮 B. 调饮 C. 煮茶 D. 煎茶10. 现今饮茶取水要点中,下列选项施法正确的是?(ABCD)A. 泡茶用水最好要“活” B. 泡茶用水最好要“甘”C. 泡茶用水最好要“清” D. 泡茶用水最好要“轻” 11. 泡茶三要素有哪些?(ABC)A. 茶叶用量 B. 泡茶水温 C. 冲泡时间 D. 茶壶质地12. 紫砂茶具泡茶特点是什么?(BCD)A. 有特殊的香味 B. 泡茶无熟汤味C. 能保真香 D. 传热慢不烫手13通过茶马古道运送的货物有哪些?(ABCD)A. 茶叶 B. 马匹 C. 内地

19、土特产 D. 布匹、五金、日用百货等 14. 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的是?(ABC)A. 茶马古道带动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B. 茶马古道促进了藏区社会的城镇化发展C. 茶马古道促进了藏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D. 茶马古道扩张了内地的领土面积 15. 茶经的特点以下有哪些?(ABC)A. 世界现存最早介绍茶的专著 B. 世界现存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C. 世界现存最完整介绍茶的专著 D. 从养生角度介绍茶的专著 16. 下列诗中,哪首写到了茶?(ABCD)A. 走笔谢梦谏议寄新茶 B.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C. 寒夜 D. 试院煎茶17.下列艺术作品中,与茶有关的是?(ABCD)A.

20、 萧翼赚兰亭图 B. 山窗清供C. 事茗图 D. 仕女图 18. 下列选项中属于茶韵的是?(ACD)A. 陈韵 B. 香韵 C. 音韵 D. 雅韵 19. 西湖龙井的雅韵是指?(ABCD)A. 色绿 B. 香郁 C. 味甘 D. 形美20. 下列哪个选项属于佛教所指的茶的三德?(ACD)A. 尊人 B. 虚无 C. 贵生 D. 无己21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哪三个层次?(ABD)A. 物质 B. 行为 C. 天地 D. 精神22. 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两种,分别是?(CD)A. 煮茶道 B. 点茶道 C. 抹茶道 D. 煎茶道 23. 千利休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了怎样的茶道精神?

21、(ABCD)A. 清 B. 静 C. 和 D. 寂24. 下列选项中大观茶论概括的茶道精神是?(ABCD)A. 致静 B. 致清 C. 导和 D. 韵高25. 竹筒香茶是哪几家少数民族习惯的饮茶方式?(AC)A. 傣族 B. 藏族 C. 拉祜族 D. 壮族26.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哪三个层次?(ABD)A. 物质 B. 行为 C. 天地 D. 精神27. 道家提出的与茶相关的养生思想有哪些?(ACD)A. 尊人 B. 虚无 C. 贵生 D. 无己28. 下列哪个选项属于佛教所指的茶的三德?(ABC)A. 提神 B. 有益静思 C. 帮助消化 D. 让人忘记凡尘一切 29. 明代突

22、出的茶艺思想有哪些?(BC)A. 主张茶禅一味B. 主张契合自然,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C. 茶人友爱、和谐的思想深深影响各阶层民众 D. 茶不是一种大众化的饮品,而是一种高雅的情怀 30. 白族三道茶中的“三道”分别是指什么?(ABC) A. “苦茶” B. “糖茶” C. “回味茶” D. “得道茶”四、简答题第一章1. 简述茶的起源与发展.答:茶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关于饮茶的起源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魏晋说。2.简述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答:自茶被饮用之后,也就开启了茶文化的历史,两晋南北朝是茶文化的酝酿形成时期。此

23、后,经历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发展阶段,以至当代五个时期。3.我国历史上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及其特征.答:我国历史上茶文化的三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唐代、宋代及明清时期三个时期。其特征为,唐代文化发达,宗教兴盛,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终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宋代时期,宋太祖设立茶事机关,茶仪已成礼制,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点茶法即是在宋代这一时期成熟完善并得以流行开来。明清时代,由于茶的“改团茶为散茶”及清饮泡茶法的形成与流行,从唐宋时代的烹煮饮茶法到明朝的清饮泡茶法,乃是饮茶历史上划时代的大变革,到了清代,中国的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饮茶更为平民化、更为普及

24、,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第二章4.简述煮茶法的意义。答:煮茶法的形成与流行是在唐代,茶走向寻常百姓,饮茶不再是官宦贵族的特权专享。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5.请问饮茶方式经历了哪些转变?答:茶最初的利用方式主要是药用和食用,茶的饮用则是在药用和食用的基础上产生的。煮茶法的形成与流行是在唐代。在宋代煮茶法逐渐过渡到点茶法。到了明代,蒸青散茶大为盛行,烹茶方法也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饮用,这种清饮的方式一直流传至今,是茶叶饮用

25、的最主要方式。6.简述六大茶类答:在制茶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7.简述黑茶是怎样产生的.答: 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叶量过多、火温低,就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者是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就产生了黑茶。第三章8.简述清饮法和调饮法。答:清饮就是直接用沸水冲泡茶,在茶中不加其他任何调味品,追求茶的真香实味,品尝茶的原汁原味。调饮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饮茶方式,即在茶中添加生姜、芝麻、盐、香料等佐料,煎煮后饮用。粥茶法、煮茶法均属于调饮法。9.简述泡茶三要素.答: 第一是

26、茶叶用量,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冲泡时间. 茶叶用量就是每杯或每壶中放适当分量的茶叶;泡茶水温就是用适当温度的开水冲泡茶叶;冲泡时间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将茶叶泡到适当的浓度后倒出开始饮用,二是指有些茶叶要冲泡数次,每次需要泡多少时间。10.请问茶具大概有哪些分类?答:概括地来说,自古以来,茶具大致可分为早期的金、银、玉制茶具,陶瓷茶具及紫砂茶具、竹木茶具和漆器茶具几类。第四章11.简要说下茶马古道的重要历史意义。答:1茶马古道是个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2.茶马古道带动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3.茶马古道促进了藏区社会的城镇化发展。4.茶马古道促进了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1

27、2.请简单讲讲文成公主与茶的故事答:文成公主进藏时携带了大量工匠和物资,她十分喜欢喝茶,随行带了许多各色名茶来到西藏。公主不习惯藏族饮食习惯,就把牛羊奶与奶茶融在一起饮用,在喝茶时加上一些奶和糖,这就是最初的奶茶。人们很快的效仿起文成公主的这种做法来,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藏族奶茶。文成公主进藏不但让唐、吐蕃两个王朝保持了一百年的和平、给吐蕃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还是我们茶叶历史上一次重要传播。第五章13. 茶经的重要意义。答:茶经是唐代陆羽所著,公元780年问世,它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奠定了中国茶道文化的基础,陆羽也因此被后世誉为茶

28、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茶经首开中国茶道之第20 / 24页先河,被盛赞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大大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普及,并促进了后世茶文化的发展与繁荣。14.大观茶论的重要意义。答:大观茶论从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自问世以来,大观茶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非常巨大,不仅积极促进了中国茶业的发展,同时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使得宋代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15.列举四个茶诗名称及其作者。晋代 杜育的荈賦唐代 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唐代 卢仝的走笔

29、谢梦谏议寄新茶,唐代 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唐代 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北宋 苏东坡的试院煎茶南宋 杜耒的寒夜第六、七章16.茶韵的分类答:茶韵中有一、音韵, 即指铁观音的观音韵。二、岩韵,指乌龙茶中的武夷岩茶品种所具有的“岩骨花香”、俗称“岩石味”。三、陈韵,是指经过陈化处理的普洱茶所产生出来的独特韵味。四、雅韵,是西湖龙井的独特韵味。五、冷韵,指的是“轻香冷韵状元茗”,也就是黄山毛峰茶所透出的茶韵。六、幽韵,特指午子绿茶的茶韵。17.简述岩韵答:岩韵”是指乌龙茶中的武夷岩茶品种所具有的“岩骨花香”、俗称“岩石味”,是一种味感特别醇厚而能长留口中、回味持久深长第21 / 24页的感

30、觉,又称“茶底硬”。“岩韵”是生长在砾质沙壤中的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其滋味有特别的醇厚感,饮后回甘快、余味长;喉韵明显;香气不论高低都持久浓厚、冷闻还幽香明显。18.如何理解”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这句话?答: 中国茶文化自产生以来,即与儒释道三种文化密切相连,它吸收了儒释道三种文化之精华,以茶道为核心的茶文化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及儒家的文雅含蓄之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通。”第八章19.茶与茶文化向国外传播过程答:1.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地区。2.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

31、。3.公元1610年左右,荷兰的商船将茶叶由我国带到欧洲。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并成为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茶叶成了英国上层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之后,饮茶之风迅速风靡欧洲。4.1780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将我国茶籽带入印度种植并研制开发了茶叶制作技术。至19世纪后叶,“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产茶量最多的国家。5.从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虽然斯里兰卡的面积大小仅和我国的台湾差不多,但由于其所产红茶质量优异,目前是世界上茶叶出口最多的国家。6.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我国的茶叶种植又相继直接或间接第22 / 24页地传入俄国、土耳其、肯尼亚、阿根延、巴基斯坦、阿富汗、玻利维亚、秘鲁等国家和地区,遍及全世界各地。目前,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茶叶的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二。20.简单叙述下日本茶道.答: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最澄带回了中国的饮茶文化和茶籽,后来又有荣西禅师来到宋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