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单元教案)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单元教案)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单元教案)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单元教案)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1-4 课)邓稼先教学目标1认识人物传记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教学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声爆炸,震惊世界,那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是如此壮观。 在我们国家经济极端困难的岁月里, 有这样一群科学家, 他们在茫茫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 风餐露宿, 不辞

2、辛劳,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完全依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 创造了这举世瞩目的辉煌,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功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其中的一位 “两弹元勋”邓稼先。二、整体感知1文体常识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 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 叫作“自传”; 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称为“他传”。这两种传记的写法都有一个重要特点, 那就是内容必须真实, 不能有过多的想象或者虚构的成分, 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本文是“他传”,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3、。2检查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元勋(xu n)至死不懈(xi e 鞠躬尽瘁(cu I)选聘(pi。彷徨(huGng)( 2)根据拼音写汉字。jie截)然不同妇r u (孺)皆知( 3)解释词语无垠(y 1 > 鲜为人知(xi a 1) ch o u (筹)戈U马革g ub(裹)尸殷红(y a n) 锋芒毕露(l Qy Un (孕)育家yu (喻)户晓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不辞辛劳,竭尽全力,直到死了为止。鞠躬,小心谨 慎的样子。尽瘁,竭尽劳苦。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 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歌: 歌颂, 赞叹

4、;泣:流泪。当之无愧:承受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锋芒毕露:比喻人的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3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是个怎样的人。交流明确邓稼先是一个卓越的科学家, 他为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是一个淡泊名利、 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他是个顶天立地的中国男儿、奇丈夫三、局部探究(一)精读课文,说说“奇丈夫”邓稼先1 杨振宁先生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拍摄 邓稼先传 , 他建议导演采用“五四”时代的歌曲中国男儿作为背景音乐,为什么呢?让我们共同吟诵,感受激情。2齐读中国男儿,师生共同感受激情。明确这首歌的歌词是奇丈夫邓稼先一生的写照。3速读全文,然

5、后结合文章内容或者是自己课外搜集的材料,思考邓稼先“奇”在何处。 (小组合作探究)示例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邓稼先“奇”在他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政治最动荡的年代, 在条件极艰苦的情况下, 他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奋战 28 年,将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答案预设( 1)邓稼先“奇”在功绩举世瞩目,名字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他不求名利,将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地献给了科学,献给了祖国。2)邓稼先“奇”在他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立即”一词写出他投身新中国建设时的急切心情和炽热的赤子之心

6、。( 3) 邓稼先“奇”在他是“两弹”元勋, 却最不要引人注目, 他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4)邓稼先“奇”在“文革”初期竟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成功制成氢弹;他和同事们在遭受“四人帮”围攻时, 他去讲理, 竟能说服工宣队、 军宣队。 他毫无私心, 受人信任。教师小结: 邓稼先真是顶天立地的中国男儿, 是个伟丈夫、 奇丈夫! 一曲 中国男儿 ,气壮河山, 唱出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 “要将只手撑天空”,是一种气概,同时也是一种使命。 千百年来, 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 撑起了历史的天空。 岳飞、 文天祥、 钱三强、陈景润、华罗庚这些在中国历史上闪烁着光芒的名字,这些

7、民族脊梁式的人物,爱国家甚于爱自己的生命,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 撑起了祖国母亲的一方天空。 邓稼先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二)深入探究,说说“奇人”邓稼先1有人说邓稼先是一位奇丈夫, 邓稼先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奇文,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读课文,做好圈点评注,说说这篇文章“奇”在哪里。 (小组合作交流)( 1)预设一 :这篇文章的形式非常奇特。全文采用了小标题的样式。小标题简洁凝练、提纲挈领,使全文思路清晰、意蕴丰富。教师追问跳读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吗?明确: 全文六个部分紧密相连。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在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引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

8、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奥本海默的对比中写邓稼先, 突出他的气质、 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侧面再写邓稼先的巨大贡献和严谨精神; 第五部分以恶劣环境来突出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 坚强的意志、 坚定的信念和甘愿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借书信、电报中的话总体评价邓稼先。教师小结: 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 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2)预设二 :文章在介绍邓稼先时,用了大量文字写中国的近代史,这种写法比较奇特。提出问题谁能说说作

9、者为好友立传,为什么先概述近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呢?学生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 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是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教师点拨 开篇即用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进行对比,既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用真实的笔触,突出了邓稼先伟大的人格,开启了下文。( 3)预设三:文章介绍邓稼先,却用美国的奥本海默来对比,这种写法也比较奇。提出问题“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最不要”能否改成“最不”?明确不能改动。 “最不”强调的是结果。 而“最不要”强调的是内因, 邓稼先本身

10、最不喜欢、最不希望引人注目, 既照应了上文的“鲜为人知”, 又突出了邓稼先忠厚平实、 朴实的气质。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教师小结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 与他所生长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高尚追求。( 4)预设四: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使文本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 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提出问

11、题找到最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有感情地出声朗读,然后说说你的阅读感受。预设答案1 1985 年 8 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 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赏析: 1986 年 7 月 29 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关于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的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生命垂危之时,邓稼先想到的仍然是祖国的国防事业,他对祖国、对科学的热爱至死不渝,至死不懈。2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赏析: “震荡”一词写出这封短信使杨振宁心情无法平静。 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

12、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制造成功的, 就激动得热泪盈眶,表现出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 对有着五十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 正可谓“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3. “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赏析:这些语句采用疑问推测的语气,充满了对好友邓稼先的一片深情。四、总结拓展1 .本文作者有着传统眼光、历史高度和全球视野,文章写得不同凡响,一般人物传记很难企及。例如,作者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13、” “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显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2 .请同学们以“邓稼先(邓稼先)给我的启示”为主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学习这 篇文章的感受,针对内容或写法都可以。五、作业设计1 .把“邓稼先(邓稼先)给我的启示”发言内容,整理成文稿。2 .课下阅读其他关于科学家的人物传记。想一想你心中的“明星”是谁?以“追星”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 500字的作文。六、板书设计邓稼先杨振宁 巨大贡献、 “奇"丈夫

14、<永恒的骄傲无私精神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目标1 .积累词语,掌握“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四字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 .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 .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味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4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 格。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教学难点理解文意,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态度、 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 1999 年 12 月 20 日, 那个澳门回归的日子里, 大家都在唱着那

15、首 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 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同学们, 你们知道诗歌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闻一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学生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让我们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二、整体感知1走近( 1)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6、。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代表作包括臧克家诗选 臧克家散文小说集 。( 2) 闻一多, 本名家骅, 著名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1899 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个 “世家望族,书香门第” 。 “五四”运动时在清华大学读书,当时就开始参加学生运动。 1922 年赴美国学习。 1925 年 5 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37 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3 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闻一多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 年 7 月 15 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

17、完了个人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 岁。2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赫然(he)衰微(shu d ) 弥高(mil )小楷(k不)潜心贯注(qi m)群蚁排衙(ya)( 2)词语释义卓越(zhu o )气冲斗牛(d血)兀兀穷年(w U )迥乎不同(jirg )沥尽心血(l i)锲而不舍(q i )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穷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 目不窥园: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中的园圃,即

18、专心致志。 沥尽心血:用尽心思和力量。潜心贯注:用心专而深,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三、研读探究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思考问题。1 找出臧克家对 “闻一多先生” 作为 “学者” 和“革命家 (民主战士) ” 的评价性语言。明确卓越的学者,大勇的民主战士2作者为什么这样评价闻一多先生?明确卓越的学者 学术研究古籍方面成绩卓著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大勇的民主战士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做”的方面3闻一多的说体现在哪些方面?找出文章引用的“闻一多先生”的原话:( 1)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 2) “

19、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3)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4)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5) “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6)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4 文章从两个侧面来表现闻一多的形象,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实有着同一个精神核心 爱国情和使命感。 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 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四、品析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如一杯清茗,让人百品不厌。请同学们品析下列句子。1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品析:“诗兴不

20、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品析:“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 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 径。3 .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品析:“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 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4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21、“漂白了的四壁”。品析:“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五、总结拓展课文一千多字,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言行是一个人思想、精神品质的外在表现, 言导行、行证言。作为学者、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言行是独特的。言行一致高度概括了闻一多 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将你们搜集的闻一多资料

22、和作品整理成一份手抄报,在班级内传阅交流。六、作业设计1 .摘抄解释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2.仿写训练:夹叙夹议的写法,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一种旋律,一种气势, 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试写一段夹叙夹议的文字,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然后对此进 行议论,谈出个人观点。字数在150字左右。七、板书设计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卓越的学者治学严谨口爱国心大勇的民主战士无私无畏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2学习作者利用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感受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和她对鲁迅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

23、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感悟鲁迅先生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小学时, 同学们也学过鲁迅的很多文章,例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少年闰土 藤野先生 等(引导学生回忆) , 相信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已经不再陌生。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女作家眼中的“鲁迅先生”,读了之后,大家感受一下和你以前了解的鲁迅先生有什么不一样。二、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作品。萧红, 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 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

24、2 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 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 1942 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 马伯乐 呼兰河传 小城三月 等。 萧红, 是呼兰河畔永不褪色的萧萧落红,是划过中国现代文学天空的一颗灿丽流星。 她用朴实而含蓄的文笔回忆了她和鲁迅之间的的动人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鲁迅的崇敬和怀念之情。2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轻捷(q i ng ji )e增(kai)舀(y&o)调羹(ti a o g eng碟(di e)咳嗽(k e sou)校对(ji ao U )疙瘩(ge d薪金(xn) 吩咐

25、(fen fu )阖(he)深恶痛绝(wfi)( 2)解释词语。舀:用瓢、勺等取东西(多指流体) 。揩:擦,抹。阖:全,总共;关闭。薪金: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等。草率:粗糙简略;轻率。抹杀:也作“抹煞” ,抹掉,勾销;完全去掉。可引申为将什么事情做到绝地,没有回头的可能。深恶痛绝:恶:厌恶;痛:痛恨;绝:极。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3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意,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的印象较深?简要谈谈理由。明确: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合理即可。( 2)读完萧红的这篇文章,相信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更加深入具体了。请用几个较精练的句子概括一下鲁迅

26、先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明确:青年的良师益友,热情的文学导师,忘我的革命战士三、局部探究(一) 本文以记实的笔法, 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进行了翔实的叙述, 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个性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预设:1 .乐观开朗的性格:“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2 .敏捷果断的作风:“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3严谨的工作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4热情、和蔼、有耐心: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教师分析、总结:1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

27、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 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 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 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2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 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 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3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

28、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性,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 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4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 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 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5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食物,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

29、着筷子问许先生: “我再吃几个吗?” ,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 眼睛不济时, 便戴起眼镜来看, 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 严格地约束着自己, 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 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 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 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二)朗读片段,体会作者情绪化的回忆写法。1小组合作探究,读一读自己喜欢的片段,体会作者回忆时情绪化的写法。2教师总结: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

30、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 休闲娱乐, 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 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 形成某种断裂, 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 这就表明, 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 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 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 字里行间, 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开朗乐观的性格、忘我的工作精神、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耐心周到待人的高大形象。(三)自主学习。1对于课文,你还有哪些见解,

31、对哪些描写你比较感兴趣,四人一组相互讨论。2汇报交流。四、总结拓展1拓展练习分组,深入探讨鲁迅:伟人f凡人f真人。2课堂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 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 他的关心、 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 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或许正如人们 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五、作业设计将拓展练习中的讨论,整理成文。六、板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乐观开朗的性格敏捷果断的作风严谨的工作习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热情、和蔼、有耐心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

32、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刮目相待、吴下阿蒙”两个成语。2深入探究文本,走进三个人物的内心世界。3学习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写法。教学重点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描写入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学习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写法。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了解作家作品。孙权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资治通鉴里的一篇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小文章 学2背景资料了解孙权(182252 ) ,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 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黄龙元年 (公元 229 年) 称帝于武昌 (今湖北鄂城)

33、, 国号吴, 旋即迁都建业 (今江苏南京) 。吕蒙(178219 ) ,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 虎威将军。 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2学生展示合作学习成果。三、局部探究1这则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他们的身份关系是怎样的?明确这则故事中有三个人物,分别是( 1)孙权:吴国的创建者; ( 2)吕蒙:三国时吴国有名的大将; (

34、3)鲁肃:三国时吴国有名的大将。教师小结: 也就是说吕蒙是孙权的部下, 吴国的君主在劝他的部下学习。 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自然不同。请同学们找出两人对话的句子,读一读,试着揣摩这两人说话时的语气、语调。2学生诵读,师生点评。明确( 1) “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孙权语气坚决,但不可过于强用,要表达劝导的语气。(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这句很幽默,有点调侃的意味,孙权的语气比较恳切,寄寓了对吕蒙的关心和殷切的希望,让吕蒙觉得无法推辞。( 3)紧接着,孙权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自身经历进行说服,让吕蒙也觉得读书很有诱惑力,并且心甘情愿地学习。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