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的冷思考_第1页
中学语文教学的冷思考_第2页
中学语文教学的冷思考_第3页
中学语文教学的冷思考_第4页
中学语文教学的冷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冷思考济宁实验中学         高三语文        刘忠锋内容要点一、如何研究教学1、教学的规律是发展的2、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未来世界的掌舵人3、重要的问题在于善于学习和总结二、中国中学语文教师与中学语文教学三、中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1、这个问题的重要性2、中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什么3、由此产生的我们的教学战略理念四、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国中学教育的主要对抗形式一、如何研究教学1、教学的规律是发展的教学规律这是任何从事

2、教学工作的人不能不面对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中学教学规律这是任何从事中学教学工作的人不能不面对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规律这是任何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人不能不面对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传统走到清代已经演化为枷锁,走向“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材”的谬论模式。清朝的灭亡为中国社会解开枷锁提供了契机,废科举兴学堂,中国教育在欧风美雨中走向现代,在教学形式上从私塾制走向学堂制,也即今天的课堂教学。在鲁西大地上由孔子开创的私人讲学模式,从言传身教,注重启发到私塾教育,解读经书,中国传统的教学形式走到了尽头。学堂制教学模式是中国现代教学模式的被迫选择,教学的内容是极大的改

3、变了,从四书五经到格物致知的自然科学,传统的视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到民国初年中国语文的教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12年11月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第3条指出,“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能够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慧”。1923年由叶圣陶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的“目的”部分指出:国语要“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引起学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这样语文教学先后经历了启发智慧文采其人,解读经书科举奴婢,启发智慧表达思想文采其人的历史过程。这里并非一概否定封建社会的语文教学,而且语文教学的直接功利

4、性也阻碍了中国语文教学的发展。中国语文教学的功利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轻到重,再从重到轻的过程。事实上应试教育中语文的试题化倾向其实是语文功利主义比重的上升和应试语文常态的回归。理清历史的脉络,有助于回答现实的困惑。这样我们在面对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的狂轰滥炸时便会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心平气和,从容对答。但这里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很重要的形式,从未变更过的形式:师教生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在理念上的突破应当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教学理论的前沿阵地开始探讨师生互动,于是发生了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争论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会导致方向性的迷失和效率的降低;而

5、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则会忽视学生的求知欲望,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导主体的理论应当是符合今天的教学实践需要的。2、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未来世界的掌舵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因此教育的目的即“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概言之:培养未来世界的掌舵人。有了正确的目标才有正确的方向,虽然在迈向这一方向的时候,会选择千差万别的道路,但这个千差万别的结果是殊途同归,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没

6、有这一目标,千差万别的道路,可能是南辕北辙,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换言之:教育正确的目标来自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自于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趋势的准确观察和对各种走向的联贯起来的思索。只有认识到中国和世界历史趋势的必然,我们才能获得教育领域的自由,反之只能走向教育领域的枷锁。3、重要的问题在于善于学习和总结不重视书本经验的人是妄自尊大,不重视自身经验的人是妄自菲薄;过分重视自身经验可能会导致经验主义,而过分重视书本经验的人则可能会导致教条主义。在教学中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既不做经验主义者,也不做教条主义者,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善于学习和总结。学习是借鉴别人经验的过程,总结是梳理自己经验的过程

7、。学习和总结的结合也即借鉴和梳理的结合,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二、中国中学语文教师与中学语文教学就全中国而言,中学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是应当特别受到重视却特别受到忽视甚至轻视的群体。社会、学校、学生中普遍流行的看法是语文学不学没什么大的影响。持此种论调的人,他们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语的迅速崛起和飞速没落恰恰从反面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中学所有的课程中只有语文才是最本质的民族形式,她是民族文明大河的流淌,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04年试验版教学大纲将语文课的性质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认识是对一切忽

8、视乃至轻视语文的人最有力的回击。不重视语文环境的人一旦失去良好的语文环境,他们会感到表达的困难,正如无视空气环境的人一旦失去清洁的空气环境便会感觉到呼吸困难一样。一个失语的人是沉默的哑巴,一个失语的民族是熄灭的火山。中学语文教师肩负着点燃国语火山的重任,而且任重而道远;而只有燃烧自己的人才能点燃别人,而只有彻底燃烧自己的人才能辉煌地点燃别人。三、中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1、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一事物之所以能区别于他事物在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只有抓住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认清这一事物。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准确认识中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必然要在语文教学上栽跟头。这里必须首先反对那种置身于教学之外

9、,包括置身于某学科教学之外而对教学或对某学科教学横加干涉或横加指责的人。这种人把教学或别科教学当作风景来看,他们根本不懂教学或根本不懂别科教学,只是凭感觉作狂风暴雨式的评论,实则是蜻蜓点水般的见解。对这种指责我们可以置之不理,可以听而不闻,可以嗤之以鼻。然后平一平心跳,理一理脉络。我们不难发现时间覆盖下的一个事实:自从中国恢复高考以来,语文一直在充当高考工具,堕落为考试的奴婢。许多从事语文教学的先行者探索过,奋斗过,失败了;于是再探索,再奋斗,再失败;于是开始把目光投向评价制度高考。我们的先行者们把泪水与汗水用时间研墨,然后用浓墨轻轻,轻轻写下:评价机制是火车的轨道线,汽车的方向盘,生命的指南

10、针,教育的掌舵人。总之,评价观一改变新局面就开始;反之,一切都是徒劳。诚然,但关键在于中国人口压力如此巨大,我们能改变高考评价机制这根高压线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结论是:只有改变评价机制这根高压线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中教育的现状;只有改变人口压力的现状才能改变淘汰制的评价机制,而人口压力从根本上说是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有效就业机会同准就业人员(有就业需要和就业能力的人)之间的压力。因此人口压力表现为就业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居住、交通、治安、管理、消费、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但所有压力的纲绳在就业上,解决了就业就解决了人口压力的90%。问题是:我们能够改变严峻的而且是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吗

11、?这是中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大国所要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中国中学语文教师正是在这样一根变动不居的绳索上艰难地舞蹈,稍有不慎便会上演落崖惊风的美。2、中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什么一切为了高考,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特点。“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是一线教师最简洁的概括。看起来很荒谬,但反过来更荒谬。即“考什么不教什么,怎么考不怎么教”,比前者更荒谬,同为荒谬退而求其次。因为事实是学生的未来取决于就业,所以下面的路线是现代一切文明国家的必经之路。    输送        &#

12、160;                          技校          技校社会     学生      小学    

13、  初中  高分数  高中  高分    高校            社会                             

14、;              就业          就业而只有高分选择进高校的人才能最快最稳妥地进入社会金字塔的顶层。而又有谁愿长期居于社会金字塔的底层呢?由此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高中语文教学必然是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高分。当然这里有一个手段和途径问题(此文不叙)。3、由此产生的我们的教学战略理念生存是发展的前提。猛虎生存最大的危险并不来自羊群,而来自于同类对羊群的争夺。学

15、校生存最大的危险并不来自学生,而来自于同类学校对生源的比拼。当今的中国高中教育已经步入战国纷争的时代,诸侯割据,烽烟四起。分数决定学校的命运。没有分数就没有学校今天的生存,同样没有分数也就没有老师的饭碗。也许仅仅瞄准分数可能会丧失学校的明天,同样,仅仅瞄准分数的老师,可能会在一觉之后丢掉饭碗;但只有保证今天的生存,才可能赢得明天的发展,而学校生存的前提是生源。汽车没有汽油是要熄火的,教师没有饭碗是要毁灭的,学校没有生源是要消亡的。在此化用郑板桥一首诗来描述高中教育的特点:咬定分数不放松,扎根原在高考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四、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国中学教育的主要对抗形式素质教育喊得呼天震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对素质教育是踏踏实实搞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对应试教育则是扎扎实实搞训练,步步为营大练兵。这是倒下的学校用生存换来的经验,这是下岗的教师用泪水写成的教训。新一轮的教改又开始了,而且据编者(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自云:“这次新课程实验比以往其他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的实验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不仅如此,他们还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