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师说》课堂教学设计 (2)_第1页
高中语文《师说》课堂教学设计 (2)_第2页
高中语文《师说》课堂教学设计 (2)_第3页
高中语文《师说》课堂教学设计 (2)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师说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复习所学,翻译课文,熟记重点字词;2. 了解韩愈及其写作背景;3. 欣赏韩愈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二、教学重难点欣赏韩愈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使用讨论法、讲解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 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2. 请学生快速翻译课文,发现学生仍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强调。(二)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有关韩愈的介绍,强调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2. 介绍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并点明韩愈提倡古文,目的

2、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为学习新课,谈论“传道”、“师道”做铺垫。师说里的“道”指的是儒家思想,“业”指的是儒家经典。(三)学习新课1. 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师说,就是谈一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2. 介绍写师说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更加了解韩愈及其生活的时代古代教育史表明"唐朝尤其是前期"学校教育长足发展" 甚至早于

3、西方一千多年设立了实科学校,“被誉为达到了世界上和中国空前的昌盛程度”。安史之乱后官学教育虽有些衰落,但经学、文学大家的私人教学和乡村私学反而有较大发展,韩愈就曾从独孤及、梁肃等学者游学,李翱、李汉、皇甫湜、孟郊,张籍等则均师从过韩愈。韩愈的好友柳宗元遭贬柳州,“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可见,当时并不存在一种普遍厌学、“耻师”风气。师说也承认童子“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所谓“耻学于师”究竟针对何人?在韩愈的时代,虽然仍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高门”、“公卿大夫”一类用法,但在韩文中的“士大夫”除了与官位相联系外,却更多地与科举进士背景相关联。中唐以来,由于科

4、举取士弊端丛生、得举者趋利忘道、攀附权贵。我们由此可以判定韩愈所谓“耻学于师”者就是指那些有进士背景的当朝权贵及其子弟。众所周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独尊权威地位屡受佛道冲击。唐王朝为扩大统治基础,整合重构意识形态,佛道地位交替提升,儒家道统不断削弱。唐代官学虽也设有儒家经典课程,但由于“科举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遂出现“末学之驰骋,儒道之不举” 的“取士之失”致使“生徒不以经学为意”。如此一来,儒学经师地位自然每况愈下。此外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垄断了政治和经济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上层士族子弟凭借其高贵门第就能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时代,这种风

5、气依然存在。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写作此文予以抨击。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3. 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1)这篇课文主要在说什么?第一段是文章的主旨段,首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开门见山指出这篇文章要说的内容-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接着韩愈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框架对这篇文章要说的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描述。让学生从第一段找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原句,“是什么”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什么

6、”即“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怎么做”的结论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了得到这一结论,韩愈在之前还进行了说明,即“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概括每一部分说的是什么,之后得出下列总结。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的定义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去惑必从师             &#

7、160;          老师的必要性怎么做:凡有道者皆吾师也                   从师的标准(2)又是怎么说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文章的第二、三段,在整体上是正反论证相结合,第二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第三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文章第二段从反面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从师的重要性,开

8、头首先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感叹开头,感叹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造成严重的后果-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接着以三个对比来描述现实社会出现的问题。第一个对比-“古”与“今”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第二个对比-“少”与“长”对比(“爱其子”与“于其身”)第三个对比,“贱”与“贵”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文章第三段从正面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说明从师的标准,呼应自己第一段倡导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用孔子从师的事例证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正确性。(3)在论证过程中,语言上有哪些特色?(这一教学步骤主要是让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分析)。A. 对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式整齐,增强了表现力。B. 顶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C. 语气词:文章的第二段中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