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三感 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 宝山教育信息网 s_第1页
高中语文 三感 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 宝山教育信息网 s_第2页
高中语文 三感 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 宝山教育信息网 s_第3页
高中语文 三感 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 宝山教育信息网 s_第4页
高中语文 三感 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 宝山教育信息网 s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语文“三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吴玲(罗店中学) 摘 要:基于学校“三感”教学模式的主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初步形成了自己教学语文的“三感”模式。“三感”即:感染,创设情境,打动心灵;感化,进入情境,认同内化;感悟:跳出情境,顿悟深化。实现“三感”的一些具体办法,主要有:背景情境法、文脉情境法、内容情景法、情感感化法、表演操作感化法、理智感化法、扩展迁移法、关联类通法、深化提高法。该模式的运用给自己的语文课堂带来了很大变化,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由局外到局内;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尚需今后不断努力和完善。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模式 “三感”笔者所在的学校,2002年成为

2、上海市首批“二期课改”试验基地,随后被评为上海市艺术特色学校。由此,“尚美育人,育人尚美”的办学理念,与课改实验的结合点,“美育如何融入课堂”,成为学校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学校在2003年提出了“三感”的教学思想,并确立了“三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为学校龙头课题,带动各学科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三感”教学模式。现在把这个做法作以介绍,以便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一、从理解赏文入“美”的语文教学精神起步2002年二期课改在全市51所高中试点,我校也是其中之一。二期课改的新理念对我以往的做法和想法冲击很大,虽然进行了一些理论培训,对

3、“以学生发展为本”、“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等名词术语似乎也不陌生,但具体该如何实施?该如何备课?课堂上如何组织教学?心里是一片惘然。全市试点高中的老师都在不断探索着,摸着石头过河。当时市里几乎每星期都组织的教研活动,我也跟着不断的听课,不断地理解课改的内涵,慢慢形成了自己对语文的进一步认识。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永远是一个局外人、旁观者,津津有味地观赏着老师的表演,欣赏着老师的满腹经纶,生发由衷的敬佩、崇拜。而“三感”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4、、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可利用情境、协作、对话及各种媒体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地对文本进行探究。使学生从局外人变为剧中人,从文本中主动去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形象美等,也就是从体现语文精神的“赏文入美”入手,学生在“赏文入美”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二、把握中学语文精神的“三感”教学模式语文教育“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头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去追求一种情感的课堂,以人文性

5、统领工具性,教师要从本身就颇具情感性语文教材中,从古今中外深具美感、情动于衷的名篇精粹中引领学生“赏文入美”,把握文中奔腾喷涌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三感”指“感染”、“感化”、“感悟”。“感染”指创设情境,打动心灵;“感化”指进入情境,认同内化;“感悟”指跳出情境,顿悟深化。具体说就是首先从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感受入手,运用形象可感的图片、音乐、音像资料等;或通过适情适境而独具风格的语言(主要指有声语言),来叙述、吟咏;或利用真实事件或营造一种逼真的“虚拟”情境等方式创设审美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心理,引起整体感受;然后在感受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情感反应,进而对事物进行深入

6、理解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最后对对象产生领悟和生成意义,使体验和情感得到升华。(模式见下图) “三感”教学模式图接触知 产生认 再现知 认同知 把握知 转化知 识表象 知要求 识形象 识结构 识内涵 识应用 创设审 调动美 激发审 活跃审 进入审 内化创 美情境 感心理 美情感 美想象 美理解 美欲望 感 染 感 化 感 悟 模式第一阶段:感染 感染意在创设情境,打动心灵。通过创设情境,引发情感,在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搭设一座桥梁,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具体可采用背景情境法、文脉情境法、内容情境法等方法。1.1背景情境法背景情境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去创

7、设的一种直观可感的教学情境的方法。它是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一个与作品相关的背景,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使他们产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冲动,激发求知欲,从而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活动中去。案例1:荷塘月色上课前我播放了一段描绘荷塘的视频,屏幕上画面不停变换着:时而是满眼肩并肩挨着的荷叶荷花的大片池塘;时而是荷花羞涩打着朵儿、或袅娜地开着的、或高高直立的、或害羞躲在荷叶下的,有白色、粉色,远的、近的;时而是荷叶亭亭玉立的、或密密层层的;还有那晶莹透亮的露珠颤颤悠悠闪烁着灵动。同时配上了一段欢快的唢呐音乐,目的是与文中的

8、“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形成落差,从比较中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感情。51秒的视频一播完,我说道:现在让我们从视觉角度的审美转入语言文字角度的审美,来一起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课文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意境,通过怎样的语言来表现的?屏幕上流动的荷塘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很快将同学们带入了一个美好的艺术境界,刚才还话声不断的教室迅速安静下来,眼睛一个个地都集中到大屏幕上来了。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多媒体的形、声、色打动了他们的心灵,集中了注意力。老师的问题一说完,很快进入状态,去寻找体会文章语言的美妙之处了。不过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时间不可太长,最好不超过五分钟;画面和音乐的选择一定要与课文的

9、内容、意境、情感相适应;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尽可能运用那些真实的媒体。切忌“技术至上”,把课件设计得繁复叠套,眼花缭乱,以致使课件成为了技术的炫耀。多媒体技术无论怎么先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都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其他一些课,如再别康桥、荷花淀,也可运用图像诱导法。.2文脉情境法文脉情境法是指在教授某些节选课文时插入一些必要的材料,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理解课文的方法。对于一些时代、时间跨度大,内容偏深,或需要适度扩展的课文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案例2:陈奂生上城我这样导入课文:“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的80%,不同时期的

10、农民有着不同的特征,今天我们可以通过陈奂生进城这篇小说来感受一下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典型特征。”现在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老师发给你们的材料(上课前我发放了材料:漏斗户主的片段)(同学看了大约一分钟)老师问:陈奂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穷。是什么使陈奂生如此的沉默,你有什么感想?(生答略)再结合本文前两部分说说开放以后陈奂生的生活有什么变化。(生答略)追问:他还有什么追求呢?他总是想什么呢?(生答略)这样的事终于让他遇到了。同学看看书说说是一件什么事?(文章重点)这篇小说是“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二部,教学本文如果脱离了第一部“漏斗户”主那么学生就更难把握陈奂生这个形象。因为在“漏斗户”主里,陈奂生沉默

11、寡言,心事重重,为什么?因为他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总是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在别人家里,也是默默地坐着,甚至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但在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里,陈奂生一扫过去的愁容,变得轻松愉快了。陈奂生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如果不补充“漏斗户”主的有关材料,同学们就不会联想到是时代支配着陈奂生性格变化。就不会了解到粉碎“四人帮”后,农民的境况才慢慢好起来。陈奂生在1978年秋,真正甩掉那顶“漏斗户”主的帽子,第一次分到了属于自己的粮食。他流出了感激的泪水。生活逐渐好起来了。通过补充材料这一环节,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一是使同学们很快被陈奂生这个人物所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对他有了一

12、个初步的认识,为本文主题“面对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同样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需要同步前进”的正确把握作了铺垫。二是通过材料的发放和几个问题的设计,教学内容很快过渡到小说的第三部分内容(重点),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上万字的课文一节课得以完成。另外,在教激流总序时,我印发“激流三部曲”的相关资料,增加学生背景知识,便于其对以“激流”作为三部曲小说的总名的理解。运用这一方法一定要注意材料的补充一定要恰到好处,适度。不是越多越好,否则学生会眼花缭乱,反而抓不住重点。.3内容情境法内容情境法是用采用语言概括、音乐提示或歌曲等手段将课文内容或情感艺术化、典型化来创设阅

13、读情境的方法。上课初始放一段与课文的内容、意境或情感相一致的音乐或歌曲,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让音乐、歌曲所表现出的情感,或教师用再现文本的极富感染的语言,去叩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主动去感受音乐、歌曲及富有情感的语言所传达的意境。案例3:雨巷一上课就播放唐磊演唱的歌曲:丁香花。听完让同学们谈谈感受。 生1:很美,比较抒情。生2:有点悲。生3:凄美。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然后谈谈感受。生(纷纷说):悲凉、朦胧、寂静、愁怨、宁静、优美。师(出示图片丁香花)介绍:丁香花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常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并不轻佻,因而丁香也就成了美丽、高洁

14、、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作品雨巷也成功的运用并发展了这一丁香花意象。下面我们将共同学习这首诗歌。上课时,我一放音乐,有同学就开始议论,“谁唱的?”;“噢,我知道了,丁香花”;“是唐磊的”。这说明学生的注意力已被吸引过来了。接着慢慢地没有声音了。通过对歌曲的情感意境的把握,自然过渡到对诗歌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歌曲所营造的氛围与雨巷这首诗营造了一种幽深空朦的意境和表达的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定下了基调。小在教泰斯特的记住我时,我选用了一首钢琴曲海边的阿狄丽娜。文章虽然写死亡,却是在表现作者的豁达情怀,因此我选用了音乐既舒缓又激越的水边的阿狄丽娜。

15、教终南山时,我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教天籁时,选择了一段有鸟叫声、水流声等自然界声响的音乐。运用这一方法应该注意:要选取与课文情感意境相似的音乐,或与课文内容联系较紧密的音乐。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富于激情与感染。 模式第二阶段:感化“感化”意在进入情境,认同内化。在赏析文本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共同探讨、挖掘课文中蕴藏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体验和领悟作品的形象和语言,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对作品中作者所表达出的思想与情感表示认同,将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感感化法、表演操作感法、理智感化法等方法

16、。1情感感化法情感感化法是指师生共同去理解作品情感美的方法。教师应先“情动于已”,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就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学生情感移进作品中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感情共鸣。案例4:蒹葭二读诗歌后(读第一遍诗歌,我让学生感受兼葭的韵律美,读第二遍,让学生体会蒹葭的绘画美、情感美。),我说: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然后用语言描述出

17、来。生:有一片芦苇。有水。师:是一条小溪流吗?生:不是。一大片的。师:为什么?生:因为水中有小岛,还写了岸边、沙滩。如果水域不大,就不会找不到伊人了。师:画面上还有什么?生:曲曲折折的路。嗯,还有伊人。师:只有一个人吗?(有人插嘴:还有作者。)师:对,是寻找伊人的人,或者说是诗人。人才是画面上最重要的。下面老师来描绘画面,同学们来感受画面之美。师朗读:在金秋的某一天,天刚刚亮,芦花泛白,清露凝结成霜,瑟瑟的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的那一方。师:这幅画面中的男

18、子对伊人的情感如何?生:深。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生1:找不到伊人的惆怅和焦虑之情。生2:可望而不可即。读完诗歌,我请了一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不断地插入话来回答,补充这一学生没有想到的景物,可见同学们已经在脑海中勾画诗歌为我们描绘的图景,再通过老师的描摹,这一图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就更趋完整了。通过画面的想象学生加深了诗歌内容理解,自然就体会到了作者情感。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诗歌教学,也适用于散文教学。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荷塘上的月色”这一精彩片断时,对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等让同学展开想象,体味文章营造出的意境美,进而把握朱自清那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

19、运用这一方法时,一定要选择那种具有诗情画意的课文,也可运用音乐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展开想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2.2表演操作感化法表演操作感化法指通过教师或学生变换表达方式,通过表演将学生带入所创设的艺术情境,从而贴近作者、走进作品的一种方法。表演也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一种方式。它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有形的语言,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作品的情感、形象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案例5:荷花淀分析几个青年妇女的性格。师(朗读):“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读时声音放轻,好像不想让人听见,“可是”后稍微拖一点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20、读得稍快,不要拖长音,声音比句稍强。)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语速适中,语气平缓) “那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语速较快,声音较强)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朗读声比更小,读“有什么看头啊!”我又加上轻动肩膀的动作,努力做出扭捏之态)师:老师朗读了她们的对话,你们能说说她们的性格特点吗?(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不多时就达成了共识。)找借口,含蓄、聪明。 直爽开朗、心直口快。 谨慎、稳重、考虑问题比较周到。 有点冒冒失失,莽撞,急性子。 羞羞答答,羞涩忸怩 接着我就让五位女同学分角色再朗读一遍。老师朗读时,当读到“我不拖尾巴

21、,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时,教室里传出一两声笑声,这说明教师的朗读感染了学生,作品中的人物正凸现在他们面前,学生已进入了老师创设的情境之中。趁热打铁,这节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以“下课后”作为一个场景,仿写一段对话,要求写四个人,写出他们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同学写得相当出色。可以看出以演带讲,以演带写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运用这一方法需注意:不要为表演而表演,应对学生的表演指导评点,指出对人物的理解,性格的把握是否到位,从而达到进入文本的目的。这种方法更适合于教授小说、戏剧。教商鞅请同学分角色表演。教授一碗阳春面时,请学生先编课本

22、剧,然后根据剧本排练表演。 2.3理智感化法理智感化法,也叫触类感理法。是指调集运用过去的知识信息,得到新的知识和认识的一种方法。在讲授新课时,有时会遇到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这时可采取联想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相似或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回忆,再与课文相联系,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6:种树郭橐驼传学习第四段时,当问到“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时,同学们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于是我提示道:初中时我们学过捕蛇者说,本文有“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则幼孩,遂而鸡豚。” 这样的描述,在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呢?生:有。师:用原句回答

23、。有一半的同学背诵道:“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师:是什么原因使鸡狗都不得安宁呢?生:苛政。(也有的插话)苛政猛于虎也。师:是的。(顺带介绍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捕蛇者说是表现“苛政猛于虎也”。本文借郭橐驼之口反映了当时政事上什么样的弊端?生:命令太多。师:繁令造成的结果怎么样?用原句回答。生: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师:作者的

24、政治主张到底是什么呢?生:不要打扰百姓,让百姓过安定的生活。师:对,作者就是想告诉做官者,要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百姓休养生息,体现了柳宗元改革弊政的主张。 这篇文章的主题把握是重点,也是难点。上课时对这个问题,同学们一时头脑发蒙,不知从何思索。当时我灵机一动,想起了学生初中时学过的捕蛇者说,就让学生回忆,由于这篇文章是学生背过的课文,同学们很熟悉,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反应极为强烈,很快将两篇文章联系在了一起,很容易就理解了本文的主题。 运用这一方法要求老师对初高中的教材都要熟悉,只有轻车熟路,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种方法我在其他课文中也运用。教激流总序,文末关于“路”的哲理的理解,我让

25、学生联系故乡中的相关内容 。教蒹葭,让学生体会诗经特点时,让学生回忆高一学过的王风·黍离。3模式第三阶段:感悟“感悟”指跳出情境,顿悟深化。语文教学要根植于课本,而又不能囿于课本。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产生顿悟,或对文本更深入地去理解,或懂得一个道理,或对某种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或心灵产生一种震撼,或依据自己的经验来体验文本内容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扩展迁移法、关联类通法、深化提高法等。1扩展迁移法扩展迁移法是指对文本深入挖掘,多方面地进行探讨,使主题升华的方法。对有些文本或文本所涉及的某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26、,主题挖掘得更深更广些,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更全面地掌握,同时这一方法的实施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探究精神。案例7:蒹葭在课文结束前,我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诗中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历来众说纷纭,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坐在位置上抢着说)生:恋人,情人(对这类问题有的同学就特别积极)(这时我听到陆怡菁说“作者自己”。这不同的声音立即振奋了我)师:陆怡景,你来说说。陆:是作者自己。师:为什么?陆:诗人比较清高。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像寄情于山水,过隐居的生活,不想为官。陆:是的。师:很好,那“伊人”除了情人、诗人自己,还可不可以指其他呢?(周志超抢着说“可以”)师:那

27、你说说。周:还可以是目标,追求什么的。师:也可以是一种理想?周:是的。师:同学们很富创造性,把历来对“伊人”的几种看法都说全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历来有:现代研究者:诗人思念的是恋人,是爱情诗。由于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使人陷入惆怅苦恼之中。古人:思贤、招隐说。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仕。诗人即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也可作宽泛理解:伊人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理想的境界,表现一种执着的追求。上课前,我预设学生可能只能回答出一种理解,即恋人,本诗是一首爱情诗。未料到课堂上出现了多种回答,且较为准确,只是表达上稍有出入。由此看来,这个问题的讨论,不仅拓展了文本,使学生对课文又有

28、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不拘泥文本,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在教学中,也可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如教隔膜后,让学生思考:社会发展到今天,你如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如果人与人之仍然存在着隔膜,我们将如何改变它?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可让学生从文本中延伸出来,作进一步的拓展,对文本的主题体会得更深一点,认识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都具有普遍性。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要在学生完全理解课本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挖掘,切忌学生尚未理解课文,就随意去拔高,让学生胡乱发挥。2关联类通法关联类通法是指将课文中的某些内容、思想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人事相联系,形成学生自己的认识的方法。联系实际进

29、行一些拓展型的思考,可使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连接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案例8:邂逅霍金学完课文,我问:说到这里,文末两段的内容可以使你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或一些现象吗?(同学们沉默,不知道该举什么例子。)继续提示:比如一些科学家、运动员取得一些成就后会怎么样?纷纷说:会请他作报告,采访他,拍广告。师:对。象这样,他们就很少有时间、精力再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对生命资源的浪费,对人才的糟蹋。最近我们国家又出了一位出名人物,是谁?生(齐答):刘翔。(注:当时刘翔刚取得奥运冠军。)师:刘翔刚刚成名,就有人用他的名字注册了一家公司,报上说刘翔将打官司。(将报上内容给

30、同学们读出。另外也读了一些记者呼吁人们不要打扰刘翔训练的有关文章。)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像刘翔这样的名人?生:应该像对待霍金一样,尊重他们作为正常人的权利。师:对,这样的社会环境的建立要靠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共同去创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通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已了解了西方人对霍金的态度,最后联系生活现象让同学们明白,有时中国人的“热情好客”也会伤害别人。从而体会出作者所提倡的人文关怀精神。我上陈奂生上城也采用了此法。让同学们讨论当今的农民与陈奂生式的农民有哪些不同。最后布置作业:课后随笔:我身边的农民。目的就是让同学从课本辐射到课外,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关注社会

31、,关注农民。 运用这一方法应注意:在忠于文本的基础上,精选材料合理拓展。避免不着边际、南辕北辙,看似课堂气氛热闹,实则脱离文本。3深化提高法深化提高法是指教师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方法。“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也是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在新教材中有大量这类作品,也有一些作品的这些因素不是很明显,需要老师挖掘、引导,在教学中真正落实好这一任务。案例9:故都的秋学完课文师说:在故都,“秋”可写的东西很多,有火一样的香山红叶,有

32、明镜般的昆明湖水,有诗境似的陶然亭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而作者偏偏写了那样的秋色呢? (师生共议)此问题较难,可由教师提示。提示: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这也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具体内容略)老师小结:作者这种借景抒怀,情景交融进行创作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追问:读了此文你会不会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心也戚戚然了生:不会的。师:为什么?生:因为太凄凉太压抑了,生活应该快乐一些。师:是的。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在那个时代作者也没有真正沉沦,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50年代,郁达

33、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师:由郁达夫我们还可联想到那个时代哪些人?生(纷纷说):鲁迅、朱自清、闻一多。师: 是的。鲁迅在救国的理想受挫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很多的做人与作文的营养啊。这篇课文是写景散文,没有显性的民族精神的因素,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郁达夫了解更全面、立体,也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民族精神的教育。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人生不顺之时应勇敢前行,也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命教育。新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可对学生进行这类教育。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