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案_第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案_第2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案_第3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案_第4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 学习本课生字, 会写“仞、岳、摩、遗”等生字。(2) 理解诗句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3) 朗读古诗并背诵 , 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4) 能谈谈自己学习古诗后的感受。2. 过程与方法(1) 以读代讲 ,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古诗。(2) 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3)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3. 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从军行这首古诗 , 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懂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 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 理解诗意, 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并感知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 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描写边塞景物的古诗 ; 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教师批注教学过程从军行, 出示课题1. 同学们 , 老师今天带来几幅图画 , 大家想看看吗?大家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图画。2. 看了这几幅图画, 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好 ,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军行 ( 板书课题 ), 这首古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画的故事。二、解诗题 , 知诗人1. 从军行就是从军歌, 是乐府曲名 , 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从军

3、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 , 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 ,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2. 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王昌龄 , 唐代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 , 以写边塞诗著名。诗多描写边塞征战 , 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 奋勇杀敌、 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 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 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 , 声调铿锵 , 语言精确 , 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气魄宏大, 特别能鼓舞斗志。三、整体通读, 理解诗意1. 自由读古诗 , 要求读正确、通顺。2. 我们读古诗

4、, 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 , 而且要注意停顿, 读出节奏美。 ( 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3. 合作交流 , 理解重点字词( 青海、雪山、玉门关、穿、金甲、楼兰) 。结合课后注释或请教老师、同学理解古诗的意思。四、品读古诗, 体会诗情1. 理解体会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 观察图上景物 , 这一句描写了几个景物 ?( 青海、长云、雪山。 )( 师板书 ) 师说诗意 , 生读诗句。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 ( 板书 : 环境恶劣 ) 一个“暗”字, 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品读此句 , 读出沉重压抑之感。2. 理解体会第二句。 课件出示第二句描绘图景, 观察图上景物。 ( 孤城遥望。 )

5、 师说诗意 , 生读诗句。 这句写形势的险恶, 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 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 ( 板书 : 思念家乡 )读出孤寂、忧伤的语气。3. 看图读前两句 , 你有何感受?( 青海、 长云、 雪山、 孤城烘托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 ) 带上感情读一读。 (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 怀念家乡。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 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 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 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4. 过渡语 : 尽管环境这样恶劣 , 乡情这样深切, 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5. 出示第三句图景, 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黄沙”“百

6、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 “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 “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 , 形容时间之长 , 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 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 时间之漫长、 战争之频繁艰难。 短短七个字, 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 , 战争的频繁, 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 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 品读第三句 , 读出低深、忧抑的语气。6. 金甲尽管磨穿, 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 , 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 , 就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齐读末句 ,读出激昂、坚定的语气。五、体会意境, 品悟诗情1. 出示全景图 ,

7、学生看图并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一起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 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 , 留在心中。音乐起 , 老师诵读古诗。3. 背诵古诗。齐背, 指名背诵。4. 同学们 , 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 学习他们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 让我们随着 精忠报国 的音乐 , 再次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吧!六、拓展延伸收集王昌龄从军行的其他几首小诗, 然后读一读 , 背一背。七、布置作业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 默写古诗。3. 积累其他的边塞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情境导入1 .播放黄河、华

8、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 (雄伟、壮观)身为中国人, 你感到什么?( 民族自豪感。 )2 . 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二、初读古诗, 解释诗题1. 自由读古诗 , 思考诗歌内容。2. 全班齐读古诗 , 纠正字音。3. 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4. 指名说说诗的大意。三、解释字词, 说说诗意1. 屏幕出示注释。篱: 篱笆 , 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围墙。河 : 黄河。仞 : 古代长度单位, 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 , 形容华山很高。岳 : 指西岳华山。摩 : 触摸。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王师:

9、指南宋朝廷的军队。2. 学生边读古诗, 边看注释理解, 并提出不懂的地方。3. 检查自学情况, 抽读古诗。4. 逐句理解。(1) 理解第 1 句。, 是夸张的说法, 不是实指。学生试答后, 教师讲述 :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 向东流入大海。(2) 理解第 2 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试答后, 教师讲述 : 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这两句主要写景, 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 夸张、化静为动, 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 而且虎虎有生气。 )(3) 理解第 3 句。“遗民” “泪尽” “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 教师讲述 : 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 眼泪

10、都哭干了。(4) 理解第 4 句。“南” “王师” 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 教师讲述 : 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 , 解救他们 , 盼了一年又一年。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5.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先小组交流, 再全班汇报。四、再读古诗, 品悟诗情1. 这里的“胡尘” , 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2. 听音效展开想象 : 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 , 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哀声遍野 , 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 , 小孩在流泪 , 妇女在流泪 , 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 !( 板书 : 泪 )3. 金兵横行 , 遗民泪尽 , 国破家

11、亡 , 生灵涂炭 , 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 你的心情会怎样?4. 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5. 参读陆游的示儿 , 深化感悟。(1) “南望王师又一年” , 你可知道 , 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 , 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 年了。(2)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 , 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 ?此时此刻 , 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3) 古诗读到这里, 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 ?( 遗忘、遗弃。 )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12、对百姓的同情。 )7. 尝试背诵这首诗。五、拓展活动1.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 你想说些什么 ?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 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 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 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 小练笔 )2. 积累古诗 : 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六、指导写字规范书写“仞、岳、摩、遗”四个字。七、布置作业有感情地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默写这首古诗。第三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 , 被

13、称为诗史, 他也被称作诗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 年 , 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 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 诗人听到这件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二、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 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学生互相纠正字音, 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 涕 :读 “t i”,不读 “di” ;还:读 “hu&n”,不读 “h&i”。)三、理解诗句1.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 当时作者正在此地。“蓟北” , 泛指唐代蓟州北

14、部地区, 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一带, 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初闻”, 刚刚听到。“涕泪”, 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两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 忽然从剑外传来, 刚刚听到这个消息, 涕泪就流满了衣裳。2.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却看”, 再看。“漫卷”, 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 所以收拾书籍 , 就要卷起。这两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 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3.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天。这两句诗讲了白天放声歌唱 , 畅饮美酒。 趁着

15、这春光的陪伴 , 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4.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即” , 就。这两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 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 , 便一直奔向了洛阳。四、 内容分析1.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 十分喜悦 , 收拾行装立即还乡。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多年战乱 , 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3. 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 “初闻” “却看” “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

16、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五、布置作业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 .同桌互相背诵古诗。囱教学总结【板书设计】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环境恶劣)孤城遥望玉门关。(思乡)黄沙百战穿金甲,(艰苦)不破楼兰终不还。(誓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泪尽(凄凉)山河壮丽忧国忧民五千仞岳南望(悲凉)精忠报国首联捷报传来喜泪沾裳(盼望已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颔联 妻子一扫往日愁云(欣喜若狂) 欢庆胜利颈联纵酒欢唱作伴还乡(多年愿望)尾联 想象中飞驰到洛阳(归心似箭)【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设计这一课时我力争把教与学相结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感悟诗情的同时基本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和步骤。在备课的时候,我首先查找一些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