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冲刺复习之诗词表达技巧解析教学目的:1. 掌握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的常考题型;2. 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达手法,能阐述其作用;3. 通过讲练结合,提升学生分析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讲练结合,提升学生分析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一、知识集锦(一)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及答题格式表现手法分析:1. 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 起来造成一个典型。2.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3.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 想和感情。4.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
2、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5. 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6.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 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7. (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问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 凑、严谨。8. 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宜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 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9.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 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C.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略有不同,王诗重在抒情,黄
3、诗情与理并重,并且音调 和谐,语言平易。D. 这两首诗不仅吟出王维的诗情,而且用工笔手法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阳关图 所描绘的画意。4.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表情达意时运用的手法的异同。(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5-6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稀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 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九华山:在池州青 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长
4、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B. 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C. 颈联“君意如鸿” “我心悬旅”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裴坦刚中进上,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6. 请赏析本诗前两联艺术手法。(四)阅读下面诗歌,回答7-8题。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鬲几百寻。凌宵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夕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原斫五弦琴。注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
5、,可以解吾民 之愠兮”7. 下列选项对诗歌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两项是()A. 这一首五言律诗,诗风质朴,生动描绘了梧桐深深扎根于大地,天生枝叶繁茂,虽 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的雄姿。B. 此诗并没有采用传统律诗的“起、承、转、合”的一般结构,而是采用前三句描写, 最后一句抒情的方法,这使得诗文结构简单明了,意脉清楚。C. 诗歌采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对盛夏时节的梧桐孤高自傲形象的赞美之情, 与贺知章的咏柳有异曲同工之妙。I).诗歌采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充满了正气,具有了正气磅礴的气象,但字里行间 却隐隐表现了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孤寂落寞的心情,诗题表现的尤为明显。E. 本诗颇具韵味,因为诗并
6、没有写人,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写了孤桐的挺拔、正直、 茂盛、虚心等特征,“阳骄叶更阴”一句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8. 简要分析“明时思解愠,原斫五弦琴”一句的抒情方法和表达的情感。(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9-10题。沉醉东风秋景卢挚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鸯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注)潇湘画:这里指宋代画家宋迪的画作潇湘八景图。9.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化用前人诗句,描写悬崖之上一棵枯松倚绝壁而倒挂,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B. 三、四两句写景,不事雕琢,“不尽山”与“无穷水”则显得气象阔大
7、,意境旷远。C. “西风”无形,“秋意”无迹,而又确实有“意”可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D. 这首元曲选取典型的意象描绘秋景,人与景物在精神上自然契合,艺术特色鲜明。10. 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写景技巧。(一)【答案】1. D2. 以“干戈"代战争,以''雪"喻白发,运用虚写,想象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 忧虑以及对杜位的同情。【分析】1. D. “表现了诗人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错误,尾联说“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点 明作者身在成都,感到心绪烦乱,因为不知何时才能够和族弟一起共游由江,并非“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
8、悦",而是对回到长安得到重用,过上安宁、兄弟重游的美好生活的渴望,然而又因国家动乱,这次离别 后未必能再次相见,更遑论一起重游,而感到愿望难以实现的烦乱、惆怅。故选D。2.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发比作白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发之多,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时 光飞快的伤感。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干戈"指代“战争”,突出国家战争频发,诗人为国担忧。运 用想象,诗人想象流放归来的杜位还是满头白发的样子,寄托了诗人对杜位深深的同情。(二)【答案】3.D4.同:两者都由阳关图中的景物引起,通过移情于景的艺术手法,阐春离情之苦。异:第一首 三、四句运用虚写,借助想象,写送行人也会
9、心随友人一起见到塞外风物的情景,充满了感染力。第二首 三、四句运用设问手法,诗人借助画中的柳树发问,深化情感:离人将悲情加于柳树之上,便使那原本不 关别情的柳树也变得蕴含别情,产生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分析】3. D. “用工笔手法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阳关图所描绘的画意"错误。黄庭坚这两首诗基本 上没有运用工笔手法。第一首诗先是用概括性语言写出了画面的主要内容,接着是虚写,写想象之景;第 二首诗以议论为主。故选D。4. 第一首诗写离别之悲。第一句写在这使人悲痛欲绝的离歌声中,行者踏上征途远去,他的身影最终 还是消失了,好不令人伤感!第二句承上深叹,李龙眠之图,虽不能发出断防之
10、声,却也足够使人肠断。 这两句重在传神,写出画意。三、四句由“无形影"联想,想象行人去处,行人去到那“阳关更西路”, 见到塞外风物如此异于以前生活的地方,必将哀感流涕,而送行者的心紧随那行者,与行者一道远去,想 到其景其情,心里更加悲伤。第二首诗写离别之情、关情之物。第一句化用了陶渊明的“人事好乖,便当 语离人世间既有离别之情,艺术家笔下也有对离别之情的反映。三、四两句,诗人又进一步推究:李 龙眠图,中的渭城无知之柳,为什么也和人间别情有关?诗中便以问句出之,“渭城柳色关何事"意思是: 人自离别,关柳何事?诗人经过思考和领悟,得出站论:原来是离人自己生发出如许悲意。全诗有情
11、景, 有理趣,兼之音调和谐,语言平易,绝无生硬与刻意之病。由此可知,相同点为:两者都由阳关图中 的景物引起,通过移情于景的艺术手法,阐释高情之苦。不同点为:第一首三、四句运用虚写,借助想象, 写送行人也会心随友人一起见到塞外风物的情景,充满了感染力。第二首三、四句运用设问手法,诗人借 助画中的柳树发问,深化情感:离人将悲情加于柳树之上,便使那原本不关别情的柳树也变得蕴含别情, 产生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三)【答案】5. B6. 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 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
12、早春阳光明媚、 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 场景,是近景。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 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分析】5. B. “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说法钳误。根据诗歌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 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而诗歌题目中已经点明了本诗是“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九华山路"暗示了 裴坦的行程。这一联的上句“九华山路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在赴任途中,经过云客缭完的九华山路, 路
13、旁的寺宇时隐时现。因此,颔联的上句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 所见之景”。故选6, 从虚实的角度看,“日暖泥融雪半消”,描绘了在初春早晨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 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行人芳草马声骄”,描绘了待发的骏 马兴奋地踢若膀,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这两句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 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也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是实写。颔联中“九华 山路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在赴任途中路过云算缭境的九华山路,路旁的寺宇时隐时现,这是虚写; “清弋江村
14、柳拂桥''中的“清弋江村",点明了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 季节特色,写出了诗人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这是实写。虚实结合,写出了 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从远近的角度看,首联写“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空 气清新,阳光和煦,积雪半融,芳草育育,这些都是诗人眼前所见的近景。颔联中“九华山路云遮寺'是 想象友人在赴任途中路过云算缭绕的九华山路,路旁的寺宇时隐时现,这是远景。“清弋江村柳拂桥"写 出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近景。远
15、近结合,写出了 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从反衬的角度看,诗的前半部分环境描写与后半部分诗人惆怅心情构成了强烈的 对比:江南的早春,空气是那样清新,阳光是那样明亮,芳草是那样鲜美;“君意如鸿高的的”,人(裴 坦)是那样倜傥风流,热情自信,周围一切都包孕若生机,充满了希望;而自己并没有因此感到高兴,而 是“我心悬筋正摇摇",空虚无依,怅然若失,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这里是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 愁情,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四)【答案】7. AB8.托物言志,用典抒怀;政治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 作
16、成五弦琴。结合诗句分析“忧国忧民"“愿为解除老百姓的疾苦而献身"的情感。【解析】7. C项,“孤商自傲”分析错误,应该是虚心扎实。D项,“字里行间却隐隐表现了王安石变法失败 后的孤寂落寞的心情,诗题表现的尤为明显”分析错误,这首诗,诗人借物言志,表明立志改革决心的宣 言书。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却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并没有“孤寂落寞的 心情"。E项分析不正确,本诗是没有写人,可是在以物喻人,全诗以孤桐自况。“阳骄叶更阴"一句意 思是说太阳越炽烈孤桐的叶子越浓密,是写孤桐的特征。故选AB。8. 本题题目是简要分析“明时思解愠,原斫五
17、弦琴''一句的抒情方法和表达的情感。是考查学生鉴赏 诗歌抒发方法和情感能力。“明时思料愠,原斫五弦琴'意思是: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象帝 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结合诗下面的注释,可知本联诗人运用帝舜弹五弦琴为百姓 解愠典故,写孤桐在改治清明时,时时想者解决民间疾苦,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其实这里诗人是借孤 桐自况,愿意像孤桐一样为解除老百姓的疾苦而献身,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思想情怀。点睛:诗歌的情感 分析类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 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
18、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 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标准答案无限接近。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 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撇掉诗句。(五)【答案】9. C10. 动静结合:绝壁、枯松、山水,是静态的;飞翔的孤鹫、吹拂的西风,是动态的;动静结合, 使画面更加灵动饱满。虚实结合:绝壁、枯松、落霞、孤鹫、山水、西风、云帆都是眼前之实景,是实 写;美景如画,船在画中行则是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使全曲更具丰富的意境。远近绪合:首句绝 壁.枯松是近景,第二句残霞、孤鹫是远景,让读者对秋景切实可感。想象、比喻:诗人行舟在湘江上, 将看到的美好
19、景色比喻成画,想象自己乘船在画中前行,景与情自然和谐。以时间变化为序(时序变化): 前五句是黄昏之景,后两句是夜晚之景,景物富有画面美。【分析】9. C. “西风"“秋意”虽常给人萧瑟之感,但诗歌并没有到此结束,作者把时间从黄昏移到晚上,描 写了静静的夜,静静的湘江,一只船,高挂着云帆,悠悠前进。作者把自己写进画中,用“云帆月影"的 夜航点缀清旷的江面,极富画意,而且地点正好在潇湘之上,就像一幅潇湘景物图一样,所以说“载我在 潇湘画里这首元曲虽表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些许萧瑟之感,但总体而言,作者的心境是平和的,他想 要表达的是对山水美景的喜爱。故选项中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
20、"表述错误。故选C。10. 这首元曲以时间变化为顺序来写景,前五句写黄昏之景,后两句写夜晚之景,景物富有画面美。 这首元曲中既描写了绝壁、枯松、山水等静态的意象,也描写了飞翔的孤蛰、吹拂的西风等动态的意象, 动静结合,画面灵动饱满。这首元曲的第一句"挂绝壁松枯倒倚"化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枯松倒挂 倚绝壁”,是近景;第二句“落残霞孤蛰齐飞”则化用王勃膝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窍齐飞”,是远 景。这两句一近一远,对仗颇为工整。“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两句中,作者首先写了湘江、 游船等眼前所见之景,并将这美好的景色比喻成画,然后运用想
21、象的手法,让自己入画,写自己乘船在画 中前行,使画面顿时活了起来,此处写景虚实结合,富有诗情画意。10.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 哲理,能给人留卜.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11. 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 想"12.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13. 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 然景物抒发感情。14. 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15. 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
22、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种情趣。16.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答题模式:(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 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 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起的流畅 优美的赏析。二、例题分析(一)阅
23、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苏顺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睛日柳含烟。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弄歌声杂管弦。注应制:应皇帝之命而作的诗文。宸游:帝王巡游。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随驾来到望春宫,奉命应和皇帝诗作,“幸”表明诗人感到幸运。B. 首联写春光可爱,天气晴朗,恰好出游,点题处显出诗人才思。C. 颔联写从望春宫眺望,终南山尽收眼前,皇家气派尽显。D. 这是一首盛世颂歌,洋溢着政治清明的气氛,情调自然欢畅。2. 本诗是一首奉和应制诗,但写得饶有“诗趣”,请从修辞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
24、要分 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荷花林景熙净根元不竞芳菲,万柄亭亭出碧漪。乘露醉肌浑欲洗,无风清气白相吹。制裳香冷微云护,倾盖盟深独月知。却笑满城纷绣毂气濂溪此意更同谁?注倾盖:车上的伞盖斜靠在一起。绣毂(gU):华贵的车子。濂溪:宋代理学家 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先用拟人手法写荷花不与百花媲美,后对其亭亭玉立的娇姿进行描绘。B. 颔联分别从视觉、嗅觉角度描摹荷花的清雅高洁、清香袭人,极其生动传神。C. 五句用屈原“制芟荷以为衣兮”之典,拓宽了诗境,并以微云烘托荷花形象。I).六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形容荷叶密密层层
25、,似订盟于月下的亲密姿态。2. 请赏析这首诗尾联所运用的手法。(一)【答案】1. A2.双关:“东望望春",既说“向东眺望望春宫",又谓“向东眺望,望见春光", 语意双关。比喻:以"细草”自比,以“飞花"喻歌姬舞女,渲染出一派君,欢宴的游春气氛。【分析】1. A. “ '幸'表明诗人感到幸运"错,这里的“幸”是指皇帝到某处,题目中“幸望春宫" 指的是皇帝到望春宫。故A项错。故选A。2. 本题要求“请从修辞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要从诗中找到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进行分析。“东望望春"字面意思是“向
26、东望到望眷官",根据题目中的“春日"和诗中的“睛 日柳含烟飞花"可知,此处“东望"看到的还有无限的春光。故此处运用的是双关手法。“细 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运用比喻手法,诗人巧妙地就“望春"做文章,用花草作比 喻,既切题,又得体。“回辇处”即谓进望春宫,“奉觞前”是说饮宴和祝酒。“细草”是自比, 见得轻微:“飞花”则喻歌姬舞女,显出花容娇姿;而“偏承”点出“独蒙恩遇"之意,“故落" 点明“故意求宠"之态。细草以清德独承,飞花恃美色故落,臣、姬有别,德、色殊遇,以见自 重,以颂圣明。其取喻用词,各有分寸,生
27、动妥帖,不乞不谀,而又渲染出一派君臣欢宴的游春 气氛。(二)【答案】1. D2. 用典,用周敦颐爱莲说的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荷花高洁的品质。对比,将达 官贵人与自己的不同喜好作对比,突出自己的清高自许。反问,以“更同谁''突出自己没有知 音的孤独之感。【分析】1. D. “夸张"错误,没有“夸张",本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倾盖'是比喻,将荷叶相 倚比作伞盖斜靠;''盟深""独月知"都是拟人,好像荷叶在订盟,唯有明月知其盟约。故选D。2. “濂溪此意”,濂溪,指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此意”指的是周
28、敦颐的爱莲说中所表 达的高洁的品质,故此处运用的手法是用典,表现了自己的高洁的志趣。“满城纷绣毂",指满 城都是华贵的车子,表现了达官贵人的华丽的出行仪仗,此处和诗歌最后一句表现像爱莲说 中表现出的高洁的志趣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自己不愿与那些满城“纷绣毂”同流合污的清高。 "濂溪此意更同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像周敦颐一样高洁的志趣又有谁和我一样呢?表现 了自己没有志同道合的知音的孤独感。三、课堂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习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董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才壬疏。
29、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龙武将军为唐禁军将领名。诗题点明了造访李将军的时间、地点。B. 首联以“蝉声”衬托“冷静”,运用了以闹写静的艺术手法。C. 颔联为步入李将军书斋所见,写出了李将军书斋的素净雅致。D. 颈联中“野客”指李将军。“侍儿知礼数"与“野客任狂疏”对比鲜明。2.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江陵即事(唐)王建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压大堤。 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 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 夜半独眠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
30、注)津楼:渡II修筑的瞭望楼台。红药:指芍药。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瘴云弥漫,梅雨淅沥,津楼高耸,沿大堤蔓延,写出了江陵风物的特点。B. 颔联写蜀女热情迎接归来的船夫,巴童在驿站旁兜碍山鸡,写出江陵一带繁忙热闹 的景象。C. 颈联运用通感和夸张手法,使嫣红如火的芍药与绿意欲滴的青苔相互映衬,写出了 初夏时节自然景物的美丽。【).本诗前三联旨在赞美江南民俗风物,尾联卒章显志,将描写与抒情紧密结合,使情 景浑然一体。2. 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夜半独眠愁在远”的“愁”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习0题。村行王禹傅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
31、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养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原:原野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B. 尾联两句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思乡之情。C. 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I).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2. 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美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答案
32、】I. D2. 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婵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蒸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 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运用村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 的文化修养,用“野客任任疏”衬托将军的包容大度。通过“爱读英推传”“欲立功勋恐不如”等动作、 心理描写,正面写出了李将军的高远志趣。【分析】1. D项,"颈联中的'野客'指李将军"错误。颈联“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这是从 正面描写了李将军的行为举止,意思是: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和豁
33、达狂野之人吟哦起 来又尽现豪放疏阔。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侍儿知礼数"与“野客任狂疏"对比鲜明。但 是“野客”指“豁达狂野之人",并不是“李将军"。故选D。2. 首联''高树婵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早秋的巷子里,婵虫在高大的树木上鸣叫,气派富贵 的将军府清幽安静的好似悠闲的住所。用“高树”衬托“朱门”,暗含将军府的气派富贵之气;“婵声” 衬托''冷静",是以闹写静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早秋的李将军府邸的富贵、幽静、悠闲。颔联“重装墨画 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这是写李将军府邸的书房。挂满了画若竹子
34、的墨画,插着长长的淡淡清香的 芦苇,书架上放满了书。“兼”,同“茉” o充满了文雅的书卷味道。从侧面表达了李将军的文雅儒渊之 气。前两联通过环境描写,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颈联“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意思是: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和豁达狂 野之人吟哦起来又尽现豪放疏阔。运用衬托,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尾联“就中爱读英雄传, 欲立功勋恐不如。”李将军在书房中最爱读英统人物的故事,他想要建立如书中英雄那般的功勋,但他却 说不如那些英碓。运用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李将军的读书爱好,渴望成为英抵人物的壮志情怀,
35、还有他 的谦逊。(二)【答案】1.)2.烘托。首联用暗淡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凄迷的氛围,烘托了内心的愁苦。以乐景衬哀情。中 间两联写出江陵的繁华热闹、景色优美,反衬出诗人独在异乡的孤寂和因思乡而产生的愁苦。直抒胸臆。 尾联直言自己孤栖于南方,夜不能寐将自己内心的孤苦与思乡之情表现出来。【分析】1. D. “诗前三联旨在赞美江南民俗风物”错误。这首诗前三联是对此地民俗风物的描写,但 是主旨不是赞美江南民俗风物,结合尾联“夜半独眠愁在远,北肴归路隔蛮溪”,可知是借此反衬自己的 思乡愁绪和身在异乡的漂泊之感。故选D。2.本题要求回答“尾联中'夜半独眠愁在远'的'愁'&
36、quot;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的?这就需要从意象的点染、手法技巧的运用等角度去分析。分析的内容应该从“首颔颈尾"四联入手。首先,“夜半独眠愁 在远”尾联中的“独眠”是“”“愁”的直接原因,属于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因为孤枕难眠,所以忧愁, 而愁思的地方在远处即在故乡,说明诗人正客在异乡,内心有一股浓厚的思乡情愫。再看,首联,“瘴云 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压大堤。"用“瘴云梅雨” “十里大堤"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沉闷的氛围, 反衬了诗人内心的苦楚。最后,中间两联用“蜀女巴童""迎水客'“卖山鸡"以及“寺多红药""背 苔染马蹄"来表现此地的物阜民丰,非常繁盛的景象,诗人以乐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苦、伤感之情。(三)【答案】1. D2. 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诗句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蜂之静, 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视听结合。第二联上下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 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 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护理人际关系管理试题及答案
- 常见药物治疗中的误区与纠正试题及答案
- 经济法的创新机制试题及答案
-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护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教学机器人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擦鞋机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语文考试最热知识点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抽油烟机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大学语文试卷结构分析
- 2025年护士考试工作策略与试题及答案
- 医院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HSK六级真题与答案下载(第一套)
- 铁总物资〔2015〕117号:铁路建设项目甲供物资目录
- 二年级期中家长会课件PPT
- 工资条(标准模版)
- 2023年江西南昌高新区社区工作者招聘54人(共500题含答案解析)笔试历年难、易错考点试题含答案附详解
- 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表格(尾矿库洪水计算)
-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
- 中药斗谱排列方法 斗谱的编排原则
- 《海底两万里》1-47章练习题(含答案)
- GB/T 23703.2-2010知识管理第2部分:术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