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11:文言文阅读(课内)一、【2019年中考四川内江卷】 阅读岳阳楼记选文,完成下列小题。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橘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2、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 .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前人之述备.矣(详尽)B.连月不开(天气放晴)C.则有去国.怀乡(国家)D.至若春和景.明(日光)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行道之人弗受B.然则北通巫峡/康肃忿然曰C.感极而.悲者矣/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D.其
3、必曰/其真无马邪3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碉.的一项是()A. “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倒装句,起突出强调作用,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微斯人, 吾与谁归”。B.选文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写景多用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C.选文中间两段,所写的景象特点截然不同, 却都写了游人的“览物之情”,而这“览物之情”与“古仁人”的理念也并无不同。D .作者在尾段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点明了全篇主旨。4 .翻译下面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1.
4、. C2. A3. C4.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解析】1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 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 断,揣摩其意思。C. “则有去国怀乡”中“国”是“国都”的意思,不是“国家”。故答案为 Co2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行道之人弗受(之:助词,的/助词,的);B.处则北通巫峡/康肃忿
5、然.曰(然:既然这样/的样子);C.感极而悲者矣/狼亦黠矣,而.顷刻 两毙(而:表顺承/表转折);D.其必曰/其真无马邪(其:代词,古仁人 /语气助词,表推测)。故答案为Ao3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见他们的理念是不同的。故答案为Co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 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 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以(因为)、庙
6、堂(指朝廷)、忧(担忧)、远(偏远)”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参考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 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 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 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
7、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 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 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 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 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
8、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 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 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 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 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 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 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
9、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二、【2019年中考山东济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柄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日:“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
10、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柄,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注)骥:千里马。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喂养C.才美不外见.见:看见D.执策而临.之临:面对6 .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人不
11、知而不愠B.康肃笑而遣之C.野芳发而幽香D.乃记之而去7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8 .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9 .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答案】5. C6. A7. D8. 唉,难道(
12、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9.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解析】5 . C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见:通“现”,表现,显现。“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 质也就表现不出来。6 . A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都表转折。B表修饰。C表顺承。D表顺承。7 . D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从“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几句分析,没有 表达“洋溢着不平之气”。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 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
13、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 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 如如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副词“难道”。第二个“其”:表揣测的语气副词“恐怕”。“邪”:疑问语气助词“吗”。9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 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好像日行千里的权力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听从于人的”即可推断出正确 答案: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屈听于人。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
14、同死在槽柄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 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 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 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品德是千里马的品性中原本就具有的,它不像气力,气力虽然出生时
15、就具有,但还有待于后天的培养。因此,把千里马当作千里马,了 解它不能使他的品性有所提升,不了解它也不会使它的品性受到损伤。品性的修养在于千里马自己,而是 否能使千里马驯从则在于人。辱没在喂马的人手里,是没照顾好。死在马厩里,那是不爱惜啊;吃不饱, 力气不足,才能不能体现出来,那是没计算好食量啊。韩愈所说的千里马,按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马的本领就体现出来,不按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马的本领就消失了。好像日行千里的权力不是掌握 在自己手里而是听从于人的。这样的千里马虽然还是千里马,但是它本来所拥有的东西不就会失去很多了 吗!、【2019年中考重庆B卷】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16、。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17、 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3)便扶向路()(4)处处志之()1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C. “不足为外人道也”,
18、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13.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 们的相似点。链接材料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注: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甘:美味,以为甜美。【答案】10 .交错相通 同“邀”,邀请 沿着、顺着 做标记11 . (1)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12 . C13
19、 .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 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 词多义的理解。注意:交通,交错相通。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11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 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
20、。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 (更)不必说。“无” “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12 . C项理解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这里的人不想出去,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13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由内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 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 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知两文描绘的都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 民风淳朴的社会。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
21、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 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 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完全一样
22、。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 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 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 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 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
23、得对 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 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 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链接材料: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四、【2019年中考山东泰安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4、,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4 .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管夷吾/举于/土B.曾益/其所/不能C.必/先苦/其心志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B.至于负者歌于 途,行者
25、休于树。C.休裱降于.天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16 .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17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26、【答案】14. A15. C16. B17. C【解析】14. A朗读节奏划分正确。其它几项改为:B曾益/其/所不能。C必先/苦/其心志。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5. C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从”之意。 A引出处所,可译为“到”。 B引出 处所,译为“在”。 D引出比较的对象“余”。16. B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 所作为。A与D “困”与“衡”翻译错误,应分别为“忧困”与“阻塞”。C “作”翻译错误,应为“有所作为”。17. C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说明了在经历
27、了艰难困苦之后,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也就是“生于忧患”的道理。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 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 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 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
28、辅佐君王的 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五、【2019年中考四川南充卷】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皱裂而不知。至舍,四 支僵劲不能动,媵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曰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 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 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 列,而承天子
29、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节选自宋濂全集)(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 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 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蹈,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 :“余不 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
30、炯戒。”(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还(xu n):同“旋”,转身。炯戒:明显的警戒。1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媵人持汤沃灌()缚公卿之后()莫逾自厌.()迨年事蹉蹈()19.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当余之.从师也/乃记忑而去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其翼若垂天之云C.王生好学而.不得其法/濯清涟而.不妖D.以昭炯戒/可以为师矣20 .翻译下列句子。(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2)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21 .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8 .热水; 跟随; 满足; 至L等到。19 . C
31、20 . (1)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菜肴可供享用。(2)凡是老师所说的,我全都能记下来,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21 .在学习中,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勤奋努力,不自我满足。在学习中,勤思好问,虚心接受别人 的意见。【解析】18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 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汤”:热水。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迨”等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19 . C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都是连词,表转折。A前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32、句子独立性;后者代词。B前者,比得上;后者,像。D前者目的连词,来;后者介词,凭借。2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 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寓”:住。“逆旅”:客舍;旅店。“再食”:两顿饭。“悉”:都。“识”:记。“是”:这。21 .题干要求谈谈你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宋濂的求学经历及
33、李生的话告诉 我们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 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还有应当 尊重老师,特别是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一)译文: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 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 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
34、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 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 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 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 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 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二)译文:王生喜欢学习,却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确实是这样吗? ”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说的,我全都能记下来
35、,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 ”李生劝他说:“孔 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 ,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转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优秀的人而跟随他,是希望听到真理啊!我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想要把人挡在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有的 (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没有超过自我满足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不这样 , 等到你年纪大了 ,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王生这才醒悟过来,
36、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您说得对。请允许我把您的话刻在我座位的右侧,当作座右铭,用来告诫(自己)。”六、【2019年中考浙江宁波卷】 文言文阅读(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示儿燕孙枝蔚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 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 ,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 渴忍饥作珍藏
37、计乎?儿当知之(注释)孙枝蔚:清初诗人。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遑:闲暇,空闲。旧窑:指年代久远 的珍贵古瓷。(丙)谕儿书吴汝纶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 “存乎灰疾”,皆至百也O(注释)吴汝纶:清代作家。掌:同“长”。灰(ch n)疾:疾病,比喻忧患。22 .(释义懂文)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 “谕”最恰当的义项。(1)示() 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2)谕() 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38、 D.比喻2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24 .(圈点品味)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 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 “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1)初读古书,切莫 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2)人生在世,安得 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25 .(摘录明理)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
39、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忍让为居家美德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生于忧患,存乎灰疾 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 ”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话“”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 ;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答案】22. D B23. (1)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 这种做法。(2)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
40、),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24. (1) “切莫”是千万不要的意思,语气坚决,强调了要读书就不必爱惜书,表现了孙枝蔚要儿子务实求知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2) “安得乎”以反问的语气,告诉儿子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难,要学会忍让,表现了吴汝纶对儿子拥有美好德行的殷切期望。25. 【解析】22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注意“示”是一词多义,“示”在解释时要结合 具体语境,“示儿”意思是教导儿子,“示”意思是“教导”。“谕”也是一词多义,“谕”在解释时也 要结合具体语境,“谕儿书”意思是告诉儿子(一些道理)的信,“谕”意思是“告诉”。此题考查较为 巧妙,从相似文体的对比阅读角度考
41、查了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23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 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重点词语有:“所为”,所做的事;“未遑”,没有空闲(余力);“效”,效仿。句意: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句重点词语有:不易处之境,逆境 (不顺的处境);掌:增长。句译: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24 .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根据题干所给示例。我们需要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写出他的语境义。(1)句中的“切莫”的意思是千万不要,孙枝蔚告诫儿子读
42、书不要爱惜书,“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认真学习书中的知识才是正道,不可本末倒置,将爱书放在第一位,这样的话是做不好学 问的;(2)句中的“安得乎”是反问句式,人生在世,哪能那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之人相处?从文中“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这些句子可知,吴汝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学会忍让,不要争强好胜,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不断进步。25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需要根据所给提示,选出正确答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是 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不恬 静寡欲无法明
43、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意思是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的意 思是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忍让为居家美德的意思为忍让是 为人处世的美德,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的意思是如果必须要以相互争夺才能取得 胜利,才是真正的愚蠢,自己给自己增添烦恼,生于忧患,存乎灰疾的意思为生存在忧患之中。根据翻 译,再结合所给提示,可得正确的序号为(1),(2),(3),(4)。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
44、无法明确志向, 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 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 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开始读古书时,千万不要太爱惜书本,过分的爱惜,一定把它束之高阁而不去读它。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爱惜书本是有能力藏书的人家所做的事,我们穷人没有余力去效仿这种做法了。就譬如茶杯饭碗 ,明明知道是珍贵的古瓷器,本应当珍惜,但家里穷,只有这
45、件器皿,难道忍着 口渴和饥饿而不用它,把它珍藏起来吗?儿女应当知道。忍让是居家的一种美德,你没听到过孟子说的,假如有人对我横蛮无理,一定要反躬自问,自己是不是不 仁,是不是不礼,是不是不思?如果认为只有和人争竞短长才算赢,那么就是最不聪明而自寻烦恼的。人 生在世,哪里能总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呢?只要遇到逆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孟子说过,1于忧患会使人增长才干”,存乎灰疾会使人经受锻炼 ”,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七、【2019年中考江苏连云港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
46、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本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 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26 .解释下面加
47、点的词。(1)躬耕于南阳(2)先主器之(3)先主遂诣亮(4)孤不度德量力27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2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29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 “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 “三往”后才见刘备?【答案】26 . (1)亲身、亲自(2)器重、看重 (3)往、至IJ、拜访、访问(4)衡量、估计、推测、考虑27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28 . (1)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
48、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2)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29 .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枉屈);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解析】30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 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 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躬”是“亲自”;“度”是古今异义词,“估计、推测”的意思。31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49、,先对句子作简 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 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 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的意思是: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据此正确 的句读是: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3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 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以(因为)、卑鄙
50、(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顾(探望)”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犹(尚且,还)谓(认为)、计(计策)、安(怎么)”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33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揣摩人物的心理。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出山,主要原因是没有遇到 明主。之所以诸葛亮在刘备“三顾” “三往”后才相见,是因为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所感动,认为刘 备是一个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有道明君,自己可以施展才华实现自己人生抱负了。这可从文章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每自比于管
51、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可以看出来。据此理解作答。参考译文:【甲】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 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 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 年了。【乙】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 样。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
52、葛孔明这个人,是人 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 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 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 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八、【2019年中考四川凉山州卷】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
53、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一L- r - -t-. L - i -L- r-L =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皱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 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
54、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 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34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星人多以书假余/是非木柿/故大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益慕圣贤之.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C.足肤皱裂而不知/食不饱,力不足,/不是为外人道也D.以中有足乐者/皆以美于徐公/以光先帝遗德35 .下列对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
55、在求学的过程中克服了无书、无师、求学路途遥远、生活艰苫等重重困难。B.作者详写自己艰辛的求学经历,略写现在的成就,鼓励青年一辈努力学习,力求做到“业有精”,“德有成”,属于欲扬先抑的写法。C.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求学诚恳、执着、机智。D.好的品德修养是作者终能学有所成的土壤,因而作者得以“遍观群书”,得以“硕师名人与游”, 得以“预君子之列”。36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答案】30 . A31 . C32 .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解析】33 .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A.是,均翻译为“这样”;B.之,助词的
5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代词,代指愚公;C.足:脚/足够/值得。D.以,介词“因为”的意思/认为/连词“用来”。故选 Ao34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画波浪线的句子,并表明作者求学诚恳、执着,并没有表现出他的机智。故C不正确。35 .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语句翻译时,要扣紧关键词语,根据文言句式,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换,使语句 通顺流畅。该句把握住关键词语“寓”:寄住;“逆旅”:旅舍;“再食”:两顿伙食;并注意添加主语“我”。参考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 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 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 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 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具行业实验室测试与评估试题及答案
- 英语市场导向策略的应用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
- 小学教师反思与新媒体工具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微观化学与宏观性质关系试题及答案
-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反思的模型探讨试题及答案
- 航吊考试试题及答案
- 深入了解电商策略的商务英语试题及答案
- 电大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 数字与图形的综合理解与运用题试题及答案
- 库房管理试题及答案
-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DB+3309+T+106-202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分类分级规范
- 主观幸福感量表SWB
- 2024年新正电工技术服务限公司招聘273人(内蒙古)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任务7)试题及答案
- 电子政务概论-形考任务5(在线测试权重20%)-国开-参考资料
-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2-国开-参考资料
- 走进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吉林师范大学
- DG∕TJ 08-2220-2016 桥梁水平转体法施工技术规程
- 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低段单元作业设计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