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频考点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鉴赏诗歌的语言1(2007·山东)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出关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戎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关,指居庸关。旆(pèi),旌旗。(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答:_(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
2、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和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鉴赏此诗着意刻画当征人远行出关那一刹那的感情,诗人曾随军出居庸关,对此有真切的体验,当通过关隘时,但见前方白雪皑皑,荒寒一片;而身后却仍是桃花盛开,春意盎然,这怎能不使出关的将士回首凝视,瞻顾家园呢?诗句的奇绝处恰在于征人回首的瞬间里,凝聚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生体验。2(2012·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初见嵩山张耒注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3、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答:_(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答:_答案(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意思答对即可)(2)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
4、合的画面。“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意思答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作者因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多年来辗转流落于风尘之中,空怀抱负不得施展,第一句中一个“困”字,形象地展现了作者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第二句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作者与山的距离,青山如故友,对青山特别期待。第四句写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作者层层铺垫,感情由浅入深,突出了对青山的独特感情。(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第四句写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
5、来,“清瘦”用拟人手法突出其峭拔的形象、高洁超脱的姿态。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诗人究竟是在写山还是在写自己,已很难分得清,物我融为一体,言有尽而意无穷。鉴赏张耒(10541114),字文潜,自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祖籍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生于淮阴(今属江苏)。在苏门里,张耒的作品最富于关怀人民的内容,风格平易舒坦、不加妆饰。其诗曾学白居易、张籍,故能平淡自然。这首诗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写山
6、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青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这正是写景的成功之处。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惟有青山能使自己的胸怀豁达,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最后,在刻画山的形象时,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为美的审美取向,进而深化了诗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这是写人的成功所在。这首诗的第一句写了马飞奔掀起阵阵尘埃的景象,诗的第二句写嵩山的出现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前两句从作者的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自己的情怀得到短暂的舒展,这样,嵩山便在露面之前先
7、给人一种亲切感。“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所称道,诗人用“清瘦”形容嵩山,既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可谓造语新奇。3(2012·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金王寂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注亭皋:水边的平地。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8、”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答:_(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答:_答案(1)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2)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弃了旧钓矶。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赏析诗句的妙处,可从诗句选景、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炼字等方面切入。结合题目,可抓住“写山水的妙处”这个切入点,分析它使用的修辞手法(比拟),“散去”之“瘦”暗写“晓云”弥漫时的阔;“肥”暗写雨前水面
9、的窄。这种曲笔要细心把握。(2)本题考查提炼作者的思想观点。诗歌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熔铸于所写景物、人事之中,可结合注释和下片内容来归纳。“荒却”是不再去钓鱼所致。鉴赏上片写景。开头两句点明写作地点。秋天深了,落叶将要飘尽,在关塞看见了大雁南归。见大雁南归,身在边关的作者也想到自己应该还家了。接下来的这两句写景,可能是眼中之景,也可能是想象之景。但是写家乡景色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很可能是作者心中的家乡景色。 下片抒情。一、二句不直接写景物,而是先写自己已经老了,不再有机巧之心。其实就是在暗示自己不再想做官,想叶落归根了,与第一句暗相照应。第三句虽是写景,实际上还是写自己,自己无机心,哪怕与沙鸥相
10、对沙鸥也不会被惊飞的。第三句写柳溪。这个地点则一定是作者家乡之景。家乡父老怜“我”,这里“怜”是哀怜的意思。他们哀怜的是后面一句的内容。最后一句写道,溪南头钓鱼的地方,很久没有去钓鱼了,都荒却了。不说自己很久没有去钓鱼了,荒却了钓鱼台,很令人哀怜。反说家乡父老哀怜“我”荒却了钓鱼台。实际上还是表现自己想回去再钓鱼,从这里作者阐明了自己不愿做官的心意。4(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
11、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答:_(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答:_(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答:_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3)示例: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
12、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鉴赏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一个家住溪西水湾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翩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三、四句分别从视觉与听
13、觉正面描写雨势凶猛,“卷”“吼”二字正是其集中体现。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暴雨来得“骤”,去得也“骤”。最后一句,既紧扣了题目,又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之大,还隐含着牧童因雨过天晴而高兴的心情。1高考古诗语言鉴赏在命题上有何特点?答案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诗人在锤炼语言上可谓苦心孤诣,也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含蓄性、跳跃性和抒情性,这也给考生品读古诗带来不小的难度。不过,高考对鉴赏古诗语言的考查难度不太大。它着眼于一个“懂”字,即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能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并作一定程度的表述。2高考古诗语言鉴赏题有哪几类题型?考查的重点是什么?答案主要有
14、三类题型:炼字、赏句和了解语言风格(特点)。重点考查炼字和赏句。一、炼字(一)炼实字1关注动词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结合全诗,评析颈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答:_答案“穿”“数”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解析一要解说“穿”“数”二字在语境中的具体意义,二要指出它们在语境中的艺术作用。要特别注意本诗中的“清秋”
15、“日暮”“酒半醒”“独行”“闲”“孤灯隔远汀”所表现的凄冷、孤独的意境。鉴赏这首诗是借景抒情而达到了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的佳作。首联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
16、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月上高树,周围一片冷清幽寂。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正说明他感慨至深。颈联写诗人举止,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尾联写景,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涵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情韵深长,颇具特色。知识储备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
17、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看形容词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
18、(759)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诗人当时喜悦欢畅的心情。末句中的“轻”字别有一番意蕴,请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简要赏析。答:_答案诗人遇赦,飞船东下,一个“轻”字联结虚实实写船行速度快,虚写乘舟人的心情轻快别有一番意蕴。鉴赏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因有此作。首句“彩云间”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还”,归来也。
19、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速度之快可想而知。最后两句,既
20、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绝伦。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知识储备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3追“彩”逐“色”(2008·上海)阅
21、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答:_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解析“雪”比喻的是白发,“朱”代指容颜。两相对比,表现出容颜过早衰老,诗人所表达的哀叹感情自然流露出来。鉴赏这首诗是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
22、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的。此诗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中受到了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诗以杨柳春风起兴,却没有描写春天的美景,而是表达一种伤春早衰的感叹,它是和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交融在一起的。颈联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只有32岁的诗人,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
23、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知识储备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
24、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4听听“叠词”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杳杳寒山道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
25、,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诗中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答:_答案“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为一体。鉴赏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这首诗很能代表他的风格。诗写寒岩高山深壑中的景色,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
26、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颔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颈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总结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显著特点,而且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名词,也各不
27、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知识储备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28、。5掂掂“数量”之重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示例一)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二是心里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实见实听,心里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用“十里”,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距甚远。(示例二)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
29、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赞成“千里”或者“十里”,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鉴赏这首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
30、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此,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
31、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知识储备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韵味平添。(二)炼虚字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闺
32、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从全诗来看,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杨柳色”是“悔”的直接原因,但细细品味,“杨柳色”是外因,“悔”是内因,总有一天会爆发的。所以,“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极富神韵,极其准确地表现了潜藏在人内心的某种情感,平时并不觉得,一旦为外物所触发,不可自已地瞬间变化。解析这是一首描写闺中女子形象的诗。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忽见”惹起一腔幽怨。理解“忽”字的含义,不能只局限于此句,而应从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找出其内在的
33、联系。鉴赏这首诗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违反题面。其实,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不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多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知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一句点出“不知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春日而凝妆登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时令季节相应)
34、,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第三句的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这也就是所谓的“闺怨”。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这首诗的精妙之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知
35、识储备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著与坚韧的精神力量。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方法小结:赏析词语“四看”1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字赏词中要
36、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2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凝练生动、形象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3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4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赏句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除夜宿石头驿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
37、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赞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答:_答案这两句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难堪处境。其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意绪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鉴赏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长期飘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还独自滞迹在他乡逆旅,此情此景,更何以堪。这首诗就真切地抒写了诗人当时的际遇,蕴蓄着无穷的感慨和凄凉之情。起句突兀,却在情理之中。除夕之夜,万家团聚,自己却还是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地在驿馆中借宿。长夜枯坐,举目无
38、亲,又有谁来嘘寒问暖。人无可亲,眼下就只有寒灯一盏,摇曳作伴。“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更能突出旅人凄苦不平之情。“寒灯”,点出岁暮天寒,更衬出诗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一灯相对,自然会想起眼前的难堪处境:“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出句明点题中“除夜”,对句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这一晚,多少往事涌上心头。“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就写出了这种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支离”,本指形体不全,这里指流离多病。据记载,戴叔伦任官期间,治绩斐然。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诗人一生行事,抱有济时之志,而现在不但没能实现,反落得病骨支离,江湖飘泊,这怎能不感到可笑呢?这“
39、笑”,蕴含着多少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是含着辛酸眼泪的无可奈何的苦笑。然而,前景又如何呢?“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一年伊始,万象更新,可是诗人的愁情苦状却不会改变。一个“又”字,写出诗人年年待岁,迎来的只能是越来越可怜的老境,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这个结尾,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和不尽的凄苦况味。知识储备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以下角度: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2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
40、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3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一种表达技巧题中的暗考题。4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
41、,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三、了解语言风格(特点)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答:_答案这首诗的语言平实质朴。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写一次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事雕琢,而平淡中蕴涵着深切的情味。解析须抓住“十年”“一别”“相逢”“马首”“何处”等关键词语来揣摩。鉴赏这首小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事雕饰,而平淡中蕴含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前两句淡淡道出双方“十年”前的“一别”和今日的“相逢”。从诗题泛称
42、对方为“久别者”看来,双方也许并非挚友。这种泛泛之交间的“别”与“逢”,按说“别”既留不下深刻印象,“逢”也掀不起感情波澜。然而,由于一别一逢之间,隔着十年的漫长岁月,自然会引发双方的人事沧桑之感和对彼此今昔情景的联想。所以这仿佛是平淡而客观的叙述就显得颇有情致了。这首诗的重点,不是抒写久别重逢的感触,而是重逢后又一次匆匆别离的情味。他们在万山攒聚的岭上和夕阳斜照的黄昏偶然重逢,又匆匆作别,诗人撇开“相逢”时的一切细节,直接从“逢”跳到“别”,用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语言轻轻托出双方欲别未别、将发未发的瞬间情景“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征路偶然重逢,又即将驱马作别。马首所向,是莽莽的群山万壑,西斜
43、的夕照正将一抹余光投向峭立无语的山峰。这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千峰无语立斜阳,境界静寂而略带荒凉,使这场离别带上了黯然神伤的意味。马首所向,千峰耸立,万山攒聚,正暗示着前路漫漫。在夕阳余照、暮色朦胧中,更给人一种四顾苍茫之感。这一切,加上久别重逢旋即又别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就使得这情景无形中带有某种象征意味。知识储备语言风格就是诗歌的作者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的个性特征,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学素养有关。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朴素、平实、华丽、幽默、活泼、庄重、简洁、精练、生动、含蓄、明快、通俗等。更要注意著名诗人的语言风格,如王维的恬淡自然、李白的清新飘逸、白
44、居易的直白清新、李清照的缠绵婉约等。语言风格在高考中很少涉及。如何赏析“诗眼”(或关键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岑参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注武威:凉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晋昌:瓜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加以赏析。现场答案1存在的问题_提示该答案的整体把握较准确,不足点在于对“飘”的情景关系没有点明确,缺少对手法的分析。现场答案2存在的问题_提示该答案整体把握较好,不足点也在于没能更精准地把握住情与景的关
45、系,在手法分析上稍有不足。请修改为满分答案_答案“飘”“挂”用得好。“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飞舞的情景描绘了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含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绘了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生动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鉴赏这首诗首联写边塞登楼所见之景:岸雨飘过城头之后带来的漫天大雨,从这雨就告诉读者这边塞环境之苦之恶劣,而一只美丽的黄鹂鸟飞上了戍楼躲雨。这只黄鹂成了这环境恶劣的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颔联融情于景,景中有情。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而“挂”则化无形的情
46、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地借用了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诗词中柳就有留恋之意。“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颈联直抒胸臆,抒发的是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生老病死本是人生难免,而诗人对年华的失去如此悲伤,是因为大好青春年华没有建功立业,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裘”是名贵的皮大衣,是达官贵人才穿得起的,在这里暗指功业。因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盛唐时代的诗人更加是以天下为己任,几乎个个都觉得自己有宰相之才,能够辅助皇帝成就一个盛世。一个“敝
47、裘”明白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尾联抒发了两种情感:一是为好友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同时又为自己仍然滞留在边塞(武威)而归期无着落而感到伤感与无奈。高兴又伤感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地透露出来。诗歌的结尾含蓄而又意味深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句。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字,虽未冠以“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一、如何确定“诗眼”1内容上:最
48、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往往是“诗眼”。2修辞上:妙用修辞(尤其是拟人)的地方往往是“诗眼”。3词类上: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二、如何赏析“诗眼”(或关键词)1要有多要素意识(1)最生动,最具活力。(2)最能营造意境。(3)最易统摄全篇。(4)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2要有多层级意识“诗眼”与重点字词在句子中、上下阕中、全篇中乃至诗人情感中,分别有着不同的特点、意义或作用。固然,诗人的情感与句子、上下阕、全篇密不可分,但是,不妨碍我们分析“诗眼”与重点字词在这些层级中
49、的不同表现。3要有多角度意识鉴赏“诗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该有多角度意识。主要角度有二: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作者感情等方面来理解“诗眼”与重点字词。艺术角度又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例如2008年全国卷要求对春日即事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答案为“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其中有思想感情,有艺术特点,有联想想象,有修辞手法,实在是多角度分析与鉴赏的结果。即时小练1阅读下面这首
50、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答:_答案诗眼是“静”。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本诗的“诗眼”。解析综观全诗,“天涯静”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乌孙归去不称王”表明民族关系已经妥善处理,边疆各族可以和睦共处。“静”字
51、最能传神地表现人们的这种愿望和追求。鉴赏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这两句平述史实,为全诗作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 “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
52、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答:_答案诗眼是“交情”。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将“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以象征意义,从而表现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考生必看数学试题及答案
- 材料力学与智能材料性能应用拓展研究创新重点基础知识点
- 高考作文科学与人文的试题与答案
- 四川省德阳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地理 含解析
- 高考数学成功法则及试题及答案
- 炼钢厂火灾应急预案(3篇)
- 软考网络故障响应流程试题及答案
- 战略评估与风险管理的联动机制探讨试题及答案
- 预防火灾应急预案分类(3篇)
- 网络日志分析与处理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海岸监视雷达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国内烟雾报警器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离婚协议中子女抚养费调整及监护权变更公证申请书
- 物流仓储行业智能化转型政策解读与市场趋势报告(2025年)
- GA/T 2158-2024法庭科学资金数据获取规程
- 2025届高三押题信息卷(一)地理及答案
- 2025南京房屋租赁合同
- 新型伤口敷料应用于预防压力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 生产线对外承包合同协议
- 2025年北京市朝阳区九年级初三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
- (可研报告)天津东疆保税区设立spv公司可行性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