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备课教案高一(上册)MoJiang Middle School In SX 200391第一单元 诗歌单元学习重点1、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抓住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2、加强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达效果。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2、把握诗歌中独特意象,体味诗美,从而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3、反复诵读诗篇,诵读时体现诗歌语言的精炼、节奏的和谐,把握诗的节拍和韵律。1毛泽东词二首 毛泽东教学重点: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词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2、感受革命前
2、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教学方法:诵读、体会、领悟、感受、讨论学法指导:1、课前自读,扫除文字障碍;通过诵读,理清写作思路;反复诵读,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在鉴赏的同时进行理解性诵读,直至熟练背诵和默写。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属于人的主观意识(情意);“象”客观事物(景象)。意象即为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物象。人们用语言来表达形象,而语言又靠形象来表达情意,所以,“意象”其实就是体现着诗人主观情意(志)的具体物象。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他的全部奥秘即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和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
3、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意境的创造,就是诗人营造一个外部环境来配合自己的情感。意境是为意象的扩展,它是由若干意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统一的、有内在联系的艺术境界。二、学习沁园春长沙1、导入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词作家。他的诗词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扬。尤其是在晚年,他的诗词同他的政论文章一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崇。诗言志,词言情,毛泽东的诗词是他思想的一部分。有关毛泽东的诗词,我们可能还接触得较少,通过这两首词的学习,我们将感受到他的胸襟和抱负,以及他在文学方面的极高造诣。2、写作背景 1925年是中国革命异常激
4、烈的年代。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派政治势力对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更为激烈。国民党右派势力想篡夺领导权,排挤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内,陈独秀认为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提出“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毛泽东同志则针锋相对,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分子进行了坚决斗争。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回到家乡湖南湘潭韶山冲,组织农民协会,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农民党员,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8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冲,经过长沙,准备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10月深秋季节,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3、写
5、作思路谁主沉浮? 上阙写景 提出问题 下阙忆事 回答问题 4、板书设计 看 山、林、江静景 上阙 舸、鹰、鱼动景 写景言志意象 问 谁主沉浮 忆 往昔 峥嵘岁月 稠 下阙 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呼应 忆事抒情战斗精神 记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5、小结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而今天我们所学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却一扫传统文人的凄凉之感,取而代之的
6、是鲜艳明丽的秋景图,令人赏心悦目,也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更表现了诗人身为伟人的胸襟。6、写作特色 (1)情、景、意紧密结合 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但全词却毫无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若是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是使人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动作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7、”(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之多;“遍”红之广;“漫”江水溢满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不用“飞”,写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不用“游”, 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三、学习采桑子重阳 1、导入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眼中的一种秋景。其实,在诗人眼中,秋天还有另一番景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2、写作背景1929年7月,在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不同意实质上是军事冒险的中央指示意见,结果被调离红
8、四军的领导岗位。毛泽东由于身体不好,便来到永定县苏家坡养病。10月上旬,红四军决定在上杭召开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通知毛泽东去参加。毛泽东拖着虚弱的身子,骑马穿越几个乡镇,前往上杭县城。当时正是重阳节,当他看到中秋时节的闽西地区层林尽染,山坡上的黄色野菊花争相竞放时,精神十分振奋,身体也似乎好了很多,当场吟成这首采桑子重阳。 3、写作思路 上阙:赞美“战地黄花”歌颂革命战争 下阙:描绘战地秋景展示革命必胜的光辉前景 4、板书设计揭示人与天的各自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 易老 上阙 天 难老 议论为主 意象(近景) 分外香写出无产阶级的战争观 想象描写为主下阙 劲表现出秋风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远景)
9、胜似春光 寥廓呈现明丽灿烂的万里秋光 意境 5、写作特色(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 壮丽景色和豪放情怀融为一体,现实与理想高度统一;既有耐人寻味的形象,有又发人深思的、深刻的哲理与形象的描绘交织在一起,诗意浓郁隽永。 (2)近景远景的描写 一近一远,交相辉映,进一步突出了秋色“胜似春光”,预示着一个万里江山红烂漫的新世界必将在革命斗争的烈火中诞生。 (3)写出秋景的一番新意 “自古逢秋悲寂寥”,而毛泽东却将这些一扫无余,赋于秋天景色以新的内容,别具生机。2中国现代诗三首 教学重点:1、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
10、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吟诵、品味、联想、想象、讨论(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清澈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学法指导:1、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2、注意分析作者在作品中所渗透的情感倾向,再结合描写的景物体味。(再别康桥) 3、学会从诗歌中找出作者在描写时带有主观色彩的景物,然后根据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作用。(死水) 4、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应从语言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
11、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赞美)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 青年一般都喜欢文学作品,特别是诗。因为青年有朝气、有理想、富于热情、喜欢想像,所以有人说,诗是属于青年人的。也正因为如此,一代代诗人层层不穷,众多的流派异彩纷呈。特别是自“五四”前夕新诗诞生以来,通过诗人不断的探索、发展和创造,新诗这种全新的文学样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二、学习再别康桥 1、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才华横溢,诗风活泼,尝试过
12、多种诗体,并且能够飘逸自如、表现众多的内容而不离“华美”的基调,这就是灵动飘逸的徐志摩。诚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的:“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chèn)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即在1928年7月底的一个夏天,徐志摩一个人悄悄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但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
13、在那里静静的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到了11月6日在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2、写作思路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
14、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
15、,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3、板书设计 缓步飘然而去 恋恋不舍 作别 云彩 象征(学府、故友)别梦 金柳 新娘 比喻(欢喜、眷恋) 青荇 招摇 难舍难分 比拟 彩梦 甘做 水草 人境合一 呼应 清泉 彩虹 幻觉(融情入景) 漫溯 放歌 设想(爱景色之美) 不能 放歌 (担心破坏周围的宁静) 寻梦 夏虫 沉默 衬托(无声胜有声) 轻轻 轻轻 反复(依依不舍) 别梦
16、4、写作特色 (1)画面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2)结构美、韵律美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
17、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5、课外练习:谈谈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三、学习死水(新格律诗) 1、写作背景 在现代史的发展史上,还有另外一位主将闻一多。我们可能知道他拍案而起的故事,但另外,对于“新月派”,他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他是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格律诗
18、要有三美: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词造的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美感)、建筑美(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他善于运用深沉的理智控制炽热的感情,用整饬的诗体规范丰富的内容。我们不妨用他的诗集死水比喻他的创作:“死水下潜伏着火山。”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般看法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望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奠定了本诗的情感根基。 2、板书设计 死水
19、丑恶 无可救药 彻底失望死水 翡翠、桃花、罗绮、云霞静态描写 绿酒、珍珠(变成、咬破)动态表现 丽语写丑恶(反讽) 自吹自擂 无耻吹捧听觉感受 愤慨至极 无情诅咒 呼应首节 3、写作特色 (1)寄托(隐喻)和象征寄托:一沟死水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鲜明的批判精神象征:美国社会;北洋政府;黑暗的中国现实。(2)反讽手法的运用 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出一种反讽的氛围来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美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写得越美,越引人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增强了引人思考的魅力。(3)绘画美的语言色彩
20、 死水本来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水,但所用的语言却有十分鲜明的色彩。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四、学习赞美 1、写作背景穆旦,原名查良铮,1928年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毕业后留校。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拥有了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这些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因而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
21、赞。 2、板书设计 荒凉的亚洲土地上时代的环境 爱且怨痛苦、悲怆激情火热 他(放下)古代的锄头 赞美 (农夫) 反抗 爱 我要拥抱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对前途必胜的信念 3、写作特色 (1)广大的包含性(大量运用铺排、排比、反复和长句) 本诗并不想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的把握,以表现复杂深刻的感情。重要处不吝惜笔墨,铺排开去。 (2)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
22、条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的坚定信念。作者是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我”可看作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代言人,作为历史巨人来审视自己的子孙和自己的历史。3中国当代诗三首 教学重点:1、了解郑愁予、舒婷、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2、把握三首诗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感悟、讨论学法指导: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诗歌的内容线索和感情线索,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像,分析、把握当代诗歌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的意象中的方法及其作用,以及它们景中
23、见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从旧中国到新中国,历史在进入全新时代的同时,也翻开了文学创作的新篇章。当代诗歌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诗歌的创作经历了建国时期、文革时期和新时期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着艺术性很强的代表作品。我们将来了解一下这几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二、整体把握郑愁予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杨牧曾说过:“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舒婷是当代中国诗坛上引人注目的青年诗人之一,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海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诗人,本诗便是其内心对幸
24、福生活憧憬的体现。他天真而单纯,为诗而远离尘嚣,将一切的爱奉献于诗神缪斯,在一方斗室中过着孤凄的生活。精神上崇高的追求和现实中太多的负重使诗人在极度的愉悦和痛苦中煎熬。以致25岁就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绝尘而去。错误婉约诗(意境优美而深婉,表现作者内心的忧伤和失落)致橡树朦胧诗(在艺术形式上多采用象征手法,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一项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理想主义诗歌(对众人和世俗生活的亲近与排拒,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喜悦与悲忧;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寄托诗人无限渺远的愿望。)三、熟读
25、、讨论错误1、品读全诗,谈谈你对诗中“我”与“你”的形象的理解及表达情感的把握。 2、这是一首极为美丽而忧伤的诗,也是一个极为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它的美丽或忧伤,并阐述这首诗隐含的故事。致橡树1、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请分析其象征意义。(橡树男性的阳刚;木棉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象征。)2、作者是如何借对木棉和橡树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3、诗中作者借木棉和橡树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作者的爱情观是怎样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这是一首善良的绝唱。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2、这首诗是海子二重人格的体现,柔若与强悍的对话。结
26、合课文加以说明。 3、意象单纯而明净,意境开阔而充盈,具体分析诗中构造了怎样的意境?四、作业课外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要求:表达真情实感,不要无病呻吟;要构思巧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意象要包含感情,意象间要有内在联系。4外国诗三首 教学重点:1、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的简历和创作。 2、理解、领会几位作者所绘写的意象及其特有的意蕴。教学方法:诵读、领悟、讨论学法指导: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理清诗歌的内容线索和感情线索。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 当中国诗歌由诗经而发展到当代繁荣时期时,外国诗歌也由古巴比伦、古埃及文学起步,18至19世纪,已发展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其时群星
27、璀璨,俊才风流,俄国的普希金便是其中的一位。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二、整体把握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大海作为一种自由精神的象征,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及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讨论: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诗人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2、大海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3、你最喜
28、欢这首诗的那些句子,说说理由。篱笆那边本诗以童话方式表达抒情主人公对“草莓”强烈的向往。在写作上打破了生命时间的顺序。面对篱笆和草莓,抒情主人公抒发了无限的诗意,仿佛穿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历程,回到了她童年的幸福时光。本诗想象大胆、奇特,细节、情景富有色彩美,比喻蕴含深意。1、本诗中的草莓很显然具有象征意义,你是如何看待它的象征含义的?(可以泛化为人们所喜欢的事物、所追求的目标和所企盼的美好心愿。) 2、你对诗中的“篱笆”这一意象是怎样理解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阻碍;一种诗意的人生与平淡人生之间的一种差距,或是观念上一种差距;是“上帝”用来禁锢约束别人的一种方式、方法。)我愿意是急流
29、裴多菲是19世纪匈牙利爱国诗人。他短暂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本诗就是他写给自己的爱人尤丽亚的又一首情诗。他抒发了对爱人的深挚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它也可以看作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委婉地表现了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 1、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2、诗人用哪些词将各类意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3、这首诗歌普遍被认为是一首爱情诗,如果我们跳出这个思维框架,你认为诗中的“我”和“我的爱人”可分别指代什么? 4、如果将这首诗当作爱情诗来理解,那么你认为它与致橡树有何异同?
30、三、作业作文训练一 感受与思考教学重点:1、培养感受与思考生活的意识。 2、训练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对生活的认识的能力。写作指导一、感受和思考的含义(一)感受就是你看到或听到某个事物、某种现象、某个环境、某种制度等等之后所产生的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一种感觉。例:寒风凛冽、枯树、孤寡老人、瘸腿的黄狗 天气的寒冷 老人、狗的可怜 悲凉的意境 联想自己的亲人 其他孤寡老人 联想到爱心 (二)思考则是你在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生活的认识,它可以是由此及彼的认识,也可以是由表及里的认识,还可以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二、感受和思考的内容 1、感受和思考自然自然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的景物往往会引
31、起我们许多的想法和感慨。用心捕捉住这些感慨,将它记录下来,便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美的文章。自然景物可分两类:一类是自然景观,山川日月、花草树木;一类是具体器物,如一根红头绳、一封鼓励信等。譬如:松柏寄托坚强,月亮寄托相思,杨柳寄托惜别,秋风寄托悲凉,春风寄托喜悦,荷花寄托高洁。 2、感受和思考社会社会是一个万花筒,社会中的许多事情往往能给人很多的感想,例如对某个热点问题,对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对某个重要人物等的刹那间的感想和体会,便是你对社会的感受。抓住这种感受,采用以小见大,以一见百的方式,就能写出这个五彩缤纷的社会的特点。 3、感受和思考人生人生虽然是一个很大很抽象的话题,但是,仔细想想,它却是
32、精细而具体地渗透在我们生命的方方面面,分分秒秒之中。自己或别人的往事、经历,往往能引起许多的联想和感慨,这便是对人生的感受。欢笑、痛苦、成功、失败这些都是我们写作中的极好的素材。 4、感受和思考文学艺术与科学文学艺术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晶,是对各种生活体验的艺术性的总结和反映。通过文学艺术,我们可以感受到更广阔、更悠远、更丰富、更深刻的人生经历、社会历史等等。随着科学的高度发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如网络,如克隆技术等等。现在,对科学的感受与思考是对世界新潮流的感受与思考。三、范文示例 1、麻雀的心及简评 2、骑车的感受及简评 3、感受<二泉映月
33、>及简评(以上例文均见语文特种导学<高一上>P130134)四、写作练习(一)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我们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朋友,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呢?请以感悟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在感悟后面的空白处填一个词或短语。(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书写清楚,800字左右。(二)牵挂是思念,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牵挂是多方面的,比如(1)牵挂是对亲人的思念;(2)牵挂是对友人的情怀;(3)牵挂能催人奋发向上。请以“牵挂”
34、为题,选择上述材料某一方面的内容;选择除诗歌以外的某一种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三) 漫想 要求:(1)在横线上填补完整作文的标题。(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四)人在这个世界上总离不开风雨雷电。你可能有关于风雨雷电的事情,面对风雨雷电,你可能感有所感受,有所领悟。请以“我和风雨雷电”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作文内容与“风雨雷电”中的一项或几项有关即可。(2)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五)亲情,是人类感情中崇高温馨的部分,因此历来是文学作品(也包括学生习作)的永恒主题。请你写一篇表现亲情的文章(除诗歌、剧本外,其余文体不限),题目自拟,800字以上
35、。(以上文题的思路点拨见语文特种导学<高一上>P134135)第二单元 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深刻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单元学习目标在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语、句子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不断增强语感。单元学习方法1、由“感”入“悟”,体味文中渗透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披情以入文”。2、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自身的方方面面和创作的时代背景。3、细心揣摩和品味文章语言。关于散文的名家评言情景相融:“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一切景语皆情语”、“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
36、帐,寓意则灵”(寓意即融情于景)5荷塘月色 朱自清教学重点: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方法:配乐朗读、品味、揣摩、分析学法指导:1、揣摩语言,要反复推求语言的意味(A、辨析词句的深层含义;B、品味语言的感性色彩)。 2、揣摩语言,要联系语境(语境外部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语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及一个句子词语间的意义联系等>)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 在初中时,我们已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这两篇散文,因此对于朱自清,我们并不陌生。在20世纪文化史上,只怕很少有人像朱自清先生那样广为人知的了,这不
37、仅仅是因为他优美的文笔,更因为他那“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看看这篇美文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审美享受。二、写作背景本文最早发表于1927年7月出版的小说月报。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者原名“自华”,后该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瑕!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荷塘月色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是他散文中的名篇。他的散文贮满诗意,文风清新、朴实、纯正。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
38、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他不满这样黑暗的现实,向往自由光明,但他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他思索、探索中国的前途,却找不到答案。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反动势力的不妥协,对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和追求却是始终如一的。因此文章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尾又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对黑暗现实不满又百般无奈的情绪,设法排遣忧愁的强烈愿望,在荷塘月色中得以含蓄委婉地表现出来。三、行文思路 文眼(感情基调):文章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步出门赏美景回归现实无法超脱两幅画面:月下荷塘、荷塘月色四
39、、“荷塘”和“月色”的描写 步出门小径漫步 颇不宁静借景抒情 荷塘曲曲折折 叶子田田 静态美(比喻) 寻宁静月色下的荷塘 荷花星星似的动态美 荷香歌声(通感) 波痕、流水 赏景排忧 暂得宁静寓情于景 月光流水泻荷塘上的月色 青雾浮(轻飘) 月光 叶子和花洗(洁白) 黑影和倩影画 月影回到现实 无法超脱 失宁静五、写作特色 1、用词生动准确,使用大量叠字(叠字,具有语音的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的音乐性,有丰富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环境中表情达意的形象性)。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通感等通感又名移觉,即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即用一种感官的感觉把另一
40、种感官的感觉描述出来,感觉相通。颜色似乎有冷暖<“暖红”、“寒碧”>、声音似乎有形象<如声音“尖”>、冷暖似乎有轻重<轻寒、寒重>、气味似乎有锋芒<刺鼻的怪味>。通感可分为形容通感<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和比喻通感<课文两例>。运用通感的两个条件:以是作者对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事物必须都具有深切的感受;二是两种感觉在心里反映上必须有相似点。通感例句:1、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2、被角的湿冷使我惊醒,歌声还在心的深处长颤。3、突然有钟声缓缓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4、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
41、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种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六、总结散文中的景,绝不是自然之景,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起来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审美画面。散文中的情,也不是空洞之物,而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就能产生出意境,这也是中国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而,我们在鉴赏散文时,必须从作品里“景”的象征性寓意中,去体味作者所寓于此的“情”。对于景和情,都不可作孤立的片面理解。同样,在我们的散文写作中,也必须注意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有机地融合于笔端之“景”。而不可单纯写景,或空洞抒情。七、课堂练习 1、找出文中比喻句,并对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作分析。
42、叶子舞女的裙(尽力舒展的姿态) 荷花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晶莹明亮、绿丛中闪烁、毫无雕饰、不染纤尘的天然之美) 清香渺茫的歌声(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月光流水(从上往下照的动态流动感) 月色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和谐) 2、下面一首诗写的是现实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主观之情和客观之情完美融合,富有情境。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意境的词。(DACD) 溪涨清风面,月繁星满天。数只船浦口,声笛起山前。A.吹 B.掠 C.袭 D.拂 A.落 B.圆 C.明 D.上A.傍 B.依 C.横 D.到 A.声 B.有 C.几 D.一 3、根据下面文字仿写一个句子,以“妈妈”为话题,喻体仍是“一棵树”。 有一
43、首歌叫好大一棵树。我想,老师是一棵树,一棵青春的树,他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饱满的种子;妈妈是一棵树,一颗绿绿的树,她在我们柔弱的生命中撑起了凉爽的绿荫。6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教学重点:1、鉴赏本文诗化的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领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反复朗读、细心品味、思考讨论、联想和想像学法指导:1、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带着欢快的感情,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 2、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美和意境美。 3、通过分析理解,指明写景角度、托物言志的方法。 4、通过讨论归纳,赏析课文精彩部分,领悟作者独特的感受。教学时间:两课时
44、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和解题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在初中时我们学习过的刘禹锡的陋室铭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写自己简陋的家居,表达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洁志向,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篇通过写自己的“小屋”,寄寓自己情怀的作品我的空中楼阁,看看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是怎样的情怀。解题: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二、作者简介李乐薇,江苏省南京市人,1930年出生,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是台湾
45、当代散文作家。李乐薇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无形的主观意念,在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方面独具匠心,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三、诵读感悟,品味语言散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是统一的,而诵读则是鉴赏这两种美的重要手段,本文语言优美,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诵读不仅可以熟悉课文,还能做到“咀嚼有余味”。语言特色:音乐美(短句、整句、散句的交错运用);诗意美(不少语句化用、仿用、引用古诗词);图画美;修辞美(比喻)四、板书设计 山托物言志 物 树 宁静、优美 小屋(具体)
46、实景描写 屋 热爱自然 志 热爱自由 空中楼阁(抽象)人的感受 热爱独立五、总结本文通过描写作者心爱的小屋和小屋周围的环境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从而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作者将“志”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之中,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作者还善于从不同角度对环境进行细腻的描绘,定景换点,从不同的视点来观察,使景物的特征通览无遗。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
47、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味散文之美。六、作业试分析刘禹锡的陋室铭与本文在内容和艺术上的异同。七、课堂教学幻灯片1、 图片一2、 图片二3、幻灯片散文分析三部曲:景物 景物特点 蕴含的感情山树室内装饰小屋领土与领空白天和夜晚交通围墙空气和光线7我与地坛 史铁生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体味亲情美、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 2、品味评价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力求准确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教学方法:安排课前预习、问题讨论、扩展阅读学法指导:1、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研读并质疑释疑。 2、在准确把握两部分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准确理解文中带有哲理性的语句的内涵。教学时间:两
48、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前预习 1、记住文章给你的较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提出一个你对这篇文章最想问的问题? 3、摘下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二、导入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难得的,值得人们反复吟咏的优美散文,作者史铁生以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思索。全部讲述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亲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是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他个人的是心灵承载。 史铁生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
49、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揣摩。他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那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三、通读全文,思考问题 1、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小标题概括。 “我与地坛”(深爱地坛,感受生命);“我与母亲”(怀念母亲,感悟母爱) 两条线索:“我”与地坛那种非同寻常的亲情关系(人与景观);“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人与人)。 2、作者为什么喜欢地坛?地坛有什么特点?在人口密集喧嚣的大都市里,这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不仅衬托出了作者的心境,也是他当时需要的环境,它为作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背景。荒芜并不衰败。感悟景 荒芜并不衰败 生命: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
50、节日 沉寂而有生机 生活:有苦难、有真善美、需坚忍3、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主要是作者从对象身上获取的人生感悟。 4、“地坛”在本文中已不再是芸芸众生眼里的地坛,对于作者而言,它有何特殊的含义? 地坛对于作者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已成为作者栖息的精神家园,它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给了作者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是作者从自己的不幸走了出来,曾经焦躁不安无可奈何的作者变得平和而宁静,他透过地坛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5、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什么人生启示? 苦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生活下去。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作者的航标。 6、谈论文章前后两部分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了,是融为一体的。从主题思想上看,两部分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所以,文章虽然写了不少客观的景物和人事,但不是重点。作品构思的关键是在我与对象的关系上,重点在我从对象那儿所获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四川绵阳九州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招聘技术工程师(研发工程助理)等岗位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内蒙古赛雅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招聘劳务派遣列车服务人员19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煤新疆公司面向中国中煤内部公开招聘管理人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编辑出版工作计划及内容策划
- 优化工作流程高级杂工的工作计划策略
- 企业工资集体协议书
- 业务拓展经理的培训与提升计划
- 公会合同解约协议书
- 产业发展联盟协议书
- 虚假销售合同补充协议
- 支撑喉镜下喉病损切除术
- 教育职业求职展示模板
- 化工企业员工手册
- 提高现场箱型柱厚板对接焊缝一次合格率
- 双曲线调洪演算表格
- DB13(J)T 8427-202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京津冀)
- (正式版)SH∕T 3507-2024 石油化工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OCT在神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人格心理学完整版本
- CJJ 82-2012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甲醛溶液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