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_第1页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_第2页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_第3页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主攻方面。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其创造性个性、创新意识受到压抑和扼制。现代教学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故应采取有效可行的课堂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自主参与教学策略、互动发展策略和启发引导策略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三大重要策略。本文从以上三大策略下具体如何为学生创设积极有趣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与学生互动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数学教学

2、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导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以达到最佳效益。数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怎样使学生从“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呢?采取何种有效可行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呢? 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

3、面进行研讨:一、自主参与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不佳。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变“求他学”为“他求学”,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得教与学相得益彰。(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处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

4、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质疑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1、创设质疑情境。“学贵质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

5、,大胆发问。 案例 :在“不等式”教学时,针对教材上的定理:“如果 a, b, c R+ ,那么 a 3 + b3 + c3 3 a b c 。”(当且仅当 a = b = c 时取 “=”)教师不受陈规旧习束缚,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是否一定要有 a,b,c R+ 结论才能成立呢?顿时,课堂象炸开了的锅,学生讨论十分热烈:数学课本中的知识是否为经典,一成不变、无可挑剔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是:当 a, b, c有一个为 0 时,结论也会成立,即a,b,cR+ 0结论仍然成立。探究、发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以后的喜悦,使学生充满了自信。教师一方面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抓住这一契机,又进一步提出问

6、题:条件是否可以进一步降低?学生们更进一步探索、交流、观察证题的全过程,进一步发现:若 a,b,c R,且 a + b + c 0,则有 a 3+ b3 +c3 3 abc。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顺利解决了问题。2、创设趣味情境。新颖、奇特而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在“等比数列求和”这一堂课教学时,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有人用 2000 元钱买了一匹马,买后又反悔了,要将马退还给卖主。卖主说:“如果你改买马蹄子上的钉子,我就将马白送给你。”买主问怎么个买法?卖主说:“每个马蹄子上6个钉子共24个钉子,第一个钉子 1/4 分钱,第二个钉子

7、1/2 分钱,第三个钉子 1 分钱,即后面的钉子是前面钉子钱的 2 倍。”买主听后动了心,认为 24 个钉子花不了多少钱。事实果真如此吗?此时学生非常好奇,心理上处于一种“欲求而未得”的状态,求知的热情油然而生,教师则不失时机地引出新知识。学生个个求知欲高涨,热烈展开讨论、猜想、辩解,最后大家运用所学“数列求和知识”探索的结果是:买 24 个钉子得花 42000 元钱。显然,买主的预想是错误的。整堂课学生学习、探究的气氛十分浓烈,教学效果相当不错。3、创设纠错情境。“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对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错误,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

8、错误的原因,寻找治“错”的良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以弥补学生在知识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2)激发主动探索的内驱力 为使兴趣这种内驱力持久,关键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由责任感、成就感、兴趣爱好及挫折等心理产生的探索学习的内在动机,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上升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高度,以培养学生独立钻研,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时,首先启发学生考虑Sn与an的关系,以及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看谁能自己独立(或合作)推导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这样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或合作探究,得到下列

9、几种非常精彩的推导方法:方法一:sn=a1+a2+a3+an_1+an =a1+a1q+ a1q2+ a1qn-1 =a1+q(a1+a1q+ a1q2+ a1qn-2) =a1+ q(a1+a1q+ a1q2+ a1qn-2+ a1qn-1)- a1qn = a1+ q sn- a1qn (1-q)sn= a1(1- qn) 当q1时,sn= a1(1- qn)÷(1-q) 当q= 1时,sn=na1方法二:sn+1= sn+ an+1 即a1+q sn= sn+ an+1 当q1时,sn=(a1+ an+1)÷(1-q) = a1(1- qn)÷(1-q)方法

10、三:与课本介绍的方法相同(即错位相减法)。我让三位学生展示出他们的探索成果时,不仅展示的同学深深体验到成功的快感,而且其他同学也感觉到置身于“问题解决”之中,使之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达到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良好境界。二、互动发展策略1、创设和谐的情感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习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的首要条件。首先,教师要乐教,保持精力充沛的教学热情,教师把高度的热情带进课堂,就是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注入课堂,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能乐于接受及输出信息。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1、,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种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只有师生感情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点燃其心智火花,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所以说,和谐的情感氛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这要求教师养成无微不至的为人态度,热爱、尊重、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到亲切、真诚、踏实,以情育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再次,教师善于多给学生积极的正强化,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在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时,难免有幼稚的观点,教师不能不耐烦,摆架子,要耐心引导,发现“闪光点”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此外,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注意给差生以“偏爱”,让他们从教师的关心和鼓励中树立起

12、学习的信心。案例 :在“函数的最值”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实数 x、y,满足条件x 2 2xy + y 2-x-y+ 12= 0,求 xy 的最小值。问题提出后,学生之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学生给出了如下解法:由 x 2 2xy + y 2x y + 12 = 0 ,得 (x - y)2 - (x + y)+ 12 = 0。设 a=x-y,b=x+y 则x=(a+b)/2,y=(b-a)/2 a2 b + 12 = 0 ,xy =( b2 a2)4 ,(*)。将 a2 = b - 12代入(*)式,得 xy = b2-( b- 12 ) 4 = b (/2 ) 2 +(45

13、/4) 4 (45/16),由此得的最小值为 45/16 。通过仔细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个结果是错误的。然而此时教师并没有批评学生,却以极大的热情对学生的解法给予相当的赞许和肯定:这个解法很巧妙!它将一个较难的数学问题通过换元处理得到了很方便的解决!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求解过程中是否含有隐蔽条件呢?此时学生的心态是冷静的、客观的,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学生反思后发现,求解过程中存在隐蔽条件: a2 = b 12 0 , b 12 / ,这个隐蔽条件对xy = b-(b/2) 2 +(45/2) 4 的取值范围会产生影响。由隐蔽条件 b ( 12/)得出 xy 取值的正确范围是 xy 12,

14、由此得出 xy 的最小值为12 。在这里学生并没有在“失误”前束手无策或失去信心,而是在教师的热情引导下把“失误”看成是“成功”前的积累,随后又激情昂扬地去探求、去发现、去创造,最后获得成功。2、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发现问题,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挑战性,由已解决的问题再生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让学生更深层次寻根究底,学会学习,主动发展,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提高。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这一小节时,先提出问题:若一个数a1,a2,a3,是等差数列,它的公差是d,那么数列 an 的通项公式是什么?由学生自己试着求出a

15、1,a2,a3,并对此进行分析归纳,猜想出通项公式,(利用递推关系,由特殊到一般)a1=a1 ,a2= a1+d ,a3= a1+2d ,a4= a1+3d ,由此猜想 an= a1+(n-1)d接着再问:有谁能将猜想出的通项公式给以证明吗?,引导启发学生: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有a2a1=d,a3a2=d,a4a3=d,anan1=d通过观察上面的一系列等式,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些等式之间有什么关联?同学们经过积极的思维,提出了下面两种不同于课本的新颖解法:方法1(利用迭加法):a2a1=d,a3a2=d,a4a3=d,anan1=d把这n1个式子相加并整理,得an= a1(n1)d又当n=1

16、时,左边= a1,右边= a1(11)d= a1公式也适用故通项公式为an= a1(n1)d(n=1,2,3,)方法2(利用递推关系,倒推法)an= an1d = an22d = an33d(注意ak的下标与d的系数的关系)= a1(n1)d(n=1时的验证同方法1)当两位同学将他们的解法展示出来时,大家都赞叹不已,为这种创新思维而欣喜。三、启发引导策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启发诱导强调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亲自去经历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寻找思考的方法,积累思维的经验,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启发诱导的思维背景,加以诱导启迪,使学生产生多向思维,自由地联想、想象,触发灵感的产生,达到思维的最佳效果。注重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有充裕想象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案例 :在“直线方程”教学中,教师先设置问题:“已知直线过点 p(3,2),且与 x正半轴,y 正半轴分别交于点 A、B,求ABC面积最小值及此时直线方程。”学生、师生进行讨论、交流后得出三种解法:解法1,以斜率为参数;解法2,以截距为参数;解法3,以角 为参数,设 = PAM = BPN 。此题解毕,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拓展思路、继续思考、挑战自我。学生又投入了激烈的讨论与争辩。有学生提出:结论能否推广、延伸?学生进一步热烈讨论,进一步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