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题资源:初中中考语文科中考总复习古诗文阅读_第1页
中考试题资源:初中中考语文科中考总复习古诗文阅读_第2页
中考试题资源:初中中考语文科中考总复习古诗文阅读_第3页
中考试题资源:初中中考语文科中考总复习古诗文阅读_第4页
中考试题资源:初中中考语文科中考总复习古诗文阅读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试题资源:初中中考语文科中考总复习古诗文阅 读导读: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三.古诗文阅读考试说明要求: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3 .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意思。4 .理解并能意译文中的句子。复习方略:1 .多读多背。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背诵文言文,特别是考试说 明上规定的篇目,一定要熟读成诵,这样才能增强文言语感。2 .整理积累。将所学的文言文进行归纳整理,包括重点的文言实 词和虚词。注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的活用以及特殊 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的归类区别。3 .理解联系。要能准确理解所学文言文的意旨, 并能够将古人的 观点情感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探讨其现实意义。附:考试说明上规定的十篇文言文海练论语十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2、吾日三省吾身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温故而知新7、士不可以不弘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1、同“悦”,愉快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罔:迷惑。殆:危 害4、齐:相同5、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 明。6、故,旧的知识7、弘毅:宽广,刚毅8、欲,想做的事情。施, 施加。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己所不欲,勿施于

3、人。三、填空: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 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来表示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每日反省自身品德修养的句子:为人处事要。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谈学习方法的: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 取的正确态度是:论语的“论”读l un,它

4、是的书。文中告诉我们。(1D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 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 学习态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 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谈学习方法:

5、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 思,无益,不如学也9、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记录孔子 及其门徒的言行。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阅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注释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1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6、.温故而知新B.诲女知之乎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凋也2 .下面句子中的“之”指代的分别是什么?A.诲女知之乎:8 .择其善者而从之:C.其不善者而改之: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的是一个什么道 理?10 选文的第二则,孔子这番话的意思是:答案:1.C(通“智”,其余解作“知道”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道理。善者。不善者3.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见出真正的君子。或: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实践才能真正 了解事情的真相。4.“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本领”或“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陋室铭一一刘禹锡唐一、精要笔记:

7、(1)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形容其不陋,表达高洁傲岸 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类比衬托。山、水-陋室诸葛庐、子云亭-陋室二、解释下列词语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 德高沿。2谈笑有鸿儒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3往来无白丁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4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5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6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 体、身体。三、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参考答

8、案: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四、默写填空:.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什么?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陋室铭中描写 "陋室"环 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 子是。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 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 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

9、: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 子是:。答案: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孔子云:何陋之有?5孔子云: 何陋之有?6、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五、阅读:读原文回答问题: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有龙则灵()斯是陋室()2 .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 ?3.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画线的句子扩展为一段描写性文字。答案:1.略2.安贫乐道3.略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8分)(甲)山

10、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河南非课改)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O 2不堪:无法忍受。12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1)有仙则名名:(2)惟吾德馨德馨:1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4 .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11、)“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 “ 妙境。15 .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 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12.(1)出名(或:著名)(1分)(2)品德高尚(1分)(共2分)1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共2分)1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丁(1分)15.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1分)安贫乐道(意思 对即可。2分)(共3分)二、阅读陋室铭回答:1、解释句中加点词(1)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

12、儒()(3)可以调素琴()(5)斯是陋室()(6)往来无白丁 ()(7)无案牍之劳形()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3、下面的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B、调素琴,阅金经。C孔子云:何陋之有?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能体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5、文中的“诸葛”是指“子云”是指西汉文学家6、文章结尾说“何陋之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7、作者为什么认为他的陋室不陋呢?8、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请仿照句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为句在括号内作批注。(1)南阳诸

13、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室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2)孔子云:何陋之有?9、用原文语句回答:(1)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2)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3) “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 。(4) 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5)文章的主旨是:。10、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无丝竹之乱耳水不在深11、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是你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 亲戚或同学合住的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简要地点明理由。二、阅读陋室铭1、(1)著名、出名(2)大(3)调弄,这里指弹(琴)(4)这里指奏乐 的声音(5)这(6)没有学问的人 官府的公文2、(1)这是简陋的屋子,

14、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2)孔子说:有什么简 陋的呢?(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3、C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诸葛亮;扬雄)6、安贫乐道的情趣 和高洁傲岸的节操。7、“惟吾德馨”,或精神充实。2分8、示例: (1)用反问句式,突出主旨。(2)引用孔子的言论,强调陋室不陋。(3) 把“陋”放到“有”前,强调陋室不陋。(言之有理即可得分)9、(1)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鸿儒(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0、无/丝竹之乱耳水/不在深11、言之成理即可爱莲说一一周敦颐宋一、精要笔记:(1)托物言志,

15、以莲喻人,赞扬君子品格,批判了趋炎附势、追 求富贵的世风。菊,正衬莲;牡丹,反衬莲。(2)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骈句散句交错二、解释下列词语答案1可爱者甚蕃多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3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4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隐逸:指隐居的人。7莲,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三、翻译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5同予者何人?答案:1、

16、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2、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3、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 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4、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5、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四、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 711题。15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风雨送春

17、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1)出淤泥而不染(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3)陶后鲜有闻(4)待到山花烂漫时21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莲,花之君子者也。22 .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23 .【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24 .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分)四、25 .(1)沾染;污染(2)我(3)听说(4)等待;等26 .莲,是花中的君子。27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8、,濯清涟而不妖。28 .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29 .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二)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回答 913题。(13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9 .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可爱者甚蕃蕃:不蔓不枝蔓:10 .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水陆

19、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11 .翻译下列句子。(4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译文:。12 .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 丹之爱”呢?(2分)答:13.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 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 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花为 市花,并说明理由。(3分)答:参考答案(二)9、多长枝蔓10、C1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 能贴近去玩弄啊。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12、 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 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

20、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 尚情操。13、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百 色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革命老区百色人民艰苦奋斗、 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百色蓬勃向上,充满 希望与活力。鄂州市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

21、叶既生,则又 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菌药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 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 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 ,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 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 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 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菌药:未开的荷花。异馥:异香。芙渠:荷花。鄂州市

22、 2007年初中升学考试样卷20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不蔓不枝()陶后鲜有闻()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1 .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2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无一i日寸一i刻,不适耳目之观。译文:23 .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24 .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参考

23、答案20.长枝节,生出枝节少停止合宜,适合(2分)21.C(2分)22.(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4分)23.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 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 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 (3分)24.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 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 “可闻” “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3分)三、阅读爱莲说回答: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陶渊明独爱菊B、香远益清无独有偶精益求精C陶后鱼有闻D因地制宜屡见不

24、鲜宜乎众矣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2)陶后鲜有闻()(3)濯清涟而不妖()(4)亭亭净植()(5)宜乎众矣()(6)水陆草木之花()(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8)濯清涟而不妖()(9)不蔓不枝()(10)香远益清()(11)亭亭净植()3、“可爱者甚蕃”中的“蕃”在文中的同义词是,反义词是。4、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 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云:何陋之有?R人之为学有难易乎?C水陆草木之花D闻之,欣然规往5、翻译句子。(1)莲,花之君子者也。译:(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6、文中歌

25、颂的对象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花和牡丹,其用意是什么?7、文中写荷花,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 与喜爱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8、人们常用选文中的来论证”近墨者未必黑”这一观点。9、下面诗句中咏菊的有,咏莲的有,咏牡丹的有。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R秋从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 渐斜。C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菌落,卷舒开 合任天真。10、理解填空。(1)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2)第一段中描写莲花正直的句子是,这句话的翻译是。11、作者在文中托物言志,用“莲”自比,又用

26、菊花和牡丹来衬 托。联系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并简述喜欢 的原因。答:12、先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然后翻译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13、文中赞美莲花不随俗浮沉的名句是14、文章主题反映周敦颐的生活态度:。但运用了的写作手法来 体现作者的为人准则。15、你还能写两句其他有关“莲”的诗句吗 ?,。,。,。16、选出诵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7、文中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 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

27、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青简述理由。三、阅读爱莲说1、B2、(1)多(2)少(3)美丽而不端庄(4)耸立的样子(5)应当(6) 的(7)去限可是;亲近而不庄重(8)洗涤(9)枝:长枝节(10)更加(11) 净洁3、同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4、B5、(1)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沾染。(3)对于莲花的爱好,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6、借菊花从正面衬托,借牡丹从反面衬托 莲花的高贵品质。7、甲文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主要是基于荷花洁身 自好又不孤高自许的品格。8、出淤泥而不染9、咏菊的有BC咏莲 的有D,咏牡丹的有A1。(1)追求隐逸贪慕富

28、贵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恶浊世风的鄙弃。(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为: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11、只要扣住自己的 志向和追求解读喜欢的花,意合即可。1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从远处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玩弄它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4、洁身自好(守身如玉)托物言志15、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 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16、C17、主要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 但必须扣住 “人与环境”的关系。四、阅读甲陋室铭及乙爱莲说两课文,回答1、下面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水

29、陆草木之花B、莲,花之君子者也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 也D何陋之有?2、解释下面加点词A出淤泥而不染()B、无案牍之劳形()3、翻译下列句子。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翻译:B、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4、两篇短文均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试说说作者表述 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有什么不同?甲:乙:5、甲文中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是6、乙文中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其用意是四、阅读甲陋室铭及乙爱莲说1、D2、A沾染B使.劳累3、略G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 近去玩弄啊。4、甲:担忧国事而又无可奈何,独善其身,不愿与庸 俗官僚来往;乙:保持君子节操,不愿与世

30、俗同流合污。5、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6、以古代明贤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 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互动卷陋室铭一、1 .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2 .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1.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 .草色入帘青()5.鸿儒()6.白丁 ()7 .无丝竹之乱耳()()8.调素琴()9 .无案牍之劳形()()10.阅金经()三、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1 .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 .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

31、和类比手法, 其意图是为了强 调什么?3 .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基础知识填空1 .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2 .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 展为一种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 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的特点。3 .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 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2 .翻译句子。1 .山不在身,有仙则名。2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 .何陋之有?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 .下列句中“之”的

32、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A助词“的" B、代词C、动词,“往,至D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A.何陋之有?()B.忘路之远近()C.渔人甚异之()D.具答之()E.牡 丹,花之富贵者也()F.君之病在肌肤()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4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 .给画线句加上标点。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

33、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3 .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4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 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5 .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 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 厌弃。6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 陋还是不陋呢?7 .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上句: 品千古美文下句:爱莲说1 .本文写了几种花

34、?主要写哪种?2 .哪些句子是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3 .反复诵读描写与赞美莲花的语句,说说作者可能意在赞美怎样 的品质?二.默读,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1 .可爱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3.香远益清()4.亭亭净植()5.濯清涟而不妖()()6.不可亵玩焉()7.陶后鲜有闻()8.同予者何人?()9.宜乎众矣()三.反复诵读,体会句义。填入句中省略的词。先用文言词,再在句后横线上解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 .指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成动词的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 .说出下列语句的通常语序。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四.背诵,

35、感受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以及对庸俗世 态的感叹。1 .快速工整地默写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文字。2 .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3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讽刺当时怎样的世态 ?一.默写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 远扬的句子是O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 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O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5、文章的主旨句是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二、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代道州人,家.2、本文运用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所言的的志是O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

36、,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这 样写的作用是,本文写“莲”的品质,用作正面映衬,用作反面映衬。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一篇 文是5、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花名是:喜欢的原因是:三、翻译下列句子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陶后鲜有闻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e)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四.课文阅读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7、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 .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自李唐来()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爱者甚蕃()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宜乎众矣()2 .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 索务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3 .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B.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38、。D. “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又不孤高自诩.4 .简答。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5 .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6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答案:第一部分:一.略二.1.多2.不被沾染3.更加清芬4.洁净 地立着5.洗涤妖艳6.玩弄7.少8.我9.应当,当然。三.1.于于从在 2.蔓:生出枝蔓;枝:长出枝节3.爱菊爱莲爱牡丹四.1.略2.只要结 合莲的特点,言之有理就可,不求统一答案。如高洁自重、谦虚正直 不趋炎附势等3.鄙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之风。第二部分:一 .1.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

39、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亭亭 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莲,花 之君子者也6.莲,花之君子者也二.1.周敦颐北宋哲学家2.托物言志 莲既不消极避世,又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 德3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花牡丹四.1、从枝蔓亲近而不庄 重多认为应当2.D3.C4.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 5.莲,花 之君子者也6.托物言志答案:第一部分一 .1.陋室2.有仙人居住的山,有龙潜藏的水; 诸葛庐子云亭二.1.灵异2.这3.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映入5.博 学的人6.本文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7.指嘈杂的音乐;扰乱(或使 受到扰乱)8.调弄,弹奏9.官府

40、的公文;使劳累10.佛经三.1.就 不感到简陋了。2.(1)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2)有何陋?3.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四.1.三个方面,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 博、兴趣图雅。2.强调作者的品德局尚,志趣蜀选。第二部分:一 .1.刘禹锡,梦得,唐朝人2.用韵3.对偶二.1.山 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 有粗俗的人。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 身心。4.有什么简陋的呢?m.EABBAAA9.1. ,。: 2.D3.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4.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5.C6.从建 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

41、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 显得简陋了 7.略记承天寺夜游一一苏轼(宋)一、精要笔记: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的欣喜之情,表现了作者逆境中 达观处世,自适其适,自乐其乐。写法:(1)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2)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写用了比喻手法。二、解释词语:答案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2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3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4但少闲人只是三、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2、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里水

42、藻、 青苻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四、填空简答题:1、本文写月突出其,写境突出其,写影突出其,写人突出其, 写情突出其。(请各用一个字)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3、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答案: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念无与为乐者A、惦记B、诵读C、想到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A找B、寻常C、不久相与步于中庭 A欣赏B、参与C、一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A只要B、只C、但是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

43、(2)解衣欲睡()(3)遂至承天寺()(4)怀民亦未寝()()(5)庭下如积水空明()3、翻译下列句子:(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4、用”/ ”线画出下句正确停顿。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B、怀民亦/未寝C庭下/如积水空明口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O7、为什么“欣然起行” ?(用原文回答)“欣然”表达了作者什么 心情?O8、短文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内容可用4字概括为9、请对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对月色描写的句子作点赏析!(从

44、修辞、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角度分析)参考答案:1、CACB2、(1)考虑,想到(2)想要(3)于是(4)也;睡觉(5)形容水的空无 澄澈3、(1)只不过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庭院的地面如水 一般清明澄澈,水里边还有相互交错着的水藻和苻草一一这其实是竹 子和柏树的影子啊。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B6、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莫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 的失意,内心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 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满足和自慰。7、略8、第句清幽宁静9、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45、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 .解释下面的加点词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 .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4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参考答案:1 .考虑,想到于是,就睡觉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 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 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4.旷达、 豁达(06山西课改)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 3-7题。(10分)甲

46、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把洒问青天()(2)念无与为乐者()4.下列句中的“ /”

47、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1分)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5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想对应的作品原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笔下柏影也。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 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 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 象。

48、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 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 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7 .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句的认识。(2分)答案:3、(1)端起洒杯(2)考虑或:想着4.B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间。(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 像水中交错的藻苻。6.(C)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 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07枣庄市)元丰六年十

49、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拭记承天寺夜游7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8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下如积水空明一一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8 .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一一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 水中交错的藻、苻。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一一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 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

50、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 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参考答案7.A8.D9c三峡(作者:郦道元)南北朝一、精要笔记:赞美三峡雄伟而秀丽的山水风光。第一节写三峡的山高,第二节 写夏水之急,第三节写春冬山林间的水清,第四节写深秋时节的凄凉。二、解释词语答案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通“缺”2、重岩叠嶂直立象屏障的山峰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太阳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1、上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接连不断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8、飞漱其间急流冲荡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5、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答案: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很快。2、水清、树木茂盛、山高、草盛,真是情趣无限。3、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太阳或月光的。4、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5、天刚晴或直霜的早晨,树林和山间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四、简答:1作者依次写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这些景象有一

52、种怎样的美感?2体会最后一段写景的语言特色,看用了什么词把秋景的神韵生 动地表现出来?答案:1、依次烈军属了夏、春冬、秋四个季节的风景;夏季的三 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 婉美。2、林寒涧肃五、简答:1、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B、或王命急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朝晖夕阴,气象万千D哀转久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清荣峻茂,良多趣味。3、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4、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

53、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2、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即可)悬泉瀑 布,飞溯其间4、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 天萧瑟凄清的气氛。阅读三峡回答:1、解释各组词语意义相同的是()A、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B、陵:夏水襄陵暮至江陵C清: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D影:回清倒影盖竹柏影也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林寒涧肃C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夏水襄陵()(2)素湍绿潭()(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4、4)晴初霜旦()(5)属引凄异()(6)良多趣味()4、翻译下面的句子。(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5、第(4)段所写之景有何特点?给人以怎样的感受?答:特点:;感受:6、选文共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其特点怎样?答:所写景物有:;其特点:。7、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壁合、异曲同工之妙的 句子是8、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 “春” “秋”季的景物特色。夏:春:秋:9、第三段中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D2、B3、(1)漫上急流的水飞奔的马早晨(5)接连不断(6)很; 实在4、(1)至于夏

55、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 绝了 (2)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 影子5、寂静凄寒充满哀愁6、山、水、树清荣峻茂(.清清的泉水一路跳跃着,闪动着活泼 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而挺拔,野草密密的,好象连风也吹不 过。)7、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8、险秀凄(答案不唯一)9、突出秋天三峡的凄冷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 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端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