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 一 历 史 2013.11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考生将第卷答案填涂在答卷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第卷(选择题 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A. 商朝完全照搬和继承了夏朝的制度B. 周朝完全照搬和继承了商朝的制度C. 夏、商早期制度对西周的影响微弱D. 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相沿袭的2.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先进的政治制

2、度。下列关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皇权至上 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A. B. C. D. 3. “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宗法制。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错误的是A.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B. 大、小宗的身份是固定不变的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 等级森严,大宗对小宗有统辖权4.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 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 B.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 王权衰弱,

3、分封制衰落 D. 列国内乱,诸侯兼并5.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6. 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刻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 国家统一 B. 经济繁荣 C. 文化统一 D. 百姓安居7. 汉书在谈到秦的统一时说:“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班固认为秦统一的

4、最主要意义是A.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C.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D.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8.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 炫耀文治武功 B. 树立专制权威 C. 制造暴政依据 D. 宣扬君权神授9.一位秦朝官员在赴任途中,马匹踩死了一位小孩后扬长而去。小孩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官吏的职责应该A. 找御史大夫 B. 直接找皇帝C. 找丞相 D. 找这位官吏的上一级10. 明代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

5、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制“弗能改”的主要原因是A. 符合中央集权需要 B. 二千年惯性使然C. 符合地方发展需要 D. 古今上下皆安之11. 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A.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C. 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12. 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帝国跨地过广,于是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文中的“斑马式”的管理应该对应的制度是A. 分封制 B. 郡国并行制C. 郡

6、县制 D. 行省制13.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 皇权不断加强14.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快活”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 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 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 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 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15.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

7、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A.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B. 唐朝建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C. 清朝设置军机处 D. 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16. 一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的人曾自豪地说:“假如你未曾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A. 疆域最辽阔 B. 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C. 经济发展最繁荣 D. 对外战争屡获胜利17. 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说:“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

8、体现了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A. 轮番而治 B. 集体掌权C. 人民主权 D. 公民享有知情权18. 在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自相矛盾和可耻的地方是,以议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苏格拉底之死”反映了A. 雅典民主制度的萌芽 B. 雅典专制制度的确立C. 城邦阶级斗争尖锐 D. 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19. “如果在夜行里行窃的人被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是被认为是合法的。”(第八表,第十二条)以上规定反映的实质是A. 罗马法十分严酷野蛮 B. 极力维护私有财产C. 此法典保护了罗马人民的利益 D. 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20. 马克思

9、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 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B. 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C. 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D. 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统治和经济基础21. 有学者指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 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B. 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C. 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D. 欧洲在17世纪

10、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22.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A. 共和制B. 联邦制 C. 分权制 D.“权力制衡”23. 史学家认为,英国、法国的革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就其本质而言,二者的相同之处是A. 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 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家C. 人民群众都积极参加革命D. 经过反复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24. “对一个民族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下列说法符合该观

11、点的是A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 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太平天国运动形式上仍是旧式农民运动 D义和团运动是两种文明的碰撞25.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6.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阻碍 B中国没能给予

12、最惠国待遇 C中国人消费能力较低 D中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太少27.近代报刊中外日报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28.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

13、约 D辛丑条约29. 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四洲志30. 图一、图二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史料。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图一 图二A图一的“天命诏旨书”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意识B图二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安民靖土”文告C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革命运动都打击了西方列强在华势力D与图片内容有关的两次革命都学习西方,试图建立民主制度二、是非判断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31. 王安石担任过北宋参知政事一职,该职位

14、的设立是为了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2. 雅典所有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不受财产和年龄的限制。33. 在英国的政体中,内阁名义上对议会负责,实际上对首相负责。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规定,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34. “日本舰队经过6小时的激烈海战,击溃了拥有使日本人畏惧的定远和镇远这种大型军舰并载有巨炮的北洋舰队。”在“6小时的激烈海战”中牺牲的中国将领有丁汝昌。35. 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而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成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第卷(非选择题 共30分)36.阅读材料,

15、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中央政府中枢即三省的职权分配是中书省掌决策权,门下省掌审议权,尚书省掌执行权。唐朝三省构成的权力中枢之间的运作是制度化、法律化的。三省分割相权、相互制衡与纠错,这是种科学合理的权力构成。三省分权制衡是个很大的历史性的政治体制进步。但该政治体制也有它的弊疾,三省之间尤其是中书省和门下省两省之间常有政见冲突,时有“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时有假公济私故意扯皮,常出现一些“日有争论、纷纭不决”的事情,影响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付刚刍议唐朝中央政府的分权制衡材料二:美国宪法将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以及法院行使,三权分工,相对独立。美国

16、宪法以简短的语言实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是分权与制衡的统一体三权的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分配,也不是简单的权力制约,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权力滥用和集中,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权力的制衡造成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轧、权力配合的缺失等。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三省分权制衡的利和弊。(5分)(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特点。(3分)(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分权制衡的认识。(2分)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材料三隋炀帝能够在传统取士科目之外创设足以开启新局面的新科目,无论如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

18、义。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材料四汉代的察举与唐代的科举基本一致皆朝廷统一部署下,以按科取士、考试进用为特征的官僚选拔制度。徐连达、楼劲汉唐科举异同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基本特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的主要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对后世有何不利影响?(2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隋炀帝所开设的“新科目”是什么?有何“划时代的意义”?(2分)(4)如果不赞同材料四的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2分)38.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

19、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

20、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材料三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材料四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材料五 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

21、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于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2分)(2)归纳材料二、材料三的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四、材料五的两段材料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4分)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 一 历 史 答 案一、选择题1-5、DDBCC 6-10、ABBAA 11-15、BBDBC16-20、BCDBD 21-25、CBDBA 26-30、DDDBC31-35、ABBBA36、(1)利:实现了中央权力运作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有利于行政权力运作的制衡和纠错。(2分)弊:导致了中央权力部门间的行政冲突;出现了知错不改和假公济私现象;由于政见不同而故意扯皮影响了行政效率。(3分)(2)特点:将国家权力进行分割;权力分割与权力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