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语文考试+答案_第1页
上海高考语文考试+答案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 21上海高考语文考试+答案2 / 21作者:日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 / 212012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 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 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 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3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4 4 .答题时间 150150 分钟。试题满分 150150 分。一 阅读 80 分(一)阅读下

2、文,完成第 1-61-6 题。(1616 分)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1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 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 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 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 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 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 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2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_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 _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 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_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

3、。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3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 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 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 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 更 是为了 “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 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 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

4、。通过综述的 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 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一一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4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 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

5、献之中,茫然 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 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 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 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4 / 215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5 / 21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 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

6、吃透, 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 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 i i 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 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 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6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7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仅仅把文 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

7、个步骤、程序, 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 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 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1 1 概括第段大意。(2525 字以内)(2 2 分)2 2 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段空格处的一项是(A.A.通常大多 都B B .大多通常 都C.C.都通常大多 D D .通常都大多3 3.第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_ (2 2 分)4 4 .简析第段的作用。(3分)5.5.联系上下文, 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3 分)A A 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

8、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B.B. 文献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C.C. 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D.D. 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6.6.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4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7-12 题。(22分)冬阳童年骆驼队林海音1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2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3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

9、南 山高末”呢?) (2 2 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6 / 21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4另外一个拉骆驼的, 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 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7 / 215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6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7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

10、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 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8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9“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10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 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 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 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

11、 一定是拉 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0 0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 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 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T7T7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谁?”e “骆驼呀!”2020 妈妈回答不上

12、来了,她说:2)“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22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 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23 3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 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24 4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 临于我的心头。7.7.第段画线句的作用是。(2 2 分)& &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3 3 分)9 9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

13、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 6 分)A A 第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8 / 21B.B. 第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C.C. 第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D.D. 第段“屈”“撅” “跪” 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39 / 21E E 第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F F.第(T5T5 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1010.有人评论林海音

14、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段画线句。分)1111 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 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此加以分析。(4 4 分)121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分)(4(4(三)默写。(6 6 分)【任选 6 6 空,超过 6 6 空,按前 6 6 空评分】1313. (1 1)问君何能尔? _。(陶渊明饮酒)(2 2) _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3 3) _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4 4) 不义而富且贵, _。(论语七则)(5) _,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6 6),不能成方圆。(孟

15、子离娄上)(7 7) 一夫当关,_。(李白蜀道难)(8 8) 月子弯弯照几州, _ 。(杨万里竹枝歌)(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14-16 题。(8 8 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那:同“哪”。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1414 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1 1分)1515 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3 分)A A 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B.B. 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C.C. 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D.

16、D. 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0 / 2116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17-21 题。(1717 分)卜式传1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 问式:“欲为官乎? ”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 冤? ”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 .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

17、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 复田牧。2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 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 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3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 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选自汉书,有删改)17.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4 分)(1 1)使者以闻.(2 2)布衣草履而牧羊(3 3)岁

18、余,羊肥息(4 4) 上过其羊所,善之18.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 2 分)A A 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B.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D. 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191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6 分)(1 1 )苟,子何欲?(2 2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2020 .第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 (2 2 分)21.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 3 分)(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22-26

19、题。(1111 分)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柳宗元(4 4 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1 / 211弘农公刺潭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胪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 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2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

20、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 戴氏以泉池为宅居, 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 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 果矣。3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注】刺潭:担任潭州刺史。22.22.第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用自己的话回答)(1 1 分)2323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 2 分)2424第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 (2 2 分)25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1、3 3 分)A.A. 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B.B. 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C.C. 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D.D. 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2626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 3 分)二、写作 7070 分27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800 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2 / 212012 年上海语文答案一 阅读 80 分真题解析

22、【正式版】【试题总体说明】20122012 年上海高考语文 卷选材典型,文体代表性强,有 社科文、散文、律诗、史传文和记五大文体,体现了“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 求。试题以整体理解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等为检测重点,直接检测对全文的观点、思路、 语言等把握的试题所占比例较高,共有6 6 题计 2 21 1分。本套试卷未直接检测文学文化常识的记忆题,而是将这种检测随文落实,如第1515 题的几个选项都涉及到文学文化常识,关于咏物诗、律诗等知识的检测都落实在对具体的语言材料的阅读理解中。作文是仍然材料作文,向考生提供一则具有思辨性的材料,要求考生写一篇不少于 800800 字的文章。寓意是

23、:人们对自己心灵闪过的 微光”往往因为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而轻易将其舍弃,结果在天才作品中却又发现了自己曾经产生过的闪光的、有价值的念头,说明一个人应当珍视他自己身上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去羡慕别人。考题强调考生对自我意识的珍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1-6 题。(1616 分)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1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 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 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 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 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 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 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

24、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2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_ 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 _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 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_ 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3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 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 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 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 更 是为了 “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 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

25、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 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 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 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一一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4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

26、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 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 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 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 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 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免犯糊涂, 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 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 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

27、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3 / 215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4 / 21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 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 E E 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 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有效节省篇幅。6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

28、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7认真对待文献综述, 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仅仅把文 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 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 更应该看到,这是知 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是在重复别人, 它是在说出自己。 这不仅是一个合法 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1 1 概括第段大意。(2525 字以内)(2 2 分)【答案】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解析】答案主

29、要来自第一段。答题先要抓住中心句一一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然后在概括总结。本文第一段也是提出问题,然后以下几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符合 论述文体结构特点。所以总结时,结合第一段内容,关键句、关键词,思考提出了什么问题。 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即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要求C C。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段落的基本意思,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2 2 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段空格处的一项是(A.A.通常 大多 都 B B .大多 通常 都C.C.都通常大多 D D .通常都 大多【答案】

30、C C【解析】上海卷将语言基础知识放在阅读理解中去检测,语言规律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正确的的选词填空,必须首先理解文章的 意思,句子的意思,然后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才能选出吻合语境的词语。第 一个空,阅读第七段(关键句: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可以看出选“都”符合文意;第二个空,阅读第四段(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 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以看出,选“通常”符合语境;阅读第五段重点谈了间接引用,说明采用这一形式的人较多。【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学生对词语(包括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力层级要求 表达应用 E E3 3.第段加

31、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_ 。(2 2 分)【答案】认真阅读【解析】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结合句子,在文中去理解,切不可 拿字典中的解释硬套。要写“文献综述”,必须了解相关内容,必须认真仔细阅读有关的书籍,只有了解了内容,才能谈得上与人家交流、讨论。【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要求B B。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 4 .简析第段的作用。(3 3 分)【答案】第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解析】首先要结合第六段的内容,分析总结第六段在讲什么,从“规

32、范的文献综述 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看出“文献综述”离不开学术刊物的支持。那“文献综述”) (2 2 分)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这是符合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5 / 21又对整篇论文有什么作用?可以补充观点、试论述更深入、更全面。【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5 5联系上下文,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3 分)A A 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B.B. 文献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C.C. 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D.D. 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

33、考。【答案】D D【解析】理解句子要把握的原则一一句不离篇,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是最好的方法。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写论文,需要引用人家的观点, 我们可以用间接引用的方式,需要重复别人的观点。可以看出 A A 项说法太绝对;从“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 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 “认祖归宗”, 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可以看出 B B 项“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 定位有了偏差。C C 项是“对 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与“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相矛盾,也不符合“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

34、一含意。【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句子含意理解和推断能力。6 6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4 4 分)【答案示例】优秀的文献综述提供了该领域的学术谱系图,为该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是提高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保障。【解析】文献综述价值,答案主要来自第三、四、六段,关键句“一幅学术谱系图。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他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思考这些问题,联系关键句,用自己 的语言组织即可。【考点定位】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要求:分析综合 C C,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

35、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 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7-12 题。(2222 分)冬阳童年骆驼队林海音1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2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3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 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4另外一个拉骆驼的, 在招呼骆驼

36、们吃草料。 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5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6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7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 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8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6 / 21“当、当、当”地响。9“为什

37、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10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 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o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 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 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 一定是拉 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 骆驼也脱掉它的

38、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 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O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儿去?”“谁?”O“骆驼呀!”2020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0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0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 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03 3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 下来吧,

39、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04 4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 临于我的心头。7 7.第段画线句的作用是。(2 2 分)【答案】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解析】从段入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回答, 内容上写了什么一一我站在骆驼的面 前,看它们吃草料。形式上作用效果是什么一一突出了儿童的好奇天真。也可以将形式和内容结合在一起来回答。回答作用一类的题目,除了要回答出内容上的目的外,还要回答出结构上的目的。【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

40、艺术特点的能力。能力 层级要求:分析综合 C C。& &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3 3 分)【答案】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光阴是宝贵的,童年是美好的)作答。从原文第-段, 可以看出父亲认为“狼会咬它们,人类在保护着”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我的想法更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7 / 21有诗意,原文“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

41、有一点点声音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8 / 21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我的解释,富有儿童的天真与浪漫,更有人情味,也更有情趣,当然也更美。这段文字也反映出作者对童年生活深深的怀念。【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和概括筛选能力。9 9 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 6 分)A A 第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B.B. 第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C.C. 第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D.D. 第段

42、“屈”“撅” “跪” 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E E 第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F F第(T5T5 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答案】C C F F【解析】C C 项爸爸讲价钱,是从顺城街煤栈里价格角度考虑,煤商一一拉骆驼的人为了 招揽生意,说是我们从煤矿(门头沟)上一步一步走来的。故“但是”有转折的意味。 F F 从 原文“冬天快过完了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没有改变。【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

43、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 力层级 C C。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1010 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段画线句。(3 3分)【答案示例】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 到好处,不见柔弱。【解析】从语言表达角度分析,叠音词“慢慢”修饰动作,有什么好处,副词“总会” 修饰动词,有什么作用。从内容角度,这些恰到好处的词语,写出骆驼的什么性格。最后再 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细致”是说语言表达的朴素但表达意思却很有意蕴一一“不柔

44、弱”。【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1212 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 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 对此加以分析。(4 4 分)【答案】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后一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解析】散文前半部分侧重对童年生活的描写,后半部分(最后三段)从成人的角度, 回忆童年生活,追忆与思念。【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梳理。1212 “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4 4分)【答案示例】题目解读

45、:冬阳?童年?骆驼队。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 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 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 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 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题目中的“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解析】这道题从散文拟题的艺术性角度来对散文的主题、内容、艺术特点加以考查。 考生可立足文本,选择从自己有把握的方面入手。如从主题思想方面考量

46、,首先要深刻理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9 / 21本散文的主题,再考量“冬阳”在这方面的深刻含义。“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从这些内容上可以总结出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冬天“我”看骆驼咀嚼;“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文章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冬阳”在我的童年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给了我温馨,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当然只要能够联系内容,之 言有理,就可以了。【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探究能力,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三)默写。(6 6 分)【任选 6 6 空,超过 6 6 空

47、,按前 6 6 空评分】13.13.(1 1)问君何能尔? _ 。 (陶渊明饮酒)(2 2) _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3 3),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5 5)_,阴阳割昏晓。(6 6) _,不能成方圆。(7 7)夫当关,。(8 8)月子弯弯照几州, _ 。(杨万里竹枝歌)【答案】(1 1)心远地自偏(2 2)吾尝终日而思矣(3 3)起舞弄清影(4 4)于我如浮云(5 5)造化钟神秀(6 6)不以规矩(7 7)万夫莫开(8 8)几家欢乐几家愁【解析】考题延续着 3 3 (高中教材)+3+3 (初中教材)+2+2 (课外)的命题思路。也就是说把中学阶段要求背默的文段默熟就可以

48、拿到满分了。默写时不能出现错字、漏字、别字、衍字,顺序颠倒的情况。【考点定位】考查学生只记名言名句名篇的能力。(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14-16 题。(8 8 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那:同“哪”。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14.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_”和“客船”。(1 1 分)【答案】津亭【解析】从题目“春江晚景”,知道本诗所写景物多与江上的意象有关,如“江林”“津亭”和“客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内容的理解能力。1515 对本诗分析正

49、确的一项是()(3 3 分)A A 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4 4 )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七则 )杜甫望岳)(孟子离娄上)李白蜀道难)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0 / 21B.B. 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C.C. 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D.D. 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答案】D D【解析】做题时要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1 / 21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A A 项用典与写实错了; B B 项以咏物为题材不对,本诗是咏物诗,而是 写景诗,本文是借景抒情;C C 项颔联没对

50、仗。【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16.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 4 分)【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 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 色彩艳丽,含蓄 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解析】这首山水诗写于开元六年诗人应诏赴京途中,也可做纪行诗看。诗中山水真景在首尾二联,而中间二联则全是抒感。 诗人当时是辞官之后应诏复出,而辞官是出于不得已,应诏复出才是由衷之愿。比起李白应诏上路时所作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的豪爽坦直来,“兴

51、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二句要含蓄蕴藉得多。它似在写景,实又言情。【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17-21 题。(1717 分)卜式传1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 问式:“欲为官乎? ”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 冤? ”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

52、。”于是上不报式。式归, 复田牧。2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3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 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选自汉书,有删改)17.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4 分)(1 1)使者以闻.(2 2)布衣草履而牧羊(3 3)岁余,羊肥息.

53、(4 4) 上过其羊所,善.之【答案】(1 1)使知道(2 2)穿着布衣(3 3)繁殖(4 4)认为好。【解析】对实词理解要结合语境,解释时,不能以今律古,望文生义。要充分利用学过 的古汉语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如“闻”,使动用法,“使知道”;布衣,名动活用为动词,“穿着布衣”;息,卜式养的羊膘肥体壮,繁殖 得很快。在此为“繁殖”意。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好”。【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8.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 2 分)A A 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B.B.以田畜为.事旦日

54、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2 / 21C.C. 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答案】C C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3 / 21【解析】A A 前者为介词,跟。后者为动词,跟随 ;B B.前者为动词,作为;后者为 介词,替,给。C.C.两者均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D.D.前者为代词,人。后者为代 词,的东西(籍账)。【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91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6 分)(1 1 )苟,子何欲? (2 2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答案】(1

55、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 2 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 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解析】第题注意实词 苟:如果”,宾语前置句“子何欲? ”的翻译;第题注意 实词 起居:作息”,“恶:不好的”,虚词“辄:就”,词类活用,“败”使动用法,“使 变坏”的译法。【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实词、 虚词、句式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 力求做到 信、达、雅”。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 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2020第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 (2 2 分)【答案】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

56、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 以被认为不合“人情”。【解析】卜式慷慨解囊,捐资为国,不求回报,但在丞相公孙弘看来不合常理,这也能 更进一步突出卜式精神品质。在封建社会,有了功劳,理应得到回报,这是常理,但在卜式 身上恰恰相反,这正是他精神品质的高贵之处。【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信息筛选整合的能力。2121 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 3 分)【答案】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解析】解答时要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所做事情和变化,以及皇上的态度变化

57、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由不太了解一一认为是忠厚的长者一一发现其是治国人才。【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参考译文:1卜式是河南人。以种田养畜为业。这时候,汉朝廷正数次遣将出兵对匈奴作战,卜式上书说,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费用。天子派使者问他:“你是想做官吗? ”卜式说:“为臣自幼放牧,不熟习官场的事,不愿做官。”使者问:“是家中有冤屈,有话要对天子说? ”卜式道:“臣生来与人无争,同邑人有贫穷的,我就借贷给他,不善良的我就教导他,使他驯良,邻里人都愿听我的话,我怎会受

58、人冤屈!”使者说:“那么,你捐了这么多家产,究竟为了何事? ”卜式道:“天子要讨伐匈奴,我认为应该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这样才能灭掉匈奴。”使者把他的话回报了天子。天子又转告公孙弘丞相。公孙弘说:“这不合人情。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天下楷模以扰乱了法纪,愿陛下不要再去理会他。”于是天子很久没给卜式答复,数年后,打发他离开京城。卜式回家后,依旧种田放牧。2过了一年多,正赶上浑邪王等人投降,仓库空虚,贫民大迁徙,都靠县官供给,县官没有力量全部负担起来。 于是,卜式再次拿着二十万钱交给河南太守,作为被迁百姓的花费。河南呈上富人资助贫人的籍账,天子见到上面卜式的名子,尚能记得,说道:“这是前些日子,

59、要献一半家产助边的那个人。”皇上从此认为卜式是忠厚老实的人,于是任命卜式为中郎。3刚开始,卜式不愿意担任中郎。皇上说:“我在上林苑有一些羊,想要让你去放羊。”卜式虽然做了中郎,但穿着布衣草鞋去放羊。过了一年,卜式养的羊膘肥体壮,繁殖得很快。皇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4 / 21上经过他养羊的地方,认为他做得很好。卜式说:“不只是牧羊是这样的,管理国家治理老百姓也是如此。按照规律作息,不好的就除去,不要让它影响了整个群体。”皇上惊异于他的话,想要试试他做官的能力, 有政绩和好的声誉。皇上认为卜式是忠厚的人,不久就让他 担任了齐相。(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22-26 题。(1111

60、分)潭州东池戴氏堂记柳宗元1弘农公刺潭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 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胪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 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2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 戴氏以泉池为宅居, 以云物为朋徒,抒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