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_高中语文教案_模板_第1页
故都的秋_高中语文教案_模板_第2页
故都的秋_高中语文教案_模板_第3页
故都的秋_高中语文教案_模板_第4页
故都的秋_高中语文教案_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都的秋高中语文教案模板教学目标:理解本文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 ”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 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教学步骤: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根据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所画的:画面一打出天净沙秋思(一起背诵)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明确: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的 确,读一首诗

2、 看一幅画,总之,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 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 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 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 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打出思维模式一这是大家初中掌握的方法, 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我们深入其中的对景物 进行细致的揣摩和体会, 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 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二、了解感知1.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

3、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 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 好。现在先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打出学习目标:理解本文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 ”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 散文的阅读方法。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 的眷恋”。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请大家看到课文,听我对课文主体部分(3-11)的朗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

4、品故都的秋味。(播放配乐朗诵。)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明确: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 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 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落蕊秋蝉嘶叫 闲话秋凉 秋果奇景三、理解分析: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 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 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 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什么样的景物, 会使我们读者感

5、到这样的压抑, 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 独。思考: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明确: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2)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明确: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 入其境。3)描写了那些秋声和秋色?特别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分组找,讨论)明确:色: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微黄提问:A、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明确: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B、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C、如果你是一个

6、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 受?明确:冷清。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明确:声: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A、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 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明确: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B、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明确:反衬。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 静衬动的艺术辨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 我们在课文 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 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C、举一个例来说一说:如看到

7、扫帚的丝纹,为何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声音?精细的丝纹,灰土上一条条的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的挥动着扫帚,听到了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衰败吗?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明确:更加孤独,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 ”四、揣摩体味1、秋声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这样的清静的秋声秋色里会品味到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我们大家已经抓住秋景的特点对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作者

8、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揣摩,去感悟!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内在的情趣与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感情来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则对于同一景物的观感也不相同。这就是我们美学上常说的 移情作用下面,我们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观景而察情。看到第三段,请全体女同学诵读,这是故都 秋天的清晨,大家随着他的声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大家在听的时候找一找,看客观的景(境)中的构成要素有那些?客观的景是什么样的呢?画面上一椽破屋天色碧绿,驯鸽飞声 景物透着破败(扣故都) (在)破壁腰中 景物显得

9、落寞(扣秋)牵牛化的蓝朵 疏疏落落的尖细 且长的秋草(荒草碧连天) 画面中的人 早晨起来无事可做 日光能细数吗?(神态 动作) 清闲 静对着蓝朵干嘛?(神态)寂寞主观的情是悲凉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 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 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 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 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 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 体会到了 一种 刻骨铭心的悲凉。(板书以景显情”)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

10、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主观上,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板书:以情驭景”)五、讲解全篇(非教学重点) 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习完了,学习目标已经达到。最后,问大家两个问题。1)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 明确: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 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 清 静 悲凉”,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 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2)用三个

11、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慢“润“淡作者的感觉是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为什么呢? 秋景看不饱,秋味尝不透,秋意赏玩不到十足。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难以沉醉其中,那湿润 的空气,那熙攘的人群难以触发作者对秋的人生况味,只能使郁达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国之秋。四、回顾认知过程怎样达到的认知过程?掌握分析这类文章的思维程序:一、了解文章写的景物对象,感知景物对象的整体。二、分析文章怎样写的这些景物对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三、透过字面,揣摩体会,情景相连,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对象中的深情。 五、迁移训练情景相生。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有时往往一字着色,一字着情。如我们的 春风又绿

12、江南岸”红 杏枝头春意闹”。1 .选词填空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寄 司空曙)绿红黄残明确:黄。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2 .理解沁园春 长沙的上半阙,从景物的描写中,把握景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明确:景物,充满生机,生气勃勃。人物,宽阔的心胸,昂扬的精神面貌。板书设计以情驭景画面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秋色碧空白中带黄蓝朵青布淡绿微黄清秋味悲凉秋声鸽声帚声蝉声衰弱风

13、雨声人声静以景显情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 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掌握 举“、谢”等文言词语。教学过程:布置预习:熟读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乌 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二、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 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

14、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 破关直抵新丰鸿门。字词补注:欲王关中:王,动,称王。为击破沛公军:中省 我”。范增说项羽:说,劝说。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 去。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秦时与臣游:游,交往。范增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约为婚姻:儿女亲家。五、为“、之”用法汇集:为:1、君为我呼入:介,替。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何辞为:语气词,无义。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之

15、: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切而啖之:代,代物。为之奈何:代,代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至限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第二课时文章的结构:全文以 鸿门宴”为中心,以 杀不杀刘邦”为线索。宴前:(战或不战)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2刘邦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局势由张而弛)宴中:(杀或不杀)1、刘邦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范增举玦(气氛由弛而张)项庄舞剑(更为紧张)。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项羽赐座(由张而弛)宴后:(追不追)1、刘邦乘机离席(危机仍未排除)。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范增拔

16、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全文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 动。问:共写了哪几件事?曹无伤告密。(导火线)范增分析情况。(激化矛盾)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

17、,刘邦诛杀内奸。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二、人物:项羽:是一个 失败的英雄 形象,他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 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一个以 斗力”见长,一个以 斗智”见长。小结: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教后感:点击浏览该文件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优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 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 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3、引导学生

18、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教学重点:】体会本文 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 神”的辩证关系。【教学设想:】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领会散文的好处,并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导入:】中国有句老话叫做 少女易伤春,壮士易悲秋 ,少女伤春很好理解,说的是妙龄少 女容易在春天滋生感伤情绪, 这壮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翻开文学史册,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感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此人

19、是谁?(毛泽东)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感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此人是谁?(杜甫)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 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ppt】刘禹锡的秋词:百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回去预习了。我想请同学来说说, 你眼中的家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请两位同学,南方北方各一名】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是啊,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下面,我们就

20、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走 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来感受他心中的故都的秋。在进入文本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郁达夫。【ppt】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 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 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_1926 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 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

21、,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可有可无】【解读题目:】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它不是新都,而是故都”,是北平,它是旧的,带有历史的厚重感,更带有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是秋天,而不是春天或者夏天,为什么作者偏偏描写了 故都的秋”呢?改成 北平的秋”可以吗?这题目是很深 沉,在接下来的文本阅读中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同学们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有没有发现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有什么样的特点?【清。静。悲凉】3到第11自然段。】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些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从第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22、第3段主要写了秋花(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了秋树(槐树),第5段主要写了秋蝉, 第6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 11段主要写了秋树(果树)o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 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 一是圈出文中体现 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我们将从 秋色”和 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 故都的秋味”。【讨论。板书】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冷色。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

23、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 而不写?【乙切景语皆情语”,更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 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 状态,【插入写作背景】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 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

24、,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 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 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 一故都的秋。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这里,我们要注意几个意象:牵牛花:作者选择的牵牛花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啊,要在皇城人海之中”、粗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是在写 静“;既写 静”同时也写 清;为什么是 椽破屋”破 壁”?这些都说明了这是 故都”,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

25、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悲凉情绪。试想,在崭新的房子里面,能够有这些悲凉、凄清的情绪吗?而 且,作者对这些牵牛花的颜色也是挑三拣四的,”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淡红色最下?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试做陪衬。”体现了 悲凉”。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 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 悲凉”。作者为什么选择槐树落蕊,而不其他的植物,

26、比如枫叶,枫叶铺满地是多 么壮观多么美啊?因为秋天的枫叶是红的,太热烈了,也不符合作者的心情。可见,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 色。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秋声】秋声鸽声帚声蝉声衰弱风雨声人声静【板书】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便会用 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 ”,作者写 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

27、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目的在于渲染 清、静、悲凉”的气氛。 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 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问: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又是怎样的呢?【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静”,这就是故都秋的声音。更何况蝉声是如此的衰弱与凄惨,更何况这声音如影随形让你无处藏身(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和耗子一样, 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看来作者对故都的秋是:痛并快乐着。问:文中有没有能直接体现这种感觉的句子

28、?【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 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分析文章结构】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问: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两者的比较点都是 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问: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分别抓住其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和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 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问: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 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