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_第1页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_第2页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_第3页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_第4页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 曰:非然也。(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其人专心致志 其名为银及其家穿井其真无马邪(2)与 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相之间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fC.何陋之有fD.甚矣,汝之不惠(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

2、远而无所至极邪?【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2) C(3)设问(4) 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解析】 【分析】 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其:代词, 其中的;其:代词,它的;其:代词,他;其:表反问语气, 难道。 惟弈秋之为听”和“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 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o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意,遵循 字

3、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虽:虽然。俱:一起。若:比。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其中的;它的;他;难道。C;设问;(4) 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 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4、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 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准确把握句意判断作答。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修辞手法为提高表达效果,用 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 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a-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 原文,通顺规范。【附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

5、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 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 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 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醉翁亭记(宋)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 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6、,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藏,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

7、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下面语句划线的词语。泉香而酒冽L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低偻提携(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 2 段中,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色,是美丽的 “风景画 ”。B. 文中第三段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 “借酒解愁 ”来排遣被贬后痛苦抑郁的思想感情。C. “环滁皆山也”总领全文山水自然环境描写,写景色顺序是由远及近。D.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乐"字。醉”与 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答案】 ( 1

8、 )清;离开;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2 )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醉了能同他们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3) B【解析】 【分析】( 1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 “去 ” :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洌 ”“伛偻 ”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得” :领会。 “寓”:寄托。还有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判断句的翻译。 “醒能述以文者 ”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3) B 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被贬谪后痛苦抑郁”错。本文通过描写滁州的山水

9、美景、太守与民同乐一起游玩的乐趣,表达了醉翁醉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情怀。故答案为: 清;离开;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醉了能同他们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B【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10、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附参考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 “醉翁 ”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

11、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

12、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

13、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醉翁” 、 “六一居士”都是欧阳修的号。B. 生查子 ?元夕、卖油翁都是欧阳修的作品。C.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D. 宋朝的欧阳修、苏洵、曾巩都位于 “唐宋八大家

14、” 之列。(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3)选文中游人的 “乐”指: ;太守的 “乐 ”指: 。【答案】 ( 1 ) C( 2 )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 3 )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乐)。【解析】 【分析】( 1) C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故选 C。(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 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

15、重难点词 语有:酿泉,用酿泉;为,做,酿造;洌,清。(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根据语句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可以得知,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可 以尽兴地享乐。而太守则是,看到自己治理下的百姓生活富足,能够和自己一起来游山,这是太守最大的成就,也是他最大的乐趣。所以,游人的乐”主要指享受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太守的 乐”指的是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故答案为:C;用酿泉的水酿造(制)酒,泉水很香,酒很清洌。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而乐)。【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要求

16、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 进行逐项的辨析。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 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注意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附参考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 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 面前的,那

17、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 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 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 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 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 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 陵欧阳修吧。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史称颜真卿 立朝正色,刚而有礼,

18、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 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 逾于球璧矣。(节选自跋颜真卿墨迹后)【乙】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 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 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

19、卒缢 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节选自史林测义) 【注】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啻:止,仅仅。球:美玉,特指玉磬。 见于:表被动。(1)下列对【甲】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 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B.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 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C.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 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D

20、.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 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宋祁称叵笔力遒婉”其真无马邪(马说)B.今披阅遗迹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C.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使人之所恶臭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D.李希烈心,诏遗宜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充满忠义之气。B.【乙】文写颜真卿面对反贼李希烈以死相逼,依然大义

21、凛然,气节不屈。C.颜真卿为人守正有礼,但由于奸臣当道,他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D. 颜真卿擅长楷书、草书,其楷书风格浑厚挺拔,用笔力透纸背。【答案】 ( 1 ) B(2) C( 3 ) 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 (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4) C【解析】 【分析】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根据句意:天下不用姓名称而独称他为 “鲁公” 。后为奸臣卢杞所忌。颜真卿被派前去晓谕大义,因凛然

22、拒降,终为敌所害。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B 天下不以姓名 / 称咸曰“鲁公 ”而独 /为权奸卢杞 /所忌遣谕 / 李希烈竟被贼害。A代词,代颜真卿/表诘问语气。B遗迹/送,赠给。C都是 厌恶”。D谋反/通 返”,返回。故选B。 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益:更加。啻:止,仅仅。球:美玉,特指玉磬。达:实现。C项有误,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错误,与原文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 ”不符。故答案为:B;C; 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

23、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 (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C【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

24、 “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附参考译文】【甲】 史书称颜真卿指严正执法,性格刚直而有礼,不是公正的言论、确当的道理就都不去想。天下人不用姓名称呼他,而只称呼他为 “鲁公 ” 。后为奸臣卢杞所忌,他让唐德宗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降李希烈,(因凛然拒降)终被敌人所害。再看他当时怒骂逆贼步入火中时的场面,是何等的壮烈慷慨啊!颜真卿生平喜欢正楷、草书,宋祁称赞他的书法 “笔 力遒婉”,如今再看颜真卿的遗迹,凝重沉郁,斜中取正,笔力匀整而不露

25、锋芒。力透纸 背,笔墨纸间感觉到有一股生机勃勃的忠义之气。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 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乙】 颜真卿仕历经元、肃、代、德四朝,虽到晚年仍坚持不懈保有爱国之心。因为曾经 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而被元载、杨炎、卢杞等奸人所嫉恨,被捏造罪名弹劾,或是被 贬低、排斥,有七八次之多。(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 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李希烈造反,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慰李希烈,其他的官员听 了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拜谢皇命后就启行了。到了李希烈的住所,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 并责骂李元平身受国家重任却不能完成使命。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

26、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经历了二十多个 月,最终被绞死在蔡州。哎,自从平原太守(颜真卿)首倡大义,到现在才有能够完成颜 公您的遗愿的啊!但是能像颜真卿这样从容就义的,实在太难啊!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山行六七里,渐 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置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 |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

27、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藏,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

28、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名之者谁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觥筹交错树林阴空(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段,(3)文中的 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第 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4)本文中欧阳修的乐”和岳阳楼记中 后天下之乐”的 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取名,命名;寄托;酒杯;遮盖(2)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

29、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3)文中的 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文中所写的琅哪山无关,可以省去。(4)两个 乐”,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二者的不同在于欧阳修的 乐”,还包含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解析】【分析】(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的 名:取名、命名;(2)句中 芳”(花),秀(枝叶茂盛),阴(绿荫)是得分点;句中的 从“(跟随),乐(乐趣)后一个乐(以 快乐)是得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3)文中的 环滁皆山也”

30、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而链接 材料中的内容与本文所记 琅哪山”无关。(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比较理解。两篇文章中的乐”都体现作者心系天下,以民为乐。不同点在本文中 乐”还包含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故答案为:取名,命名;寄托;酒杯;遮盖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文中的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 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文中所写的琅哪山无关,可以省去。(4)两个 乐”,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二者的

31、不同在于欧阳修的 乐”,还包含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文章进行对比,注意从语言的简练角度 进行回答。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 行分析。6.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甲】 也

32、,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 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诸葛亮诫子书)【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 ,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 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节

33、选自曾国藩家书)【注】日:一天天地。 朴陋:粗俗鄙陋。 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 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1)请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悲守穷庐此即日习于傲矣(2)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皆以美于徐公B.险躁则不能治性/至则无可用C.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 /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D.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二虫尽为所吞(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

34、例劝诫弟弟,提 出做事宜“:,否则会导致 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 ”的结果;【甲】【乙】两文 的作者都认为 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5)【甲】文中诸葛亮提出 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 如何培养俭”的习惯。【答案】(1)实现远大目标;振奋精神;偏偏简陋的房屋;习惯,熟悉(2) C(3)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4)遂成枯落;平心静气;躁(险躁 /焦躁)(5)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军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

35、解析】 【分析】 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励精:振奋精神;穷庐:偏偏简陋的房屋;习:名词,习惯,熟悉 。 A 表目的,来/ 认为。 B 那么 / 表转折,可是,却。 C 都是顺接连词。 D 以为 / 被。故选C。 遵循 “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澹泊:同 “淡泊” ,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句意是: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看到题

36、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作答。甲文写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 ,句子是 “遂成枯落 ” ,乙文强调 “平心静气 ”。两文都提倡 “静 ”,就是要静心,心态平正,不能“险躁 ”或 “焦躁 ” 。 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正确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故答案为: 实现远大目标; 振奋精神 ; 偏偏简陋的房屋; 习惯,熟悉 。 C; 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遂成枯落 ; 平心静气 ; 躁

37、(险躁 / 焦躁) 。 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 “锦衣玉食 ”才是奢,如果 “皮袍呢褂 ”随处都是, “车马仆从 ”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点评】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结合句意解释。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38、。答题时应注意,遵循 “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本题考查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结合自己的体会作答。【附参考译文】【甲】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

39、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 来得及? 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橘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

40、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至若春和景明 去此乡宠辱偕忘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翻译下列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境界?

41、【答案】(1)日光;国都;一起;探求(2)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水面映着月光,金波闪动,静静的月影像下沉的碧玉。(3)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滕子京,屡遭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整改,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不以物喜。(4)忧国忧民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解析】【分析】(1) 至若春和景明”翻译为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景”意思是 日光”。去国怀乡”翻译为离开京城,怀念家乡”,国”意思是国都”。宠辱偕忘”翻译为 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僧”意思是'起”。了尝求古仁人之心”翻译为我曾经探求古时

42、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取”意思是探求”。(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中 以“意思是 因为“,该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 译时要注意。“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句中 跃”意思是 跳跃“,璧”意思是 玉璧”。该句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翻译时需要注意。(3)结合文章内容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些句子可以看不以物喜,不以出滕子京虽然被贬,但却放下个人得失,做出了一番事业,可见他做到了己悲 ” 。(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它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伟大政治抱负,也表

43、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他提倡的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故答案为: 日光;国都;一起;探求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水面映着月光,金波闪动,静静的月影像下沉的碧玉。 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滕子京,屡遭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整改,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不以物喜。 忧国忧民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

44、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情感的感悟。要求考生抓关键语句,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概括。【附参考译文】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

45、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

46、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 ” 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而酒洌。山肴野藏,杂然而前 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

47、哗者,众 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 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 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乙】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 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古之人岂皆能书, 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 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

48、其节见于艰危。李 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选自书学集成 汉宋卷,有删节)B. 醒能述以文; 近日稍稍知以空D.泉香而酒洌;面追踪前贤未有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意思。低偻提携提携:宴醋之乐酣:字法中绝将五十年绝: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宝:(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至于负者歌于途;其节见壬艰危书为贵C. 禽鸟知山林之乐; 食之未必不佳 三四人(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4)翻译下面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非自古贤哲必能书

49、也,惟贤者能存尔(5)欧阳修的 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 容,简要分析。【答案】(1)小孩子;酣畅、痛快;消失、断绝;以 为宝A(3)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4 ) 略 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真正好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5)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 “与民同乐” 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解析】 【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 “携 ” , 指 搀扶着走的小孩子。 绝”,这里是消失,断绝的意思。 宝”,这里

50、是意动用法,以为宝。(2) A在/在;B用/凭借;C的/代词;D表并列/表转折。( 3 )这句话的意思是:却不知道以前善于书法的(人)连同他的书迹一起泯灭了的简直数不胜数(太多了)。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为: 不知前日工书者 / 随纸与墨泯弃者 / 不可胜数也。( 4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苍颜:脸色苍老。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这句话属于判断句,翻译时要注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书:书法。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一

51、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真正好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5)【甲】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 ),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 “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据此可以看出欧阳修恬淡、豁达的人生态度。 【乙】文表达的是欧阳修对书法的看法,从 “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等语句可以看出其中寄予了作者追求卓越的理想。故答案为:小孩子;酣畅、痛快 消失、断绝;以为宝 A 不知前日工书者/ 随纸

52、与墨泯弃者 / 不可胜数也。 略 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真正好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 “与民同乐 ” 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53、。断句方法: 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抓住 “曰 ”“云”“言 ”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 根据虚词进行断句; 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 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 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 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 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

54、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 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9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安禄山将三道兵 六万以讨契丹,以奚 骑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遇雨。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 山,勇气增倍。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 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 仙而斩之。(选自资治通鉴

55、唐纪) (注解) 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弓弩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将:率领)B.独与麾下二十骑走(独:仅)C.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会:正赶上、适逢)Q.吾兵虽多(虽:即使)(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B.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C.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D.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3)安禄山率兵六万征讨契丹,战斗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A.行军途中遇雨,导致兵器不可用。B.安禄山麾下无贤才良将可用。C.奚族骑兵临阵倒戈。D.安禄山急躁冒进,不听谏言,在战机不利的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