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要义(上海交通大学2009)_第1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要义(上海交通大学2009)_第2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要义(上海交通大学2009)_第3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要义(上海交通大学2009)_第4页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要义(上海交通大学200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二二OO九年十月九年十月内容提示:内容提示: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基本要义基本要义 要求:要求:了解了解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主要思想主要思想理解理解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对医学和哲学的贡献对医学和哲学的贡献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性,号轩辕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性,号轩辕氏、有熊氏,神话中五天帝之一,传说有宫室、养氏、有熊氏,神话中五天帝之一,传说有宫室、养蚕、医学、舟车、文字、音律、历法、算数等发明蚕、医学、舟车、文字、音律、历法、算数等发明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

2、能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方技略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 医经有:医经有: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十八卷,十八卷,外经外经三十七卷;三十七卷;扁鹊内经扁鹊内经九卷,九卷,外经外经十二卷;十二卷;白氏内经白氏内经三十八卷,三十八卷,外经外经三十六卷,三十六卷,旁篇旁篇二十五卷二十五卷 仅存仅存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方技略方技略:“医经者,原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

3、、表里,以起百病之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医经: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著作“经”强调很重要“内”相对于“外”而言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淮南子修务训: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司马光:司马光:“谓谓素问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

4、岂终日坐明堂,但与歧伯论医药针灸耶?此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与歧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朱熹:朱熹:“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于书以相传授,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于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素问、握奇握奇之属之属”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l整体思维整体思维l“中和中和”思想思想l治未病思想治未病思想l求是精神求是精神 内经内经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四十五篇论及阴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四十五篇论及阴阳,其中阳,其中 : :素问素问 生气通天论生气通天论、素问素问 阴阳应象阴阳应象大论大论、素问素问 调

5、经论调经论、灵枢灵枢 本本藏藏、素问素问 宝命全形论宝命全形论、素问素问 金金匮真言论匮真言论等篇等篇灵枢灵枢 阴阳清浊阴阳清浊、灵枢灵枢 阴阳系日月阴阳系日月、灵枢灵枢 阴阳第二十五人阴阳第二十五人等篇等篇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阴阳别论篇第七阴阳别论篇第七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6、神明之俯也。治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俯也。治病必求于本。病必求于本。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下,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

7、应象大论篇第五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为天气。雨;雨出地气,云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走五脏;清阳实

8、四肢,浊阴归六腑。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

9、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

10、伤气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11、;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皆有表里,其信然乎?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藏为肝,在色

12、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辛胜酸。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

13、,在味为苦,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苦伤气,咸胜苦。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

14、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甘伤肉,酸胜甘。 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15、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咸伤血,甘胜咸。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

16、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阴阳别论篇第七阴阳别论篇第七

17、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腑中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18、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相生相生相克相克小肠小肠心心胆胆肝肝胃胃脾脾大肠大肠肺肺膀胱膀胱肾肾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l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总结:总结:内经内经对对周易周易和老子的和老子的“阴阳阴阳”学说是采用学说是采用 了了重新诠释与继续重新诠释与继续 发展发展 ,使前,使前 体体 中的原有理中的原有理 论得论得 到到 了进一

19、了进一 步步 的升华,不仅形成了更全面的的升华,不仅形成了更全面的“新阴阳思想新阴阳思想”大成体系,也是一部截止到秦汉中期大成体系,也是一部截止到秦汉中期 融古代融古代 中国关于中国关于生命生命 、医学、天文、医学、天文 、气象、气象 、心理、心理 、历算、历算 、地理、地理 、逻辑等众多学科认知结晶的伟大科学著作逻辑等众多学科认知结晶的伟大科学著作 ,被后人公,被后人公认为完全能与认为完全能与周易周易、老子、老子“道德经道德经”、孔子、孔子“论语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等古代经典著作 同光辉的大成性思想体系同光辉的大成性思想体系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M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31白全

20、贵 ,师全民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郑州:州大学出版社,2003:164190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l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天人相应天人相应人与自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社会人自身的统一人自身的统一 阴阳雩(阴阳雩(y y )重,重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重,重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为相成也。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阴阳离合论篇第六l整体思维整体思维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l整体思维整体思维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中和”观是古代基本的哲学思想之一,也是儒家

21、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礼记 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和”观,正是内经的基本观点l“中和中和”思想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l“中和中和”思想思想 “中和中和”观贯穿于观贯穿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生理、病理、的生理、病理、情志、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情志、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阴平阳秘阴平阳秘”是人体生理的最佳状态;是人体生理的最佳状态;“阴阳失和阴阳失和”是致病根源;是致病根源;“七情太过七情太过”是阴阳失和的表现;是阴阳失和的表现;“协调阴阳协调阴阳”是治疗原则;是治疗原则;“调合阴阳调合阴阳”是养生之

22、道。是养生之道。阴阳阴阳“中和中和”观就是突出人体自身的整体和谐性,观就是突出人体自身的整体和谐性,强调人与天地这个系统的整体和谐。强调人与天地这个系统的整体和谐。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决,精气乃绝。 l“中和中和”思想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

23、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l“中和中和”思想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柔不和,经气乃绝。 l“中和中和”思想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至真要大论篇至真要大论篇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

24、治,反者反治治,反者反治l“中和中和”思想思想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l治未病思想治未病思想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此之谓也。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l求是精神求是精神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

25、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岐伯曰:女子七岁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故有子。三七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形坏而无子也。黄帝内经要义黄帝内经要义(岐伯曰)(岐伯曰)丈夫八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三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