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冲刺高考地理二三轮复习自然地理过程类提升练习试题-带解析_第1页
2020冲刺高考地理二三轮复习自然地理过程类提升练习试题-带解析_第2页
2020冲刺高考地理二三轮复习自然地理过程类提升练习试题-带解析_第3页
2020冲刺高考地理二三轮复习自然地理过程类提升练习试题-带解析_第4页
2020冲刺高考地理二三轮复习自然地理过程类提升练习试题-带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8年全国卷“自然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及其应用类题目分析T3>T0>T2>T1o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o据此完成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题目命题素材考查角度全国I卷6-8题河流阶地演化过程解释成因、预测变化全国I卷37题扎龙湿地形成过程解释成因、预测变化全国n卷9-11题汾川河流域演变过程解释成因全国n卷37题龙卷风形成过程解释成因全国出卷6-8题贝加尔湖演变过程解释成因全国出卷37题亚洲某地天气变化过程解释成因、预测变化卜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

2、的平均砾径 1-3 题。1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 T0 B. T1C. T2D. T32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 T3形成时期 B. T2形成时期C. T1形成时期D. 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BIB.持续抬升【答案】1. A 2 , A 3 , D【解析】1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 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故选Ao2 .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

3、,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故选Ao3 .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 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 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2018新新课标H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 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 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列问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

4、况1253. 0无明显洪峰2480. 3无明显洪峰35100. 1无明显洪峰4273. 2无明显洪峰5290. 7洪峰油346m3/s6254. 4洪峰流量1750m3/s4 .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B .减少河水含沙量C .增加降水量 D .加大河流径流量5 .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历时长强度大下渗少植被截流少A. B . C . D .6 .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 B .沟谷 C .裸露坡面 D .植被覆盖坡面【答案】4. B 5 . B 6 . D【解析】4.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

5、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5 .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错;第 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 第3次,降水强度大,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 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错。B项正确,A、C、D项错误。6 .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项错误。裸露坡面植被

6、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 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贝加尔湖(图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 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 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79题。7 .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8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

7、沙增多A.湖面蒸发弱C.湖水盐度低B.湖泊面积大D.湖水深度大7、A8、C9、D10、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直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9 .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图10(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10、(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

8、旱(蒸发能力强)。(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 量。(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 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11、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图8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1)读图8,指出

9、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8分)6分)(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4 分)11 (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开,(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拍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 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

10、交汇频繁、强烈。12、图 9 为春季 T 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100° 110°120°50°40°4分)(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2) 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 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 因。(8分)(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8分)12 (1)高压(1分);低压(1分);高压位于低压西北(2分)。(2) 3个(2分);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和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2分),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2分)。(冷)高压

11、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 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2 分)。2分);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2分);冷锋过2分);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2分)。课外训练:1.下面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反映了一次雾霾天气的生消过程。读图完成下题。正确反映雾霾天气生消过程的是A.a - bcdB.d一 a-bcC.c一 d-abD.b一 c-da【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大气出现逆温时,不利于空气的流动,容易发生雾霾。b图逆温刚开始形成,c图逆温渐渐加强,d图逆温向高空发展,近地面出现对流,a图空气对流旺盛,逆温消失。选D正确。2、每年12月下

12、旬到第二年2月底,是观赏吉林雾淞的最佳时节。每当雾淞来临,吉林松花江岸十里长堤 “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一江寒水清,两岸琼花凝”是对吉林雾淞 的典型概括。下图为吉林雾淞形成示意图(1)人们把吉林雾淞的观赏过程大致为三个阶段,即“夜看雾,晨看桂,待到近午赏落花”。分析夜雾 景观形成的过程。(2)简述吉林雾淞的形成过程。【答案】2 (1)每年从12月下旬到第二年2月底,是吉林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时期,但松花江面却不封冻。 晚上气温降低速度快,幅度大,江水降温慢,幅度小,江水与空气之间产生巨大的温差,松花江上的水蒸 气形成雾气升腾弥漫开来;另外夜晚近地面气温降低速度快,空

13、气上升弱,大气比较稳定,形成了晚上的 浓雾景观。(2)松花湖流出的江水水温较高,水汽大量蒸发;地处山谷,风力较弱,水汽不易消散;气温低于-20C,水汽遇寒冷的空气及树枝而凝华。3、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 2016年3月19日至24日,福建省多地出现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据福建省民政厅26日透露,截至25日9时统计,福建直接经济损失达3.1亿元人民币。下图是冰雹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说明冰雹的形成过程。(6分)2分);在答案:3 (1)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达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凝结成冰粒(

14、它上升运动过程中,并会吸附其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当其重量无法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下落( 分);遇上升气流再次被抬升,体积又增大,如此反复进行,其体积越来越大,直到下落至地面形成冰雹(2分)。(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4、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 )、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 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c等温线分布高度。山棒内部山体

15、外部山体外部 g107 JO5 103经度(*)h一那N(国勤期华建鲍度仆)该湖冬季游览价值很高。(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答案】4(1)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 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5、人工降水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撞增大并降落到地面的过程。2019年2月13日至14日,一股强冷空气影响华北地区,多地气象部门抓住时机,向大气中发射碘化银火箭弹,进行了多轮次增雪作业,缓解冬季少雪干

16、燥的状况。(1)结合材料一阐述此次人工增雪的形成过程。【答案】5 (1)强冷空气到达华北,气温骤降,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相对湿度大;但空气中凝结核较少; 人工向大气中发射碘化银火箭弹,形成大量凝结核,促使云滴迅速凝结或碰撞增大,形成冰晶,增加降雪 量。6、柴达木盆地原为古海洋的一部分,位于柴达木盆地东缘低洼地带的茶卡盐湖,湖面海拔3059米,面积105 km2,天然结晶的湖盐储量丰富,形成深厚且坚硬的盐壳。(1)推断茶卡盐湖的形成过程。【答案】6(1)茶卡盐湖原为古海洋;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 相碰撞,地壳隆起抬升成高盐度的内陆湖;盐分通过径流源源 不断地从流域内向湖泊输送,气候变干,蒸发旺盛,

17、湖水盐度 不断上升,盐类物质结晶析出。7、亚伯拉罕湖位于加拿大落基山脉中,群山环抱,湖口有人工 大坝,湖水平静,四季清澈。春、夏季节湖中会生长茂盛的水 草,湖区冬季气温可从零摄氏度骤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湖面 冻结时经常在冰面下形成大量的气泡,形成了著名的“冰泡湖”(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冰泡湖”冰泡的形成过程。【答案】7(1)春、夏季湖中茂盛的水草在秋冬季节死亡腐烂,从湖底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的甲烷等气体, 这些气体以气泡形式慢慢向水面上升,湖水相对静止,有利于气泡上升;由于冬季气温低,湖面急剧降温 到冰点以下,接近水面的气泡周围的湖水迅速结冰而形成了冰泡,随着水层加厚,气泡被“锁”在

18、冰层中,形成“冰泡”。8、材料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河曲或者蛇曲。我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是蛇 曲形河流最多的地方。内蒙古蛇曲最多最美的河是克鲁伦河,它从蒙古国草原流入我国境内最后汇入呼伦 湖,是呼伦湖水重要来源。克鲁伦河在大草原上150多公里的直线距离,画了至少100多个圆圈。(1)说明克鲁伦河蛇曲形成过程。【答案】(1)克鲁伦河流经的草原区,地势平坦初期河床较直,以侧蚀为主两岸均受冲刷;河流两岸因各 种原因(土壤或岩性差异、地势起伏、地转偏向力等影响)抗冲刷能力不同;抗冲刷弱的一侧会被侵蚀得 更快,产生坍塌形成凹岸;因惯性作用河水冲向凹岸,凹岸水量增多流速加快,河岸、河

19、底受侵蚀加剧, 河床变深,河岸退缩;凸岸水流速度减缓,侵蚀变弱堆积为主,堆积的泥沙使凸岸河道变浅,甚至露出水 面;凹岸不断受侵蚀退缩,凸岸则不断堆积向河道内延伸,长期作用下,河道越来越弯曲形成蛇曲景观。9、材料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普遍且典型,河岸两边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沙坡地独特景观。以河漫滩为依托,沿山坡爬升,常形成高差大于200米的爬升沙丘。是一条流淌在沙漠上的江, 简称为“沙 江”,两岸河谷平原宽广,形成辫状水系,中游汇集了几条主要支流。流域内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流域土地 总面积13.1%,且沙漠化具有继续发展的趋势。这里阡陌相连,人烟稠密,是西藏最主要的和最富庶的农 业区。左图示意

20、雅鲁藏布江,右图为“沙江”景观。(1)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多形成辫状水系的过程。(2)说明雅鲁藏布江河谷爬升沙丘形成的过程。【答案】9(1)洪水期含沙量大;洪水流出山口,河谷比较开阔,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 成沙洲I;流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2)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劲,把堆积 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10、材料一 图甲和图乙分别为美国局部示意图和纳米比亚及周边地区示意图。材料二 图甲和图乙中的死亡谷都是极度干旱地区,寸草不生。图甲中死亡谷在地质时期曾是个大湖泊, 后因冰川消退

21、,逐渐干涸终成荒芜的干谷。(1)运用水循环原理,简述图甲中死亡谷地区湖泊演变成干谷的自然过程。【答案】10 (1)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泊为内流湖,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冰川消退后湖水补 给减少;蒸发量大;下渗量大;水量收入小于支出,湖泊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变成干谷。11、意大利波河全长 652千米,流域面积约为 7.5万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735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231.8亿立方米。波河平原上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牛轲湖。牛轲湖又称河迹湖,多呈弯月形,水 深较浅。下面图甲为波河流域示意图,图丙为牛轲湖景观示意图。(1)描述波河平原牛轲湖的形成过程。【答案】11 (1)波河平原地势低平

22、,波河河流侧蚀作用较强,形成河曲;由于流水的惯性,河流凸岸堆 积,凹岸侵蚀,促使河曲不断发育;由于流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河水从截弯取 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最终形成牛轲湖。12、读“某河流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口沼泽河流、等高纺E(1)说出该河流容易发生凌汛的时间,阐述凌汛的发生过程。【答案】12 (1)冬末春初和秋末冬初。秋末冬初时,高纬河段先被封冻,由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水受阻溢出河床,会造成洪水;冬末春初时,低纬 河段先被解冻,高纬地区仍然封冻,由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水受阻溢出河床,会造成洪水。13、读南水北调和西电东送工程示意图,回答问题。11U&

23、E南水北变工程示意图西电东送工程示意图(1)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投入使用后,哪些地区可能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试分析其产生过程。【答案】12 (1)黄淮海平原。产生过程:沿岸地区潜水面低于东线北上江水的水位,东线河水渗漏补给 地下水,使潜水面上升;又因为该段沿岸地区地处半湿润地区,短暂雨季外的其他时期,蒸发量大于降水 量,土壤中的盐分逐渐向地表积聚,产生了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14、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东南方群山之中,有一条特大的“死亡谷”。死亡谷内有大量盐层矿物,盐滩面积达520平方千米,山谷地势低于海平面86米,为西半球最低点。这里也是北美洲最炽热、最干燥的地区。死亡谷非常干早和炎热,夏季,最高

24、气温高于49c是很正常的;这里经常整年不下雨,偶尔下场暴风雨,一场暴风雨过后,积聚起浅湖泊,之后很快就干涸了。山谷还有令人奇怪的景象是,这里所有的石块 都会在谷底到处跑,后面还会留下它们滑动的轨迹。有的是直线滑动,有的是沿着优美的曲线滑动。下图 为死亡谷的住置示意图及谷内石块自己走动的景观图。(1)简述“死亡谷”盐滩的地理形成过程。(2)粮据材料推断“死亡谷”内石头会自己走动的原因。【答案】14 (1)死亡谷周围的高山冰雪融水形成径流,在地势低洼地形成内流湖泊;在流入峡谷过程中 溶入大量的土层中的盐分,峡谷炎热干燥,因蒸发旺盛,湖水逐渐减少形成盐湖;湖水被蒸发掉,成为盐 滩。(2)死亡谷偶尔下

25、场暴风雨,形成浅湖;盐滩广布,湖水盐度高,湖水浮力较大;暴风雨时,风力较大, 吹动湖水中的石块移动;因峡谷风向不固定,故石块走动轨迹有直线或曲线。倒立锥是山坡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堆积而成的地貌。下图为倒立锥景观图,据此完成题。15 .倒立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是A.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B.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大C.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D.各部位颗粒物大小均匀16 .倒立锥分布最为广泛的山地是A.大兴安岭B.秦岭C.天山D.南岭【答案】15. C 16 . C岩石在风化时碎屑颗粒大小混杂。当坠落时,大的岩块较重,受重力作用影响沿山坡向下崩落时产生很大 的动能(速度),能克服各种障碍而滚得更远

26、,所以大的岩块可以滚动到倒石锥的边缘部位才停下来,而 一些较少的碎屑由于重力轻动能小,多堆积在倒石锥的顶部。进一步推测,当山坡上的岩块崩塌后,山坡 坡度也变得平缓,岩石碎块向下坠落作用也会减弱,这样能坠落下来的岩石颗粒物也会变小。因此倒立锥 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是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锥顶平均粒径小,C正确,ABDt误。水进型三角洲是三角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当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河流所携沉积物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退积,在其有效沉积率小于水面上升速度的条件下,在 原三角洲沿岸平原之上所形成的一套水下沉积的、粒度规律的沉积体。下图为“我国内陆某湖泊水进型三

27、 角洲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沉积5个界线湖水 边界 水流方向17 .据提供的图文资料推断,水进型三角洲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的排列特点为()A.中间粗两端细B ,上端粗下端细 C.下端粗上端细D .两端粗中间细18 .当图示水进型三角洲面积增大显著时,多发生在()A.春季 B .夏季C.秋季 D .冬季19 .当图示沉积界线由变化时,对河流特征的影响表现为()A.流速增大B .含沙量减小C.河床增高 D .河道多分汉【答案】17. C 18 . B 19 . D【解析】17.读图分析可知,三角洲沉积的5个界面,越向下沉积越早,多为颗粒较大沉积物,越向上为后沉积的物质,颗粒较小,因此在垂直方向

28、的排列特点为下端粗上端细,故答案选Co18 .由材料可知,该湖泊为我国的内陆湖,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温度最高,融化量最大,水量最大, 因此三角洲沉积的面积最大,故答案选B项。19 .当沉积界线由变化时,说明河流的水量增大,河流的侵蚀作用加大,河流的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增大,在河流的入海口,河道分汉较多,故答案选Do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 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0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 .向海洋方向推进C .位置稳定D .反复进退21 .沿

29、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 D .迫使河流改道【答案】20. C 21 . B【解析】20.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 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这是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22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白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白壳堤距离海岸线的距离变大。根据上题结论,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白壳堤,A错;随着泥沙堆积,海岸线距离贝壳堤越来越远, B对。形成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从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的,C错;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D错。故选B。22、喀斯特溶洞是石灰岩地区长期受地下水溶蚀形成的,溶洞内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石柱和石幔 ,其化学反应过程是 CaCO3+H2O+CO2=Ca(HCO3)近年来,随着溶洞的旅游开发及该地区的工矿城市建设 ,溶 洞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下河水位下降等。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示意图。(1)简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2)指出溶洞中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