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宣城自主招生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年安徽省宣城自主招生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年安徽省宣城自主招生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年安徽省宣城自主招生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年安徽省宣城自主招生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 文 试 题本卷共分两大部分 共计 4 页温馨提示: :1本卷满分 80 分,建议用时 60 分钟,请各位考生合理分配测试时间。2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王禹偁,字元之,济州钜野人。世为农家,九岁能文。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即日献端拱箴以寓规讽。时北庭未宁,访群臣以边事。禹偁献御戎十策,帝深嘉之。二年,亲试贡士,召禹偁,赋诗立就。上悦曰:“此不逾月遍天下矣。”即拜左司谏、知制诰。是冬,京城旱,禹偁疏云:“今

2、旱云未霑,宿麦未茁,民饥可忧。望下诏直云:“非宿卫军士、边庭将帅,奉料悉第减之,上答天谴,下厌人心,俟雨足复故。臣朝行中家最贫,奉最薄,亦愿首减奉,以赎耗蠹之咎。”屡献讨李继迁便宜,以为继迁不必劳力而诛,自可用计而取。谓宜明数继迁,罪恶晓谕蕃汉垂立赏赐高与官资则继迁身首不枭即擒矣。其后潘罗支射死继迁,夏人款附,卒如禹偁言。至道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知审官院。诏命有不便者,多所论奏。孝章皇后崩,迁梓宫于故燕国长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真宗即位,复知制诰。咸平初,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协,意禹偁议论轻重其间。出知

3、黄州,尝作三黜赋以见志。其卒章云:“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咸平四年,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群鸡夜鸣,经月不止。冬雷暴作。禹偁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自劾;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止期身后”之语。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禹偁词学敏赡,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尝云:“吾若生元和时,从事于李绛、崔群间,斯无愧矣。”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故屡见摈斥。所与游必儒雅,后进有词艺者,极意称扬之。(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二)注梓宫:中国古代帝王、皇后用梓木制做的棺材。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8 分)擢右

4、拾遗、直史馆 擢: 卒如禹偁言 卒: 后尝母仪天下 尝: 果至郡未逾月而卒 逾: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共 4 处)。(4 分) 晓 谕 蕃 汉 垂 立 赏 赐 高 与 官 资 则 继 迁 身 首 不 枭 即 擒 矣。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拾遗,谏官,职位与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B.崩,专指中国古代帝王之死。封建时代,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C.贡士,是中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因本场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D.封禅,中国古代帝王在太

5、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赴泰山举行。4.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4 分)( )内则省官以宽经费,信用大臣以资共谋,禁游惰以厚民力。A.对内应精简官员来使经费宽裕,信任重用大臣来帮助他们谋划,禁止游荡懒惰来增强百姓实力。B.对内应精简官员来使经费宽裕,信任重用大臣来资助并共同谋划,禁止游荡懒惰来增强百姓实力。C.对内应减少官员来使经费宽裕,信任重用大臣来帮助他们谋划,禁止游荡懒惰来增强百姓实力。D.对内应精简官员来使经费宽裕,信任重用大臣来帮助他们谋划,禁止游荡懒惰使百姓实力宽厚。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

6、王禹偁性格刚正,敢于直言进谏。王禹偁刚得太宗赏识就写文章规劝皇帝,在国家发生旱灾时,又上疏奏请减官员俸禄以应对灾害。B.王禹偁关心边事,数次进言献策。王禹偁对边疆事务颇有见地,所作御戎十策受到太宗的高度赞扬,应对李继迁的策略也很准确。C.王禹偁仕途坎坷,屡遭排挤贬黜。王禹偁多次被贬出京到地方任职,仕途坎坷,太宗时被贬黄州,他作了一篇三黜赋来表明心志。D.王禹偁文才出众,乐于提携后进。王禹偁富有才学,太宗召见,赋诗立就,还曾参与太宗实录的编写,并乐于提携有才华的后辈。(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6-7 题。(10 分)别韦参军(节选)高适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

7、家贫。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前两句将世人和韦参军对我的态度相比,暗含自己对友人的感激和不被赏识的辛酸。B.三四句既表达能和韦参军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也写出自己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C.本诗七八句,写诗人与韦参军即将分别,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舍与惆帐。D.结尾写离别而不显颓靡,惜别仍发豪放之情,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意相近。7.请结合全诗赏析“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6分)二 、 现代文阅读 (4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5 题。 材料

8、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rén,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

10、”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

11、意。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

12、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

13、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

14、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róng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8. 给文中加点的两个字注音。(2 分)繁文缛节( ) 归真返璞( )9.根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2 分)杀身成( ) 相( )互补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分)( )A 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B 法、阴阳

15、、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C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D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 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

16、值追求。12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4分)( )A 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C 儒家崇尚彬彬有礼,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无超然自得,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D 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13.结合上文,在“材料一”结尾处补写恰

17、当的语句,使之能够概括“材料一”的内容。不超过 25 个字。(6 分)1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出两例进行分析。(8分)1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选文三则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联系历史或现实,写一篇议论性短文谈谈你的看法。要求:可不拟标题,不要抄录原文语句,不少于 400 字。(16 分)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一)(本题共5小题,24分)1.(8 分)擢:提拔 卒:最终 尝:曾经 逾:超过2.(4 分) 晓 谕 蕃 汉 /垂 立 赏 赐 /高 与 官 资 /则 继 迁 身 首/

18、 不 枭 即 擒 矣。3.(4分)B 4.(4分)A 5.(4分)C(二)(10 分)6 B(“交往之久的欣喜” “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均不当,诗人认为相知百年的的人才有如此的交情,突出我和韦参军情谊深厚。“辞”为“拒绝”之意,意为韦参军从未以家贫为由拒绝我。)7.“白日晚”见其日夕相处,“杨柳春”见其既游且歌。通过虚写,回忆和韦参军一起弹琴、下棋、击筑、喝酒、高歌的恣意生活,突出两人友谊的深厚;将过去欢乐与如今的离别惆怅形成强烈的反差,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在面临分别时内心的不舍。(每点 3分,共 6 分)二 、 (46 分 )8.(2 分)rù pú 9.(2 分)仁 融 10(4分)答案A 解析B项“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C项以偏概全,“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