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反思_第1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反思_第2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反思_第3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反思_第4页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反思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反思三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 统计平均数(第一课时)湖南省郴州市湘阴渡镇中心小学 林龙芳昨天,我和班上的学生共同探讨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通过昨天一堂课的交流,我收获很大。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含金量在教本单元的第二节平均数时,我发现学生更喜欢直观教学法,多媒体的运用能让课堂含量大大提高,能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增长更多的见识。以前上课我是左手拿书本,右手拿粉笔,自己急急忙忙写题目,学生匆匆忙忙读题目,师生热热闹闹完成题目。看起来似乎一堂课很圆满,但下课一问学生,有的学生竟然迷迷糊糊不知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说是老师

2、的失败。现在有了多媒体的帮助,我的教学程序可以设计的更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我的课堂更充实,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更高了,而且多媒体中的很多播放效果能让呆板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帮助我节省了许多繁琐的解释,让课堂的主题更突出,学生能更容易的把握一堂课的灵魂。二、教学要辐射到全体学生 教育家孔夫子早在几千年以前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其实,直到现在这依然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每一个学生都有权接受同等的教育,在同一课堂获得知识。基于这点,我认为教师不但要为优等生备课,尤其要为后进生备课,因为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很多时候不管你的课上的好不好,优等生都能紧跟老师的思维,赶上老师的步伐,取得较好

3、的学习效果,而恰恰是那些后进生,是他们确确实实需要一堂又一堂精心设计的课,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得更明白、更透彻,才有可能在日积月累中赶上优等生。如果一个老师一开始就只为优等生设计教案,设计课堂,无视后进生的学习效果,那么后进生就可能会成为永久的后进生。这恰恰违背了教育的本质目的,也扼杀了一大批学习上的“潜力股”。我的教育理念是“保优挖潜”,即让优等生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同时不断挖掘班上有潜力的学生。我们知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希望,现在的另类“小呆瓜”也许就会成为未来世界的“佼佼者”。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研究过程中有多少人在笑他傻啊,可他用他的成果换来了全人类的谷物满仓。美国

4、发明家爱迪生小学只上了三个月,周围的人认为他是个奇怪的小孩,可他用他的智慧和执着赢得了世界。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接受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不歧视,不抛弃,努力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让他们个个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才。三、课堂要全面交给学生我在设计教案时,有以下几个环节: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题讲授新课练习巩固思维拓展。摘星星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口答和列式计算主要是为了巩固刚刚学过的除法及其意义,除法是求平均数的计算工具,没有掌握好除法就会在求平均数时碰壁。接着,在新授课程环节,我先出示了第一个统计图:求2个人拥有课外书的平均数。我希望通过降低知识的难度让每个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如果学生能通过

5、思考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题目,那么以此类推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后面的四个人的课外书的平均数要怎么求。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轻松学会知识是我的目的。然后,我再出示一个关于4个人拥有课外书的统计图。在此让学生观察统计图并获取信息,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方法,然后让每小组列式计算出来,以比赛的形式看哪一组的学生完成得又快又好。为了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我马上趁热打铁又出示一个关于四个学生得星星的统计图,让学生求出4人平均拥有的星星数。这一环节,我也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老师,我只是一个学生的助手,让学生各自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巡视时如果碰到不会计算的学生,我会及时给予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理解问题,

6、最后独立解决问题。在讲练结束后,我没有直接说出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我把总结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学会通过实例找规律,如果学生说得不是很全面,我再来补充。班上有学生能很好的总结,教学效果还不错。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求平均速度的问题。学生看惯了统计图和统计表,突然看到这种特别的路线图,一来觉得新颖,二来可避免视觉疲劳。在这一环节,有学生不明白平均速度的含义,我没有急于自己回答,而是请一个学生来解释了一遍,因为我认为学生的语言更能让他的同龄人理解。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又给了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我希望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之

7、后,我设计了巩固练习三部曲:填空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练习是检验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检验教师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同时,练习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可谓是“一箭三雕”。在拓展环节,我布置了这个作业:全班分成8个小组,请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作一个调查,并用你调查的数据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大约各是多少。这个课外作业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进一步检验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掌握情况,二是为第二课时的求平均身高做铺垫。让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又动脑,共同协助完成这个作业,力求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自我探索的快乐与惊喜。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我都努力为学生创设独立锻

8、炼的机会,力求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四、面对学生的错误要因势利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教十几年,在课堂上常常碰到犯错误的学生,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的处理方式很重要。处理得简单粗暴,往往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反之,处理得灵活巧妙,则往往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平均数的第一个例题(求李红和张彬2人平均拥有几本课外书)时,我先请学生自己动脑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大部分学生按照我预想的办法列出了算式并顺利解答了:18+30=48(本)48除以2=24(本)。可有一个学生提出有另外的方法:30-18=12(本)12*2=24(本)。这个方法乍一看是对的,

9、答案恰巧和正确答案吻合,但数学必须言之有理,这2个算式没错,但这数理却说不清。于是我仔细观察了这2个算式,其中第一个算式30-18=12(本)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接下来我微笑着对这个学生说“你真聪明,知道另辟路径,那你仔细观察一下你算出来的12本是表示张彬比李红多出来的,假如张彬把自己多出来的12本再分一半给李红,会出现什么结果?”引导学生之后,我再请同学们动手帮助张彬,结果学生发现:把多出来的12本分一半给李红,李红的数量就是:18+(12-6)=24(本),而张彬的数量就是:18+(12-6)=24(本)。这样解题的思路就是:2人分别先得到18本,再把多出来的12本平均分给2人,2人的数量就扯平了。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错误的疏导,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