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赤壁赋教学设计赤壁赋【作者】苏轼【朝代】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 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 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 潜蛟,泣孤舟之徵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 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
2、口,东望武昌,山川相 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 流而东也,舟由舶千里,旌旗蔽空,醐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 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 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蛇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 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提示: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人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 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 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 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
3、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 的情怀。(五)学习第五段并思考: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提示: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 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 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 “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 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 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
4、章具有某些积极进 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三、鉴赏要点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 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 引出曹操、周瑜,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的感慨,是抒情。再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 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 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 与“
5、不变”的哲理。1.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 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 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 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 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 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 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 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第一段
6、间天然仙第二段桨光方慕诉缕妇第三段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第四段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第五段酌藉白2. 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 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课堂小结作者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 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 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以明月江水作比, 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
7、 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 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 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 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教学目标知识教学
8、点:(1) 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 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 的特点。(3) 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 极意义。能力训练点:(1) 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语言的能力。(2) 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 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的鉴赏相联系,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
9、典雅、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 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 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同学们,这首词气势雄浑,磅礴浩荡,有气吞天下之势。正如有人评价苏轼的风 格说:“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
10、士 (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个评价很恰 当。苏轼的诗词是这样,他的散文又怎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著名的散文赤 壁赋,仔细体会他散文的风格二、简介作者作品及背景(1)作者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得十分明确而详尽:“我可以 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 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 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 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
11、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 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 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 言”;。宋仁宗嘉花二年(1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 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苏轼被贬黄州。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 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 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 罪证是苏轼的
12、一首诗。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 不同意见,也针破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 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 “指斥 乘舆” “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 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 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 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 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
13、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 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 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 时的思想情感。(2)作品及背景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 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 “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 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 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
14、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 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 因为山崖陡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 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 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 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
15、9;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可 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探究: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 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三、听课文朗读,读后正音。1、听课文朗读录音2、学生朗读,正音正句3、积累生字:举酒属(zhU)客 歌窈窕(源。能。)之章 少(shao)焉徘徊于斗(dou)牛之间冯(ping)虚御风 扣舷(xian)而歌 桂棹(zhao)兮兰桨溯(su)流光 幽壑(he) 卷(li)妇 苏子愀(qiao)然山川相缪(liao) 舶川(zhu lu)千里 ffl (shT)酒临江 横槊(shuo)赋诗江渚(zhu) 一叶之扁(
16、pian)舟 举匏(p#o)樽而相属(zhu)寄蜉蟾(fu you)于天地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shun)造物者之无尽藏(zang)也 洗盏更(geng)酌 肴核(yao he)既尽杯盘狼籍(ji) 相与(yu)枕藉(jie)四、古汉语知识1、一词多义歌 扣舷而歌之。(动词,唱。)歌曰。(名词,歌词。)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如:像,动。)纵一苇之所如。(如:往,至U,动。)哀吾生之须臾。
17、(之:助词,主谓之间不译。)之 惟江上之清风。(之:结构动词,的。)耳得之而为声。(之:代词,它。)月出于东山之上。(之:助词,不译。)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乎:动词,形容词词尾。)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相与枕藉乎舟中。(乎: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介词,在。)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助词,表被动。)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2、通假字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读zhU,劝人喝酒。)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肴核既
18、尽,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乱。)3、词类活用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西”、“东”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向。)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泣孤舟之蔑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五、梳理课文结构,理清课文线索 课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 色辉映。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第四段,写作者丢开
19、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重新畅饮,乐而忘忧。六、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明确:1.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 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 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2. 感情变化过程:乐一悲一乐。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 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 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环节二:一
20、、指名朗读课文二、分析理解课文:(一)学习第一段,并思考:1、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提示:可分三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 序。 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2、哪些句子描绘了 “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 怎样的心理感受?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 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
21、仙。” 总结: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 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二)学习第二段并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提示:可分两层。 写作者的歌声; 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2、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提示: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 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提示:“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 慨,是作者在
22、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 而不甘沉沦的情怀。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提示: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声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 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 象真切。5、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提示:转折过渡(三)学习第三段并思考:1、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言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 风”,其缘由是什么?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 何况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蛇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 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2、“客”是如何抒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 提示:“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 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 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考语文答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成都初中毕业试卷及答案
- 2025内蒙古通辽环保投资有限公司招聘财务工作人员1人笔试历年备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2套试卷
- 2025云南省人保财险临沧市分公司招聘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2套试卷
- 2025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人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2套试卷
- 2025中电(沈阳)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校园招聘1人(辽宁)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2套试卷
- 财会就业面试题及答案
- 材料设备面试题及答案
- 2025中国电科智能院校园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2套试卷
- 2025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商务管理部/供应链管理部海外管理岗供应链方向招聘1人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2套试卷
- 2025年采购知识考试及答案
- 电力基础知识培训资料课件
- 大连工业大学《Linux应用编程》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鄞州中学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真题(含答案)
- DB45∕T 2228.2-2020 公路养护预算编制办法及定额 第2部分:公路日常养护年度预算编制办法及指标
- 血常规复检规则与报告解读
- 2025中国中煤销售集团总部及所属企业公开招聘电力营销专业人才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粮食收购方案模板(3篇)
- 口腔健康与全身疾病的关系
- 出境入境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