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_第1页
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_第2页
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_第3页
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_第4页
五年级语文第八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八单元计划教材分析: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

2、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处于总结和综合训练的地位。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要理解透尚待来日,学生有所感悟即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

3、准七律诗的节奏、韵律。认识本单元的生字词,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文章表达的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一代伟人毛泽东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激发学生对伟人的热爱。教学重点: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教学难点: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单元课时安排:25 七律*长征 2课时26 开国大典 3课时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1课时28 毛主席在花山 1课时口语交际*习作八 2课时课 时 计 划授课日期: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

4、容或课题:25 七律*长征 (第一、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透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学会欣赏毛泽东诗词的大气、磅礴的创造风格,理解对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方法:教具与学具:教学过程:设计思路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

5、: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 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读准下列词语:逶迤(w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解释词语:逶迤:

6、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了解相关背景。过渡: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感知诗歌内容。过渡: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

7、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三、细读鉴赏,领略诗境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小组研读。出示研读提示:在学习小组内给“征难图”起名字,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 讲自己欣赏的理由。全班交流。谈自己欣赏的图图。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a“腾越南五岭” b“疾跨

8、乌蒙山”学法: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老师边讲边画。)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那该怎么读呢?(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师: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

9、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学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观看相关的录像。(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师: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e“喜踏岷山雪”学法: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

10、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师: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

11、,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加深理解,回归全文。a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b带着感受朗读全诗。过渡: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

12、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师: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布置作业:1. 课后作业: 2. 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25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藐视困难 对比积极乐观 对偶夸张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办法:课后反思: 课 时 计 划授课日期: 月 日 (

13、星期 )教学内容或课题:26 开国大典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过程与方法: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教学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教学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教学方法:教具与学具:教学过程:设计思路一、解题1.出示课题,读题。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二、自学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14、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三、交流1.试说课题意思。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四、阅读(第一段)1.指名分节读课文。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4.随机学习重点句。布置作业:1. 课后作业: 2. 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办法:课后反思:课 时 计 划授课日期: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或课题:26 开国大典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

15、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教学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教学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教学方法:教具与学具:教学过程:设计思路一、阅读第二段。1.理清典礼过程。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3.划出反映人们心

16、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朗读(自豪,扬眉吐气)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4.背诵68节。二、阅读第三段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选读句子。布置作业:1. 课后作业: 2. 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办法:课后反思:课 时 计 划授课日期: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或课题:26 开

17、国大典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教学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教学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教学方法:教具与学具:教学过程:设计思路一、复习1.听写。2.背诵68节。二、阅读第四段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2.理解。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18、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布置作业:1. 课后作业: 2. 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办法:课后反思:课 时 计 划授课日期: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或课题:27*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

19、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文章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教学重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教学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教学方法:教具与学具: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一、诗歌导入,激情引出课题 同学们,学习了七律长征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风采,学习开国大典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气魄。今天请同学们跟老师走进课文,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

20、东的情感世界。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 3.多媒体出示填空:主席收到( )的电报,得知爱子( )在( )战争中(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请求( ),朝鲜金日成首相要求( )。最后毛主席决定将爱子( )。 (1)交流并简单了解“抗美援朝”和“毛岸英”。 (2)刚才你细细地读了,默默地看了,那么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主席这时的心情? 预设:心如刀割,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3)如果让你用一个字形容,那是什么?(板书:痛) 三、披文入情,品读词句意味 1.字里行间蕴涵的是痛、还是痛,这样

21、的文章要细细的去体会,去揣摩,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9小节,找一找,哪些文字让你体会到深深的一份痛,让你的心为之一颤。 2.生默读,找找、画画、品品。 3.交流 预设:A.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着烟。 预设:(1)让生抓住“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体会到主席虽然表面未曾泪流满面、未曾撕声裂肺的呼喊,其实他的内心已心如刀割,体会到他深埋心中的痛。 (2) 聚焦主席,找寻他的动作,唯一的动作。(吸烟) (3) 关注细节描写: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4) (师引言):原封不动的饭菜。一个独坐的老人,不断点燃的香

22、烟,没有泪流面,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所以他生接读“从收到吸着烟。 (5) (师引言):没有撕声裂肺的呼喊,只用无声的姿体语言传递着心似刀割的那份痛,所以他生接读“从收到吸着烟。 (6) 此时此刻这位痛失爱子的老父亲他在想什么? 生交流 引导生质疑:主席和岸英分多聚少,为什么还要送他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中去? 得出结论:主席的伟大之所在。 (7) 一次次分离,一次次相聚,可是这一次怎么会? 预设:生1:从此人鬼殊途。生2:阴阳相隔。 B.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抓“情不自禁“体会主席的最后一道防线已被冲破 (2)师引导生读“岸英、岸英” (3)听

23、之让人心头一颤,那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痛。(板书:悲痛欲绝) C.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聚焦主席的眼睛,这眼睛中充满了什么?预设:悲痛、眷恋、矛盾。 (2)为什么矛盾? D.学习两封电报 (1)男女生分读电报(2)电报中读懂了什么? (3)结合课文,探究“破格” 什么是破格? 从破格中知道了什么? (4)这两份电报带给主席的是什么? 预设:矛盾、痛楚。(板书:矛盾痛楚) E.学习作抉择的艰难痛楚 (1)两处矛盾的心理: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

24、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在想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生理解 老师适当引导学生明白主席想到了小家、大家、甚至跨越了国界。 (2)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间了? “踌躇”什么意思?(犹豫)他在犹豫什么? 岸英是主席最心爱的长子,这一签字就意味着什么? 齐读:“主席黯然的目光电文稿放在上面”。 补充毛主席的几个儿子的资料,让生谈谈看完的感受 (师引言)愈是珍贵,就愈难舍,愈难舍就愈疼痛,这痛,回旋飘转,也就深深撞击我们的心扉,让我们一起读出矛盾痛楚的主席。(生读 “主席

25、黯然的目光落在窗外,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F.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生齐读 (2)读懂了什么? 四、空白补写,充实文本内涵 1.这一夜对主席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难眠的一夜,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写出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2.交流 3.拓展延伸,出示资料:12年后,岸英的妻子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此时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课件出示话语

26、,音乐起) 4.总结:读着这话,我们的心忽地一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变得苍白无力。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是千千万万的子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布置作业:1. 课后作业: 2. 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悲痛欲绝 常人的情感 矛盾痛楚 超人的胸怀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办法:课后反思:课 时 计 划授课日期: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或课题:28*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

27、、理解课文,感受毛主席普通群众的情怀。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表现的人物特点及方法。教学难点:通过了解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他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主席的敬仰之情。教学方法:教具与学具:教学过程:设计思路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1)教师提问:我们国家现任总理是谁?主席呢?(学生说并板演)(2)教师提问:我们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第一任国家主席是谁?(学生说并板演)(3)教师提问:谁知道1948年(即新中国成立前的一年)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茫然,

28、教师简说当时的背景,着强调毛席的繁忙,可心里还牵挂着许多事,最牵挂什么呢?(4)引出课题:28*毛主席在花山(设计意图:由现任我国总理、主席到第一任主席、再到解放前夕,旨在增长学生一些基本见识,将课本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联系起来,拉近本文与生活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好奇感;尤其是“如此繁忙的毛主席还会牵挂什么呢?”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学生,会激起学生探究欲。)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1)小黑板出示11个要求认识的字并带词(自愿的个别读并正音而后齐读等并指出预习即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过渡性导语:学习一篇课文仅认识几个字够吗?(2)请生展示印象深刻的片段(朗读)并正音(自愿的读、学

29、生推荐的读等,同时指出预习把句子读通顺也是基本的要求);教师过渡性导语:学习一篇课文仅会读行吗?(3)请学生说说通过预习对原文懂得了什么(不愿说或不会说则给予提示,如文中讲了哪些人、什么事等,同时指出预时也应该要思考知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中明白了什么等);(4)请学生说说主要事件(几件具体的事)并练习概括小标题。(设计意图:学生预习的如何,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何,教师是很有必要知道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教师后续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所以检查预习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让这一环节上得、学得生动、有趣些?这里主要运用过渡性的导语、学法渗透等方法,让整个环节更充实、流畅,学生展示起来也会有味道

30、些。)三、细读文本,体会品质师:毛主席在花山为全中国的解放而夜以继日地操劳,可他心中还时时牵挂着 (学生齐答)。从这三件事中,你们认为毛主席是一位怎样的主席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用笔画出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如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抓住一两处仔细地体会,相信你们会有属于你的发现。(1)学生自由读文、操作、思考。(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交流)(2)交流反馈A同桌互说(找了什么描写、体会到了什么、怎样体会到的、试着读出感情)B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着引导说出关心、热爱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等词语或短语并指导有感情朗读)(3)质疑问难,重点引出课文最后一句话“一位老人细细端详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

31、儿过。在哪儿呢?”的理解。(积累表示看的词语:端详、注视)(设计意图:“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而且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找到相应的语句体会都会有话可说,较易收获成功的体验。由于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略读课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一人要想把全文的内容都体会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要求学抓住印象深刻的一两处体会,当然如果能力强多体会几处则更好;“涓涓细流汇成小溪”,全班同学各自的体会综合起来应该是可以覆盖全文的。)四、总结全文,体味写法(1)这三件事让我们认识了 毛泽东主席(学生齐答)。(2)学完全文后,你发现了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吗?(引导说出)A以典型事例写人B抓住语言、动

32、作、神态等细节来写人C明确三件事间的关系(感情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设计意图:填空让学生明确通过本文的学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主席,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写法特点让学生自己感悟、发现、总结,让学明确写人的一些方法,为今后习作打下基础。)五、阅读拓展,练习提高(1)有关毛主席的故事还许多许多,课后想办法找来读读知道得会更多。(2)运用本文写人的方法试着写一个自己最想写的人。(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故此,我们不仅要用好这个例子,而且很有必要把学生引向广阔的学习,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学练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布置作业:1. 课后作业: 2. 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办

33、法:课后反思:课 时 计 划授课日期: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或课题:口语交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过程与方法: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教学重点: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教学难点: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

34、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教学方法:教具与学具:教学过程:设计思路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父母之爱?生:······师 :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我们每天都沐浴在父母浓浓的爱意中,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二、,联系实际,讨论话题1.认真阅读文中出示的三个小故事,谈谈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个父母做得好,为什么?2.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

35、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3.全班交流。小组内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级内交流,其他同学进行评论并谈自己的感受。三、拓展延伸1.回家后,把这三则故事讲给父母听,请父母谈谈看法,与父母进行交流。感受生活中父母对自己付出的关心和爱。2.进行一次回报父母之爱的活动。(可以给父母洗脚、做饭、做家务····)布置作业:1. 课后作业: 2. 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办法:课后反思:课 时 计 划授课日期: 月 日 (星期 )教学内容或课题:(习作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