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第1页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第2页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第3页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第4页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高明区荷城街道石岐小学 语文科 吴洁华【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 语文学科既是人文学科,又是工具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其独具的性质、功能、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绪,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

2、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陶冶感情,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美的才能。语文学科既是人文学科,又是工具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其独具的性质、功能、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特殊的价值。本文是从三方面去探讨和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1、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2、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美感。3、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实施美育。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蔡元培先生早在年答时代画报记者问时曾说过:“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

3、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是使人人要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他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更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正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美以其直观性、想像性、超功利性的特征决定了它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寓理性的思考于感性的认知体验中。小学语文课本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文字、动人的场景,美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同语文课堂、语文课本的关系成为一种审美关系,让语文课以一种美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语文

4、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审美关系指的是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象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人也要求对象成为审美客体的特殊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审美的感性形象正适合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使语文课更接近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而美的想象性特征,又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在想象的天空自由飞翔。美进入课堂可以达到说教、讲解永远无法触及的深处,达到一种特殊的境界,使学生学得更轻松的同时发展能力、思维。语文课虽然是有许多形象的东西,但语文课毕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识性教育活动。它的目的在于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思维。其中,知识的传授、

5、理解、思维的训练等主要诉诸人的理性认知系统,如分析句子、段落的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判析词句的色彩,归纳、推理等,都是理性的范围,是一个相对严密、冷静的过程,很自然地会使受教育者特别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产生刻板甚至枯燥的感觉。这就要求语文课必须把理性的思维转化为形象,把教学中的认知、文字的训练等理性化过程转化为游戏、比赛、表演等感性过程,以情感感染为触发点打动学生,由形象的感知中自然而然地认识社会,向理性深化。当语文成为审美对象时,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联想不断展开,依据事实文字展开联想帮助了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感性逐步向理性上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是通过图画、摄影、动作演示、音乐、语言描述等形象的

6、内容,在语文教材提供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化难为易,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正是一种把理性转化为感性,再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把“作者对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个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的情感体验,利用幻灯、录像、音乐及富有感染力的朗读等教学手段营造出凄美、哀婉的气氛,去触动孩子的同情心,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开想象,感受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时,认识了社会,认识了生活。学生在感性的情感体验中,不由自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达

7、到理性的深度。这样在一个美的氛围情璄中,以美景、美情、美境触动学生,真正从学生的主体经验、思维水平出发,还主动权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促使他们逐渐乐学、爱学、善学,主动去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感悟初步的人生。    当语文课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时,审美关系的超功利特点正好是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弥补。学习的目的是为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祖国、建设家园”这个理想过于大、抽象,对于小学生没有指出具体的、离生活更近的做法,尤其同社会接触十分少的低年纪儿童,缺乏感性认识,容易成为一句喊口号的空话,不能给小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

8、动力。而当学习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时,审美的精神愉悦作用就正好填补了这一点。美的情感,亲切的环境,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形式,吸引着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各种感官,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满足。虽然,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远大理想的指引,但就一节具体的语文课来说,从兴趣出发,能产生愉悦心理快感的学习更接近小学生的思想水平,更易让小学生接受。同时,理想往往也是在审美的认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我完善目标的。所以语文课可以凭借美(包括情感美、音乐美、景境美等)为锲入点,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情、思,把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引到课堂上,并在美的熏陶、感染下逐渐培养出高尚的情操、正直的品格。如教学草原一文,老舍以精美朴素的语言

9、描绘出一派辽阔的、散发着泥土、青草芬芳的草原之景,书法民族大团结的欢乐。如此美文,如果一味分析以得出中心思想,学习就会索然无味,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而如果在教学时,抓住“美”契入课文,通过文字展开想象、联想,再利用幻灯等教学手段,通过看、想、读、说等感性活动,那么就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体会草原的美,草原人民的热情的感性体验中,弄懂“民族大团结“的主题思想。    另外,对美的欣赏本身就是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恩格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称自己“从巴尔扎克的小说中了解的法国当代史甚至经济细节方面的内容要比从当时所有的史学家、经济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10、。”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浓厚的兴趣、自由的想象,使审美本身成为思维的训练,感性逐步上升为理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认识。   美往往凭借形象,激发情感,潜移默化的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达到培育全面发展、人格完善的人。学生通过联想、想象使教材具体、鲜明、生动,成为自己的审美对象,从而化学习过程为一个审美过程,化理性为感性的形象,凭借情感感染、触动学生,调动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为语文的美,乐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表现好性情。所为好性情并不是我们通常拿来恭维愚笨人的那个意思,而是心灵真正尽善尽美”以美导真,以美传情,以情导知,让枯燥的求知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才能激起学

11、生的想象力、表现欲、创作欲,达到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美感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美感大概可以分为三点:1选取美点。我们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英雄人物的崇高美,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受到情感上的陶冶,从而净化学生的灵魂。比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叙述了董存瑞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英雄人物牺牲了,但这种勇于献身的精神崇高美却永放光芒。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接着通过对第八自然段的重点分析,感知董存瑞崇高的外表:(1)董存瑞“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2)他托起炸药包时“昂首挺胸”,脸“钢铸一般”,“两眼放射出坚毅的光芒。”“用尽力

12、气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而后引导学生领悟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为了战斗的胜利,宁愿牺牲自己。最后,结合图画,通过感情朗读品味这崇高的美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树立向这种崇高美学习的理想,塑造美的心灵。 这类课文,应该充分发挥读的作用,把握并体味教材中蕴含的崇高美。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以通过“情感引读”来实现,教师可以利用添加的词语或原有的语句创设强烈的情感,合理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中想象。这样,五壮士为革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就能很好地品味课文中的崇高美感,起到塑造美好心灵的作用。2创设情境。小语教材中虽有许多优美动人之处,

13、但就小学生的心理水平来说,并不是都能欣赏感受到的。这个“心灵的创造”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教师若割裂文字讲解,美就会在学生心中消失。把美引入课堂的情境,教师要把握住教材中引发美感的形象化的东西,领着学生在美的世界中遨游。如峻青的火烧云用瑰丽的笔调描绘了在金色的晚霞大地的变化,描绘了空中云彩的形状、色彩的变幻,多姿多彩。教学时,抓住这些美,帮助学生进行“心灵的再创造”。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欣赏黄昏日落,大地一片金辉的景象。然后设问:“假若这时候你站在霞光中,你会发现什么变了?”,“空中的云不断变化,你又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创造性地想象霞光带来的梦境般的美。最后总结“这一变就使大自然变得更美了,使我们

14、的生活变得更美了。”从头至尾抓住一个“美”,把美的境界、美的情感弥散于课堂上,让学生在陶陶然中感悟文字之美,景境之美,发展想象力创造思维。 美感的引发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审美地组织教学,使课堂富有形式美而生动活泼。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愉快、有趣的教学情境,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形成乐学、爱学、会学的学风,做到以美传情,以情导知,知情相促。课堂上可以利用图像、音乐、实物等多种形式刺激外在感官,调动学生手、眼、口、脑一齐参与到学习中,以教育教学的形式美把学生紧紧吸引到课堂上,冲淡纪律的束缚力,还孩子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如月光曲中对音乐的语言描述是孩子理

15、解的难点。教学时利用挂图、音乐来突破,清幽的海上月明图,悠扬的钢琴谐奏曲,富有激情的朗读,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学生很自然地随音乐的起伏展开想象,很自然地感受到音乐的美,文中人物思想、情感的美。3导入意境。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形成审美能力的重要因素,它们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审美认识的程度。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的人,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审美对象的属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欣赏,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领略到更多的美。而知识和生活经验贫乏的人,面对同一事物,却往往产生不了美感,有时甚至以美为丑或以丑为美。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人类的美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它是社会实

16、践的产物,并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美感的这一性质决定了不同的人面对同一种事物,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要丰富学生的美感,就必须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喜欢却不一定熟悉的。如放风筝一课,是记叙儿童们放风筝时欢乐的情景的,写得很美。学生虽然喜欢,但不一定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因而不能充分领略文章所表现的情趣。如果教师事先组织一次放风筝的活动,回头再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就可以凭借亲身的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各种造型奇异、色彩斑斓的风筝,或翩翩飞舞,或相互追逐,由此产生更多的美感。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实施美育 小学是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性质决

17、定了小学语文担负的对学生美育的任务,即从小培养学生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训练并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小学语文的美育要求教师把喜怒哀乐诸情感用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用这种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变为丰富的、有趣的活动,即我们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美育精神在教学中的渗透,还要受到教育目的性和功能性的制约,必须找到它们相互融合的契机或结合点。否则,一味地追求愉悦性,或所谓的“趣味性”、“娱乐性”,即使对受教育者产生某种吸引力,但终将与学校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那么,如何使美育既有情感愉悦性,又能发挥更大的教育性,达到现代美育的真

18、正目的呢?下面,我将针对以下四点来论述美育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具体实施。1寓朗读于美育。在朗读中领会美,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应根据不同文体与风格交替使用,达到“美读”的目的。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章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 如特级教师杨丽

19、那提倡美读法:“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孩子从中得到的东西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如草原中“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那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一段文字多么美。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文字中的意趣。学后,一个学生说:“我仿佛看见草原就象一块巨大的绿色挂毯,风一吹就一起一伏,毯上绣的白花就一下子在这,一下子在那。”孩子的想象自由地展开,在欣赏美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2寓释词于美育。要讲出语言美,通过字、词、句和有关内容的讲析,使美育有机地渗透到语言分析和字词教学之中。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有逻辑关系的字、词、句、篇表现出来的。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

20、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要使学生受到理想、情操的教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就必须讲出文章本身的语言美,带领学生“披文以入情”。如河塘月色写的就是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河塘,一到朱自清这位散文大家的笔下,简直是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春雾、蓊蓊郁郁的树以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娃声通过这些美丽的语言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教师只要稍作分析,就能招人入内,亲临其境。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风格,自有名句。” 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我们讲析作品,就得通过语言分析,设身处地,把作者描写的“真景物”“真感情”再现出来,用深刻的思

21、想、高尚的情怀和生动的画面、高度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感染学生,唤起他们丰富的联想,使之动心动情,接受作者借作品体现的审美的感情,逐渐形成自己有血有肉的美丑、正邪、是非等观念。 3寓分析于美育。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方面,还是在行为习惯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摹仿性。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美的语言和美的形象的过程。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

22、,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 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例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讲的是小柳树是春天的使者,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它就挺起细腰,披着飘逸的长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显得那么迷人。小枣树呢,春天来了,那弯弯曲曲的树枝仍是光秃秃的,过了好些日子才长出小小的叶子。但是,到了秋天,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大家坐在院子里津津有味地品尝它的香甜。这是小枣树的长处,也正是小柳树的短处。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

23、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使小柳树感到很惭愧,从此不在笑别人了,做回一棵人见人爱的小柳树。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教学中可以进行两次对比:一是把爱夸耀自己美的小柳树与谦虚的小枣树比一比,看谁的行为美;二是将小柳树以前的表现与后来的表现比一比,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对比,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4寓写作于美育。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在学生感受、欣赏作者优美辞章和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让他们所感受到、理解到和鉴赏到的事物用文字表达出来,是一种将美的欣赏与美的创造结合为一的美育方法之一。如果说阅读教学中的美育侧重于鉴赏美,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能力,那么,作文教学中的美育则侧重于创造美和表现美,主要是培养学生用文字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使这种美育在作文教学中开展得更为成功呢?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审美创造的基础是审美观察。小学语文课本共有300余幅插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指导他们结合课文观察插图。小学语文教学还必须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外界事物的兴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儿童作文不能离开生活。教师要积极引导儿童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生活、观察艺术作品和一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