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酵解学习教案_第1页
糖酵解学习教案_第2页
糖酵解学习教案_第3页
糖酵解学习教案_第4页
糖酵解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糖酵解糖酵解第一页,共39页。 9.1 糖酵解包括糖酵解包括10步酶催化反应步酶催化反应 9.2 酵母于厌氧条件下可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醇酵母于厌氧条件下可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醇 9.3 在绝大多数细胞中丙酮酸可以转化为乳酸在绝大多数细胞中丙酮酸可以转化为乳酸 9.4 酵解反应中有酵解反应中有3个调控酶个调控酶 9.5 巴斯德(巴斯德(Pasteur)效应)效应(xioyng)是指氧存在下酵解速度降低是指氧存在下酵解速度降低 第2页/共39页第二页,共39页。 首先接触的是糖代谢的两个途径: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 下图给出了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两个途径之间的关系。在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转化为三碳酸丙

2、酮酸。丙酮酸有3种主要的去路:(a)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乙酰CoA进入柠檬酸循环。(b)丙酮酸可以转化为乙醇(无氧),这一过程称之酒精发酵。(c)丙酮酸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如缺氧),它可以还原为乳酸(r sun)。 柠檬酸循环是一个可以将乙酰CoA中的乙酰成分完全氧化为CO2和水的途径。乙酰成分的彻底氧化是个产能过程,产生的大部分能量是以NAD和FAD的还原形式NADH和FADH2保存的。第3页/共39页第三页,共39页。葡萄糖的分解代葡萄糖的分解代谢谢葡萄糖葡萄糖2 乙醇乙醇(y chn)2 乳酸乳酸(r sun)2 丙酮酸丙酮酸2乙酰乙酰CoA酵酵解解柠檬酸柠檬酸循环循环(xnhu

3、n)第4页/共39页第四页,共39页。葡萄糖葡萄糖2 乳酸乳酸(r sun)2 丙酮酸丙酮酸2 CO2 2 乙醇乙醇(y chn)6 CO2 6H2O无氧无氧 酵解酵解 有氧氧化有氧氧化(ynghu)无氧酒精发无氧酒精发酵酵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第5页/共39页第五页,共39页。9.1 糖酵解包括糖酵解包括10步酶催化反应步酶催化反应 糖酵解是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葡萄糖降解成丙酮糖酵解是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葡萄糖降解成丙酮酸并伴有酸并伴有ATP生成的过程途径。糖酵解是动物、植物以及生成的过程途径。糖酵解是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产生能量的共同代谢途径。事实微生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产生能

4、量的共同代谢途径。事实上在所有的细胞中都存在着糖酵解途径,对于某些细胞,上在所有的细胞中都存在着糖酵解途径,对于某些细胞,糖酵解是唯一生成糖酵解是唯一生成ATP的途径。的途径。 糖酵解途径涉及糖酵解途径涉及10个酶催化反应,途径中的酶都位个酶催化反应,途径中的酶都位于细胞质中,一分子葡萄糖通过该途径被转换成两分子丙于细胞质中,一分子葡萄糖通过该途径被转换成两分子丙酮酸。糖酵解的酮酸。糖酵解的10个反应可以分为个反应可以分为(fn wi)己糖和丙糖己糖和丙糖两个阶段。己糖阶段是从葡萄糖到果糖两个阶段。己糖阶段是从葡萄糖到果糖-1,6-二磷酸,丙糖二磷酸,丙糖阶段是从果糖阶段是从果糖-1,6-二磷

5、酸裂解转换为两个三碳的磷酸丙糖二磷酸裂解转换为两个三碳的磷酸丙糖开始到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为止。开始到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为止。第6页/共39页第六页,共39页。葡萄糖酵解过程葡萄糖酵解过程(guchng)第7页/共39页第七页,共39页。 见教材下册见教材下册P66,糖酵解过程,糖酵解过程(guchng)中,中间产物磷酸化的中,中间产物磷酸化的重要意义是:重要意义是:(1)(2)(3)第8页/共39页第八页,共39页。糖酵解包括糖酵解包括10步酶催化反应步酶催化反应1、己糖激酶、己糖激酶(jmi)催化葡萄糖磷酸化形成葡萄糖催化葡萄糖磷酸化形成葡萄糖-6-磷酸,消耗一分子磷酸,消耗一分子ATP.第

6、9页/共39页第九页,共39页。 糖酵解的第一步反应是葡萄糖的C-6被磷酸化形成葡萄糖-6-磷酸,这一磷酰基团转移反应是由己糖激酶催化的,消耗一分子ATP,该反应是不可逆反应。 磷酸化的葡萄糖被限制在细胞内,因为磷酸化的糖含有带负电荷的磷酰基,可防止(fngzh)糖分子再次通过质膜。这是细胞的一种保糖机制。在糖代谢的整个过程中,直至净合成能量之前,中间代谢物都是磷酸化的。 己糖激酶以六碳糖为底物,专一性不强。除了葡萄糖可作为己糖激酶的底物外,它也可催化甘露糖、果糖等己糖的磷酸化。己糖激酶对D-葡萄糖的Km=0.1mmol/L,而肝葡萄糖激酶的Km=10 mmol/L,平时细胞内葡萄糖浓度为5

7、mmol/L,此时己糖激酶的酶促反应已达最大速度,而葡萄糖激酶并不活跃。只有在进食后,肝细胞内葡萄糖浓度高时葡萄糖激酶才起作用,所以葡萄糖激酶是个诱导酶。第10页/共39页第十页,共39页。 2、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催化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催化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果糖磷酸转化为果糖-6-磷酸磷酸 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催化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催化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果糖磷酸转化为果糖-6-磷酸,这是一个磷酸,这是一个醛糖酮糖同分异构化反应醛糖酮糖同分异构化反应(fnyng),反应,反应(fnyng)是可逆的。是可逆的。 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的磷酸的-异头物首先与葡萄糖异头物首先与

8、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结合,在酶的活磷酸异构酶结合,在酶的活性部位形成开链式的葡萄糖性部位形成开链式的葡萄糖-6-磷酸,然后进行醛糖酮糖转换,开链式的磷酸,然后进行醛糖酮糖转换,开链式的果糖果糖-6-磷酸环化形成磷酸环化形成-D-呋喃果糖呋喃果糖-6-磷酸。磷酸。第11页/共39页第十一页,共39页。3、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I催化果糖催化果糖-6-磷酸磷酸化生成果糖磷酸磷酸化生成果糖-1,6-二磷酸,消耗了第二个二磷酸,消耗了第二个ATP分子分子 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I 催化催化ATP中的磷酸基团转移到果糖中的磷酸基团转移到果糖-6-磷酸的磷酸的C-1的羟基上,生成果糖的羟基上,

9、生成果糖-1,6-二磷酸。二磷酸。 要注意的是尽管葡萄糖要注意的是尽管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催化的反应生成的产物磷酸异构酶催化的反应生成的产物(chnw)是是-D-果糖果糖-6-磷酸,但果糖磷酸,但果糖-6-磷酸磷酸果糖激酶的底物却是磷酸磷酸果糖激酶的底物却是的异头物的异头物 -D-果糖果糖-6-磷酸,果糖磷酸,果糖-6-磷酸的磷酸的和和异头物在水溶液中是处于非酶催化的快速平衡中。异头物在水溶液中是处于非酶催化的快速平衡中。 第12页/共39页第十二页,共39页。4、醛缩酶催化果糖、醛缩酶催化果糖-1,6-二磷酸裂解,生成甘油醛二磷酸裂解,生成甘油醛-3-磷酸和磷酸二磷酸和磷酸二羟丙酮羟丙酮

10、果糖果糖-1,6-二磷酸在醛缩酶的作用下使二磷酸在醛缩酶的作用下使 C-3和和C-4之间键断裂,之间键断裂,生成甘油醛生成甘油醛-3-磷酸和磷酸二羟丙酮。甘油醛磷酸和磷酸二羟丙酮。甘油醛-3-磷酸进一步进行酵磷酸进一步进行酵解反应,而磷酸二羟丙酮可以作为解反应,而磷酸二羟丙酮可以作为-甘油磷酸合成的前体,或者甘油磷酸合成的前体,或者是转换成甘油醛是转换成甘油醛-3-磷酸进行酵解。磷酸进行酵解。 平衡有利于逆反应方向,但在生理条件平衡有利于逆反应方向,但在生理条件(tiojin)下,甘油醛下,甘油醛-3-磷酸不断地转化成丙酮酸,大大地降低了甘油醛磷酸不断地转化成丙酮酸,大大地降低了甘油醛-3-磷

11、酸的浓度,磷酸的浓度,从而驱动反应向裂解方向进行。从而驱动反应向裂解方向进行。第13页/共39页第十三页,共39页。第14页/共39页第十四页,共39页。 5、丙糖磷酸异构酶催化甘油醛-3-磷酸和磷酸二羟丙酮(bn tn)的相互转换 磷酸二羟丙酮需要在丙糖磷酸异构酶的的催化下转化为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需要在丙糖磷酸异构酶的的催化下转化为甘油醛-3-磷酸,反应进行到这一步实际上等于一分子磷酸,反应进行到这一步实际上等于一分子(fnz)的果糖的果糖-1,6-二磷二磷酸裂解生成了能进一步酵解的两分子酸裂解生成了能进一步酵解的两分子(fnz)的甘油醛的甘油醛-3-磷酸。磷酸。第15页/共39页第十五页,

12、共39页。第16页/共39页第十六页,共39页。通过放射性同位素追踪实验发现通过放射性同位素追踪实验发现(fxin): 一分子甘油醛一分子甘油醛-3-磷酸中的磷酸中的C-1,C-2和和C-3分别来自于分别来自于葡萄糖分子中的葡萄糖分子中的C-4、C-5和和C-6, 而另一分子的甘油醛而另一分子的甘油醛-3-磷酸(由磷酸二羟丙酮转换磷酸(由磷酸二羟丙酮转换来的)的来的)的C-1,C-2和和C-3则分别来自于葡萄糖分子中的则分别来自于葡萄糖分子中的C-3、C-2和和C-1,即:即:葡萄糖分子中的葡萄糖分子中的C-4和和C-3 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的磷酸的C-1;葡萄糖分子中的葡萄糖分子中的C-5

13、和和C-2 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的磷酸的C-2;葡萄糖分子中的葡萄糖分子中的C-6和和C-1 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的磷酸的C-3。第17页/共39页第十七页,共39页。6、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催化磷酸脱氢酶催化(cu hu)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氧化为磷酸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 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在有磷酸在有NAD和和H3PO4存在下,由甘油醛存在下,由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磷酸脱氢酶(GAPDH)催化)催化生成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这是酵解中唯一的一步氧化二磷酸甘油酸,这是酵解中唯一的一步氧化(ynghu)反应。反应。 反应中一分子反应中一分子NAD被

14、还原成被还原成NADH,同时在,同时在1,3-二磷酸甘油酸中形成一个高能酸酐键二磷酸甘油酸中形成一个高能酸酐键。在下一步酵解反应中,保存在酸酐化合物中的能量可以使得。在下一步酵解反应中,保存在酸酐化合物中的能量可以使得ADP变成变成ATP。第18页/共39页第十八页,共39页。 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磷酸甘油醛脱氢酶(Phosphoglyceraldehyde dehydrogenase)第19页/共39页第十九页,共39页。NAD+-SH CHOH-C-OH CH2O-PNAD+-S-CHOH-CHOH-CH2 O-P高能硫酯键(释放(shfng)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C1上)-NADH+ +H+-

15、S-CO-CHOH-CH2 O-PPiOC-O-PCHOHCHO-P-NAD+转移转移(zhuny)氢氢-S-CO-CHOH-CH2 O-PNAD+NADH+ +H+ 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反应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反应(fnyng)机理图示机理图示第20页/共39页第二十页,共39页。 无机无机(wj)砷酸(砷酸(AsO43-)可以取代无机)可以取代无机(wj)磷酸作为甘油酸磷酸作为甘油酸- 3-磷酸脱氢酶的底物。磷酸脱氢酶的底物。砷酸可以象磷酸生成一个不稳定的类似于砷酸可以象磷酸生成一个不稳定的类似于1,3-二磷酸甘油酸的二磷酸甘油酸的1-砷酸砷酸-3-磷酸甘油酸,该化合磷酸甘油酸,该化合物一接触到水

16、自动水解,生成物一接触到水自动水解,生成3-磷酸甘油酸和无机磷酸甘油酸和无机(wj)砷酸,这是个非酶催化过程。在砷酸砷酸,这是个非酶催化过程。在砷酸存在下,反应变成了:存在下,反应变成了:甘油醛甘油醛-3-磷酸磷酸NADH2O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NADH+2H。第21页/共39页第二十一页,共39页。7、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同时生成磷酸甘油酸,同时生成ATP 1,3-二磷酸甘油酸在磷酸甘油酸激酶的作用下,将高能磷酰基从富含能量的酸酐二磷酸甘油酸在磷酸甘油酸激酶的作用下,将高能磷酰基从富含能量的酸酐1,3-二磷酸甘

17、油酸转给二磷酸甘油酸转给ADP形成形成ATP 和和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从一个高能化合物(例如从一个高能化合物(例如1,3-二磷酸甘油酸)将磷酰基转移二磷酸甘油酸)将磷酰基转移(zhuny)给给ADP形成形成A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底物水平磷酸化不需要氧,是一种形成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底物水平磷酸化不需要氧,是一种形成ATP的机制。这步反应是酵解中第一次产生的机制。这步反应是酵解中第一次产生ATP的反应,反应可逆。的反应,反应可逆。第22页/共39页第二十二页,共39页。 在红细胞中,1,3-二磷酸甘油酸除了(ch le)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外,还可转换为2,3-

18、二磷酸甘油酸(2,3-bisphosphoglycerate, 2,3-BPG),这是红细胞中糖酵解的一个重要功能。2,3-BPG是血红蛋白氧合作用的别构抑制剂。 红细胞中含有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它催化1,3-二磷酸甘油酸中C-1的磷酰基转移到C-2上,形成2,3-BPG。而2,3-BPG又可在2,3-BPG磷酸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3-磷酸甘油酸,重新进入糖酵解途径,转化为丙酮酸。第23页/共39页第二十三页,共39页。第24页/共39页第二十四页,共39页。第25页/共39页第二十五页,共39页。8、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3-磷酸甘油酸转换为磷酸甘油酸转换为2-磷酸甘油酸磷

19、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3-磷酸甘油酸和磷酸甘油酸和2-磷酸甘油酸之间的相互磷酸甘油酸之间的相互(xingh)转换。变位酶是一种催化一个基团从底物分子的一个部分转移转换。变位酶是一种催化一个基团从底物分子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同分子的另一部分的异构酶。到同分子的另一部分的异构酶。第26页/共39页第二十六页,共39页。9、 烯醇化酶催化烯醇化酶催化2-磷酸甘油酸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甘油酸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在烯醇化酶(需要在烯醇化酶(需要Mg2)催化下,从)催化下,从2-磷酸甘油酸中的磷酸甘油酸中的,位脱去水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反应是可逆的。位脱去水形成磷酸烯醇式丙

20、酮酸,反应是可逆的。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具有很高的磷酰基转移潜能,因为它的磷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具有很高的磷酰基转移潜能,因为它的磷酰基是以一种酰基是以一种(y zhn)不稳定的烯醇式互变异构形式存在的。不稳定的烯醇式互变异构形式存在的。第27页/共39页第二十七页,共39页。10、丙酮酸激酶催化磷酰基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移给、丙酮酸激酶催化磷酰基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移给ADP,生成丙酮酸和,生成丙酮酸和ATP 这是酵解中第二个底物这是酵解中第二个底物(d w)水平磷酸化反应,反应是由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当磷酰基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移到水平磷酸化反应,反应是由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当磷酰基从磷酸烯醇式丙酮

21、酸转移到ADP的的-磷酸基团上时,形成磷酸基团上时,形成ATP和烯醇式丙酮酸,反应是不可逆的。和烯醇式丙酮酸,反应是不可逆的。 与酶结合的烯醇式丙酮酸异构化形成更稳定的丙酮酸,丙酮酸是酵解中第一个不再被磷酸化的化合物。与酶结合的烯醇式丙酮酸异构化形成更稳定的丙酮酸,丙酮酸是酵解中第一个不再被磷酸化的化合物。第28页/共39页第二十八页,共39页。 酵解进行到这一步,除了净生成二分子(fnz)ATP外,还使得二分子(fnz)的NAD还原为NADH。葡萄糖2ADP2 NAD2Pi 2丙酮酸2ATP2NADH2H2H2O第29页/共39页第二十九页,共39页。9.2 酵母于厌氧条件下可将丙酮酸转化成

22、乙醇酵母于厌氧条件下可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醇 在厌氧状态下,酵母细胞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醇和在厌氧状态下,酵母细胞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醇和CO2,同时同时NADH被氧化为被氧化为NAD,这一过程涉及,这一过程涉及(shj)二个反应。二个反应。首先在丙酮酸脱羧酶催化下,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然后乙醛首先在丙酮酸脱羧酶催化下,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然后乙醛在醇脱氢酶催化下还原为乙醇的同时,在醇脱氢酶催化下还原为乙醇的同时,NADH被氧化为被氧化为NAD。一分子葡萄糖经酵解和丙酮酸转化为乙醇的总反应为:。一分子葡萄糖经酵解和丙酮酸转化为乙醇的总反应为:葡萄糖葡萄糖2Pi2ADP2H2乙醇乙醇2CO22ATP2H2O

23、第30页/共39页第三十页,共39页。9.3 在绝大多数细胞在绝大多数细胞(xbo)中丙酮酸可以转化为乳酸中丙酮酸可以转化为乳酸 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LDH)催化丙酮酸还原为乳酸。一旦形成乳)催化丙酮酸还原为乳酸。一旦形成乳酸,乳酸除了重新转换成丙酮酸之外再没有其它的代谢途径了酸,乳酸除了重新转换成丙酮酸之外再没有其它的代谢途径了,因此乳酸是代谢的死胡同。由于形成乳酸的同时,可以使,因此乳酸是代谢的死胡同。由于形成乳酸的同时,可以使NADH氧化成氧化成NAD,这样酵解途径就完整了,因为生成的,这样酵解途径就完整了,因为生成的NAD又可用于甘油醛又可用于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就象

24、在酒精磷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就象在酒精发酵途径所看到的那样。发酵途径所看到的那样。第31页/共39页第三十一页,共39页。 当供给(gngj)组织的氧不充分时,所有组织都可通过厌氧酵解产生乳酸,结果造成乳酸堆积,引起血液中乳酸水平升高,称为乳酸中毒,血液的pH有时会降至危险的酸性水平。乳酸是一种在锻炼期间和锻炼后引起肌肉酸痛的物质。当某些微生物使奶中的糖发酵变成乳酸时,使得奶中的蛋白质变性,引起凝乳现象,这是作奶酪所需要的。葡萄糖降解为乳酸的总反应为:葡萄糖2Pi2ADP2H 2乳酸2ATP2H2O 无论酵解最后的产物是乳酸或乙醇,消耗一分子葡萄糖都会产生两分子ATP,而且都不需要氧,这一特征

25、不仅对厌氧生物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于多细胞生物中的某些特殊的细胞也是必要的。在绝大多数细胞中,ATP主要是通过氧化磷酸化生产的。然而某些组织(称为强制性酵解组织)例如眼睛的角膜,由于血液循环差,可利用的氧有限,所以需要酵解提供所需的能量。第32页/共39页第三十二页,共39页。乳乳酸酸(r sun)的的命命运运卡里循环卡里循环(xnhun)乳酸乳酸(r sun)葡萄葡萄糖糖乳酸乳酸葡萄糖葡萄糖 血液血液丙酮酸丙酮酸丙酮酸丙酮酸*肝肝脏脏*肌肉肌肉第33页/共39页第三十三页,共39页。 3个主要个主要(zhyo)调控部位,调控部位,分别是己糖激酶、磷分别是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酸果糖激

26、酶、丙酮酸激酶激酶催化的反应。催化的反应。 9.4 酵解途径酵解途径(tjng)中存在着中存在着 3个主要的个主要的调控酶调控酶见p83第34页/共39页第三十四页,共39页。F-6-P F-2,6-BP磷酸化的前后磷酸化的前后(qinhu)酶酶二磷酸果糖(gutng)激酶2 高葡萄糖含量果糖二磷酸酶2 低葡萄糖含量 胰高血糖激素胰高血糖激素去磷酸化的前后酶去磷酸化的前后酶 2,6-二磷酸果糖二磷酸果糖是由二磷酸果糖激酶2催化6-磷酸果糖磷酸化而生成的,但2,6-二磷酸果糖又可被果糖二磷酸酶2水解成6-磷酸果糖。二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二磷酸酶2前后酶(或双功能酶);前后酶(或双功能酶);该酶的催

27、化调控方式如图。F-2,6-BP主要作用是:消除ATP对磷酸果糖激酶的抑制,加速糖酵解的速度。* F-6-P有加速F-2,6-二磷酸合成的作用,还有抑制该化合物水解的作用。第35页/共39页第三十五页,共39页。9.5 巴斯德(巴斯德(Pasteur)效应是指氧存在下酵解速度降低的)效应是指氧存在下酵解速度降低的现象现象 巴斯德在研究葡萄糖发酵时观察到当酵母细胞在厌氧条巴斯德在研究葡萄糖发酵时观察到当酵母细胞在厌氧条件下生长时,产生的乙醇和消耗的葡萄糖要比在有氧条件下件下生长时,产生的乙醇和消耗的葡萄糖要比在有氧条件下生长时多许多倍。生长时多许多倍。 类似现象也出现在肌肉中,当处于缺氧条件下时

28、,肌类似现象也出现在肌肉中,当处于缺氧条件下时,肌肉中出现乳酸堆积,但在有氧条件下,则不会出现乳酸堆积肉中出现乳酸堆积,但在有氧条件下,则不会出现乳酸堆积现象。无论是酵母还是肌肉,在缺氧条件下葡萄糖转化现象。无论是酵母还是肌肉,在缺氧条件下葡萄糖转化(zhunhu)为丙酮酸的速率要高得多。所以人们将氧存在为丙酮酸的速率要高得多。所以人们将氧存在下酵解速度降低的现象称之巴斯德效应(下酵解速度降低的现象称之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 就象我们在下一章将要看到的那样,一分子葡萄糖有氧就象我们在下一章将要看到的那样,一分子葡萄糖有氧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生的ATP要比一分子葡萄糖通过酵解产生的要比一分子葡萄糖通过酵解产生的2分子分子ATP高出许多倍,因此在有氧条件下只需消耗少量的葡萄糖高出许多倍,因此在有氧条件下只需消耗少量的葡萄糖就可产生所需要的就可产生所需要的ATP量。量。第36页/共39页第三十六页,共39页。1. 糖酵解是单糖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催化糖酵解的糖酵解是单糖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催化糖酵解的10个酶都个酶都位于细胞质中。每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