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实践探究_第1页
构建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实践探究_第2页
构建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实践探究_第3页
构建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实践探究_第4页
构建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实践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构建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实践探究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小学 学科:语文摘要:本文主要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些教学观念与方法的改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和谐的课堂的建构,需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精心设计导语,让人文和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活泼、更自主、更和谐、更有效。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和谐 有效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不仅是时代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实现和谐教育的关键是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语

2、文教学就是实现和谐高效课堂的的阵地。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必须以和谐为本,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语文的美,欣赏语文的美,并创造语文的美,让人文精神焕发绚丽的光彩。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的课堂,更应该有和谐的结构。教学课堂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良好的兴趣,有利于师生共识的达成,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峙的态度。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

3、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而要创设和谐的课堂首先就要求教师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从事教师职业,最起码要求就是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众多教育家都提到师爱的重要性

4、。因此,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师爱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教师的爱应“严慈相济”,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细心关怀。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传统的课堂教学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符合学生身心的发展。现代的课堂教学则要求一改这些做法,它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伙伴关

5、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引导者。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但是,如果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而自己却袖手旁观,不做任何的参与、点拨这也体现不出

6、师生的合作性,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是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脱离职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应充满民主精神,教师要重审师生关系,并确立民主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教学中,师生是一种交往过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局外人。作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从知识的灌

7、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二、精心设计导语,营造和谐在课堂教学中,导语设计和运用得好,不仅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迅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重点。从而创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以下几种导语方式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更活跃,即可达到凝神启思效果。1、谜语式导语。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教师以谜语导入新课,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情趣和求知的欲望,从而在他们积极思考中进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愉

8、悦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松鼠时,上课伊始:出示谜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用谜语引出松鼠,以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教落花生“根根胡须放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打一植物?谜语一出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回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2、悬念式导语。教师在讲授新课时,通过具体情景,设置迷团,使学生生疑,疑而求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急切地进入所学课文中去,以求弄清个中原委。悬念式导语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或课文产生兴趣,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并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在教温暖一课时,先出示课文插

9、图,让学生观察,利用课题与课文插图的矛盾,巧妙地提出问题:温暖这一课写的就是这幅图的内容。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课题却用温暖这个词呢?悬念的制造,疑团的设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的境界。3、析题式导语。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本身就是导入新课可利用的一份珍品。例如在讲鲸一课时,师生在对“鲸”字的剖析中,明确鲸不是属于鱼类,而是属于哺乳动物后,教师可以这样提出导语:人类对鲸的认识,是从体形特点到生理特性的。其实,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这样由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完善的。鲸,不属于

10、鱼类。用鱼字作偏旁,显然是不恰当的。不过,人们约定俗成也就沿用至今了。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剖析标题导入新课,符合学生注意的特点和好奇的心理,既复习了汉字的有关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哲学思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4、比赛式导语。竞争给人以勇往直前、奋力进取的动力,调动、激发人和团体的积极性。合理的公平的竞争可以育人才、出效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课堂中,教师可组织小组与小组、座位与座位、排与排、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以调动学生强大的内驱力。如教泊船瓜洲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先举行背诗比赛,小

11、组选代表在指定时间内看谁背得多。于是学生在紧张的比赛中学习,既可复习旧知又活跃气氛。接着又围绕“思乡”的主题,组织学生展开背诵,这样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唤起了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同时也为本课“思乡”的情感积累了情趣。5、渲染式导语。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运用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因此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乐意参与课堂。如教梅花魂引入课文时充分利用课件,配着红梅赞激昂的音乐,适时播放一朵朵梅花严寒中竟相开放的情景,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和音乐,直观地验证了,梅花的清高品格,使学生

12、迅速进入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感知本文的重点,梅花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三、让人文走进课堂,丰富和谐。“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只有充满人文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才是师生生命延续的课堂。叶圣陶说:“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语文课作为学生接触母语的主要途径,教学中除了“双基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力求达到人文和谐。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

13、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要改变学习语文的氛围,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例如:在讲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先播放张家界森林公园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其魅力。然后我向学生指出张家界森林公园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园。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大家想去看看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2、注重情感,在情感中培养学习语文的情趣。“悲欢离合、爱恨情愁”是人情感的基调,可是学生社会阅历不深,还不能正确的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作为学生接触社会,感受人性的语文课,就应该发挥文本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去体验人生的情感、生存的真谛

14、。例如:怀念母亲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教学难点是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所以本节课我通过情感的引领,情感的共鸣,用情感构筑知识的桥梁,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激发情感,导入课题;然后理解失母之痛,感悟爱母之情;接着读日记,品读思国之情;最后抒发情感,梦中寻母;始终以“情”贯穿全文。让学生通过快速读、集体读、默读、大声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相结合,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讲解这种情感性的文章,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因此我采用情感型教学风格,相信一位情感型教师,定会在每个学生心中播下诚实、正直、善良的种子。四、让生活走进课堂,放大和谐。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15、“教育即生活。”生活就处处有语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生活带近课堂,让小课堂变成大社会,让学生在小课堂中领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促进师生教与学的联动与和谐。如在教古诗所见时,在初读古诗,借助注释及字典理解了字词之后,教师播放了一段录音,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并说出是根据诗中哪个词来想象的,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有的学生边说边用动作表现牧童骑着黄牛唱歌的样子;有的学生用表演的方式再现古诗描绘的情景;还有的学生拿起了画笔;有的学生自编歌词,用歌声来表现画面。此时的教师在学生中间,时而朗诵,时而表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尽情表现自己的同时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个性得以展示。在整过课堂中,学生是灵与肉的统一,心与情的和谐,学习效果大大提高。教师尊重了学生内心的感受和思维表达的差异,参与了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既不失自然情感的流露,又不失对学生的引导与调控。师生作为不同的个体,其生命活动的展现融合为一,相互感动,和谐成长。冰心说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