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新版人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新版人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新版人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新版人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理解关键词语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难点: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频沁园春雪,由北

2、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沁园春雪 二、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

3、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

4、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读这首词两遍,要读得正确,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情感。2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3“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4学生齐读“望”字领起的这几句。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又该如何读呢? 6师点拨:既然语调高亢就显得有生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该怎样读?是慷慨激昂地读,还是深情地读,同学们品味,哪一种更合适?四、再

5、读这首词,思考、探究 1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赏析一词:我认为“   ”一词好,好在 描绘一句:“    ”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 了生发言,师合理指导引领。(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2)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

6、,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

7、山”“原” 都是静物,写它们 “舞”和“驰” ,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6)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

8、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上阕。 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啊!老师经常发现有人把这个“娇”字写成“骄”,想想也有道理,这么美的河山,怎不令人骄傲与自豪呢?同学们看,毛泽东用这个“娇”字,用意何在?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

9、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既突出祖国风光的柔美。又照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有阳刚之雄健,又有阴柔之妩媚,这既是我们可爱的祖国,又是毛泽东诗词的美学追求。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

10、生过巨大的影响。5、真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其中“略输”“稍逊”“只识”几个词,有肯定、惋惜、委婉的批评,还有作者一点微微的自得。“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6、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今朝的风流

11、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我个人认为,主要指毛泽东自己,因为“诗言志”吗?当时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长征也取得了胜利,对于中国的局势成竹在胸。说是人民大众也有道理,因为他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代表。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

12、命领袖,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7.请仔细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内涵吗? 好,我们就是毛泽东,让我们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读这几句,读出这几种微妙的感情。同学们,毛泽东望的岂止是北国风光啊!他望的是祖国的万里河山,他望的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他望的是中国美好的未来。8、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评古为论今作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9、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

13、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五、巩固与迁移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

14、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六、布置作业: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七、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15、            毛泽东                   景: 江山多娇 (望)               

16、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教学反思: 这首词大气磅礴,激昂豪迈,最适合诵读,所以我让学生学习这首词反复诵读,有层次诵读,达到读准、读懂、读美,老师适时诵读指导,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体现语文课独特的韵味。 让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巧、品味意境的宏大,在细细品味中诵读、比较,学习读诗品诗的方法

17、,提高分析、鉴赏感悟诗词的能力,这一板块的学习,给学生的时间多点,这样便于学生绽放出更多的思维火花。13.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8、0; 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二)简介诗人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学过绘画,

19、现代著名诗人,被称为“是继郭沫若后中国新诗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艾青的诗排斥华丽的矫饰,抛弃空洞的说教语言,始终采用鲜活的有流动感和弹力的语言与语调,表现出一种散文美。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过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集。(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艾青在这国土

20、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诗篇。(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教师提示注意事项: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蔷薇(qiáng wi) 璀璨(cu càn) 讴歌(u)敦厚( dn)姹紫嫣红(chà yn)一泻千里(xiè)    

21、;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五)在教师的带动下熟读诗歌,争取达到成诵。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六)学生齐读课文。(七)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并对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八)教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诗。 第2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作者的介绍、诗歌的节奏及

22、朗读的情感等导入课文。(二)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三)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

23、#160;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

24、#160;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教师明确: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五)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25、 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六)请学生谈本诗的特点    教师明确: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七)布置作业。    学会比

26、较阅读。做课后练习题四。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艾青鸟- 歌      唱 -虚拟 黎明(土地 河流 风)        我-死(在土地)-羽毛(烂在地里)                泪-爱(土  地)-眷恋土地献身祖国<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2、培养

27、学生感悟、欣赏诗歌的能力。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和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乡愁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读几遍基本都能理解诗歌内容,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认真聆听、深情诵读、仔细品味、我也来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感悟、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2、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

28、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导入】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几句诗歌,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啊,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我们怎能忘记?诗人余光中说过:“烧我成灰,我的唐魂汉魄仍然萦绕那片厚土。”在他离开大陆20余年的1971年,那时,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中,他在厦门街的旧居里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乡愁。2、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29、60;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漂泊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石室之死、听听那冷雨等。【活动】认真聆听 1、优美的诵读能激起我们的感情共鸣,用心聆听会让我们如痴如醉。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注意认真倾听朗诵的节奏、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等。2、多媒体播放影音。3、听完后,师生讨论明确:语调深沉 语速低缓 感情深挚【活动】深情诵读 1、优美的诵读犹如一杯美酒,越品越浓,听了别人的诵读,大家想不想自己也深情的读一遍呢?2、把握

30、好作者的感情变化,才能读出诗的韵味来。第一节 回忆 平淡(小时候,诗人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这种对儿时的回忆,读时可以稍微平淡一点。)第二节 遗憾 甜蜜(长大后,诗人新婚别离,对娇妻的思念,虽然遗憾却带有丝丝的甜蜜。)第三节 失落 痛苦 (后来呀,一座坟茔、两世相隔,母子永远不能相见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对母亲的这种悼念,是失落中带有难以名状的痛苦。)第四节 惆怅 无奈(而现在,台湾与大陆长期阻隔,作者归心似箭,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望峡兴叹!所以是惆怅中有着些许的无奈!)3、学生自读4、组内读5、请几名层

31、次不同的学生班内读,学生进行评价。6、齐读【活动】仔细品味 1、让学生从诗的意象、结构、语言、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品评这首诗。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老师适当引导。【活动】我也来写 模仿此诗的写法,让学生当堂练习:1、练习题目:母爱2、挑选部分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讲授】课堂小结  是啊,这湾浅浅的海峡又怎能阻隔两岸亲人的思念?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吴伯雄等相继回大陆寻根祭祖。更为可喜的是两岸人民已于2008年12月15日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梦想。是啊,“落叶总要归根”!相信,通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这头”“那头”终究会成为“一头”!到那时,我们一定会

32、听到台湾那深情的呐喊:“母亲,我回来啦!”【作业】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2: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同学间交流赏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2.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品析诗歌的意 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通过诵读,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课堂导入】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

33、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很多人认识她,是因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这些光芒耀眼的名字。【作者简介】林徽因在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 【创作背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 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 念徐志摩而作。徐志摩罹难,是

34、为了赶赴林徽因举办的演讲会,而当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得昏倒在地上,还委托丈夫去 出事地点捡了一块飞机残片,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情深至斯,令人无限叹惋,因此不少人在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时,坚信这首诗是为徐志摩而作。另一说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 对我说起过这件事。”【标题解读】 “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丽、丰硕与富饶,不少人认为诗中的“四月天”是指代徐志摩,大概是对“徐林恋”念念不忘,仍然记得徐志摩偶然中“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35、。”以及林徽因悼念徐的别丢掉中那句“你仍得相信,山谷中流着,有那回音。”故而,人们借用“四月天”来指代两人未能圆满的爱恋。 总而言之,不论为什么写作,这都是一首“爱” 的颂歌。 【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粗字注音。娉婷(png)鲜妍(yán)冠冕(min)呢喃(ní)(2)解释下面的词语。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鲜妍:鲜艳。呢喃:本课形容燕子的叫声。【整体感知】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1.诗中的“你”指代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指代“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鲜初

36、放芽的绿”“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呢喃”“爱,暖,希望”, 突出了“你”娇柔、温和、静雅的特点。 2 .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意境?  意象: 四月天、风、云烟、星子、细雨、花、月圆、新芽、白莲、燕。 3.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这 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 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诫

37、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4.请同学们再品读诗歌,仔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和主题。  这首发表在1934年学文上的作品,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 作,以表达对儿子降 临人世的喜悦和对儿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诗是一首表达母爱的亲子之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表达了对儿子的无比喜爱和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5.四月,一年中 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 。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

38、的春景呢? 6.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交流点 拨】 音乐之美:本诗韵脚工整,格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意象之美:选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诗,色彩柔和,动静相宜,昼夜雨雪都写得极其纯净美好,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句式之美:“黄昏吹着风的软”“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 读美感; 情感之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是 母爱也好,爱情也好,都不失为一份轻柔、纯美、真挚的动人情感。 7.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

39、?结合诗句分析。 【交流点拨】 诗人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 和煦的微风在春光里飞舞,黄昏的云烟弥漫,繁星在夜空闪烁,细雨洒落花瓣;百花润泽鲜艳、婀娜多姿,夜夜的月光皎洁明净,草是鹅黄、芽是嫩绿、莲是洁白,繁花一树树绽放,春燕一双双呢喃,这些景和物都给人一种温馨柔媚的感觉。 【创作技法】第二人称,与“你”对话。在呢喃、在絮语中吟唱出作者对“你” 的情感。“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句赞颂,引出对“你”的描绘,“笑声点亮了四面风”“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作者将四月天里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图景:带着百花&#

40、160;的冠冕而来,笑声点亮四面风,是轻柔的,是温暖的,是摇曳的,带来希望。 多重比喻,具体了“你”形象。“你”如“四月早天里的 云烟”,变化万千,是或喜或嗔的形态写照;“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温暖娇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动描绘;“你”是“新鲜初放芽的绿”,青翠欲滴,是生机活力的特质刻画 ;“你”还是“爱、暖、希望”,浓烈真挚,是满载情谊的真情描摹。  捕捉意象,动静结合。本诗意象瑰丽多姿:“四月天”“云烟”“鲜妍百花”“白莲”“燕”,意象与意象的串联,编织成暖春图。朦胧的“云烟”、“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呈现出一种轻柔飘逸

41、的动态之美;“夜夜的月 圆”、“期待中”的“白莲”,又是一种静谧宁和的静态之美。动静结合之中,抒发了爱的真谛。 【结束语】这首诗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把“你”比作“四月天”,就像四月天刚刚萌发的春意,对“你”的爱既温柔,又绵软,读来如微风拂面,让人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震颤! 【拓展延伸】作为新月诗派的重要人物,林徽因以其轻灵温婉的笔触留下不少经典诗作,而新月诗派中另一位诗人卞之琳,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经典篇章。请同学们品读卞之琳断章,比较这两位诗人各自的诗歌特点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4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再别康桥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交流】徐志摩再别康桥,卞之琳半岛等。“新月派”诗歌提倡新格律诗,主张“三美”: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你看 穆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过程与方法1.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穆旦这位诗人吗?他是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写过很多优秀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你看。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穆旦于40年

44、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 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2、背景资料 我看是穆旦在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丰润(rùn)    红晕(yùn)    揉过(róu)    翅翼(yì)    忧戚(q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