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_第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_第2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_第3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_第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2、60;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

3、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4、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

5、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n)     阡陌交通(qin )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o)    土地平旷(kuàng) 刘子骥  ( jì )  

6、0;   诣太守(yì )       间隔(jiàn) 四,读课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

7、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 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8、;)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 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

9、电事业的总称,阡(qi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垂髫(tiáo))     2、字词翻译: 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 复:继续。 欲:想要。  尽:到头。    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   

10、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 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 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3、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

11、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关联词语)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信;现代:

12、隔开。  皆叹惋:叹惋:惊叹,惋=惊;现代:惊叹惋惜。  寻病终:寻:顷刻,不久;现代:找。 4、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一词多义: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舍:舍弃  “便舍船 ”房舍  “屋舍俨然” 寻:寻找&#

13、160; “寻向所志”不久  “寻病终” 志:做标记 “处处志之”标记   “寻向所志” 向:以前    “寻向所志”对着    “眈眈相向” 为:wéi作为,动词。“以捕鱼为业”wèi对,向。介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于是,就  “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复:又  &

14、#160;     “复前行”再        “不复出焉” 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最终,终于); 武陵人捕鱼为业:即以捕鱼为业,靠捕鱼作为职业。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为:作为。  缘溪行:沿着小溪往前行。缘:沿着,顺着。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远近:偏义复词,文中仅指远。  落英缤纷:地上的落花杂乱繁多。落英:落花,一说刚开的花。缤纷:杂乱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捕鱼

15、。异之:以之为异。之:指见到的景象。  复前行, 欲穷其林:(渔人)又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复:又,继续。 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穷:穷尽。  林尽水源:尽:消失。  便得一山:得:发现,看见。  才通人:仅仅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仅仅。通:使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然:的样子。  土地平旷:旷:空阔,开阔。  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属:这一类。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16、。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往来:名词,代往来的人。种作:名词,代种作的人。  悉如外人: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黄发:借代老人,旧说长寿的象征。垂髫:借代小孩。  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  乃大惊:乃:竟然。  问所从来:所从来:从何处来,所,处所,地方。  具答之:具:同“俱”,完全,详尽。之:指代桃花源中人所问的问题。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咸来问讯:咸:副词,都。问讯:讯=问,打听,询问。  自云

17、先世避秦时乱:云:说。先世:先辈。乱:战乱。  率妻子邑人:率:带领。妻子:“妻”与“子女”。邑人:同乡人,乡邻。  来此绝境: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就。外人:桃花源外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  无论魏、晋: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渔人。为:给。具:同“俱”详细。所闻:所知道的世事。  皆叹惋:皆:都。叹惋:惊叹,惋=惊。  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延:邀请。其:他们的。  停数日,辞去:停:居住。辞:告别

18、。去:离开。  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为:对。道:说。也:语气词。  既出:既:副词,已经,以后。  得其船:得:找到。其:自己的  便扶向路:便:就。扶:沿,顺着。向:原来的,先前的。  处处志之:志:做标志。  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说如此:如此:自己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派  寻向所志:寻:寻找。向:原来。所志:所做的标志。  遂迷不复得路:遂:结果。  闻之,欣然规往:闻:听。之:渔人去过桃花源一

19、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往:计划前去。  未果,寻病终:果:动词,实现,成为事实。寻:顷刻,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遂:就。问津:问路,寻访。者:的人。  三、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收集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语言的具体内涵; 2、能力目标:感悟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3、情感目标:领会文章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语言内涵的把握和领会

20、文字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写做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指名说出课后收集的文中古今异义的词以及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成语  明确:  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

21、运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说如此  古义:像这样 

22、0;     今义:这样  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

23、: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结合内容,把握内涵:(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好奇心)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

24、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平静的社会生活和勤劳和平的人们)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一看到渔人是怎样的表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表现桃花源人们对战争

25、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四、发表感慨,加深内涵把握: 我记得上堂课叫大家有三个词语概括文中的桃花源,接下去我们按照一种句式来回答:    “桃花源是一个          

26、的世界,那是因为                  ”! 1、“美”的世界: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2、“乐”的世界: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3、“奇”的世界:景物和奇特;人和奇特;踪迹和奇特; 五、概括小结: 我们一概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1、这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表现了作者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2、这个社会:景色优美

27、,资源丰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六、再读课文,感受桃源世界: 七、作业:1.基训满井游记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2、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

28、、有效地学习。 2、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3、教具准备:多媒体电教平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文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 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 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 世

29、,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

30、作必要引导)     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第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

31、各异。第八句,运用了借代写鱼鸟,描绘出神态。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 3、出示篇章结构图 (出示幻灯软件) 。 4、学生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当时欢愉的心情。 5、再次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学生尝试背诵第二段。 四、自读深化 1、教师指导学生看阅读提示:“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朱自清的春,引出“绘春图”,与“满井早春图”作比较。(出示幻灯软件) 若脱笼之鹄 山水太阳  春 水  春草  春 山 

32、; 春花  满井早春图 春 柳 春凤 春 苗春雨  游人、鱼鸟迎春  未始 无春 颂春  教师小结:同样是写春,虽然所写的景物不同,但写时都注意到了抓住事物特征,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景物描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仿写练习:校园的早晨。 (1)仿照两篇文章的结构,出示校园的早晨结构提示图:(出示幻灯软件) 总写 早晨的- 早晨的- 校园的早晨 分写 早晨的- 早晨的- 早晨的- 总写  (2)学生根据结构提示图,分组讨论。 (3)请几名

33、学生谈谈作文的思路,写法。 五、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写一篇写景短文校园的早晨。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对来说较简单。还有在课前三分钟的名言分析,学生做了分析以后,我的点评不够深入,不够具体。“目标应是正确的目标,梦想、理想均可成为目标。但是梦想距离目标较远,有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甚至是一种幻想。”而我没有给学生点出这点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爱莲说教学目标: 1托物言志的写法。 

34、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35、60;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 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思考: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36、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思考: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思考: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

37、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思考: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

38、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

39、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 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

40、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 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 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

41、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七、 作业: 流利地背诵两文,准备默写。小石潭记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42、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

43、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

44、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

45、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关雎【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46、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一首诗经中的古诗,还记得吗?采薇(引导学生背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那么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原本只称诗,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共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

47、共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为陈述;比为比喻;兴为先方他物后引出所咏之词。 诗经中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 1、字音: 雎(j):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o):深远。 窕(ti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n):进见,谒见。如

48、:参拜。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n):人参。如:参须。  差:1.(ch):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错误。如:说差了。缺欠。如:差点儿。3.(chi):派遣。如:鬼使神差。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 芼(mào):选择。 2、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关关:雌雄二鸟

49、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 悠:思念。 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 侧:侧身而卧。 友:亲爱。 四、赏析: 1、第一章(第一节):起兴,先写互相唱和的水鸟,再写文静美丽的姑娘。(一见钟情) 2、第二章(第二、三节):从长短不一的荇菜写

50、起,再写美丽的女子。同样用“兴”,这一节写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未得的忧思,日夜思念,难以入眠。 3、第三章(第四、五节):由现实转而到梦中,与心中的姑娘一同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十分欢喜。 4、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主要用“兴”和“重章叠句”。这虽是一首爱情诗,却也表现了小伙子对心上人的尊重,虽追求不上而异常痛苦,却也不超越世俗,违背道德。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六、主题归纳,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

51、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七、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八、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记)   2、翻译全诗(写) 蒹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52、】: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朗读欣赏  1、听录音播放:要求学生:找出韵脚字;给生字注音  2、教师指导  3、配乐,让学生朗读: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4、生字词 蒹(jin):荻,像芦苇。 葭(ji):芦苇。  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  湄(méi):水和草交

53、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升高。  涘(sì):水边。  沚(zh):水中小块陆地。 苍苍:茂盛的样子。  二、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 伊人:那人。  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  溯洄:逆流而上。 阻:险阻,难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   凄凄:茂盛的样子。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54、160;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  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水中小块陆地。 2、学生再读诗歌 三、分析诗歌  1、问题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2、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3、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

55、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 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

56、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4、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

57、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5、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6、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7、追问:采用重章叠

58、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四、对照板书,学生背诵诗歌  五、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

59、160;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注释】  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相知:相亲。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比较分析】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著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

60、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  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六、音乐欣赏,体会意境:让学生欣赏在水一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七、练习  1、积累下列出自诗经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61、;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62、#160;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把课文改写成一篇散文 第3、4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并熟练的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中的意境。 3、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对

63、诗歌的意象和语言表达上的理解。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格律诗及词在创作和表现形式上的一些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黄鹤楼 1、诵读。 2、作者:崔颢,盛唐诗人,早期诗歌流于浮艳,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晚年因经历边塞。诗歌风格变为雄浑奔放。 3、听录音示范朗读。 4、品味: 、析句: 去:离开   悠悠:闲静的样子。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历历:清晰可数。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品句:七言律诗 首联:借用传说。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

64、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绪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而巧妙地用典,使这种底色多了些神秘渺茫飘忽的色彩,少了些哀怨的成分。 颔联:楼头远眺,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显得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是别的,正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颈联:登楼所见,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不禁浮想联翩。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

65、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味了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尾联: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可是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 、小结:这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吊古怀乡之作。传说,诗仙李白登上此楼原本想写诗。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5、迁移阅读 、古人诗中的“黄鹤楼”(学生交流) 、仿作: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

66、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二、学习钱唐湖春行 1、作者:白居易,唐代杰出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留下诗作近三千首。 2、诵读 3、品味:七言律诗。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春行”可见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了,那是春天的哪个阶段呢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明确:写的是早春。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看出。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