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一中2013高三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_第1页
广东佛山一中2013高三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_第2页
广东佛山一中2013高三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_第3页
广东佛山一中2013高三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_第4页
广东佛山一中2013高三第二次段考试题--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佛山一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2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

2、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3.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4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 韩非子 5.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

3、想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6.“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7.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8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

4、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文化觉醒的基本条件是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形成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C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D社会大裂变对文化的破坏9. 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

5、影响到法律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0.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并由此产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BCD11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

6、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13.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文化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喜爱那根链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B儒家学说

7、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D东亚的发展既吸取了西方文明,又继承了儒家文明14.“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这主要表明的是A儒家主张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B儒家认为人与社会、自然不可分离C中国古代不重视人自身和科学研究 D中国古代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15. 2009年7月30日至10月7日,北京中华世纪艺术馆举办了“秦汉-罗马文明展”,右图是展品“东汉书信纸”。它原衬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

8、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上介绍和以下图片说明东汉时A造纸技术有了一定进步B中国的造纸术已经由罗马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C普通百姓享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D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16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17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

9、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雾),为备故也。”材料所述史实 A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B表明中国古代统治者把天文与国家社稷联系起来 C确立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 D实践了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思想18. 唐代有一位书法家的作品干变万化,神采飘逸,极有情趣,被人称之为“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挥毫落纸如云烟”。下列作品最能体现其书法特点的是A丧乱帖 B肚痛帖 C汉汲黯传 D玄秘塔碑19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竟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

10、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 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B. 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C. 科举考试在元代式微              D. 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20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下列对这段评述理解正确的是A风用朴实的笔法刻画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

11、B风以现实主义笔法描述社会的黑暗C雅主要内容是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D雅主要内容是记叙人民反抗贵族的斗争21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A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 B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D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22某文学青年喜欢自诩尊重史实,酷爱续写武侠名著。下列续写情节符合历史常识的是续写寻秦记:(战国)赵盘怀疑本草纲目中隐藏着武功秘籍续写神雕侠侣:(南宋)杨过和小龙女行侠仗义,救了理学大师朱

12、熹续写大唐双龙传:(隋唐)寇仲率领的军队手持突火枪续写七剑下天山:(清初)韩志邦很欣赏顾炎武的“经世致用”A.  B.  C.   D.23. 小明同学上网搜索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下列搜索的信息正确的是 春秋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元代郭守敬制成的简仪比欧洲同类仪器要早500年南北朝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近制记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A. B. C. D.24.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

13、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位卑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A. B. C. D. 二、非选择题(两大题,25题27分,26题25分,共52分)25.(27分)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在适应、利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它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14、 【材料一】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材料二】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材料三】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有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画的是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材料四】

15、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明)李贽藏书卷【材料五】李贽虽在麻城(李贽弃官后孑身寄居麻城的龙潭湖芝佛院,位于湖北省的东北部)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

16、:“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请回答相关问题:(1)春秋战国到秦汉是我国古代的转型时期,请用史实说明这一转型的表现。(6分)(2)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创办私学的最大的作用,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5分) (3)材料二、三反映了北宋书法、绘画的什么共同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宋书法、绘画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8分)(4)据材料四,分析李贽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17、。(8分)26(25分)儒家学说和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话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干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自讲求, -三宇经【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

18、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材料四】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甚至儿女、弟弟:郭六七十岁了,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从儿女出生开始,通过三字经等经

19、典将他们嵌入“孔家店”,扣上“三纲”包袱,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会因不服长者的意愿而内疚得无地自容。【材料五】  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很不幸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看着父母亲时会想:“他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还要养他”。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看着年老的父母就会互相推诿。那么,作父母亲的就在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给我生存的保证?”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

20、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材料四、五、均摘编自陈志武:金融的逻辑【材料六】如何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2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2)列举秦汉至两宋时期的“帝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儒学家的努力。(6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顾炎武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儒学进行取舍给社会带来怎样积极的影响?(6分)(4)依据材料四、五,结合所学分析儒家文化的影响。(6分)(5)根据上述材料,对于儒学这一传统文化我们应有怎样的正确态度?(1分)2012学年度上学期第2次月考高三级历史科试题答卷座位号:25(1)(2)(3)(4)26(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