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17地震中的父与子_第1页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17地震中的父与子_第2页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17地震中的父与子_第3页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17地震中的父与子_第4页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17地震中的父与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重点难点:重点是目标1、2;难点是目标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 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2 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3 教师导人: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

2、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自读课文,要求:a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b用“”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C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 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2 全班交流:a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b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1 默读课文,思考:a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c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2 全班讨论:a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第二课时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1 听写生字、新词

3、。2 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1 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内先试着回答一下。2 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

4、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d“他

5、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

6、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e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f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

7、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 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2 质疑:a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同桌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四、课后拓展,课堂练笔1 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试着写一写。2 阅读类似的颂扬亲情的故事。教学反思:课题:18慈母情深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2、

8、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重点难点:重点是目标1、3;难点是目标2.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展示资料,交流预习1 简介作者。学生先介绍各自搜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

9、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2 交流预习感受:课文主要讲什么?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3 质疑: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三、品读课文。感受母爱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2 小组内交流。3 全班交流。a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其主要为:(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

10、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中可

11、以看出母亲支持儿子读书,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b你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1)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2)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3)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1 总结

12、: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 拓展: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一一寄母亲是冰心早年写的一首诗,写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作者借纸船抒发了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的思念。)3 延伸: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教学反思:课题: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习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重点难点:重点是目标1

13、、2;难点是目标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2 导言: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了课题,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二、初步感知。理清层次1 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将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默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3 全班交流:a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错的词b学生当场识记生字生词;c课文怎样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d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三、品读文章,体会情感1 出示阅

14、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2 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3 点拨引导(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a“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齐读提示: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导读:你还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b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c“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

15、亲把诗扔回原处。”引导: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导读:父亲还说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导读: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对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听起来好像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d“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四、布置作业,体会情感1 有感情朗读课文。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你是否与小巴迪有过相似的经历。第二课时一、披文入情。自我感悟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迪写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2 看来,文中两

16、种“评价”也引起了我们的不同评价。谁对谁非呢?老师建议大家再认真读一读课文中写母亲评价的句子。想一想,母亲这样评价的用意。3 对于母亲评价的语句,我们来读一读,加深体会,读出母亲的情感。4 母亲的评价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那么对父亲的评价又该怎样看待呢?真像有些同学所说的“残酷无情”吗?父亲为什么这样评价巴迪的诗?(父亲的评价与母亲的评价有关系。也就是说,父亲的苛刻评价也有道理,他不想让巴迪陷入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从根本上讲是出于父亲的一种责任心,是对巴迪的严格要求。)5 分角色读l14自然段,感受人物的不同心理。二、联系生活,加深体验1 我们清楚了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生活中你遇

17、到过这样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吗?2 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3 看来大家倾向于鼓励性的评价,这不奇怪,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这也许是大多数人的共性。可是假如生活只有一种评价行吗?大家读一读1617自然段,看一看你又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读完后,小组交流一下。4 大家理解得真深刻,找NT巴迪成功的原因正确理解父母的用意。三、反思文本,内化情感1、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老师突然感觉到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多。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一吐为快的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篇

18、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对生活或学习中四、遇到的类似事情的新认识。1 互相交流所写短文,相互评议。2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鼓励之爱的时候,应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之爱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接受。教学反思:课题:20*学会看病学习目标:1、认识11个生字。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是目标1、2;难点是目标3。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

19、感受作者对乌塔的敬佩之情。2 谈话导人。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3 揭示课题。二、交流成果,初步感知,检查交流预习成果。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c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1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 交流:a说说你画出的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20、。)四、再读课文,体会母爱1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2 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3 全班讨论。a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读有关句子。)五、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1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2 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 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4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六、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七、拓展

2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故事吗?你是能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的孩子吗?你读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教学反思:课题:口语交际·习作六学习目标: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是目标1、3;难点是目标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1 谈话导人。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

22、爱)2 再现情境。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二、创设情境,展开讨论1 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2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3 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三、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1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2 小组合作,互说互评。3 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四、拓展延伸,沟通情感1 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2 拓展延伸。今

23、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五、表扬激励,课堂总结第二课时(习作指导)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1 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2 创设情境。出示话题: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3 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二、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24、1 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2 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3 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1 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2 师生评议。要点: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c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1 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

25、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2 各自习作。3 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4 誊写习作。第三课时(习作讲评)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1 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2 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1 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2 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1 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2 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

26、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1 谈话引入。习作最主要是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2 布置任务。今天回去将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不便当面交流,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习作后,然后自己再来看。五、展示习作。激发兴趣1 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2 将自己的习作抄好后,可以向报纸杂志投稿。3 教学反思:课题:回顾·拓展六学习目标: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7、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重点是目标1;难点是目标2。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 谈话导人。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2 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3 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4 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二、日积月累1 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2 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3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

28、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4 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三、课外书屋1 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2 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3 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里读到的其他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他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4 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漫画。教学反思:课题:21圆明园的毁灭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2、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难点:重点是目标1、3;难点是目标2、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

29、体感知,质疑问难1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1课,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通过初读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3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2 请你尝试给这篇课文划分段落。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段(第24自然段)主要讲当年的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英法侵略军毁灭了圆明园。三、了解布局,感受宏伟1 前面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30、: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我们还得从它当年的布局看起。2 指读第2自然段,请同学们听读思考,“众星拱月”的“月”指什么?“星”指什么?(学生通过朗读明确:“月”是指圆明三园,“星”是指那些小园。)3 电脑课件演示圆明园的布局。(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围在圆明三园的周围。)四、看图,结合图片的内容,你能再说说对“众星拱月”一词的理解吗?圆明园不仅有“众星拱月”般的布局,还有众多独特的景观。请同学们自己读第3自然段,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结合这段话中的重点词句说一说。五、了解景观,感受宏伟1 默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中一共用了几个“有”?(一共有七个“有”。)2 你能不能一

31、口气把圆明园中这些著名的景观介绍给大家呢?大家再读带“有”的几句话。3 圆明园中的景观仅仅只有这七个吗?(引导学生留意文中的省略号。使学生明确:圆明园是世界各地景观的浓缩,课文只是例举了这些。圆明园内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4 各有怎样的特点呢?引导学生具体说。5 引导学生读出园内景观的奇异。是啊!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非凡的买卖街,幽静的山乡村野。圆明园的景观真可以说是风格各异。6 怎样读才能读出各自的特点呢?请你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老师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来体现景观不同的特点。)7 你们也来读一读吧!(学生自由读。)8 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

32、:漫步园内,置身其中,我仿佛看到了,又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也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还仿佛看到了。9 想再看看这个园林吗?(看图片。)10 再一起来读这句话。出示:“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六、自读第4自然段,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有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老师适当补充一些具体内容,让学生深入体会圆明园的文物价值。从收藏时间看:先秦清有两千多年。从收藏时间看:有两千多年前祭奠用的青铜礼器;有历代名人书画,而这些绝大部分是真迹,许多是孤本;还有很多珍宝,

33、及外国进贡的珍稀礼品。所有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文明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不少都是无价之宝,所以用“最珍贵”来形容。七、布置作业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抄写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1 听写本课生字新词。2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勿忘国耻,激发情感3 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已经不复存在了,早被那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同学们,此时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二、讨论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的疑问)a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b当时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政府在哪里呢?1、请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侵略者采用哪些野蛮手段毁灭了圆明园?用书上的词语简要地概括。(从“掠”“毁”“烧”“凡是”“

34、统统”“所有”等词语中,看出侵略者的野蛮、贪婪。)2、面对强盗,皇帝只顾自己逃命,把这偌大的园林留在烈火中痛苦地呻吟。让我们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3、播放录像后出示:这把火烧毁了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到黑板上来写一写。学生板书自己的感受,可能会写出这些内容:最珍贵的文物、珍品园林艺术的精华游圆明园的梦想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中国人心中的天堂4、侵略者的罪行令人发指;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科技落后,实在让人气愤。我们为国家失去这样一座精美的园林而惋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侵略者毁掉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明史啊!请大家齐读第一段

35、。三、引发共鸣。提升情感1 投影: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2 自己读一读,文中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什么呢?(说明圆明园被毁灭损失巨大,无法弥补。)3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4 如今,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师板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四、课内积累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2 再读一读,争取背诵下来。五、课外拓

36、展1 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2 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是什么?六、教学反思:课题:22狼牙山五壮士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3积累重点描写英雄人物的词语。重点难点:重点是目标1、2;难点是目标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1 同学们,在你们的头脑中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老师板书:壮士)2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狼牙山,走近五位英勇的壮士。(补充板书:狼牙山五壮士)二、初读感知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生词。(读文时可以圈画生字、新词。)2 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

37、词语。3 再次读课文,并把语句读通顺,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三、小组活动幻灯出示交流内容。1 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新词。(提醒学生在互读时把语句读通顺。)2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想想哪些内容是作为重点写的。接受任务(引敌上山)(选择绝路)(英勇歼敌)跳下悬崖(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明确重点。)第二课时一、熟读思考1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五名战士无愧于“壮士”这一称号?用括号标出来。2 把自己画出来的内容大声地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的词语标注在书上。二、交流感悟1 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a“副

38、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这一句话描写出人物的动作与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壮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以及面对敌人时的英勇无畏。)b“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为了群众和主力部队,班长带领战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绝路,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啊!)c“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那一块又一块石头接连不断地向敌人狠狠砸去,表现了五位战士顽强不屈、毫不畏惧的精神。)d“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

39、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感人至深的场面,充分显示了五壮士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三、情感升华1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司学们,读了课文,看了画面,现在你们对“壮士”一词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五名战士不仅仅是战斗勇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勇敢与豪迈表现在他们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2 请同学们带着此时的理解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10自然段

40、。四、感情背诵让我们把狼牙山五壮士英勇壮烈的举动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吧,练习背诵第710自然段。五、词语积累:六、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下积累一些有关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看谁写得最多。七、教学反思:课题:23难忘的一课学习目标1、认识2个生字。2、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重点是目标1、2、3;难点是目标2。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学校上课,哪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一说是一节什么样的课使你难忘。2 是的,这些课会让你终身难忘。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也有一堂难忘的课(边说边板书:难忘的一课)。

41、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是一节怎样的课,为什么会使作者终身难忘呢?会不会也让你难忘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之后同桌互查。2 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之后小组内交流。3 读读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1 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2 再读,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3 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4 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光复”不久,老师就把

42、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之后练读。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四、朗读全文,总结提高1 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2 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3 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五、总结升华。情感延伸1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不久的将来,台湾人民也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2

43、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教学反思:课题:24最后一分钟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重点是目标1、3;难点是目标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二、初读感知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2

44、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3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三、讨论交流1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2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3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四、体会诗歌内容1 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2 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t-eq香港的土地和天空,-?-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

45、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3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4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五、总结升华1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2 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六、布置作业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教学反思:课题:口语交际·习作七(回顾·拓展七)学习目标:1、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2、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6、3、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是目标1、2;难点是目标3。第一、二课时习作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民族的耻辱历史、侵略者们的残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难、烈士们的光辉事迹,把一幕幕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很想把读书后的感受写下来,是这样吧?二、明确要求1 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2 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三、读悟写作方法1 自由读例文圆明园的毁灭,用不同符号画出哪些是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哪些是作者引用的相关课外资料?2 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

47、应怎样写。(使学生体会到,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3 自由写作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四、评议修改1 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2 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3 全班评议,提出修改意见。4 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第三课时(交流平台口语交际)一、图像导入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二、提出要求1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演讲比赛,你们能说说演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2 是的,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3 围绕

48、一个主题4 抓准几个方面5 列举有力事例6 组织通顺语言7 表达有声有色这节课,就让我们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展开一场演讲比赛好吗?三、自主准备1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想一想你对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2 你认为要振兴中华应从哪做起?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三、组内交流在小组内交流、试讲,并提出改善意见。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参加班组比赛。四、演讲比赛全班评选演讲优胜队。第四课时词(语盘点、日积月累、展示台)一、词语盘点1 学生自读。2 出示投影,看拼音写词语。3 同桌互查。4 自选三个成语造句,写在练习本上。二、日积月累1 小组内互读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2

49、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并选几个说句子。三、展示台办一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中队报刊,将同学们写的读后感、演讲稿、收集的历史资料(文稿、图片)展示出来。教学反思:课题:25七律·长征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重点难点:重点是目标1、2;难点是目标3。课前准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长征:1934年1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

50、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教学过程:一、诵读品悟,领略诗境1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2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二、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三、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四、

5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六、讨论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教学反思:课题:26开国大典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重点难点:重点是目标1、3;难点是目标2.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 出示课题,读题。2 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3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

52、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要求:1 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2 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3 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4 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三、交流1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2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3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 自由读课文。2 从哪些地方

53、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3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五、作业1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2 书写生字及词语。3 练习读熟全文。第二课时一、精读第二部分1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2 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

54、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3 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4 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5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6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二、阅读第三段1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2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3 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全场30万人,为_而_;为_而_;为_而_。三、阅读第四部分1 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