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下册第一单元重点课文补充笔记_第1页
人教版初二下册第一单元重点课文补充笔记_第2页
人教版初二下册第一单元重点课文补充笔记_第3页
人教版初二下册第一单元重点课文补充笔记_第4页
人教版初二下册第一单元重点课文补充笔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重点课文补充笔记藤野先生考点梳理第一部分:在东京的见闻感受考点一:第一部分写了清国留学生哪些丑态和丑行?丑态:盘辫子、扭脖子; 丑行:赏樱花、学跳舞活画出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思想腐朽。考点二:首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副词“无非”有什么含意?“这样”是指怎么样?此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无非:只不过的意思,表现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制造恶浊气氛的厌恶。这样:指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丑行和盘辫子、扭脖子的丑态。此句在结构上引出下文清国留学生的丑行丑态,内容上体现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体现作者的爱国之情。考点三: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和反语修辞手法的语句,并说说其作用。

2、富士山:比喻、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清国留学生盘辫子的丑行,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也体现作者的爱国之情。标致:本义是漂亮,运用反语,实则丑陋,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也体现作者的爱国之情。考点四:如何理解“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中的“确”和“但”作用:“确”表肯定,“但”表转折,两个词连用,既从内容上肯定了樱花的美,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整天迷恋在花前月下的腐朽生活的失望和厌恶之情。考点五:第一段写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什么情感态度?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

3、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考点六:作者写自己在东京的见闻感受有何作用?用辛辣的笔触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行丑态,表达作者他们在东京造成恶俗气氛的强烈厌恶,体现爱国情怀。作者不屑与之为伍,这是他离开东京前往仙台的认识藤野先生的缘由,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埋下伏笔。第二部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相识、相处、离别)考点一:作者到仙台受到优待,却说“大概物以稀为贵”,你怎样理解?P4“大概”是用诙谐的语气猜测在仙台受到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国民的辛酸,同

4、时也反映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考点二: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出场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体现藤野先生怎样的形象特点?白描手法。描写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考点三:阅读11-19段1.找出指出表现“我”拿回讲义后感受的句子“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2.“我”既“吃惊”,又感到“不安”和“感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吃惊”的原因是:先生竟给我这个外国留学生改讲义“不安”的原因是:讲义错漏很多,让先生费神“感激”的原因是:先生真诚地关心我的学习3.为什么作者感到不安和感激?(原文回答)“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5、。”4、选段中哪两个四字短语能表现藤野先生为“我”修改讲义又全面、又认真?从头到末、一一订正5、指出选段中的过渡句: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6、将表现“我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的语句用括号括出。“但是我还不服气自然记得的。”(即第18、19段)考点四:第29段首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也无怪他们疑惑”,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承上议论,这是日本所谓爱国青年荒谬的看法,“当然”运用了反语,表达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愤慨之情。作者是反对这种民族歧视,要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尊严。考点五:以下几个“他们”分别

6、指什么“也无怪他们疑惑”P8; 本所谓爱国青年学生“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p9; 指看电影的日本学生“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p9 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考点六:“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这句话冒号后包括几类中国人?包括: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抓枪毙的中国人;闲看枪毙的中国人;“我”考点七: 阅读第31段。1.“这一声”指什么?为什么刺耳?“这一声”指欢呼“万岁”。刺耳的原因是严重地伤害了民族的自尊。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如何理解“何尝”这个副词?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这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当时某些中国人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表

7、达了作者对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3.第31段最后一句的理解意见指“学医救国”。变化:“弃医学文”。变化原因:看了时事影片,作者深感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要救国必须先改变国民的精神。4.本段插叙的语句是哪一句。本段插叙的语句是“此后回到中国来无法可想!”第三部分:别后怀念考点一:作者离开仙台后,做了那些事情来怀念藤野先生?装订收藏讲义;悬挂先生的照片;多写文章。考点二:作者是如何对待讲义的?如此对待说明什么?作者把讲义装订好,认真保存,丢失后又多方寻找。说明作者十分珍惜它,把它作为永久的纪念,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与怀念。考点三:第37段写到:“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

8、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因为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考点四:最后一句的理解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反语,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理解: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与爱国思想。深化主

9、题。我的母亲考点梳理:14段:1、概括选文的内容概述了自己童年的身体和性格特点以及童年往事。(表达了自己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2、这部分离题了吗?不离题。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主要是为了突出家庭环境和教育对“我”性格养成的影响,为下文展开写母亲作铺垫。3、作者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是什么?文绉绉;自己的身体弱(自身原因)和母亲不允许我和野蛮的孩子玩(母亲原因)4、“野蛮的孩子”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身体强健、敢于淘气、能在游戏中冒险的孩子。5、如何理解第1段最后一句的作用?用了神态和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玩“掷铜钱”游戏被人发现后的窘态,从而强化了自己“文

10、绉绉”的性格特点。6、第2段写了哪两件事?突出了作者什么感情?在树下看书、玩最活泼的游戏;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7、第3段写自己失去哪两次发展的机会?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对今天的教育有什么启迪?学习音乐和学做画家;叹惋之情。孩提时代的教育对他未来的发展有巨大作用,应尊重、发展孩子的兴趣、特长。8、第4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内容上:肯定了母亲对自己学习和做人方面的影响。阅读57段回答问题:1、概括几段的内容?母亲对我学习的督促和做人的管教,母亲既是“我”的严师又是“我”的慈母。2、在学习方面,母亲是如何要求我的?每天叫我早起、催我上学;督促我用功背

11、书。3、在做人方面,母亲又是怎样训导我的?母亲对我的管教近乎严厉:每天天刚亮叫我反省头天的错误,认错;她从不再别人面前打骂我以维护我的自尊;但是我说了一句轻薄的话就受到重重的责罚。4、从那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从“反省错误, 叫我早起,催我上学;我说轻薄话受重罚”能看出母亲是严师。从“不在别人面前打骂我;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能看出母亲是慈母。5、为什么母亲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这既是母亲对我严格管教,同时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说明母亲教子有方。6、如何看待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正面:母亲这样积极正面的教育,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增强孩子的自信。反面:对孩子或打、或骂,

12、会对孩子留下阴影,使他们遇事懦弱而缺乏自信。阅读812段回答1、12段开头一句“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体现在哪几件事上?什么性格特点?作用?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不骂、不怒;与我两个嫂子的相处,极其容忍。表现了母亲的善良宽容、仁慈温和。(承上)2、12段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表现母亲什么性格?3、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是母亲以身示范、对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也就是”身教“阅读13段回答问题1、概括选文的内容:概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同时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2、作者受到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有哪些方面?学得了好脾气,学会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3、

13、如何理解“混”字:“混”是写“我”在人海中漂浮,无人管束,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后对她的怀念,说明母亲给“我”的教益极大,也体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4、结尾三个“如果”连用,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作者讲自己待人处事的优良品德来源于慈母的教训和影响。用“如果”来假设自己只要具有那些美德,归功于母亲。表现了作者的谦虚品格,同时也表达了对母亲敬重感激之情。5、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朴实、自然、平实的语言之中蕴涵了作者真挚的情感。比如“我在广漠的没人管束过我”一句,朴实地接近口语化的语言,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列夫·托尔斯泰本文是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

14、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他的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渗透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全文在结构上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1、托尔斯泰的长相有何特点?失调、崎岖、平庸、粗鄙、丑陋。2、描写他丑陋外表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后文来看,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写他普通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尚,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 欲扬先抑3、托尔斯泰的眼睛非同寻常,表现在哪里?目光犀利(6),蕴藏丰富的情感(7),很有威力(8)。4.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托氏的眼睛,可折射他伟大灵魂,最

15、能体现他高尚的精神。也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做为伟大的作家,能够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准确深刻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5、赏析句子:(注意修辞)A,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比喻。形象精妙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B,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比喻、夸张。生动地说明托尔斯泰的眼睛的犀利,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视野的开阔,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C、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D、“托尔斯泰的这对眼里有一百只眼珠。” 文中与其呼应的句子是哪一句?夸张,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呼应的句子: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