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曹刿论战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曹刿论战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曹刿论战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曹刿论战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27 曹刿论战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曹ì( )论战 登ì( )而望 望其旗( )下视其é( ) 彼竭我í( ) 肉食者( ) 解析:看拼音写汉字是对汉字音形义的巩固,读音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字的书写;而书写的正确与否,又会影响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如“盈”,它相对于“竭”,所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书写。 答案:刿 轼 靡 辙 盈 鄙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解析:(1)读音不同,其用法也就随读

2、音发生了变化;(2)属于常用字,但是根据语言环境的变化,词义也有了语境意义;(3)的词义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产生了古今意义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1)参与 (2)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3)诉讼案件 实情3.积累填空。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_史书,相传为春秋时的_所著。 解析:本题中最应注意的是左传的体例编年体史书。 答案:编年体 左丘明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齐师伐我( ) (2)小信未孚( )(3)可以一战( ) (4)齐师败绩( ) 解析:(1)属于一词多义。(2)孚,是词性的活用,是被动用法。(3)可以,是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是凭借的

3、意思。(4)绩,在这里表示结果,用败来修饰,强调了败的程度。 参考答案:(1)军队 (2)为人所信服 (3)可以凭借 (4)大败2.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1)伐( ) (2)将( ) (3)请( )(4)谋( ) (5)惠( ) (6)必( ) 解析:本题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体会汉语中词语的演变大多是由单音节词而来的。 参考答案:(1)征伐 (2)将要 (3)请求 (4)谋划 (5)恩惠 (6)必定3.对下面各题进行最佳选择。(1)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小惠未遍”的“遍”应是“遍及”的意思。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D.“齐人三鼓”的“三鼓

4、”指击鼓进军。(2)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B.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解析:(1)D项中的“鼓”字是词类的活用,这里指击鼓。(2)B项中的语气是表示否定的。C项应读出肯定的语气。D项应读出推测的语气。 答案:(1)D (2)A4.翻译句子。(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解析:(1)句中要强调的是“鼓”的词类活用,是击鼓的意思。(2)句中要注意“夫”是发语词,用在这里没有实际的意义,还要注

5、意翻译成一个表示判断的语句。 参考答案:(1)第一次擂鼓,士气正旺,第二次擂鼓,士气就有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2)大国,是很难预料的,怕他有埋伏。5.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_。 解析:本题引导大家体会文章的主旨。 答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快乐时光小汤米的作文 作文课上,老师让小学生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狗”,要求不得少于150个字。 小汤米想了一会儿,开始写道:“我有一条狗,我叫它波比。我喜欢这条狗,它全身都是黑色的,只有头颈是白的”汤米停下笔来,数了数,字数还差得远。他搔搔头皮,考虑了几分钟,继续写道:“我每天带波比去公园里散步,天下雨我就不带它

6、出门了。”他看了看,字数还是远远不够,叹了口气,又写道:“我经常给波比洗澡。它喜欢洗澡,我也喜欢给它洗澡。”他停下笔来,一数,字数还不够,急得直搔头皮,一会儿看看天花板,一会儿看看黑板,想了想,又继续写道:“波比喜欢吃糖,我经常给它喂糖,可是有时候家里没糖了,我就不给他”小汤米绞尽脑汁,再也想不出什么来了。他搁下笔,停顿了很长时间,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于是他微笑起来,飞快地写道:“当我想叫波比过来时,我就喊道:波比!如果它不来,我就再叫:波比!波比!波比!如果它还不来,我就使劲叫:波比,波比,波比,波比”写到这里,小汤米数了一下,似乎还差两个字。他毫不犹豫地在卷末自己签名处又加了一个“波比

7、”,正好150个字。小汤米松了口气,他交了卷,吹着口哨回家了。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略),完成13题。1.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庄公一答,他认为分衣食,不过左右之人得惠“而民弗及”,是为“小惠”,故民不从。庄公二答,他认为未孚民望,则神弗福,驳得痛快。庄公三答,始有所悟,国君忠其事则民服矣,得到他的赞许。综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就是他的“远谋”。在战斗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2.曹

8、刿在这次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必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战机。他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并说说与它们现在的常用义有什么不同。(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本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从不同的题目形式上理解、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

9、语。 参考答案:(1)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2)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3)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4)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二)阅读空城计选段,完成45题。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

10、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身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4.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情节内容。(不超过15字) 答案:孔明巧设空城计5.选段展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征?请举文中实例阐述。 答案:智勇双全。大兵压境,他“登城望之”,果断地部署“空城计”,自己“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看出他沉着冷静、指挥若定的大智大勇。(阐述的内容意近即可。)深层探究6.结合下面一段材料,写一段话,谈谈你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解析:“取信于民”指庄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件事,也就是竭尽全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彼竭我盈”指齐人第三次击鼓进军后鲁人才第一次击鼓之时;“辙乱旗靡”指的是曹刿“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后确定没有埋伏才下令追击的时机。 参考答案:略中考链接7.(吉林中考)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拜祭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念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