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拓展资料(8篇)_第1页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拓展资料(8篇)_第2页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拓展资料(8篇)_第3页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拓展资料(8篇)_第4页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拓展资料(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拓展资料(8篇)庄子简介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但是,庄子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我们无法非常自信地为他写出一部线条清晰、先后承接的传记,这是不得不预先声明的。(一)贵族身世,落泊宋蒙公元前387年,在“战国七雄”中的楚国,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吴起变法。这件事对了

2、解庄周其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的故事必须从这里讲起。从周天子裂土封疆到战国中期的六个世纪中,随着铁器的出现,生产力大幅度发展,所谓的“男耕女织”,“五口之家,百亩之田”的宗法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日趋形成;与此同时,各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一个日益庞大的有闲阶层,“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社会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复杂。在这种形势下,各国有识之士纷纷起而倡导变法,力图拆去“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藩篱;一些精明的统治者出于富国强兵、称霸中原的需要,也乐于起用这些变法图强之士。吴起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战国时期,先后出现过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三大改革家。吴起作为一个才高德薄的历史人

3、物,他俊逸豪迈,手段精明而老辣:为了能在鲁国统兵抗齐,他可以亲手杀死自己的齐国妻子;在魏国带兵时,他可以亲口为士兵吮吸浓疮。但是,作为一代英杰,他确实为楚国的强盛作出了生命级的贡献。楚国封国之初,本来还是一片落后的蛮荒之地,由于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湿,山川秀丽,楚人带着原始的浪漫和热情,很快发展了起来。到吴起变法时,楚国已是公族众多,财政匮乏,“贫国弱兵”,不堪重负,社会矛盾将要激化了。楚悼主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倡导变法,被楚悼王委以重任。他力主“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土”。具体说来,就是要把那些领奉不干事的闲官、散官裁汰一批,实行“减政”。对贵族的三代以下闲散子孙统统贬为庶

4、民,让他们自食其力。然后用节省下来的财政收入养精兵以与中原各诸侯国争雄。为了使被贬为庶民的贵族后裔不致联合作乱,吴起下令让“贵人往实广虚之地”,也就是将他们疏散到边陲地区,让他们开荒种地,过自食其力的平民生活。庄氏是“楚庄王之后,以谥为氏”。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即位),卒于公元前591年。从前591年到前387年吴起变法已有二百余年,三十年为一代,到庆子父祖辈上,早已过了三代,所以无疑是被贬谪的对象。楚悼王公元前318年逝世,吴起失去了王权的庇护,变得孤弱无靠,被他打击的达官贵人立即联合起来,攻打王宫追杀吴起。吴起抱住悼王的尸体被乱箭射死,那些参与作乱的显贵们却因此而犯了伤害王尸的“夷宗”大罪

5、,继位的楚肃王因此而诛灭“七十余家”。庄子的父祖辈大概就是这时为避“夷宗”之祸而越境迁居宋国蒙地的。“据公认的推测,庄周在楚国公族作乱十二年后即公元前369年出生于宋国。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家庭一下子落泊为平民,流亡异国,自食其力,必然是一个相当难以适应的艰难过程。由此可以想见,医子的幼年时代生活在一种动荡、忧患的环境气氛中,物质生活上的匮乏姑且不论,庄周那幼小的心灵过早承受了过多过重的压力却是勿庸置疑的。这样一种幼年生活经历,对天资聪颖的庄周来讲,形成一种内向型人格是完全顺理成章的事情。幼小的庄周必然很小就思考了很多问题,由于其家庭成员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他在耳濡目染中一定也读了许多书。这是庄

6、子成为思想家,一个反传统、反异化、非理性,重内在精神修养的思想家的最为根本性的原因。(二)委身漆园,工于技艺在抑郁寡欢中成长起来的庄周,对人类存在、社会规范、自然奥秘这些人类面对的亘古困境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这是一种哲人的忧思,一种探索真理的渴望,一种破译自然奥秘的科学求知的冲动。但是,人不能靠真理过生活。读书写作之余,他必须找到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一个落泊域外的贵族后裔没有可以继承的田产,于是庄子只好靠手工业为生。庄子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他可以织出非常精细的草鞋,可以做出当时堪称一流的漆器,并对木工、陶工、屠宰、洗染等几乎所有的手工业都十分精通。司马迁记载“周尝为蒙漆园吏”,证明庄子曾因技

7、艺的精湛,做过一任管理漆器作坊的小官吏。科学发源于技术。庄子在手工业劳动的实践过程中,对各种物质的属性一定会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并通过这种体验进入了“直观体道”,“道不可言”的精神修养境界和哲学境界。在庄子一书中,庄子记载了许多手工业者,并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艰难思索后的哲学结论。比如,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木匠在堂下做车轮子。木匠停住手中的活问桓公:“您读的是什么?”桓公漫不经心他说:“圣人之言”。“圣人还活着么?”桓公说:“已经死了”。“那么说您读的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了!”桓公听了大怒,说道:“我在这里读书,你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今天如果说出个子丑寅卯倒还罢了,否则就处你死刑”。木匠不慌不

8、忙地来到堂上,对齐桓公说:“我这道理是从做车轮中体验出来的。榫眼松了省力而不坚固,紧了则半天敲打不进去;我可以让榫眼不松不紧,然后不慌不忙地敲进去,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嘴里虽然说不出这松紧的尺寸,心里却是非常有数的。我心里这个数,无法传给我的儿子,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继承下去。所以我都六十岁了,还在这里为您做车轮子。圣人已经死了,他所悟出来的最深刻的道理也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了,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能是浅层次的道理。所以我说您读的书是古人留下的糟粕”。还有,庄子写道:一个屠大为文惠君宰牛,手摸、肩靠、脚踩、膝顶、刀尖刺、刀刃割、刀根砍、刀背砸,很有节奏,好像踩着桑林乐章在跳舞,似乎和着经盲的旋

9、律在伴奏。文惠君说:“嗬!真棒。技艺竟然可以高到这种地步!”屠夫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艺的层面了。开始学宰牛,牛是浑然一体的;三年后,一眼就能看到牛的骨骼、肌肉、经络所组成的内在结构。现在我不用眼睛看,好像不是运动手脚在杀牛,而是全身心都贯注到了牛的自然纹理结构中割肉、剔骨,顺着牛的自然结构下刀,不会碰到任何大的障碍,连经络相连处我都可以轻松地分解开来。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杀了几千头的牛,刀刃却仍然锋利如初。因为骨与骨之间有缝隙,而刀刃的刃端无厚度,无厚的刀刃进入有隙的骨节,当然就应该游刃有余。所以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在杀牛时遇到筋骨盘结

10、处,我仍然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看准关键后,刀轻轻一动,牛就哗啦一声解体了,好像泥上散落一样堆在地上。这时我提刀站立,顾盼左右,感到一种惬意和满足,于是乎擦净刀收起来”。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这番话,连养生的道理都明白了。”类似这样的精湛技艺,庄子还记载了很多,如“大马捶钩”、“梓庆削鐻”(ju,音具。古乐器,像钟)、“津人操舟”等等。大都是借别人之名抒庄子情怀之作,其中既有大量的感性经验,也不乏直观的想象和逻辑的推理。这种悉心于技艺的经验体会成了庄子哲学思想逻辑展开的不竭源泉。他管理漆器作坊的时间可能并不太长。曹商出使秦国获得赏赐后来看庄子,他正在打草鞋,很可能是又在以打草鞋为生。所以庄子

11、一辈子都是在清贫中度过的,据载他曾经向监河侯借贷过粮食,见魏王时也穿得十分破烂,这虽然也可能是有意衬托出内在的清高,彰显一种关于忍受贫穷的理论,但终庄子一生,他在清贫中过着一种恬淡寡欲的生活却是毫无疑问的。(三)交友海徒,学海发微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庄子悟性极高,他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中,在工艺技巧的体验中发现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存在,即所谓“道”。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亘古不变的问题,在庄子这里的答案是:人从道中来,回归道中去。庄子的道为中国特色的世界本原问题提出了一种最为彻底、最为深刻、唯一可以和西方本体论相媲美的一种解释。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征服人,所以,虽然庄子的理论与当时流行的儒家学说正相

12、反对,主张人应淡泊功名,养生全真,却由于其新奇、自圆其说的深刻性赢得了不少人的好奇和崇拜。于是一套本来属于退隐山林的学说,反而帮助它的创造者彰显了名声。所以,庄子也有一些弟于,甚至有层次极高的朋友,庄子与惠子的交往构成了庄子生涯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惠施是当时超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还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他在魏国先后当了十二年宰相,实际掌权近二十年,帮助魏惠王“为法民人皆善之”,他主张“去尊”、“偃兵”,变法图强;开六国称王之局,是山东六国“合纵”政策的实际组织者。这样一个风云人物,却是隐士庄子一生唯一的谈友。惠施年长于庄子,大约于公元前314310年之间去世,庄子从惠施墓前经过时,曾

13、对随从的弟子们说:“楚国郢都有两个人,一人把蝇翅大小的一点灰泥涂在鼻尖上,另一人抡斧去砍削,斧头运行如风般地砍将下来,两眼一闭,噌地一声,灰泥削得干干净净,鼻于却毫无损伤。二人从容不迫,面不改色心不跳。宋元君听说后,就把抡斧匠人召来让他表演一番,匠人说:我原来是有这么个绝招,不过,我的伙伴早就死了。自从惠老先生死后,我也像匠人一样失去了辩论的对手,我怕再也找不到一个能理解我的人来和我说说话了。”一种“子期不在对谁弹”,失去知音的悲哀充分说明了庄、惠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庄子和惠子在一起讨论切磋的问题范围广,深度大,其中最有趣的是所谓“壕梁鱼乐之辩”。他俩在濠水上游春,庄子说:“鱼儿悠然自得地摇头

14、摆尾,游来游去,是多么快乐哟!”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说:“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想些什么,你也不是鱼,理所当然地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这不就完了!”庄子说:“嗨!咱们回头想想,你问我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时,那已经假定了我是知道鱼的快乐的,你问我怎么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此外,他们还就“大而无用”、“人固无情”等价值论、人性论、本体论问题进行过十分深刻的阐述,有的甚至是现代人也无法回答的重大哲学问题。这里就不具一一了。庄子妻子死的时候,惠施作为退休宰相亲自参加吊唁活动,又是二人关系非同一般的例

15、证。有这么高档次的朋友,即使他如何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地退隐山林,他仍然会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在私学盛行的战国中期,庄子肯定有不少的学生和崇拜者,他的学生也有可能到惠施手下去为官。所以庄子仍不是一隐了之,而是在退隐理论的指导下,过着一种恬淡寡欲、清高自守、沉思默想、著述不辍的学术研究生活。(四)笑傲王侯,抨击现实宁静的学术生涯给庄子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他为自己能如此深刻地理解人生、社会和自然而无限欣喜,而对权力、金钱抱着孤芳自傲甚至不同一顾的态度。惠施魏国做宰相时,有一次,庄子来到了魏国,有人以为他是来与惠施竞争宰相职位的;惠施深知庄子之志,完全不以为然;但他又怕庄子直接去见魏惠王,放荡不羁地争辩

16、起来,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就让人到处寻找庄子。庄子也听到谣言说惠施为了不让庄子与自己争夺相位正在搜捕他。二人见面后,庄子绕着圈说:“南方有一只凤鸟,非校楝食不吃,非醴泉不饮。这只鸟飞向北方时,看到地上有一只老鹰正在抓一只死老鼠吃。老鹰看到凤鸟飞来,吓得唉哟一声,赶快把死老鼠藏在身子下面,生怕被抢走了。你是不是也想拿你那个相位来吓唬我呀!”庄子见魏惠王时,穿着补着补钉的大有衫,甩草系到脚上一双破鞋。魏惠王见了说:“先生为什么如此疲惫呀!”庄子说:“这不是疲惫,而是贫穷。知识分子有自己的治世主张不能实行,那才叫疲惫。衣服破一点。那不叫疲惫,而只是贫穷。我只不过是生不逢时罢了。您没见过那些猿猴?它们在

17、林间树技上跳来跳去,悠然自得的样子,即使神射手羿和逢蒙也拿它没办法。一旦猿猴进入灌木丛,它们就会吓得东张西望,战战兢兢;这并不是它的骨骼肌肉出了毛病,而是环境不利,不能施展它们攀枝腾跃的技能了。现在这个社会、昏君在上,乱臣在下,像我这样的人不得不疲惫哟?您难道没听说过忠臣比干由于其忠诚而被殷纣王把心挖出来么?”宋国有个人名叫曹商,他以宋国使臣身份出使秦国,出使时带了几辆车,由于秦王喜欢他,又送了他一百辆车。曹商回来后揶揄庄子说:“要说在穷巷破屋里打草鞋。整天把自己弄得面黄肌瘦的,那我不如你,但是如果说一见君王的面,就可以让他十分赏识,赐车百乘,这是我的长处”。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请医生,治好

18、一个疮赏一辆车,为秦王舐痔疮的赏五辆车,手段越下流,得的赏赐越多。你大概是为秦王舐痔疮了吧!否则怎么会得到那么多的车呢?走你的吧!”这种有趣的揶揄和尖刻的挖苦,极力犀利地攻击了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的世俗人生观,表现了超越的价值追求和清高孤傲、洒说不羁的人格凤范。这种人格凤范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对后世封建士大夫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乃至于成了一种民族的心理积淀。在庄子看来,在社会生活中,根本没有绝对的真理正义可言。那些高高在上的君王、诸侯们,用现在的术语来讲,他们本身就缺乏“合法性”,庄子论辩道: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比如说齐国的田成子,他篡夺了姜氏的齐国政权,但是由于他有武力和财政作

19、后盾,小国不敢说三道四,大国也不敢出兵讨伐。如果说臣子应该忠于君王,那么武王作为殷纣王的臣子不应该伐灭纣王;商汤也不应该伐灭夏桀。儒家的政治伦理观念是一套骗人把戏,根本没有经过理性的考察,也没有任何可证实的根据。政治、伦理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仅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人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是充分自由的,任何人包括君王本人在内,都不具有限制别人自由的权力;在庄子的“建德之国”和“至德之世”理想中,“无为”是基本的生活原则,从上到下,大家都过着宁静而幸福的生活。而在当今的社会中,统治者为穷一已之私欲,用强制的方法治理民众,把社会搞得一团糟,逼得人饥寒交迫,铤而走险,那完全是统治

20、者的罪过。但是,被逼得铤而走险的民众却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而所谓“汤武革命”同样用武力强劫到政权后,不但可以不受任何谴责,而且可以南面称王,安享人间尊荣。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完全是强盗逻辑。这就是历史理性在法理上的荒谬性。而儒家挖空心思为历史理性论证,说穿了不过是为虎作伥罢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在庄子看来,合法的统治不需要进行合法性沦证,一旦需要借“圣人”之言为自己的统治论证,这统治就一定是非法的。“圣人”以自己的才学为非法的政治论证,事实上便成为“窃国大盗”的帮凶。这是庄子所不齿的。(五)终身不仕,独成一家从自然之道的价值悬设出发,导致了庄子对社会现实的基本否定倾向。这

21、样,他就很难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甚至社会生活了。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华,就派使者携带重礼去拜访庄子。使臣对庆子说道:“如果您愿意出山理事,楚国准备让您担任宰相的重任。”庄子笑了笑说:“你带来了一千两金子,这是很厚重的礼物;允诺我当楚国的宰相,这也是很尊贵的地位。但是,您难道没见过国君郊祭时用来作为牺牲的牛么?好草好料养它几年,祭祀时为它披上彩色的锦绣绫罗,然后把它牵入太庙的祭坛之上,到了这种时候,这头牛想跑到野地里孤伶伶地啃干草以免一刀之刑,它还能够做得到么?请您早点回去吧,不要骚扰我宁静的生活。我宁愿像泥鳅一样在污泥中自由自在地玩耍,图个身心愉快,而决不为侯王所用,让他们用宰相的枷锁把我限制起

22、来。”抱着这样一种清静无为、潜心学术的态度和人生志向,庄子顾就了一番万世不没的文化事业。在人生哲学上,庄子提供了一套缓解人们精神危机的修养方法,表现出对精神自由的强烈向往和追求;在自然哲学上,他的洞察力使当代理论物理学家们都感到吃惊;时空是相对的,物质世界不像西方人所想象的那样,由不可分不可入的“原子”和“虚空”构成,它的构成方式很可能像庄子设想的“气”那洋,是一片人类永远难以彻底认识的“浑饨”。在认识论上,庄子的观点和当今流行于西方世界已达一个世纪之久的现代主义思潮,特别是其中的存在主义者音节应和,遥在中国思想史上,庄子思想对消化佛学理论起到过关键性的作用,曾经构成了魏晋玄学的主旋律并直接影

23、响了整个的传统文学艺术。宋代思想家叶适评价庄子道:“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鲁迅先生说庄子的文风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先秦诸子莫能先也。闻一多先生说自魏晋以来,中国文化中永远留下了庄子的影响。当代哲人金岳霖十分推崇庄子的思想,他写道:“也许应该把庄子看成大诗人甚于大哲学家。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其异想天开烘托出豪放,一语道破却不是武断,生机勃勃而又顺理成章,使人读起来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在庄子“这种怀疑主义里,可以说希腊的明朗渗进了希伯莱的美妙,希

24、伯莱的美妙软化了希腊的明朗。有幸接近这种理想的人会妙趣横生,怀疑主义并不使他尖酸刻薄,美妙也不使他冒冒失失地勇往直前。”崔大华在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一书序言中评价庄子思想在民族文化中的历史作用说:“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发展演变中的最活跃的、不衰的观念因素,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理解、消化异质思想文化的最有力的、积极的理论因素。”这些评价说明我们不可能在忽视庄子思想的情况下从传统走进现代。(六)参透生死,浪漫达观死亡,这一人生的自然大限,构成了人类悲剧意识的本根性原因。卡西尔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无疑是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人类本能之一。一切迷信活动、神话乃至于宗教都与人类的死亡意识有。庄

25、子思想为人类超越死亡意识的恐惧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庄子到楚国去的路上,碰见一具空髑髅(dulou,音独娄。死人头骨),庄子用马鞭敲着髑髅问道:“你是因为违背自然规律而死的么?是国破家亡,遭到刀斧之刑而死的么?是自己干了罪恶的勾当,有愧于父母妻子而死的么?你是因贫穷冻饿而死,还是寿终正寝自然死亡的呢?”问完了话,庄子就枕着髑髅睡觉。半夜,髑髅在梦中对庄子说:“听你说话像是能言善辩的人,不过,你说的都是活着的人的忧患,死了之后便不存在这些问题了,你想听听死人的道理么?”庄子说:“可以。”“死了以后,上无君下无臣,也没有为生活奔忙的四时之事,轻轻松松地以天地为春秋,其快乐程度即使你们南面为王的君

26、主怕也比不上的!”庄子不相信,就说:“我让掌管生死的鬼神恢复你的形貌,归还你的肌肉骨骼,送还你的父母妻子和朋友乡亲,你愿意干么?”髑髅一听很不高兴,紧锁眉头说:“我怎么会放弃比南面称王还快乐的事去到人间受那些烦心劳体的罪呢?”这里,庄子把死亡描绘成一种至高无上的安乐之事。既然死比生还要快乐,关于死亡的恐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这种说法固然不能证实,但也没人能够证伪。但是,庄子的基本思想并不是以死为乐,而是“齐一生死”。庄子妻子死的时候,惠施前去参加吊唁活动。看到庄子叉腿坐在地上正敲着瓦盆唱歌。惠施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你老伴和你生活了一辈子,为你生儿育女,都七十多岁了。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

27、,却还要敲着盆唱歌,这也大过分了吧!”庄子见是惠施来了,就回答说:“她刚死的时候,我咋能不动感情呢?但想也役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而且也看不到形体的物质元素气,气原来是混杂在冥冥之中的,变化后成为气,然后才成形,然后才转化为生命。现在她又由生转化到死,这不是和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一样吗?她的尸体现在还躺在天地之间,我却哇哇叫地在她身边痛哭流涕,自以为这是没有真正理解生命现象,所以就停下来不哭了。”在庄子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人也不例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正因为他执著于这样一种“通天下一气”的观念,自然就对死亡抱着一种十分浪漫达观的态度。庄子快要死的时候,

28、他的弟子们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用幽默的口气说:“我死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丰厚么!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他说:“老师呀!要那样的话,我们还不是怕乌鸦老鹰把老师吃了么?”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心眼呢?”一位思想深透而敏锐的哲人,一位仪态万方的散文大师,就这样以一种浪漫达观的态度和无所畏惧的心情,从容地走向了死亡,走向了在一般人看来那令人万般惶恐的无限的虚无,这就是庄子。据学术界考证,庄子大

29、约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岁。现在商丘民权县尚有庄子墓和其他一些庄子遗迹。庄子的生平一只白色的蝴蝶,自由而快乐地飞着它流连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徘徊于清澈湍急的小溪边,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明月清风,甘露醇浆。它从山谷飞起,向远方游去,飞过一望无际的平原,飞过连绵起伏的高山。它欣赏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品味着铁马秋风,杏花春雨。与落霞齐飞的孤骛是它的伙伴,与长天一色的秋水是它的乐园。它扶摇直上,忘记了人间的是非荣辱;遗世独立,摆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它不知飞到了何处,要去何方,只知道从从容容地飞翔,安安静静地生活蝴蝶就是庄子。庄子名周。庄周不知道到底是他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

30、他称之为“物化”,(庄子·齐物论。以下只注篇名)可诗人却说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在梦醒时分,他发现躺在床上的依然是那具僵直的身体、自己的身体、没有翅膀的身体。起床后,庄周开始了一天的生活。白天,要去他管理的漆园看看。漆园是个种植漆树的大园子,里面还有制作漆器的作坊。他熟悉这里的一切,包括作坊里的技术。作为一个漆园小吏,他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可也并不厌恶它,虽然这只是个级别很低、待遇很差的官职。因此,庄周很穷。他这样的人必然很穷。有一次,他穿着一身打着补丁的粗布衣裳,一双用麻绳拴在脚上的草鞋去见魏王。魏王很奇怪地问:“先生,您怎么这样狼狈?”庄周说:“我只是穷,并不是狼狈

31、。一个人的道德不行,才叫狼狈;而破衣草鞋,只是穷而已。我是生不逢时啊!”(山木)庄周可以不穷,贫穷是他主动选择的。他不想自命高洁,更不想混迹于那帮势利小人之中,依靠阿谀奉迎,为虎作伥,来换取荣华富贵。有一次,一位叫曹商的人,因为替宋王跑腿,刚去了一趟秦国,宋王便送给他一百辆车作犒赏。他得意洋洋地来找庄子,嘲笑道:“我曹商缺的,是您在陋巷危房之中,困窘不堪,面有菜色;我擅长的,是开悟君王,一下子就得到了一百辆车。您呢?”庄子看了看这位昔日的学友,今日的显贵,说:“秦王有病,招医生来治,能使毒疮溃散的奖一辆车,愿意为他舔痔疮的,奖五辆。治的方法越卑下,得到的车辆就越多。你就是舔痔疮的那位吗?怎么得

32、到这么多的车呢?赶紧出去,不要污染了我的房子!”(列御寇)曹商灰溜溜地走了。不久楚王的使者来了。这次却不是来嘲笑庄子,而是拿了重礼来聘他为楚相。这时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但不是像姜太公那样垂而不钓,专等君王来请他。听完了使者们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诱,庄子依然持竿凭钓,根本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多年,被盛在竹篮里,盖着麻巾,当作珍贵的物品安放在宗庙的大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想死而留骨,为人珍藏呢,还是愿意活着,自由自在地在混水中曳尾而游呢?”“当然愿意在水里活着了。”使者们说。“好,你们走吧!我宁愿在混水中生活一生,也不愿被名利尊荣所羁绊,损害生命。你们不要玷污我了,我以终

33、身不仕为快乐。”(秋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其实,庄周本是楚国贵族的后代,他父亲一辈为逃避楚国内乱,举家迁到宋国。要不然庄周怎么会有那么高的文化修养,他的作品中怎么会有那么浓郁的楚文化气息呢?自甘贫穷,逍遥一生,是庄子对生存方式的郑重选择。孔子说,不义既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庄子则说,富贵仁义者是戕害生命的东西,于我亦如浮云。有一次,他跟好友惠施开了一个玩笑,讲了一个故事。说是惠子在魏国为相的时候,庄子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魏国,是想取代您啊!惠子很恐惧,下令在城中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见到惠子,知道了这件事,对他说:“南方有种鸟,名叫鹓鶵,乃是一种凤凰,你听说过吗?鹓鶵啊,从南海

34、出发飞往北海,非梧桐不落,非洁白的竹实不吃。非清澈的甘泉不饮。有只猫头鹰得到一只腐烂的老鼠,视若宝物,见到鹓鶵飞过,唯恐腐鼠被抢走,便仰头吓唬鹓鶵.如今你想因为你的魏国那只腐鼠来吓唬我吗?真是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鹓鶵竟未休啊!”(秋水)庄子就这样过着隐居的生活。这种生活,使他避开都市人群的喧嚣、连绵不息的战火和世人对名利地位无休止的追逐。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庄子独坐户外,默默地体察人生,体悟生死,体认天道。在秋高气爽的日子,庄子奋笔著书,将自己的心得精心写成文章,阐发逍遥无为的主旨和自由纯洁的精神。普天下的人没有多少能理解庄子的行为,更不要说他的思想了。他们固执地拘泥于是是非非、一孔之见,师心自

35、用,自以为得,哪里知道天之高远,海之博大,大道之深邃而平易呢?哪里想象得出怒极而飞、直上九万里的鲲鹏呢?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朋友,但并不骄矜于万物,夸耀智慧。人间世界是充满罪恶的,但大干世界却天机盎然,丰富多彩,让人如何不留恋?庄子不参与人世的纷争,但并不逃避人世,而是在一定的距离外审视它。他也希望这个世界和平而美丽,但并不想以一种暴力来平息另一种暴力,以一种罪恶来消除另一种罪恶。庄子始终保持着一颗高贵而自然的内心与俗世相处。他的内心充实,犹如长江大河,源远流长,犹如瀚海无边,波澜壮阔。因此,他不向任何权贵低头,不向任何俗见让步。那不是伪装出来的深沉和高贵,而是自然的深

36、邃和崇高,纯粹而无瑕疵。因此,庄子一书,虽然是满纸荒唐之言、无边际之辞,但其中却抹去了那把辛酸的泪水,升华出一份永恒的追求。因此,庄子的哲学是参悟生死的哲学,是不谴是非、休乎天钧的哲学,是得意忘言、逍遥自由的哲学。它也许根本就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对生活的选择、对天道的感悟。庄子的精神,犹如一块宝石,虽身陷污泥,命运多舛。但总会光芒四射的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有志于勘破生死的年青人走到庄子的身边来。我们想,晚年的庄子,放弃了漆园小吏的工作,专以著书和诲徒为业。对于清心寡欲的庄子来说,只要弟子稍微有所侍奉就足够了;而对弟子们来说,他们选庄子为师,并不是为了追逐名利或升官发财,而是出自内

37、心的对老师的追随,对天道的追求。但这样的人毕竟不会多,不会有“多者数万乘,步行者数百人;少者数十乘,步行者数十人”(吕氏春秋·不屈)的显赫权势和壮观景象。庄子笑傲王侯,永记江湖,也不会去朝廷之地、显贵之家。他随着弟子们,游山玩水,品味自然,随机而发,诲人不倦。陶然忘机,悠游岁月,颐养天年。庄子隐居的生活,独行的生平,奇瑰俊逸的文章,使他不为很多的人知道。他的弟子一心求道,不事功名,也都默默无闻,无法为老师扬名于世,也没有为老师树碑立传。因而,文献不足考究,连司马迁也语焉不详。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我们认为较为合适的是。庄子生于公元前368年或稍后,卒于公元前268年或稍后,(参见钱穆:

38、先秦诸子系年通表)前后100年,也就是说,可以公元前300年为中线,来划分庄子的生平。我们的一个证据是,庄子对公孙龙子的了解较多,(天下)而后者的生卒年代已经基本确定在公元前325前250年,而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公元前284年之后。很有可能庄子关于公孙龙等名家思想的了解是通过与好友惠施的交谈获得的。因而庄子的思想形成恐怕在公元前300年之后。一般认为,庄子是宋国蒙人。我们前面说过,庄子很可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父辈避乱迁至宋国。但蒙在何处?今系何地?众说纷法,莫衷一是,地望既已淹没,典籍所载又不一,我们也就不作强辩了。据说最近在安徽涡阳地区发现了老子的诞生地。(文汇报,1995年8月12日)有趣的

39、是,涡阳附近有个蒙城,也有条濮水(据说就是庄子垂钓的地方)。庄子中屡称老子之言,老子之事(多系寓言),除了与思想继承有关外,莫非因为庄子与老子故地相距很近而受老子影响很大?这点推测恐怕不无道理。后来,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失去了相依为命的伴侣。他让内心的悲痛化为对生死的达观和对世俗礼制的蔑视,鼓盆而歌,歌曰:“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后来,惠施死了。庄子失去平生最好的朋友和最大的学术对手。庄子悲从中来,在写天下篇的时候,伤心往事,长想惠施,不知不觉为他写了五百余言,作为最好的纪念。(惠施的学说自此得以保存)再后来,庄子觉得自己真的要与造物者相游了,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

40、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庄子终于弃世而去。惠施介绍惠施(约前370-约前310),战国时哲学家,名家的代表人物。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与庄子为友。惠施曾在魏国为相达15年之久。据庄子·秋水记载:惠施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要去看他,有人便对惠施说:“庄子这次来是想夺你宰相之位。

41、”惠施听了很害怕,于是就在国内搜寻庄子,长达3昼夜。庄子闻讯后,主动去见惠施说:“你知道南方有一种叫凤凰的鸟吗?它从南海飞往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一只猫头鹰拾到了一只腐朽的死老鼠,便仰起头来大喝道,不准抢我的死老鼠。你以为我来魏国是来夺你的相位吗?”惠施听了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惠施为相时,曾帮魏惠王立过新法,法令公布后,百姓都说法令好。献给惠王,惠王也认为很好。拿给翟翦看,翟翦亦认为很好。惠王问:“可以实行吗?”翟翦说:“不可以。”惠王说:“既然好,为何不能实行呢?”翟翦说:“如今抬木头的,前边喊着号子,后边走的响应着,这号子对抬木头人来说是好的。虽然有郑国、卫国那样悦耳

42、的音乐可唱,然而却不如这号子更适合抬木头的人。所以治理国家也像抬木头一样,需要有适合的法令。”从此,不难看出,惠施所制定的法令,虽然很好,但脱离魏国的实际,所以,未能够在魏国实行。惠施主张联合齐楚,停止战争,并随同魏惠王见齐威王,使魏齐互尊为王。在当时的名辩思潮中,他和公孙龙分别代表名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一个倾向于合万物之异,即“合同异”;一个倾向于离万物之同,即“离坚白”。惠施的“合同异”命题,有“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谓之大同异”;“天与地卑,山与泽平”,“物方生方死”,“南方无穷而有穷”等。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归根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思想。他

43、在“遍为万物说”的论证中,大量揭露事物的矛盾统一,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由于过分夸大了事物相对的同一性的一面,而忽视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本质差别,结果导致相对主义的诡辩。 惠施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在当时思想界却是一位博学善辩的大学者。庄子曾将他与儒家、墨家、杨朱、公孙龙并提,可见他在当时思想界影响之大。庄子在天下篇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可见著作之多。但其著作已散失,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惠子一篇,亦佚。其言行片断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庄子与惠施文/重构庄子与惠子:智者的论辩,与科学精神在中国的流失在科学精神上,庄子不如惠子。在公元前三、四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有

44、两位著名的学术论坛高手,一个是当过漆园小吏的庄周,一个是在梁惠王时任相的惠施。庄子与惠子在知识、学问和智慧问题上长期进行过高水平的辩论;庄子的思维既敏捷又飘逸,惠子的思想既深邃又超凡。可惜天有不公,庄子的著作存世有洋洋洒洒的庄子一书,而惠子写在竹简上足足装满五车的著作却荡然无存。事实上,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惠子的学术观点,几乎都是从庄子的记述中获得的,它们被收入庄子一书中,特别是第33章的天下·惠施篇。在天下·惠施篇中,庄周首先承认惠施学问渊博,著作有五车之多;接着又给了一个基本否定的结论,即惠施的观点杂乱无章、词不达意。然后举出惠施的若干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1“至大无外,谓之

45、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即最大的物质是它的外面没有其他的物质,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宇宙;最小的物质是它的内部没有其他的物质,相当于古希腊人说的原子,或今天所说的基本粒子。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一般解释“无厚”为几何学上的平面概念。不过,笔者怀疑“不可积也,其大千里”乃“可积也,其厚千里”之误,意思是没有厚度的东西可以累积成千里之厚,显然这属于微积分的概念。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即物体之间不存在绝对高度,只存在相对高度。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即太阳到达中天的时候,也是它开始倾斜的时候;物体形成(生)的时刻,也就是它开始解体(死)的时刻。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

46、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这个命题涉及到如何确定物体之间的同与异问题。6“南方无穷而有穷”。这个命题涉及到方位如何确定的问题,即“南”的方位到达一定的位置(南极点)之后,继续向前就不再是南方了。7“今日适越而昔来”。这个命题涉及到日期如何确定的问题,有点类似地球上的日期变更线。8“连环可解也”。这个命题涉及到多维空间问题,对于三维空间的连环体,在多维空间里则存在着缺环。9“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所谓燕北越南,即地球的北极和南极,它们所指的方向就是天的中央(地球自转所形成的中央方位)。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人类应当不分贵贱地善待自然万物,因为它们实际上都是一种相通的物质。尽

47、管在庄子看来,惠子的这些命题和观点都是不能成立的;但是,惠施的观点却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于是庄子又接着写道:“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意思是说惠施自以为是,并把他的观点传遍天下爱好辩论的人,这些辩者也拿出各自的观点与惠施争论,还乐在其中(百家争鸣就是乐)。那么,天下的辩者都有哪些学术观点呢?庄子举例如下:“卵有毛。鸡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蛤蟆)有尾。火不热。山出(有)口。轮不碾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柄。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捶,日

48、取其半,万世不竭。”上述命题,除了诡辩内容之外,还涉及到符号与符号所指称的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哲学问题、生物遗传变异问题(例如“马有卵”,应当指马也有类似鸟卵的遗传结构)等等。对此,庄子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给予了如下的评论或嘲讽:“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总之,辩论双方乐此不疲,辩者那些蒙人的奇谈怪论,都辩不倒惠施(事实上,深邃命题意见惠子的观点,完全可与古希腊哲学家比美)。令庄子有些嫉妒的是,惠施自以为是天下口才第一:“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意思是

49、有我惠施在,天下辩者不敢称雄。有一次,南方的大学者黄缭向惠施提问:“天为什么不坠?地为什么不陷?风雨雷霆是怎样产生的?”对这些高深的问题,惠施竟然“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连谦虚一下都没有,就滔滔不绝地解释起来。遗憾的是,庄子没有记录惠施对黄缭提出的问题是如何解答的,而是一股脑地批评惠施:“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意思是惠施不厌其烦地说着他那一套理论,越说越不可思议,为了追求名声,结果与大多数人的距离更远了。最后,庄子总结道:“弱于德,强于物,其涂澳矣!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

50、,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大意是,惠施舍本逐末,走入歧途。从天地的大道来看,惠施的知识与蚊虻一样微不足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呢?算是一家之言尚说得过去,如果尊崇惠施的学说,那么大道就会衰微。惠施自己也没有得到理论上的安宁,他疲于解释万物,却只落了个善辩的名声。可惜啊!惠施这样有才华的人,什么也没有得到,却迷途不知返,自己追逐自己的声音,自己追逐自己的影子,不可能有结果呀。想起我的老朋友的一生,真让我悲痛啊!庄子可以在惠子之后评论惠子,我们也可以在庄子之后再评论庄子对惠子的评论。笔者

51、以为,庄子与惠子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两种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庄子倾向从整体的角度观察自然,其理论即“道”,这个“道”是不能或无须经由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的,它本质上是一种大脑思维对自然规律的感悟。对比之下,惠施倾向于对自然事物进行比较严密的逻辑思考和推理,他提出一个个新的概念和命题,试图对自然规律给予一种符合逻辑的解释或描述,因此他的学说属于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范畴。从这个角度来说,惠施著作的失传,乃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大损失;甚至可以说,自然科学及其科学理念之所以在中国没有能够发展和发达起来,与惠施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哲学家的著作失传密不可分(科学就是根据自然的形态去认识自然的性质,科学技术就是利用自然的

52、性质去改变自然的形态)。遥想当年,庄子与惠子漫步在濠河的拦河坝上(今日安徽凤阳县北),庄子看着濠河里的苍条鱼感慨道:“鱼儿多快乐啊。”惠子立刻指出:“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乐与不乐呢?”庄子反问道:“按照你的逻辑,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乐不乐呢!”惠子反驳道:“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的感受;你不是鱼,当然也就不知道鱼的感受了,还有什么可辩说的吗?”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争论到这里,庄子偷换了一个概念,他把信息如何在人与鱼之间传递的问题,转变成了人在什么地方得到鱼的信息的问题。惜乎,悲夫!一个符号信息传输学的重大科学命题,就这样化解掉了。

53、庄子散文的论辩风格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奇诡的论辩风格。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

54、逻辑方法,层层推论。但若仔细考察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如马蹄、骈拇、胠箧等篇,都以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事实上并无必然的联系。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55、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因苦哉?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这样的辩论,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正因为这样,庄子哲学充满了诗意。庄子散文中的想象和虚构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

56、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外物)宏伟壮观,惊心动魄,写尽大之玄妙。杯水芥舟,朝菌蟪蛄(逍遥游),蜗角

57、蛮触(则阳), 曲尽小之情状。而骷髅论道(至乐),罔两问影(齐物论),庄周梦蝶 (养生主),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界限,想象奇特恣纵,伟大丰富,“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老庄”) 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艺概·文概),是庄子的主要特征。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 答中央之帝浑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想 象多么奇特大胆。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地说明了“有为”之害。“颐隐于脐,肩高 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脾为胁”的畸形形象(人间世),怪诞而不 可思议,所要表达的是

58、忘形免害、无用即大用的思想。庄子中奇幻的想象, 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蜗角之中,触氏、蛮氏相与争地,伏尸数万,旬有五日而后返(则阳), 想象夸张之奇,令人难以置信。而这正是战国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 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曹商使秦,得车百乘,得意忘形,刻画了不择手段,谋取利禄,追求荣华富贵的小人嘴脸。舐痔 破痈,正是对这种小人最为辛辣尖刻的讽刺(列御寇)。而像“儒以诗礼发冢”(外物),对儒家诗礼的揶揄,也与圣知之法为大盗守的批判相一致 (胠箧)。“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艺概·文概) 庄子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 曲折的流露。庄子作者尽管主张忘情寡欲,心斋坐忘,但也有强烈的个性与 感情。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人间世);匠石运斤成风,流露了诤友惠子去世后,高山流水,无人再赏的孤独和寂寞(徐无鬼)。庄子散文的形象分析庄子散文所包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不是以直接的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而是以其独特的形象加以含蓄而明确的寓示表达出来的。以庄子内篇为例,通览各篇,我们不难看出,庄子散文几乎是包罗万象。上下古今,谈锋所至,无不令人叫绝。思想的野马,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自由驰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