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鄂教版语文八下《故乡》学案_第1页
2018-2019年鄂教版语文八下《故乡》学案_第2页
2018-2019年鄂教版语文八下《故乡》学案_第3页
2018-2019年鄂教版语文八下《故乡》学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故乡【学习目标】1 能说出小说的特点,并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口述故事情节。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举例分析说明对比在文中的作用。3、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出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学习重难点】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2、能说出“我”感情变化的脉络,朗读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 加深对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学习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

2、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4、环境: A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 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二、预习检查。1、鲁迅及作品简介: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鲁迅”是他 1918 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

3、思想的影响。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 年到 1926 年间,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 年 12 月发表阿Q 正传。2、了解小说创作背景:辛亥革命后, 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

4、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年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年月初, 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瓦楞()胯()下秕()谷髀()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潺潺()五行()阴晦()萧索

5、()愕然 ()w ng()然b()夷ch ()笑zìsu () ()4、初读课文,思考: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全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 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 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 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 ”到全文结尾。这一部

6、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三个人物: 闰土、杨二嫂、 我。主要人物是闰土, 衬托人物是杨二嫂, “我” 是线索人物。2、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不是,文章是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 经过了艺术性的加工、 创造,所以主人公 “我”不能等同于作者。3、“故乡”这一题目怎眼理解?“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 值得怀

7、念的。但是在“我” 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合作交流(第一部分)1、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结构上有何作用?既写出“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又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埋下了伏笔。1、 第二自然段一共两句话,是一个完整的语段。请用几个短语概括出这段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它的作用。衬托“我”的悲凉的心情,为全文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2、 教师提问:第三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学生分析、明确:这个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

8、疑问语气这种结构。 “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故乡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故乡的对比作了铺垫和暗示。在文章结构上,它承上启下,转换自然。4、第四段开头写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该写故乡“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故乡的“美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这要联系全文来看。后面写记忆中的故乡,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故乡, “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乡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 没有也

9、不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故乡的全貌进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 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闰土身上, 因而他“时时记起的”只能是闰土与他所到之处。 同时在这二十余年里, 中国始终处在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 故乡不会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美好记忆。 但是,故乡如此的荒凉又与少年时代的记忆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我”刚刚回到故乡,在未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释了枣“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这样在结构上自然地转入下文,点出此次回故乡的目的。5、精彩句子赏析。( 1)“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10、“横着”是不整齐、 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 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 “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 “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 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这里,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判断句来理解, 而是要联系上文。 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故乡。 这种

11、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探究质疑 分析人物形象(闰土)1、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对比的写法。2、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变化少年闰土中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紫色的圆"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外貌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淳朴天真、 可亲可爱;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12、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雪地捕鸟,月夜刺碴, "心里有无穷无尽说话前的神态是 " 欢喜 -凄凉 - 恭敬 ";他说了动作的希奇的事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语态4 个省略号( 5 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只是不怕我 "

13、; ," 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恭敬地叫 " 老爷 ",要水生 "给老爷磕头 ",认为对 “我 ”的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少年时的 " 哥弟称呼 "是 " 不懂事 ",不成 "规矩态度"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拣了 " 一副香炉和烛台 "。 将希望寄托于对生活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神灵。的态度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性格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

14、特点苦的农民形象3、文中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态时,先后用了多处省略号,分别有什么作用?4 个省略号( 5 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9 个省略号( 5 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4 、听到闰土由“迅哥儿”改称“老爷”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厚障壁”在这里指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迅哥儿”改称“老爷”-吃惊、失望的心情;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借喻) 。说明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5、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鲜明的

15、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根本原因是: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探究质疑 分析人物形象(杨二嫂)1.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应怎样认识?(年青、中年)肖像“凸颧骨” ,“薄嘴唇” ,“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行动“ 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顺手牵羊,明索暗偷)杨二嫂是一个具有(自私、放荡、尖刻、损人利己)性格的人物。2、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作用: 在小说中,杨二嫂是做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 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3、“我”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如何?同情杨二嫂和闰土的疾苦,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批判闰土的愚昧和麻木。4、闰土、杨二嫂、 “我”三人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代表?作品塑造这些人物有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