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第i卷第1至6页,第ii卷第7至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42分)一、(1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人生于世,无法干很多事,故切忌( ),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比如作画,你必须坚持对大自然做长期静心的观察,才能让你的作品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晨露欲滴;兰蕙飘香,清芬可挹。一部红楼梦,为什么能穿越历史的云河,传唱不衰?其中奥秘,全在于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感动自己,震撼世人。创作的过程

2、,有( )的痛苦,也有追求完美的幸福。一部诗经由远古的一滴繁露,淌成万世滥觞;一部论语被煲为心灵鸡汤,温暖一代又一代人;一部庄子蕴含丰富想象,充盈人的精神世界;还有那唐诗宋词,繁花满树,蓊郁了一个王朝的后花园。“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文人家,怀着对文字的敬畏,怀着崇高的文学使命感,怀着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从烧画三千到毁诗八百,这都可见文人在文学创作上的( )。惟其如此,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1. 依次填入

3、文中括号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心浮气躁 退变 求全责备b. 人浮于事 蜕变 求全责备c. 心浮气躁 蜕变 精益求精d. 人浮于事 退变 精益求精2. 在选文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就有了丰盈的人生,也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b. 他们才有了丰盈的人生,才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c. 他们才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才有了丰盈的人生。d. 他们就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也有了丰盈的人生。3. 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合称为中国“四大名著”。b. 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包括

4、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c. 论语是孔子所著,语录体,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d.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晚唐代表作家李商隐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阿房宫赋 是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4.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1967年,中国政府启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b. 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c. 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d. 我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灯火光,接着又听到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答案】1. c

5、 2. b 3. c 4.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第一空,人浮于事:强调事少人多。心浮气躁:强调浮躁不踏实。结合语境中的“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切磋,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分析,此处说的是人作每一件事不要浮躁,要踏踏实实做事情,故选用“心浮气躁”。第二空,退变:档案记录材料因理化或生物作用而逐步老化变质直至损毁的过程。蜕变:(人或物)发生质变。语境是说创作会给创作者一种质变的痛苦,故选用“蜕变”。第三空,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求全责备:苛求别人,要求完美无缺。结合语境说的“怀着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

6、茎须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从烧画三千到毁诗八百”分析,此处说的是文人对待文学创作是好了还要更好,故选用“精益求精”。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性的能力。结合“红楼梦为何传唱不衰”和“从烧画三千到毁诗八百,这都可见文人在文学创作上的精益求精”分析,文人在文学创作上精益求精的过程既是丰盈了人生的过程,也是最后形成经典的过程。所以,应该是先“有了丰盈的人生”,后“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这样就排除c项和d项。比较分析a、b两个选项可知,a项中的“就”表示促使一个事件发生的条件很多,而事件主体实际选择的条件只是其中的一个,b项中的“才”表示促使一个事件发生的条件还不够,必须还有

7、另外的条件。“丰盈的人生”和“传唱不衰的经典”就是文人在文学创作上要精益求精的另外的条件,所以应排除a项。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论语是孔子所著”错,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中的引号表示引用。a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特殊含义。b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强调。故选b。【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

8、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二、(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

9、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句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

10、在“木”这一字。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

11、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木叶”所以是

12、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节选说“木叶”有删改)5. 下列对“木”这一意象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木”较“树”有时更显得单纯,“木”仿佛本

13、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b.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c. 古代诗人们在各种场合都会用“木”字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d. 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6.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入,把古诗中的“木叶”作为论述对象,进而围绕它展开全文。b. 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c. 文章从现象谈到本质,从具体谈到抽象,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易于被广大读者接受。d. 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一系列具体方法。7.

1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木叶”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b. “树”和“木”暗示的颜色性不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景中,窸窣飘零的是透些微黄的叶子。c. 因为“木叶”是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所以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d. “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更接近于“木”,“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中的“叶”有缠绵的一面。8. 下列对文中画线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诗句中“皎皎”状月以云相托,“灼灼”状花以叶相衬,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b. “九月寒砧催木

15、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诗句用“寒砧”“木叶”烘托出一种清冷的环境氛围,借景抒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愁情。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中干枯的落叶在秋风中被不断吹落,再辅以“萧萧”之声以及“无边”的阔大意境,渲染悲的氛围。d.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诗句中“扫”字显得极有力,使人想到寒风阵阵,满树饱满的叶子随风摇曳的景象,渲染出秋天肃杀的氛围。【答案】5. c 6. d 7. c 8. d【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项,“在各种场合都会用”错误,根据原文“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可知古代诗人们不是在各种场合都会用“木”字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故

16、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d项,“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表述错误。文章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c项,强加因果,根据原文“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可知“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与“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是并列复句,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满树饱满的叶子随风摇曳”表述错误。“木”指微黄干燥,含有落叶的因素,所以是“微黄干燥的叶子随风飘落”。故选d三、(18分)阅读下

17、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一)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8、”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二)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9. 下

19、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则曰 居:平日b. 夫子哂之 哂:微笑c.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遇见d. 每至于族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吾一日长乎尔 秦以攻取之外b. 子路率尔而对曰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c. 始臣之解牛之时 邻之厚,君之薄也d.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11.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莫春者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 而陛下说之d. 辇来于秦12. 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如会同,端章甫a. 晋军函陵b. 西取由余于戎

20、c. 燕赵之收藏d.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13. 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吾知也a. 若属皆且为所虏b. 视为止,行为迟c. 何厌之有d. 虽董之以言行14.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孔子并未直接向弟子发问,而是先从自己谈起,并自然过渡到弟子的治国志向上来。b. 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旁若无人,脱口而出,反映子路不甚谦逊的态度和直接坦率的性格。c. 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d. 庖丁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也还是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妥善保藏。15. 用斜线()为文言文(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三处。良 庖 岁

21、 更 刀 割 也 族 庖 月 更 刀 折 也。1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答案】9. c 10. c 11. d 12. a 13. c 14. c 15. 良 庖 岁 更 刀/ 割 也 /族 庖 月 更 刀/ 折 也。 16. (1)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2)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3)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解析】【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22、含义的能力。c项,“遇”,结合“神”“目视”分析,“遇见”错误。应该译为接触。句意: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故选c。【10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介词,因为;介词,用。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介词,从;介词,比。故选c。【1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莫暮,晚。b项,颁斑,斑白。c项,说悦,喜欢,高兴d项,无通假字。故选d。【1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以分析词类活用的形式考查。例句,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a项,名词作动词,驻军。b项,名词作

23、状语,向西。c项,动词作名词,收藏的珍宝。d项,形容词意动,以为乐。故选a。【1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正常语序应该为“不知吾也”,宾语前置句。a项,“为”表被动,被动句。b项,视为(之)止,行为(之)迟”,省略句。c项,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宾语前置句。d项,结合“以言行”分析,为状语后置句。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错误。结合“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分析,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24、良庖”“族庖”分别作为后面句子的主语,且语句对称,“族庖”前面需要断开;“更刀”“割”的主语都是“良庖”,“割”前面需要断开;根据句式特点,“折”前面也需要断开。句意: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1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1)“千乘”,形容兵车很多;“摄”,夹;“乎”,介词,在。(2)“俟”,等待;“君子”,先秦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人格高尚的人。(3)“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批”,击;“郤”,空隙;“导”,顺着;“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点

25、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一)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

26、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

27、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二)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

28、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

29、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第卷(共108分)四、(18分)17. 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1)曰:“_,_,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六国破灭,_,_,_。(苏洵六国论)(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_。(苏洵六国论)(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杜牧阿房宫赋)【答案】(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2)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3)不赂者以赂者丧(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

30、哀后人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默写时的关键词有:不利、弊、赂、鉴。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绝版的周庄王剑冰(1)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澈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2)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

31、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像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3)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 (4)参加“富贵茶庄”奠基仪式。颇负盛名的富贵企业与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

32、。而周庄的代表人物沈万三也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富贵茶庄讲话的,是一位长发飘逸女郎,周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蒙蒙春雨中格外亮丽。回头望去,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 (5)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游,三毛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得什么风都有。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祖国。三毛心里其实很孤独。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三毛离去时最后亲了亲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黄手帕。(6)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

33、时代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 (7)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变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浓。 (8)忽就闻到了一股股沁心润肺的芳香。幽幽长长地经过斜风细雨的过滤,纯净而湿润。这是油菜花。早上来时,一片一片的黄花浓浓地包裹了古老的周庄。远远望去,色彩的反差那般强烈。现在这种香气正氤氲着周庄的梦境,那梦必也是有颜色的。 (9)坐在桥上,我就这么定定地

34、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金姑娘?周庄的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选自喧嚣中的足迹,有删改)18.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中“仍是明代的晨阳吧”,“仍是”指周庄仍保留了古建筑群的原貌,“明代的晨阳”暗示周庄保留了自明代以来的建筑风格。b. 作者反复强调“我来晚了”,既有相见恨晚之意,表达自己对周庄的仰慕之情;也为自己没有早来周庄看到她最原始纯静之美,现在她的美已经彻底改变而惋惜。c. 本文用“你”称呼周

35、庄,运用拟人手法,使周庄具有了人的灵性,作者像在与周庄对话,便于直接抒发对周庄的热爱。d. “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是说明周庄连一株移植的花都很刺目,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关于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的疑虑。e. “慢慢沉入进去”是说在安静的夜晚,面对周庄的自然、人文景观,“我”想到周庄的人文历史,超越时间的阻隔,融入到了历史的氛围中。19.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20. 请写出周庄的特点。21. 作者为什么有“周庄的操守能否持久”的担忧?22. 请探究文章标题的多重含义。【答案】18. bd 19. 运用了拟人,“睡”“养成习惯”赋予周庄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周

36、庄的夜晚总是很早就会安静下来的特点;运用排比,句式整齐,突出了周庄夜晚的平和与安宁。(其它言之成理即可) 20. 自然朴实纯秀古典民族味浓。 21. 扑向周庄的游人太多,破坏了周庄的清净与寂寞,作者担心周庄周围的舞厅酒楼破坏了周庄的宁静、纯美的韵致。 22. 周庄蕴含着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不可再生的;周庄是保持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周庄的古朴雅致是得天独厚,浑然一体的,它是无法复制的;如步苏州的后尘,那今日看到的周庄就真成了“绝版”古镇了,警示现代人在开发和利用周庄旅游资源的同时,要保护好周庄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意思对即可)【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及主旨的理解能力。b项,理解错误

37、,从文中“你依然很美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害羞”可见周庄之美并未有多大改变,作者也没有为此惋惜,只是表达出一种担忧。d项,曲解文意,作者说“守夜的樱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其意并不能说明周庄连一株移植的花都很刺目,周庄依然是周庄,民族味很浓。故选b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句话描写的是夜里周庄的情态,远离喧嚣,没有电视和犬吠的声音,如同一个温婉的女子,安静地睡去,她的静谧和安和,自明清时代以来就是这样的。句中“睡”“养成习惯”,是用拟人的手法将周庄人格化,赋予周庄人的动作和情态,使周庄显得更加生动、鲜活、亲切,极言周庄的安静;三个

38、“没有”,构成排比句,以反复渲染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周庄夜里的娴静和安和之态。【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可以从文章找到如下一些信息,文章第一段,“你是自然朴实动人的”;第二段,“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第三段,“周庄这位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第六段,“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第七段,“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浓”。通过对上述原文的提炼和概括,然后分条答述即可。【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评价能力。根据文章第二、三段的叙述,“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

39、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作者的担忧并不在于周庄本身有什么变化,而在于外界的侵袭和她周边环境的变化,可能会破坏周庄的宁静和安和。【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意蕴的评价及探究能力。文章的标题“绝版的周庄”,其用意在于强调“绝版”二字。文章说, “周庄是自然朴实动人的”“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浓”“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

40、吗?” “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作者所说的“绝版”一语三关,既有作者对周庄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赞美,也有对周庄可能会步苏州后尘的忧虑,还有对周庄永远保持原始姿貌的希冀。【点睛】散文的解读必须建立在对文本主旨情感、作者的价值判断的把握的基础之上,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还要综合分析其中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六(9分)23. 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往往是情节运行的动力,请你从小说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任选一篇,概述其中的两个“突发事件”,每点不超过15个字。【答案】(1)祥林嫂的丈夫意外死于伤寒 (2)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叼

41、走(意思对即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名著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小说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任选一篇,概述其中的两个“突发事件”,每点不超过15个字。首先要理解“突发事件”的概念,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然后回顾这两篇小说的内容,找到突发事件,比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丈夫死去,祥林嫂的儿子给狼叼走,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草厅被风雪压倒。找到突发事件之后,按照事件概括的模式进行概括,即何人做何事。最后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24. 以下材料是某学习小组搜集的红楼梦第三回中有关贾宝玉的描

42、写,请指出作者使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手法,并就某一手法进行简要分析。(一)林黛玉初入贾府,拜见王夫人时王夫人因说:“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二)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答案】欲扬先抑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肖像

43、描写)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直接具体地描写了黛玉眼中宝玉的长相打扮,“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故使用了正面描写。【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林黛玉初入贾府,拜见王夫人时,王夫人将贾宝玉描述成“孽根祸胎”“混世魔王”,黛玉也听母亲说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这些对贾宝玉进行了贬抑。但是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对宝玉的外貌极具赞扬,可见用了欲扬先抑的描写手法。林黛玉还未建国贾宝玉时,对他的印象都是从王夫人还有她母亲处得知,故对贾宝玉采用了侧面描写。林黛玉初见

44、贾宝玉时,直接描写了贾宝玉的长相打扮,“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即采用了正面描写或者肖像描写。七、(60分)25.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世间万物都有底线,越过了底线就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6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一定越过了很多物种生存的底线,其后果是大量生物的灭绝。稍多一点的二氧化碳气体能较好地保护大气层,可是越过了底线就产生了温室效应。人的心中也有无形的底线,时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 请

45、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除诗歌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7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守住心灵的底线江河之水汹涌澎湃,滚滚向前,因为江河要奔赴自己心中的目标大海。但是,它再怎么汹涌,也难以超出两边的河岸。对它来说,河岸就是它流动的底线。自然万物如此,人亦如此。每个人都要在心中为自己划上一条底线,当我们向着目标奋进时,这条底线就将时刻约束着我们。商人的底线是要讲究诚信。作为商人,总是唯利是图。利润,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目标。于是,众多商人信奉着“无商不奸”的至理名言,抛弃了做人最起码的准则诚信。由此,类似于“假奶粉”的事件层

46、出不穷,但他们的下场呢?商人超过了诚信这一底线,得到的只能是事业的失败,甚至坠入罪恶的深渊。为官者的底线是要对百姓负责。作为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他们的责任是要为百姓谋福利。可惜的是,像蔡朝东先生那样值得百姓十里相送的好官并不多见,倒是一大群“蛀虫”屡屡现身。也许,他们曾怀着一腔热血,一颗赤诚之心,信誓旦旦地许诺要为百姓、为民族奋斗终生。但是,在“糖衣炮弹”面前,他们未能守住心中的底线,以自己的私利作为最高目标,向国家和人民伸出了他们罪恶的双手。为官者若越过了为人民负责这一底线后,只能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普通百姓的底线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家境贫穷的女孩凭自己的努力在高考中获得状元。在她急需一笔学费时,一家保健品厂找上门,许诺只要她声称自己坚持服用该厂产品,就可获得一笔报酬。而这个女孩却当场拒绝。或许少了这笔钱,她很难实现自己多年的目标进入大学深造。但她守住了心中的底线,她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普通百姓超越心中这一底线,得到的或许是一辈子的内心安宁。每个人都应守住心中的底线,否则必将遭受惩罚。就好像黄河之水动不动就泛滥即使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旦超越了自己的底线,也只能带给人民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