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川省新津中学高2019级高一下期4月月考语 文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道德修养方面,陶渊明提出“抱朴含真”作为奉行的原则。“朴”,本是老子的观念,他曾说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复归于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等。老子所说的“朴”有时指道,即宇宙万物的总根源、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有时又指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淳朴、素朴的人性。陶渊明所说的“抱朴含真”用的是后一种意义上的“朴”的概念。关于“真”,陶渊明在诗歌连雨独饮中说:“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百情远,是忘了

2、世情,但还没有忘天。再进一步,连天也忘却了。但天并未离去,这体现为“真”,即天真。什么是真呢?庄子中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真”与世俗相对立,指的就是人类自然的本性。“抱朴含真”的意思就是,保持这种本性,使它免受礼教的约束或名利的牵绊。在陶渊明看来,一个人只要善于养真,保持真想,就能独立于污浊的社会之外了。“抱朴含真”又体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他认为,上古生民是最真朴、最淳厚的,“悠悠上古,阙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名教【注】兴起之后,人们才渐渐失去真性

3、:“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他的理想是摆脱礼教加在人身上的种种巧饰、虚伪和对名利的欲望,恢复类似上古时代人类的自然本性。如果人人都能如此,那么社会的污浊丑恶就可以随之消除;一个淳朴的“傲然自足”的社会就可以建立起来。他的桃花源诗并记生动具体地描绘了这个“抱朴含真”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这里,“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草木识节和,木衰知风厉”,没有人为的智巧,人人从事着劳动。这自给自足、自然自得的桃花源,便是陶渊明社会理想的体现。陶渊明敏锐地感受到社会的腐败、黑暗和虚伪,他厌恶这个社会,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仅仅这一点已经显示了他的伟大。但陶渊明对社会的不满,主要是不满意社会道德的堕落。他努力

4、探索社会黑暗的根源,寻求一个光明纯洁的社会,但他找错了门径,找到了人性和道德的范畴里。似乎“智巧萌”“大伪兴”便是社会腐败的根源,只要用“自然”之义去净化人类的道德,就可以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他像一切看不到未来的人一样,只能从往古的传说中寻求理想,他所找到的理想不过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神界”,幽闭在桃花源之中,永远得不到实现的机会。陶渊明用自然为标准去衡量现实,发现了现实的丑恶和虚伪,主张返回自然的人性,返回原始社会的自然与淳朴。他以自然为旗帜,和虚伪的名教、黑暗的政治以及竞逐名利的世俗社会相对抗。这些都是可贵的。然而陶渊明并没有完全摆脱名教的束缚,立善成名对他还有诱惑,崇尚自然和顺从名教两种思

5、想在他心中交战,使他不能安宁。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注】名教: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泛指旧时为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对人们思想行为设置的一整套规范。1. 下列关于“抱朴含真”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抱朴含真”是陶渊明提出的为世人所奉行的道德修养方面的原则。b. “抱朴含真”中的“朴”指的是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淳朴、素朴的人性。c. “抱朴含真”能使人们独立于污浊的社会之外,免受礼教的约束或名利的萦绕。d. “抱朴含真”的处世原则体现了陶渊明自给自足、自然自得的社会理想。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在继承老子的“朴”的思想和庄子“真”

6、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抱朴含真”的原则,并努力付诸实践。b. 陶渊明认为,如果人人能恢复最真朴、最淳厚的自然本性,那么就能建立一个“傲然自足”的理想社会。c. 陶渊明对社会的不满,主要是不满社会道德的堕落,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受人敬仰的人。d. 陶渊明尽管崇尚自然,但他并没有完全摆脱名教的束缚,崇尚自然和顺从名教两种思想常常使他不能安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厌恶腐败、黑暗和虚伪的当时社会,并努力探索社会黑暗的根源,但令人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找到社会黑暗的真正根源。b. “抱朴含真”的处世原则对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有重大影响,其辞官归隐、躬耕山林的诗歌就

7、是具体体现之一。c. 陶渊明“抱朴含真”的思想虽然只是对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消极逃避,但也有反抗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d. 鲁迅曾说:“陶渊明并不是浑身静穆,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浑身静穆”应指顺从名教,“金刚怒目”应指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答案】1. a 2. d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这种题需要到原文中找到和概念相关的内容,然后逐一比对选项和原文内容。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a项,“为世人所奉行”范围扩大。原文说“在道德修养方面,陶渊明提出抱朴含真作为奉行的原则”。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

8、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d项,“崇尚自然和顺从名教两种思想常常使他不能安宁”偷换概念,原文是“崇尚自然和顺从名教两种思想在他心中交战,使他不能安宁”,让他不得安宁的主语是“交战”,而非这两种思想。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d项,“浑身静穆”应指顺从名教,理解错误。从文章内容分析,“浑身静穆”应该指的是他崇尚自然,“抱朴含真”的方面。“顺从名教”不可能“浑身静穆”。他也一

9、直和名教作斗争。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众多,良渚古城遗址主要符合以下两条标准:一是良渚古城遗址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为农业经济支撑基础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作出的杰出贡献。二是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

10、,在空间形态上展现出一种向心式三重结构,这种早期国家都城的规划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等级“秩序”建设、凸显权力中心象征的典型手法;而作为城市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外围水利工程,在选址、规模、设计与建造技术方面展现出世界同期罕见的科技水平,展现了五千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摘编自良渚申遗亲历者手记:伟哉良渚写在良渚成为世界遗产之际,澎湃新闻2019年7月6日)材料二:我国以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都属于中国历史“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3500年来有文字记载时期的考古发现,而良渚遗址约距今5

11、000年前后,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这是中国人的常识。然而,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因为河南安阳殷墟才发现了作为物质文明标识的金属和文字,即青铜器以及铭刻在上面的文字甲骨文。因此,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早已被列入了世界遗产。而今,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良渚83年考古之路,63年保护之路,25年申遗之路,而今实至名归,成为了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遗产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澎湃新闻)材料三:问:下一步,我们将对良渚古城

12、遗址开展哪些后续保护管理工作?答: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管理任重道远,不能有丝毫懈怠。首先,认真落实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议,妥善解决遗址内的过境交通问题,有效应对未来游客数量增长带给遗产完整性的潜在威胁,调整完善遗产保护区划,提升外围水利工程遗址保护等级,制定风险管理和灾害预防规划文件,继续推进考古与保护相融合。其次,继续深化良渚古城遗址考古研究工作。科学制订考古工作计划,拓展考古发掘范围,推动跨学科合作,不断深化考古研究,朝着全面深入揭示良渚古城遗址文化内涵的目标不断迈进。此外,努力提升良渚古城遗址的展示阐释水平,在做好遗址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进行更

13、加专业、生动、深入的呈现。统筹好专业化和大众化两个维度,推进考古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树立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样板,通过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文创产业、民宿经济等,积极助推遗址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遗址保护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和理解,使周边群众更加自觉、坚定地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摘编自申遗成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华社北京2019年7月6日)4. 下列不属于良渚古城遗址符合世界遗产“评定标准”内容的一项是a. 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b. 有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科技水平高。c. 分等级墓地

14、,揭示出早期国家社会分化的特点。d. 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展现中华文明杰出贡献。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世界遗产的评定一要依据出土物等物质文明标识,二要评估其文化及文明价值。b. 我国55处世界遗产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基本都属于“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c. 25年申遗之路,使良渚古城遗址实至名归,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d. 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还要兼顾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6.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所带来的更大责任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d 5. a 6. 保护管理古城遗址。遵循国际遗产保护公约,制定长期规划。深化考古研

15、究。拓展发掘范围,推动跨学科合作,全面进行考古。提升展示阐释水平。兼顾专业化和大众化,推进考古学术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使群众自觉参与遗产保护。【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本题中,题干问的是“下列不属于良渚古城遗址符合世界遗产“评定标准”内容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首先理解世界遗产“评定标准”d项,相关信息见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遗产的评定标准众多,良渚古城遗址主要符合以下两条标准:一是良渚古城遗址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

16、等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为农业经济支撑基础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作出的杰出贡献”可知,“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展现中华文明杰出贡献”这是指良渚遗址的社会影响,不是评定标准。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以偏概全。原文表述是“

17、良渚古城遗址主要符合以下两条标准”,除了主要标准,还有其他标准,因此选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原文。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所带来的更大责任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本题答案主要集中在材料三。根据“首先,认真落实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议,妥善解决遗址内的过境交通问题,有效应对未来游客数量增长带给遗产完整性的潜在威胁,调整完善遗产保护区划,提升外围水利工程遗址

18、保护等级,制定风险管理和灾害预防规划文件,继续推进考古与保护相融合” 等处分析概括,关于良渚遗址,首先要遵循国际遗产保护公约,做好遗产保护规划。根据“其次,继续深化良渚古城遗址考古研究工作。科学制订考古工作计划,拓展考古发掘范围,推动跨学科合作,不断深化考古研究,朝着全面深入揭示良渚古城遗址文化内涵的目标不断迈进” 等处分析概括,关于良渚遗址,其次要深化考古,科学制定考古计划。根据“此外,努力提升良渚古城遗址的展示阐释水平,在做好遗址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进行更加专业、生动、深入的呈现。统筹好专业化和大众化两个维度,推进考古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树立大

19、遗址保护利用典范、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样板,通过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文创产业、民宿经济等,积极助推遗址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遗址保护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和理解,使周边群众更加自觉、坚定地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分析概括,关于良渚遗址,要统筹好专业化和大众化两个维度,推进考古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

20、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

21、,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

22、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

23、津。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

24、,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写汨罗

25、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b. 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c. 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d. 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8. 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9.

26、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答案】7. b 8. 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内容上,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结构上,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9. 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

27、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项,“渐愧”和“不满”说法错误,文章没有此意。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分析把握文章段落作用,要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分

28、。本题,题干问的是“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典型的考查段落的作用题。答题时,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先找到前三个自然段,仔细阅读,明确其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前三个自然段主要了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怀抱巨石自沉汨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标题“端午的阳光”,引发下文有关端午节的感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

29、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本题,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题干已经明确“几重含义”,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同时应分点作答。“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由此可以知道“端午的阳光”表层意是指此时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见证了此刻的历史。“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端午的阳光”又指“屈原的精神光芒”。“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

30、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端午的阳光”更是指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对后人的影响。【点睛】解答段落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然后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接着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比如本题所涉及的段落是文章“前三段”,属于开头

31、的文字,所以对于结构上的作用,主要从与标题的照应和对下文的引出等方面作答。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

32、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

33、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若上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注释:晏驾,指古代帝王死的讳称。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b.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

34、不见赵高之事乎c.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d.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高祖”“沛公”“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沛公”是因起兵于沛,群众拥立。“汉王”源于曾被封为汉中之王。b. “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所以才有“群臣

35、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的情形。c. 在我国古代,“迁”可以指调动官职,如“累迁”指的是多次调动。也可以是升官,如“升迁”,而“左迁”指的是降职、贬官,文中提到樊哙迁左丞相,指的是升官。d. 樊哙死后,被追封为“武侯”。候,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自此确定,再无更改。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b. 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

36、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c.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战功卓著,地位却得不到提高,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d. 樊哙晚年,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下令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捉拿到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一难。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2)若上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就危险了。(2)假如皇上驾崩,那么樊哙

37、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段意为: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起丰沛,定天下”意思在“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这说的是两件事情,所

38、以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c两项。“绝乎”是“诀别吗?”,“乎”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再无更改”错误。以后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变化。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

39、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c项,“地位却得不到提高”与事实不符。原文说“益食八百户”“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益食千五百户”“迁左丞相”,可见其地位在逐渐上升,并不是没有提高。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注意:(1)是:这。微:如果没有。谯让:责备。几:几乎。殆:危险。

40、(2)晏驾:皇上驾崩。以:率领。兵:军队。之属:这些人,这类人。【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

41、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直进入军营。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尚且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

42、手造成的啊!”项羽也因为樊哙顺了自己的心意,再也没了杀掉刘邦的想法。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项羽死了以后,汉王做了皇帝,因为樊哙守战有功,增加封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叛,樊哙跟从高祖到了陈地,攻打韩信,安定了楚地,又赐爵列侯,和诸侯剖符。世世代代不断绝,又增加封邑舞阳。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到代地攻打韩信。从霍人以往到云中,与绛侯共同安定了这些地方,增加封邑到一千五百户。趁机攻辅击陈豯与曼丘臣军,在襄国作战,攻破柏人,稳定清河、常山总共二十七个县,摧毁了东垣,升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子,所以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

43、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后来卢绾反叛,高帝让樊哙以相国的身份攻击燕国。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说樊哙

44、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高帝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就让陈平载着绛侯前去代替樊哙,到军中斩杀樊哙。陈平畏惧吕后,抓捕樊哙到了长安。到了以后高祖却已经驾崩,吕后释放了樊哙,让樊哙恢复了官爵与封邑。孝惠六年,樊哙去逝,谥号是武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注释:姝:美好。爱:隐蔽,躲藏。(3)贻:赠。(4)洵:实在:诚然。14. 下列对静女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此诗以第

45、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给人以真实感。b. 诗歌第一章写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c. 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d. 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15. 静女一诗中男女青年的形象各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答案】14. d 15. 男青年:憨厚、痴情。“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的憨厚,真诚以及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现了男子的痴情。女青年: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写出了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写其调皮,“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46、”写其可爱。【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静女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不正确,“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不是借代,是比喻,以初生荑草来比喻爱情。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

47、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解答时需要先找到诗中写男女青年的诗句,然后分析这些诗句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男女青年什么特点。写女青年的有“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属于外貌神态描写,写女青年娴静,容貌好;“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属于行为动作描写,写女青年故意躲藏,送给男青年彤管、荑草。外貌描写表现出女青年的美丽,动作描写则表现出女青年的调皮可爱。写男青年的有“搔首踟蹰”,属于动作细节描写,写男青年急得抓耳又挠腮,表现出他的憨厚性格,也表现出他真诚焦灼的心理;“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则属于心理描写,写男青年由彤管的颜色联想到女子的美貌,珍惜荑草是因

48、为它是美人送的,表现了男青年的痴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的“_,_”两句化用诗经中的诗句,借恋人之间的思念,表达对人才的渴求。(2)离骚中用“_,_”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3)卫风·

49、氓中“_,_”两句写出了女子回忆小时候与男子嬉戏玩要的快乐场景。【答案】 (1). 青青子衿 (2). 悠悠我心 (3). 固时俗之工巧兮 (4). 偭规矩而改错 (5). 总角之宴 (6). 言笑晏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

50、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衿、兮、偭、宴、晏。【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先秦到南北朝期间,儒家独尊的地位被动摇,社会思想自由

51、活跃,各种思想在相互冲击中不断交汇融合。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诗经中有不少描述男女爱情的诗歌,记载了怨男痴女从_相逢相知到婚前的海誓山盟的恋爱过程,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离骚中主题表现为强烈的爱国情愫。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及奸佞掌权者的排挤压制,屈原宁愿_也不苟延残喘,长太息掩涕,哀民生多艰。胸怀大志的曹操,面对天下分裂、割据一方的形势,_,渴盼天下贤才能士齐聚身边,助己实现一统四海的霸业。面对官场的黑暗,五柳先生宁归隐山林也不与官员_,如羁鸟、池鱼一般回归山林,实现“性

52、本爱丘山”的夙愿。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黄发垂髫 客死 慨当以慷 同流合污b 总角之宴 溘死 慨当以慷 同流合污c. 总角之宴 客死 慷慨陈词 随波逐流d. 黄发垂髫 溘死 慷慨陈词 随波逐流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及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b. 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c. 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d. 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及社会思想多样化的

53、形成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诗人们以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b. 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这个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创作出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c. 诗人们以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创作出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d. 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答案】17. b 18. b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

54、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第一空:总角之宴:幼年时期愉快地玩耍。“总角”指代幼年。黄发垂髫:老人和儿童。“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指老年人;“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所以垂髫指儿童。结合语境“记载了怨男痴女从相逢相知到婚前的海誓山盟的恋爱过程”,所以第一处应选择“总角之宴”。第二空:客死:死在他乡或外国。溘死:突然死去。结合语境“屈原宁愿也不苟延残喘”,第二处应选择“溘死”。第三空;慨当以慷:充满正气,情绪激动。慷慨陈词:意气昂扬、情绪激动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结合语境“面对天下分裂、割据一方的形势渴盼天下贤才能士齐聚

55、身边”,第三处应选择“慨当以慷”。第四空: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结合语境“五柳先生宁归隐山林也不与官员”,第四处应选择“同流合污”。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故选b。【18题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分析原文,与前文内容照应,前文先分析社会思想变化,然后叙述诗人的尝试与创新。排除cd两项。弄清句间的因果关系

56、,“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是“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的原因。先有“社会思想多样化”,再有“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排除a项。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围绕着中心”句式杂糅,排除bd两项;“可堪”词语重复,可去掉“可”,排除a项。故选c。【点睛】病句结构混乱的类型分析:、举棋不定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57、藕断丝连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3、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4、反客为主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5、结构含混:往往是语序不当造成句子结构混乱。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在古代,对流寓岭南的文士来说,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很显然,_。但是,他们大多没有为此一蹶难振而长期消极度日。他们一方面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自觉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贬至海南的苏轼便以自己的文笔绘美景、写人情,留下众多佳作。另一方面_,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韩愈二贬岭表,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不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