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中外童话。这些童话充满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了奇异的幻象;那一定会很好的主人公不断产生愿望,恰巧不断地实现了;在牛肚子里旅行中,小蟋蟀经历了一场惊险的旅行;一块奶酪中,蚂蚁队长因为小小的奶酪渣,有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认识45个生字,读准8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33个词语。能运用减一减的方法,认识生字。能了解3组带口字旁的字不同的字义特点。语言积累朗读、背诵关于“理”的3条谚语。阅读理解默读课文,能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对文中的人物作
2、出简单的评价。能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相应的语气。能把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能体会故事中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童话的特点及阅读童话的好处。书面表达能借助教材提示的内容,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故事。能了解改正、增补、删除3种修改符号的用法;能尝试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初步形成修改习作的意识;能给习作加题目。快乐读书吧能产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的兴趣,自主阅读3本童话,了解故事内容。能边读边想象,感受童话的奇妙;能把自己融入故事中,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阅读童话。能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
3、读的成果。8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1认识“旧、饿”等9个生字,读准“挣、几”等4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5个词语。2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3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2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安徒生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旧、饿”等9个生字,读准“挣、几”等4个多音字,会写“柴、旧、裙、怜、饿、焰”6个字,会写“火柴、围裙
4、、可怜、哪怕、暖和、火焰、蜡烛、亮光”8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脉络。3感受小女孩处境的悲惨。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学习生字1书写生字,导入课题。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柴”字,边写边提示:此木为柴,上下部分之间要紧凑一些,“木”的撇、捺要伸展。学生练写。2课件出示:火柴。学生认识火柴。3导入新课。导语: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一篇与火柴有关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4生齐读课题。5简介单元学习要点: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走进童话世界,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设计意图】“火柴”既是串起整个故事的线索,又有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柴”,用
5、“柴”字的书写导入新课,简单明了。引入课题后,勾连单元篇章页,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使学习有的放矢。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记号。2出示本课生字词,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第一组:旧围裙又冷又饿富商卷发第二组:点燃火焰蜡烛划着第三组:挣几晃喷(1)学生读准字音后,通过看图片、找反义词等方法加深对生字及词语的理解。(2)观察“燃、焰、烛”,发现偏旁的共同特点,利用偏旁表义的特点了解字义。特别关注“蜡”是虫字旁,通过了解“蜡”的本义加强理解识记。(3)回顾“挣、几、晃、喷”这几个字在以前学过的读音。引导关注新读音:这几个字,可不止一个读音,在下面
6、的句子中它们读什么?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zhèn)到一个钱。她的一双小手几(j)乎冻僵了。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hun)晃的蜡烛。暖和的火炉,喷(pèn)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不见了。学生用不同的读音组词语,比较辨读。3检查朗读情况,指名朗读。4整体感知后,结合课文和自己初步的理解填一填。一个()的小女孩填写时,可简单说明填写的依据。对“一个()的小女孩”的填写,鼓励多种填法,如:可怜、悲惨、孤单、美丽、乖巧、善良。5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引导:这篇童话很长,为了更好地读懂它,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几个部分,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你为什么这么分?预设:第一部分(14
7、):写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赤着脚走在街上,因卖不掉火柴而不敢回家。第二部分(59):写小女孩为了让自己暖和一些,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第三部分(1011):写小女孩冻死在街头。【设计意图】 珍视阅读初体验,是基于儿童立场的教学的起点。这一板块通过几个词语的填写,为学生搭建表达的支架,能帮助学生总结初读文本的感受,然后理清脉络,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板块三朗读课文,感受悲惨1由图及文,感受“可怜”。(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插图。引导:你看到了什么?图中的哪些情景让你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2)自由读第14自然段,找出文中与插图对应的描写,读一读,说说从哪些描
8、写中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3)紧扣外貌,初感“可怜”。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学生关注词语,感受“可怜”。预设:.时间、天气:大年夜,天下着雪,又冷又黑的夜晚。引导理解:大年夜是一年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是团圆温暖的日子。这样的日子,小女孩本应该在温暖的家里和家人一起迎接新年。
9、可是,此刻她在街上干什么?b小女孩的外貌、动作、神态:赤着脚、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又冷又饿、哆哆嗦嗦、金黄的长头发。引导:“红一块青一块”说明了什么?你从“哆哆嗦嗦”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她没注意自己那美丽的长头发?指名朗读。2对比朗读,再悟“可怜”。(1)关注贫穷的处境。引导:同学们,这样冷的夜,这样特殊的日子,小女孩却一个人光着脚在街上卖火柴,这是为什么呢?(2)交流语句,读出处境的悲惨。(课件出示)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引导:这是一双怎样的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学生在朗读中关注到:“一双拖鞋”联系下着雪
10、,感受寒冷。“那么大”,联系下文“可以用它当摇篮”对比一双小脚,感受不合脚。“是她妈妈穿的”没有属于自己的鞋,家里也没有比拖鞋更好的鞋。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引导:从“又冷又饿、烤鹅的香味”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理解后朗读: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引导:同学们看到图画中的房子,感受到了什么?读读写小女孩家里情况的句子,你又感受到了什么?(3)小结引导:风雪交加的大年夜里,小女孩没有保暖的鞋子,只能赤着脚在街上走着;没有可以吃的食物,只能饿着肚
11、子在街上冻着;没有可以遮蔽风雪的房子,只能哆哆嗦嗦地蜷缩在墙角里。让我们再次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学生交流后回读板书:一个(可怜)的小女孩,一个(悲惨)的小女孩。3关注细节,感受“孤单”。(1)读句子,找细节。导语:此刻,如果有一件棉衣在你身上,有一双鞋子在你家中,有一份食物在你面前,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引导: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衣物、食物拿来帮助小女孩,这是多么可贵的同情心哪。读一读这些句子,句子中一定有一些细节深深地刺痛了你,找到那些细节,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刺痛了你。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这一整天,谁也没
12、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2)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朗读。预设:抓住句中细节,如,“马车飞快地冲过来”“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谁也没给过”“不敢回家”“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感受小女孩无人关心,没人疼爱,孤独可怜。(3)课堂小结。走进课文,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怜、悲惨、孤单的小女孩。这样寒冷的夜里,小女孩最后会怎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设计意图】图,是直观的会说话的文字,课文插图是教学中重要的资源。这一环节的教学,用插图引入,由图及文,为学生进入文本打
13、开大门,为理解小女孩的“可怜”埋下伏笔。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从品读图片、追问原因、关注细节,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处境,她的可怜、悲惨,不仅在于生活的极度贫困,还在于心灵的孤苦无依。板块四观察发现,练写生字1书写生字。(1)出示“旧、怜、焰”。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这3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教师范写“怜、焰”,特别让学生注意“怜”字左右等高,竖心旁要写得长一些;“焰”字右下部分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展示。(2)教师范写“裙、饿”。学生练写,展示评议。2抄写词语。学生抄写带生字的词语,以及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火柴、围裙、可怜、哪怕、暖和、火
14、焰、蜡烛、亮光”。这一环节首先是承上启下,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说话练习的设计,既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小女孩的印象,加深对其悲惨处境的认识,为后文理解幻象背后深藏的强烈愿望埋下伏笔,又是语言表达的训练。写字练习本着识写分开,逐步落实的原则,夯实书写能力。第2课时 课时目标1会写“蜡、烛、伸”等7个字,会写“忽然、地板、烛光、温和、赶紧、痛苦、清晨”7个词语。2朗读课文,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3通过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充分表达自己多角度的感受。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复习词语。(1)开火车认读词语。火柴围裙可怜哪怕暖和火焰蜡烛亮光忽
15、然地板烛光温和赶紧痛苦清晨(2)听写词语,同桌改错。(火柴、围裙、可怜、哪怕、暖和、火焰、蜡烛、亮光)2看图说话,回顾“可怜”。(1)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看着这幅图画,咱们回顾一下小女孩的处境,用几句话说一说,并在这几句话的开头和结尾用上“可怜的小女孩”。(2)出示结局,导入新课。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质疑:小女孩冻死在大年夜了,可是为什么嘴角带着微笑呢?预设:小女孩死前曾经看到过许多美丽的幻象。板块二研读幻象,读懂愿望1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初步了解内容。导语:让我们走进小女孩看到的幻象,想想小女孩几次
16、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预设:学生交流第五次擦燃火柴看到什么时,可能有难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读中辨析,得出看到的是“和奶奶一起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根据学生概括,相机出示课件)2研读第一次擦燃火柴,习得阅读方法。(1)读第5自然段,找出文中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景象,读一读。(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学生找出后把描写幻象的部分打上加粗的红色波浪线)(2)朗读感悟,读懂愿望。指导学生根据语义,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读出恰当的重音,感受火光的奇异、火炉的精致、炉火的旺盛。联系课文中小女孩的处境,说一说:如果你是这个小女孩,看到这样的火炉,你是什么心情?又会怎么做?预设:抽出火柴时,那
17、么紧张,火柴划着了又是那么激动,看到火柴发出奇异的光,又是那么惊奇,感受到温暖是那么兴奋。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体会的心情读带感叹号的句子。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读后引导:这一切都是真的吗?一根小小的火柴有这样的光亮吗?真的能带来这样的温暖吗?为什么小女孩会有这样的幻想呢?聪明的你,能读懂小女孩内心的渴望吗?(3)小结学法。引导交流:我们刚才是怎么学习第一次擦燃火柴部分的?教师小结:先找出擦燃火柴后看到的幻象,再读出幻象的美丽,最后在读中体会出小女孩内心的渴望。
18、3迁移学法,读懂其余四次愿望。(1)学生按教师要求自主研读。找出火柴擦燃后看到的幻象,画上波浪线。自主朗读,读出幻象的美丽、奇异。小组内讨论:透过小女孩的幻象,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愿望?完成图表。(2)交流阅读成果。根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应的句子,学生朗读展示。利用填写的图表,交流幻象背后的愿望。这一环节首先从整体入手,概括提炼出5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然后以第一次擦燃火柴为例,通过朗读感受幻象的神奇,从而感受到小女孩内心的渴望。让学生掌握学法后,自主阅读,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板块三回读课文,再悟愿望1.整体阅读,发现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变化。教师引导:小小的火柴,多么神奇,带给我们小女孩那样美丽的幻象
19、,让我们感受故事中的想象多么丰富、奇妙。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找到那些描写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句子,读一读,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2关注擦燃火柴的变化,再悟强烈愿望背后的“可怜”。(1)阅读后发现小女孩擦燃火柴的行为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交流。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她又擦了一根。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导语:从不敢到犹豫,从犹豫不决到一根接着一根,从一根一根到擦燃一大把火柴,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小女孩这样做呢?(2)把现实与幻象形成对比(幻象源于现实):现实的寒冷、饥饿、痛苦、孤独等与幻象对比更能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引导:每一次火柴熄灭后,
20、小女孩看到的是什么?(3)教师小结。一根小小的火柴,不过萤火之光,可对于小女孩来说,却是如此温暖,如此美好,如此幸福,一旦靠近,便再也控制不住想要紧紧抓住,可是眼前的幻象一次次破灭,希望一次次落空,所以小女孩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直到最后,不顾一切,想要留住慈爱的奶奶,留住这世上曾经唯一疼爱过她的奶奶。(4)入境体会。引导:我们看到了小女孩对幸福如此强烈的渴望,同时,我们的心也为之轻轻颤抖,是什么使我们的心为之颤抖呢?(学生交流)一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一个多么悲惨的小女孩!一个多么孤单的小女孩!学生齐读。【设计意图】美妙的幻象与内心的渴望都不过是作者描写的表象,作者经由这个表象要传达的真正用意是
21、什么呢?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如何对话?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的行为就是对话的入口。因此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关注火柴的变化,拎出擦燃火柴的句子,集中感受小女孩的渴望,同时对比朗读美妙的幻象与残酷的现实,最后把自己放进文本中去,让学生深切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悲惨和孤单,对小女孩产生深切的同情。板块四探索主题,走向童话1研读“微笑”。(1)学生自主朗读第10自然段。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导语:小小的火柴,一次次擦燃,一次次熄灭,美丽的幻象一次次出现,一次次破灭,同学们,小女孩擦燃的仅仅是火柴吗?破灭的仅仅是幻象吗?引导: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深深打动了
22、你?小女孩为何微笑?没有温暖,没有食物,没有关爱,在这样悲惨的处境里,小女孩有过抱怨吗?有过哀痛吗?在擦燃火柴的过程里,她心里只有什么?预设:只有希望、只有温暖、只有光明、只有幸福。引导:这希望、这温暖、这光明、这幸福是谁给予的呢?仅仅是火柴吗?仅仅是幻象吗?小结:是小女孩一颗向往美好的心啊!心怀美好,追求美好,哪怕处境悲惨,也能让小女孩嘴角带笑,哪怕冻死街头,也会幸福安详!(2)理解“幸福”: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两个“幸福”的含义。(课件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走去。引导交流:结合前面的学习内容,学生读后谈谈对小女孩的幸福的理解
23、。引导对话:此刻,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你心里又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你想对她说什么?仿照下面的句子填一填。卖火柴的小女孩,你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更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如果你来到我的身边,我会(把好吃的、好玩的都送给你,让你不再孤单、寒冷)。2回味故事,走近童话。(1)交流印象深刻的地方。请再次浏览童话,说一说: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感受。(2)简介作家。导语:这样动人的故事,是谁写的呢?就是一个叫作安徒生的丹麦作家写的。安徒生(18051875),丹麦文学家,世界童话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等。小结:今天,我们读安徒生
24、爷爷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发现了藏在童话中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同时透过想象,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故事中深藏的秘密,获得新的力量。这是安徒生爷爷带给我们的全新体验,也是童话带给我们的全新体验。(3)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设计意图】 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与现在的孩子生活的时代相隔甚远,读懂她的悲惨,对其命运产生同情,不应该是最终的目的。优秀的童话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它对儿童来说不仅是生动的故事、美丽的形象,而且是精神家园、终极关怀。这就是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超越时代的永恒力量。 因而,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引导学生通过“微笑”去探索悲惨境遇中小女孩给予我们的精神力量,并由此走向安徒生童话,走向童话的阅读
25、。同时,把“快乐读书吧”的部分内容前置,实现对单元教学的整体架构。板块五指导写字,抄写词语1指导写字。(1)写“蜡、烛、伸、板”。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教师范写“蜡”,特别指导“蜡”右半边的笔顺。学生练写“蜡”,展示评价。学生自主练写“烛、伸、板”,同桌互评。(2)写“忽、富、颗”。引导观察:这三个字怎样写才美观?(学生交流)教师范写“忽”,提示:注意上下部分的中心对正,宽窄协调。学生自主写“富、颗”。2抄写词语。(忽然、地板、烛光、温和、赶紧、痛苦、清晨)【设计意图】 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手段,教师示范,学生练写,提示学生认真观察汉字,让学生手、脑并用,提高书写能力
26、。 板书设计8卖火柴的小女孩 作业设计见·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经典童话,在原人教版教材中安排在六年级,统编版教材把它安排在三年级,内容相同,目标不同。综合考虑编者的意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本特点,展开教学,现反思如下:这是统编教材第一个以文体为主题的单元,童话的显著特征便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在本单元的篇章页里,提示语文要素也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想象”既是阅读童话的路径,也是阅读童话的目标。所以教学中,以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朗读感受想象的神奇。紧扣幻象,弄懂童话的意义。幻象的背后是小女孩怎样的愿望?透过愿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27、?整节课通过读看到的幻象、品擦燃火柴的过程、把幻象与现实进行对比、剖析小女孩冻死街头时嘴角的微笑,步步靠近、层层深入,最终抵达童话的意义无论生活怎样痛苦,都要心怀美好。让学生感受到童话的美不只在于故事中神奇的想象,更在于它绽放出的动人心魄的人性之美,从而产生阅读童话的欲望。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领悟故事深刻的思想内涵,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启发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几次擦着火柴出现的幻象,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以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品读中要有所感悟并形成见解,提高学生口语
28、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全面发展。重点难点1.了解本文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2.感受小女孩几次擦着火柴出现的幻象,从而感悟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启发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讲解 8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安徒生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点明小女孩卖火柴的时间和当时的环境。对一般人而言,大年夜意味着快乐幸福、团圆美满。故事接下来却是讲一个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快乐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
29、女孩命运的悲惨。这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强调大年夜的作用是什么?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一向”可以去掉吗?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用它当摇篮。 不可以。“一向”表明女孩家里非常穷,她自己根本没有鞋。在寒冬腊月里,穿着妈妈穿了很长时间的大拖鞋,又怎能御寒呢?这句说明小女孩受人欺负。男孩捡起她的鞋跑了说明什么?段导读:本段讲在大年夜的晚
30、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段导读:本段讲小女孩一整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du)哆嗦(su)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 小女孩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线上,哪里还有什么闲暇顾及自己的美丽呢?这样写,以美写哀,足以引起巨大的震撼力,使读者产生共鸣。这里流露出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社会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那头发打成
31、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写小女孩的美丽有什么作用?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写烤鹅的目的是什么?段导读:本段讲小女孩又冷又饿,冒雪在街上走着。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quán)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小女孩不敢回家说明了什么? 小女孩冻了一天,饿了一天,没有人关心,回去还要挨打,进一步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怜。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段导读:本段讲
32、小女孩不敢回家,蜷缩着在墙角坐下来。 讲小女孩想从许多火柴中抽出一根来,擦燃了暖暖手。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自己却想用掉一根火柴,爸爸会打她的。她敢吗?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考虑这些,终于抽出了一根。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大年夜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不敢回家。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这句话怎样理解?哧(ch)!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小女孩把一根火柴的光看
33、得很神奇,一根火柴燃烧发出的热让她觉得非常温暖,说明她很冷。幻觉说明小女孩非常寒冷,渴望温暖。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突出了小女孩的不幸。小女孩为什么会觉得是一道奇异的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小女孩的幻觉说明了什么?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n)。段导读:本段讲小女孩擦燃了第一根火柴,在幻觉中感到自己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
34、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 “更妙”是更加美妙的意思,通常用在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感觉上,用在这里说明小女孩非常饥饿,渴望食物。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更妙”一词如何理解?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段导读:本段讲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在幻觉中看到一只烤鹅向她走来。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 幻觉说明小女孩非常孤独,渴望快乐
35、。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这次的幻觉说明什么?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人要离去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段导读:本段讲了小女孩第三次擦燃火柴,幻觉中小女孩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这次的幻觉说明了什么
36、?“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这是小女孩内心的呼唤。见到亲爱的奶奶,她急迫地叫起来,她知道奶奶也会在火柴熄灭时很快不见,所以恳求奶奶把她带走,她向奶奶表达了自己此时痛苦的心情。这句话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冷酷。她清楚地知道,火柴一灭,慈爱温和的奶奶就会不见。所以,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这四个感叹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段导读:本段讲小女孩第四次擦火柴,在幻觉中看到了慈爱温和的奶奶。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
37、柴”说明了什么?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说明小女孩要想真正过上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只有推翻那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小女孩就是怀着这个美好的幻想,被寒冷、饥饿折磨死的。小女孩这次的幻觉说明了什么?段导读:本段是讲小女孩为了把奶奶留住,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幻觉中奶奶把她带走了。第二段(第59自然段):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幻景。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作者为什么写小女孩带着微笑死
38、去了?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ni)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段导读:本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句话中,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这样美好的愿望却又是“谁也不知道”的,说明谁也不关心她。小女孩这些美好的愿望,与“谁也不知道”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两个“幸福”,前一个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意思是小女孩
39、死了,她的生活中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了,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怎样理解两个“曾经”和两个“幸福”?段导读:本段讲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曾经多么幸福。第三段(第10、11自然段):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大街上。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激发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3.联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朗读录
40、音,安徒生的资料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录音。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1.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同学们,你们喜欢世界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吗?你们有谁知道安徒生是哪国人吗?他都写过什么作品?你们又听过他的哪些故事呢?谁来说一说?(学生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笔下的这篇名作卖火柴的小女孩。2.播放安徒生的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录音。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年生活贫困不堪,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因此,他童话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不幸的受欺侮的穷苦人。在创作生涯中,每逢圣诞节,他总有一本新的童话集出版,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他的童
41、话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世界各地的儿童和成人所喜爱。著名的作品有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在这些童话里,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达官贵人的虚荣、残酷和腐败作了无情的揭露,对幸福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热爱。写作背景: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让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当安徒生的母亲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就被赶出家门到街上求乞,但她不愿求乞,又不敢回家,于是她就躲在城里的一座桥下坐着。没有鞋穿,她只好用双手抱着双脚取暖,安徒生就是怀着对母亲深切的同情及对世道的
42、不平,创作出了这篇童话故事。二教学设计1.播放本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听,真正地走进故事,了解故事梗概。)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标画出相关词句,回答相关问题,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1)作者是怎样描述小女孩卖火柴的情景的?说明了什么?(标画出相关的词句:“冷极了”“下着雪”“快黑了”“大年夜”“赤着脚”“又冷又饿”“哆哆嗦嗦”“蜷着”“缩成一团”)学生甲:小女孩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光着脚卖火柴,说明小女孩的生活很痛苦、很悲惨。老师小结:大年夜本应该是孩子与父母团圆欢聚、最幸福的时候,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此时流浪街头,
43、叫卖火柴。说明小女孩的生活境遇非常悲苦。(2)小女孩“没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为什么?学生乙:小女孩“没注意”的是她美丽的金发,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因为饥饿与寒冷使小女孩顾不了自己的美丽,她更需要的是温暖与食物,突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苦。老师小结:在这样一个本应幸福温暖的夜晚,小女孩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叫卖火柴,要为家里挣一点儿钱来维持生活。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她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无可奈何地闻着街上飘着的烤鹅香味。这段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3)为什么小女孩一次又一次擦燃了火柴?共擦了几次?学生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是为了看到一次次美好的幻
44、境。(4)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之后的结果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丁: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燃亮了火柴,感觉“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但是,美妙的幻境很快就因为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了。联系上面的内容想象,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街上,已经走了一天了。这时候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啊,所以小女孩才在幻境中看到大火炉。从作者的描述中,我可以体会到小女孩在幻境中的满足与欢乐,同时又与残酷的现实作了鲜明的对照。(5)小女孩后几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饥饿食物烤鹅寂寞欢乐圣诞树孤独慈爱奶奶痛苦摆脱飞走(6)在当时的社会,小女孩真的能到没有寒冷
45、,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吗?学生戊:当然到不了,这只是小女孩死前的一种美好的幻觉。在那黑暗的社会中,小女孩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欢乐和温暖,最后冻饿而死。这充分说明社会的不公平。老师小结:虽然小女孩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了。她的眼前没有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寂寞;没有奶奶,只有孤独;没有得到摆脱,只有面临死亡。小女孩用死亡摆脱了寒冷,摆脱了饥饿,摆脱了痛苦!这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7)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甲: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寒冷的大年夜,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擦
46、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种种美妙的幻境,最后冻死在街头,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老师小结: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因饥寒交迫而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作者通过用美妙的幻境与残酷的现实生活作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控诉了当时的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的深切同情。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故事的情节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1)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学生甲: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叙述了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之后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并从火
47、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境;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的火柴梗冻死在街头。(2)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全文可以分成几段?学生乙:全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小女孩痛苦、悲惨的生活现状。第二段(第59自然段):讲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种种幻境。美丽的幻境与冷酷的现实对比,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三段(第10、11自然段):讲了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4.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让学生联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围绕“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体会作者由
48、现实生活展开想象的合理性。)老师小结:这些都是小女孩在擦燃火柴时所看到的美妙幻境,不是实在的事物,是作者的想象。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她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呀!可是这些都根本无法得到,只能在她临死之前的幻觉中出现。在这强烈的对比中更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5.结束语。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小女孩生活的那个环境,用心感受她内心的痛苦,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的思
49、想感情。1.“读”是语文课的基础。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2.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想象和表达能力、朗读能力。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目的。1.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品读课文内容,通过分析、理解重点词句,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2.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
50、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卖火柴的小女孩录像片段,本课重点句段及问题投影。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文题目)下面,我们一起观看录像,让这个录像片段把我们再次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播放录像片段)老师过渡:在一个又冷又黑的晚上,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卖火柴的小女孩孤苦伶仃,饥寒交迫,最终被冻饿而死。这是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下面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课文,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二教学设计1.标画词句。(引导学生细心读课文,标画出有深刻含义的词句。)2.分析词句。
51、(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分组讨论,交流感受。弄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的能力。)(1)课文几次提到“大年夜”?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甲: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课文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老师小结: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与特定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
52、年夜冻饿而死。大年夜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更能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2)“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乙:说明火柴是小女孩一家人生活的来源,对小女孩来说,每一根火柴都很珍贵。联系上文她一根火柴都没有卖掉,内疚与怕挨爸爸打的恐惧使她更不敢浪费一根火柴,但是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挨打,终于抽出一根。(3)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学生丙:这道“奇异”的火光,使小女孩看到暖烘烘的大火炉,得到了短暂的温暖和满足。在这雪花漫天飞舞的“又冷又黑的晚上”,这对于一个“赤着脚”“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蜷
53、着腿缩成一团”“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的小女孩来说,实在是非常可贵的。(4)你从小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丁:小女孩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她已经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哇!(5)小女孩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学生戊: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尽情地欢乐。又冷又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她也需要欢乐,渴望得到欢乐。这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之情。(6)小女孩为什么在第四次擦燃火柴时看到了慈爱的奶奶?学生己: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
54、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分析,小女孩孤苦可怜,家里只有奶奶最疼爱她。在小女孩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她最想念的就是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7)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为什么?学生庚:小女孩的目的是把奶奶留住。对小女孩来说,这世界上没有光明,没有温暖,奶奶的出现使她无比留恋。她清楚地知道,火柴一灭,慈爱的奶奶就会不见了。所以,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老师小结:这里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联系上文,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灭之后想起了死去的奶奶,渴望用一大把火柴来留住这世界上唯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孤注一掷,擦燃了一整把火柴。让我们深刻
55、感受到小女孩内心的痛苦和绝望。3.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语句及问题)(1)“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出示问题:小女孩既然是被冻死的,为什么还“嘴上带着微笑”?学生甲:这是因为小女孩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灵魂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就是在这样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所以她的“嘴上带着微笑”。老师小结:幻想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引发人们对她的无限同情。(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
56、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出示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乙: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冻死了,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在幻境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在幻境中她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国,去寻找那再也“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使我们感到小女孩死前是那样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她只能在幻境中看到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而结局又是冻死在街头。如此鲜明的对比,更使我们同情小女孩的不幸遭遇。学生丙:“她曾经多么幸福”是指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是指她擦着火柴时出现的种种美好的幻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她是没有幸福可言的。“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是指在新的一年里她幸福了,这里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死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备安装原理与实践》课件
- 上海市八校联考2025年高三全真语文试题模拟试卷(7)含解析
-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第一次测试英语试题试卷含答案
- 西安石油大学《日语听说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曲塘中学2025届初三下学期四月调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以患者为中心创新医疗技术在诊疗中的角色
- 从数据出发构建高效透明的医疗器械采购体系研究
- 2025年中国接纬底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振动平板夯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 2024年饭店转让合同简单版(三篇)
- 大数据与会计社会实践报告
- 小学一二年级必背古诗词73首带拼音
- 《陆上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NBT 31010-2019
- 2024年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生物医学电子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天津大学
- 《电磁学》梁灿彬课后答案解析
- 2024年山东省事业单位历年面试题目及答案解析50套
-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术知情同意书
- Charter开发与立项流程(CDP)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三讲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