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全攻_第1页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全攻_第2页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全攻_第3页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全攻_第4页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全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全攻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也包含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等成分,语序大 都相同,只是在特殊条件下有特殊结构。 我们学习文言文时, 要切实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基本规 律,才能取得举一反三。选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中,见到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 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 否定判断句用“不是”表示。 文言文却不同,文言 文中的“是”多为指示代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 “这些”、 “那些”, 只在少数情况 下表示判断。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 用“者, 也”来表示,翻译时在“者”处写个“是”, 删去“, ”

2、号, “者” 和“也”不直译,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 又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乐羊子妻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 是谁家的女儿。(二 。 用“者也”来表示, 即主语后面不用“, ”号, 翻译时只把“者”译为“的”, 在“者”后加个“是”,如: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在“者”处换“是”,句末加“的”,“者也”不 译,如: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 (我是放弃鱼而取熊掌的;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 是花中

3、的隐士。(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 号,再加“是”。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 之一。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如:鱼我所欲也。(孟 子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又如: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故事译文:(晏婴是 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五 。 用动词“为”作判断, 把“为”直接翻译成“是”, 语序不变, 如:此为何若人? (公 输译文:这是怎样的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译文:中间那个戴 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还如:必为窃疾矣。(晏子故事译文:一定有偷窃的病了。(六。用

4、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 词“是”,如:定伯诳之言:“我亦鬼”。(宋定伯捉鬼译文:宋定伯骗鬼说:“我也是 鬼”。再如:此乃英雄也。(魏武将见匈奴史译文:这才是英雄啊。(七 。 用“是”表示判断, 如:鬼言:我是鬼。 (宋定伯捉鬼 译文:鬼说:“我是鬼”。 再如:巨是凡人。(赤壁之战译文:吴巨是平凡的人。(八。意合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没有任何判断标志,只是由上、下之意促成判断,翻译时要 在主语后加“是”, 如:秦, 虎狼之国, 不可信。 (屈原列传 译文:秦国是(像 虎狼(一 样的国家。不能信任。再如:温州雁荡山,天下奇景。(雁荡山译文:温州雁荡山,

5、是 天下最秀丽的山。还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译文:沿途奇异的山水,是 天下独一无二的。文言文中,否定判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一。用“非”来表示,“非”可直接翻译成“不是”,如:子非三闾大夫欤?(屈 原列传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二。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如:卿太重,将非 鬼也?(宋定伯捉鬼译文:你太重了,可能不是鬼吧?(三 。 用“非者也”表示, 翻译成“不是的”, 如:非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 说译文:不是我所讲的那种传授给人们的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二。被动句现代汉语被动句结构是:“受事者 +被 +施动者 +动词”,如:“他们被景

6、色迷住了”,“垃圾 被我们清扫干净了”。而古文中的被动句,除用“被”表示外,还有另外八种句式:(一。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用“被”引起施动者,如: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 雀东南飞译文:都是被逼迫的,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二。用介词“为”引起施动者,这个“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语序不变,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译文:自己作客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啊。 再如: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周处译文:周处年轻的时候,强悍霸道, 被本乡邻里当作祸害。(三。用“见”引起施动者,这个“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语序不变,如:秦城 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译

7、文: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都城,白白地被秦国欺 骗。(四。用介词“于”引起施动者,放在动词谓语后面表示被动,构成了状语后置,即:“受 事者 +动词谓语 +于 +施动者”, 翻译时把“于 +施动者”移到动词谓语的前面, 再把“于”直接翻 译成“被”,如:夫赵强而燕弱,而于赵王宠。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赵国强大,而燕 国弱小,却又被赵王宠爱。(五。 用“见 +动词谓语 +于 +施动者”来表示被动, 翻译时把“于 +施动者”移到“见”字后 面,“见”“于”合译为“被”,如: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 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违背了赵王。(六 。 用“受事者 +为 +施动者 +所 +动词谓语”

8、或“为 +所 +施动者”来表示被动, 翻译时“为” 译成“被”,“所”不翻译,如: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译文:恐怕被曹操占了先。再 如: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译文:不这样,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七 。 用“受施者 +为见 +施动者 +所 +动词谓语”来表示被动, “为见”翻译成“被”, “所” 不翻译,如:凡举事无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汉书朱浮与彭宠书译文:无论做 什么事情不要被亲友们痛恨,却被敌人高兴。(八。动词本身含有被动成分的,可以不用任何标志,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翻译时要在 动词前加个“被”字,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译文: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三。宾语前置句在现

9、代汉语中, 宾语是要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后面, 而文言文中则有些宾语常在动词谓语或介词 前面, 这叫宾语前置句。 翻译时要把前置的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后面。文言文的宾语前置有以下 几种情况,而且各有特点和标志。(一。在文言文的疑问句中,常把疑问代词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来表示疑问,因而构成宾语 前置。所以可断定,“疑问代词 +介词或动词”出现,其后又无宾语者,则为宾语前置句,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再如:吾欲辱之,何 也?(晏子故事译文: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二 。 在文言文的否定句中, 常把代词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以示强调, 因而构成宾语前置, 所以遇见“

10、否定副词 +代词 +动词谓语”时, 则可判断为宾语前置句,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 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三。在文言文反问句中,常把“疑问代词 +名词”组成的偏正短语和“之”一起放在动词 前面表示反问,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遇见“疑问代词 +名词 +之 +动词谓语”即可判定为宾语 前置句,“之”不翻译,如:宋何罪之有?(公输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再如:何苦而 不平?(愚公移山译文:为什么担心铲不平呢?(四。在文言文的陈述句中,常把宾语放在谓语前面,谓语后面用“之”填位,以示强调, 因而构成宾语前置句。所以遇见动词谓语前面的词或短语和谓语后面的那个词或短语要移到 “之”处,“之

11、”不翻译。如果前置的宾语后面有逗号,词序也可不动,“之”翻译为“它”, 如: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孟子译文:那么不辨礼仪就接受万钟厚禄。再如:是 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译文:这种说法,人们常怀疑它。(五。在文言文的感叹句中,常把宾语“之”前置,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以强调宾语,因而 构成宾语前置句。 所以在感叹句中遇见“名词或代词 +之 +动词”时, 而其中名词或代词非句中主 语, 即可判别是宾语前置句, 翻译时将宾语移到如:不问罪之有无, 必械其手足。 (狱中杂记 译文:不问他有无罪,一定用刑具束缚他的手脚。(六。在文言文中,感叹句和祈使句,不能强调宾语,还用“唯 +宾语 +是 +动词谓语

12、”来表 示,强调宾语,因而构成宾语前置,如:唯才是举。 (求贤令译文:只要举出有才能的人。(七。在文言文中,为了强调宾语的特殊意义,有时不用任何动词帮助,而且将宾语放在动 词的前面,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想给秦国(和氏璧,恐 怕不能得到秦国的都城。再如:臣死且不避,杯酒安足辞?(鸿门宴译文:我已经不怕死 了,怎么能怕一杯酒呢?(八 。 介词的宾语前置, 遇见“名词或代词 +介词 +动词谓语”时, 而名词或代词都不是主语, 则为前置宾语, 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我和谁一道呢?再如:宝石为底。 (小 石潭记译文:把宝石作为底。(九。在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子里,都是人称

13、宾语在前,事物宾语在后。在文言文中的强调宾 语的前置句中, 却常把事物宾语放在人称宾语的前面, 翻译时一般是在事物宾语前面加一个介词 “把”,然后一起移到宾语(人称的前面,如:大王得璧,传之美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大王得到和氏碧,把它传给美人。(十。第一人称代词“自”做宾语时常前置,所以遇见“自 +动词谓语”时,“自”不是主 语,则是前置宾语,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讷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再如:窥 镜而自视。(邹忌讽齐王讷谏译文:对着镜子看看自己。四。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里,定语是用在名词(中心词前面,来修饰、限制或说明后面的名词,文言文中 的定语也多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有三种情况

14、, 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来强调中心词,我们把它当 作定语后置。(一。“者”字结构。出现“动词或动词性的短语+者”时,前面的不是后面的定语。 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译文:烧死的溺死的人很多。再如:盖简桃核修狭者 为之。(核舟记译文:大概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成的。谓语后面,“之”则不翻译,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懂得句读,不 能解决疑难问题。再(二。数量结构。出现“数词 +量词”作定语时常后置。如: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译文:于是带领几个能挑担的子孙。再如:诸人徒见操书信,水军 八十万而各慑 (赤壁之战 译文:大家只是望见曹操信上讲的八十万水军, 就自己

15、害怕。(三。双声或叠字的形容词作定语时常后置。有的还让“之”带着,有的不要。如:桃之夭 夭,灼灼其华。(诗经译文:枝壮叶绿的桃树啊,它的花朵多么美丽动人。五。状语后置状语和补语倒置,是古代汉语的特征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在谓语前面, 用来修饰限制 谓语。在文言文中,有些状语却放在谓语后面,即补语的位置上,我们就叫它状语后置。但不是 所有的状语都后置,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部分状语后置。 因此我们要注意后置的标志, 翻 译时,把它移到谓语的前面去。后置状语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介词“于”字结构作状语常后置。 1。“于”字和名词、名词性短语组合成介词短语作状语时, 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16、, 表示“在”, 常后置。 如: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译文:在长勺打仗。再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地(游褒禅山记译文:唐代的和尚开始 在这里居住。还如: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观潮译文:在惊淘骇浪中恣意穿行。 2。 “ 于” 和 人 称代 词 或 代 词性 短 语 组 成介 词 短 语 作状 语 , 说 明动 作 行 为的 对 象 , 表示 “和”“同”时常后置。如: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所以燕 王想和你结交。 3。“于”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出现“对”或“向”时, 常后置。 如: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 于帝 (愚公移山

17、译文:山神听说这件事, 害怕愚公等人不停地挖山, 向上帝告诉了这件事。 再如: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译文: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又如:请奉命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 文:让我带着你的命令向孙将军求救吧。 4。“于”和处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 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趋向,表示“从”或“由”的意义,常后置。如:子墨 子闻之,起于鲁。(公输译文:墨子先生听说了这件事,从鲁国出发。 5。在被动句中, “于”和施动者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为”或“被”的意思,也常后置。 如:吾 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至于人。(赤壁之战译文:我不能拿着全污吴的土地,十万 军队而被人控制。 6。

18、在形容词作谓语时, “于”常和比较对象结合成介词短语, 表示“比”, 均后置。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文:冰,是水结成的,却比水冷。 7。无 “于”字的“于”字短语, 作状语时也常后置, 翻译时要加“于”,再移到谓语的前面。 有两种 情况:(1 “于”字短语和“于 +处所名词或方位短语”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 指明动作行为 发生的地点时,常省略“于”,再后置。如:将军战(河宴译文:将军在河北打仗,我 在河南打仗。(2“于”和名词或方位词组成介词短语,同在动宾短语后面作状语,说明动作 行为的对象或发生的时间、 地点, 常省略“于”而后置; 如:放之山下 (黔之驴 译文:(在 山下放牧它

19、。再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译文:急速的水流比飞箭 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二。介词“以”字短语作状语,有时后置。有三种情况:(1介词“以”和名词组成介 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表示“同”,有时置于动宾短语后面。如:何 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译文:怎么不用他的脚来试试鞋呢?再如:嫂嫂溺,援之以乎? (孟子译文:嫂嫂掉到水里了,(你用手拉她吗?(2介词“以”和时间名词组成介 词短语作状语,限制动作、行为的范围,表示“用”,也有时后置。如:岂可一切拘于定月 哉?(梦溪笔谈译文:采草药哪能一切都用固定的时间限制呢?(3介词“以”和事物 名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对象,表示“把”时,常后置。如: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鸿门宴暗中会见张良,把事情的经过全部告诉(他。再如:三顾于草庐之 中,咨臣以当时之事。 (出师表译文:三次到草屋里看我,把当代的大事拿来问我。又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译文:所以临死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三 。 介词“从”字短语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也常后置。 如:弟走从军阿姨死。 (琵 琶行译文:弟弟跟着军队跑了,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