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_第1页
【精品】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_第2页
【精品】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_第3页
【精品】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_第4页
【精品】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诗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C. “过五溪 ”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答案】( 1 )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

2、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 B【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 B 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 ”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故B 错误,选B。故答案为: 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B【点评】 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

3、此格式来回答。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 ) 诗中 “ ”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 ”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 ” 句里, “逐 ”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答案】( 1 )阴阴;又( 2) “逐 ”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解析】【分析】(1) “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

4、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其中的“阴阴 ”一词表现了杨柳的枝繁叶茂。“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又 ”表示这是梦境的再次出现。据此可作答。( 3) “又逐春风到洛城”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作者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阴阴;又; “逐 ”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

5、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这句诗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 ) 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 ”“ 月如霜 ”)(

6、 2) “芦管 ”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解析】【分析】(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故答案为: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 ”“ 月如霜 ”) “芦管 ”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

7、歌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注意语言的表达。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人写作的背景,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4 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 “过五溪 ”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

8、牵挂和痛惜之情。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 ” 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 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答案】( 1 ) B,C( 2)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 “闻道龙标过五溪”、 “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

9、氛。B 项 “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有误; “过五溪 ”,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C 项 “ 过五溪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杨花落尽,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

1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里所谓“夜郎 ”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4)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

11、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说我把自己的那份对你的担忧托付给明月(让它陪伴你一直到夜郎的西部)。这句诗给无感情的明月赋予人的感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远赴偏壤之地的对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故答案为:(1 ) B、 C;(2)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3) “闻道龙标过五溪”、 “随风直到夜郎西”。(4)拟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选项对照相应诗句,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B、

12、 C 两项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 ”,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五溪:一说是雄溪、满溪、谯溪、酉溪、辰溪的总称,在今贵州东部湖南西部。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李白

13、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4)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诗人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5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诗的尾联表达了这样的情感?【答案】( 1)

14、旅途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2)尾联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自己流落异乡的孤独。【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两联描述的画面为:旅途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2)此题考查学生体会诗歌情感体验的能力。做此类题目应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关键词、主旨句来体验作者的情感。经分析可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乡书 ”

15、是家书的意思,所以可以看出寄托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故答案为:(1)旅途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2)尾联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自己流落异乡的孤独。【点评】在描绘诗歌的画面时,应首先能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然后同时发挥联想和想 象,扣住画面,运用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切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 题和诗人的情感。6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 现。(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6、【答案】(1)阴阴;又(2)思乡。【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象,并能够概括其特征。阴阴”写的是杨柳”的特点,又”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 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 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 章中所起的作用。故答案为:(1)阴阴又(2)思乡。【点评】 柳谐音 留”,汉人送客至潘桥,折柳赠别。在古代诗歌中是典型的意象,多表达怀人思乡,惜

17、别留恋之意。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等。另外,柳还可以是美好家园的象征,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哥无重数”。7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注】短篷:有篷的小船。 杖藜(1)用藜做成的拐杖。藜,野生植物,茎坚韧, 可为杖。(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2) “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 1 )春季。“杨柳风 ”就是春风。(或:“杏花雨 ”为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盛开,特指春雨)( 2)拟人,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

18、扶我”,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解析】【分析】(1)从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 “杏花雨 ”和 “杨柳风 ”可知,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春天。两句诗的意思是: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 2)语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赋予 “杖藜 ”以人的情态,本来是诗人拄杖藜,这里却说是“杖藜扶我”,仿佛 “杖藜 ”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一样在桥东和桥西游玩,表达了作者游玩的快乐之情。故答案为: 春季。 “杨柳风 ”就是春风。(或:“杏花雨 ”

19、为清明时节所降之雨,时值杏花盛开,特指春雨) 拟人,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语句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注意常用答题模式的运用。8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请分析“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 “闻 ”字用得好在哪里。(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错

20、误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B.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D.诗歌想象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答案】( 1 ) “闻 ”是听闻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都在关注友人的动向,体现了他们友谊的深厚。( 2) A【解析】【分析】(1)一个“闻 ”字,突显了地域的阻隔,讯息的滞后,命运的叵测。句中虽未明言、尽言,但自有千般愁绪、万种滋味,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既呼应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又为后面的抒情

2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了铺垫。2 2) A 项,表述错误。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零落和子规啼叫的哀伤,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故选A。故答案为: “闻 ”是听闻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都在关注友人的动向,体现了他们友谊的深厚; A。【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 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

22、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9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行秋(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 )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答案】( 1 )秋蝉、柳树( 2)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解析】【分析】(1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借秋蝉和柳树两种意象烘托出闲适清静的意象。( 2)行秋运用动静映衬的写法。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动衬静。整首诗以动为主,又辅之以鸣蝉、飞叶来增加动感,达到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二是以人物外在

23、的动与内在的静相互映衬。诗人听蝉、赏溪、观叶,动无处不在,而这种动又与内心的静紧紧相连。因其心静,才有赏景的情趣;因其心静,聒噪的蝉鸣才变成了悦耳的筝音;因其心静,一叶生浪的细微变化才未逃出作者锐利的目光。因此,动景的描写也反衬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全诗用动静映衬的手法,渲染出一种淡远宁静的艺术氛围,映射出人物的心境。故答案为: 秋蝉、柳树 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抓住诗歌所默写的景物作答。 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把握,注意结合诗意,明确动衬静的手法的运用。10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雪韩

24、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 )诗中的一二句一个“ ”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 二字写出了 ”“见草芽 ”时的情态,极其传神。( 2)诗的后两句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答案】( 1 )都;初惊( 2 )这两句移情于物(运用拟人手法),“却嫌 ”“ 故穿 ”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白雪颇解人意,有意地“穿庭树 ”化作飞花装点春色。【解析】【分析】(1)首句中“新年 ”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

25、”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初惊 ”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 ”的萌芽的惊喜神情。(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

26、这就是最后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 “故穿 ”,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故答案为:都 ; 初惊 这两句移情于物(运用拟人手法),“却嫌 ”“ 故穿 ”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白雪颇解人意,有意地“穿庭树 ”化作飞花装点春色。【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诗中的一二句,找出重点字词加以理解,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诗句所用修辞方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1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秋行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 )诗人描写了鸣蝉、 、 、等景

27、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2)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 1 )小溪;秋叶( 2)感受到诗人悠闲、宁静、自适的心情。【解析】【分析】(1)分析诗句的内容可知,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蝉鸣叫的景象,第三句描绘的是秋水如镜的景象,第四句描绘的是秋叶轻扬的景象。据此可知横线上应填写小溪、秋叶。( 2)答题时需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诗中描绘了一派秋景:秋蝉鸣叫,秋柳披拂,秋水如镜,秋叶轻扬,构成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闲静安逸的心态。故答案为: 小溪 ; 秋叶 感受到诗人悠闲、宁静、

28、自适的心情。【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由题目可知,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秋天,在诗中描写了秋蝉的鸣叫,秋柳在风中轻拂,一条小溪清水如镜,有叶子落在水中,荡起圈圈涟漪。据此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1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韦庄,晚唐诗人。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 )诗的第二句中一个“ ”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

29、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 ”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答案】( 1 )梦;空( 2)运用拟人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衰,不解诗人感慨,写出了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解析】【分析】(1)本六朝繁华,但却很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在历史的舞台,就像是一场梦一样。所以“梦 ”字写出了六个短促的王朝相继衰败之快。作者漫步六朝遗迹,看到昔日繁华都被风吹雨打去,心中若有所失,空落落。所以“空 ”字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迹而生出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杨

30、柳非人,当然不会有人的感情,但作者却说杨柳“无情 ”,所以这是拟人的修辞,由诗意可知,无情的不仅是杨柳,还是自然,还是历史。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他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我行我素的按照自然规律生长,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和感伤怅惘。故答案为: 梦 ; 空 运用拟人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衰,不解诗人感慨,写出了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语句提示,明确所涉及的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诗的三、四两句 句意,然后分析修辞手法,理解写 出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感情13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

31、题。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颔联的 风正一帆悬”以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称道(用诗中词语回答);尾联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 次”本是 谆驻”之意,这里指 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 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雪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C五、六两句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着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联系 乡书”一词,尾联中的 归雁”是指诗人希望借大雁给他传递家书。【答案】(1)两岸阔;思乡A【解析】【

32、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颔联和尾联的理解赏析。颔联: 风正一帆悬”不仅 写小景 帆悬”传神,而且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 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 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的意思是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 句紧承前三联而来,遥应首联,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2)题目中的 次”本指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指船行停泊在北固山下。 故选Ao故答案为:两岸阔;思乡A【点评】本题考查诗句内容和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诗句,把握诗意,体会词义和表达 的感情。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注意可以从内容、写作方法及感情三方面赏析。1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答案】( 1)首句描绘了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这种暮春景象,渲染了一种哀伤愁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