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语文全真体验卷02(解析版)_第1页
2021年新高考语文全真体验卷02(解析版)_第2页
2021年新高考语文全真体验卷02(解析版)_第3页
2021年新高考语文全真体验卷02(解析版)_第4页
2021年新高考语文全真体验卷02(解析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年新高考语文全真体验卷02学校:姓名:班级:考号: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萌生了文字的雏形。其中既有与汉字有承 续关系的,也有与汉字无关的其他民族的文字雏形,这些文字雏形被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它 们还不能逐词地记录语言,因此也不能被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成熟的汉字约形成于复商之际,而甲骨 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童年时期的汉字。虽然甲骨文中还残留着一些早期文字不 规范、不严密、不准确的地方,但已经属于可

2、以严格记录语言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体现了 “六书”的造字理据,字形丰富多彩。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书”的她 方,体现出古人的独出机杼和奇思妙想。甲骨文总字头数已有4000多个,可以自由记录语言。甲骨文中常 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it,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 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 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这是古人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手段,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 .睑积累所得,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古代“书画同源”,因此甲骨文也具有一定的装

3、饰性和美化倾向。很多甲骨文的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 的速写,古人在构字时尽量采用简单的线条,抓住描写对象的典型特征,凝练生动,概括传神。其形体体 现出对布局上的穿插避让和形象上的饱满匀称的追求,更凸显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摘编自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 (材料二)1899年,甲骨文沉唾数千年后被发现。它记载了殷商王朝的信息,为中华文明史铸就了坚实的一环。 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不同,甲骨文一 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甲骨文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以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 绵延不断的历史,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也展现了中

4、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伟大创新精神。2017年,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在赢得世界范围的认同与尊重的同时,也 对推动甲骨学研究意义重大。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描绘了中华文明发展的精神脉络,为中华民族生 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由于年代久远,出土的甲骨完整的极少,绝大部分是破碎的,重新缀合难度极高。但经过几代学者的 追求、守护和探索,一批甲骨文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先后问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出版的甲骨著书约有280 种,发表的论文有3万余篇。甲骨学者承前启后,倾力付出,孜孜以求,他们为甲骨文的收集整理、研究 考释、保护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

5、一,它独特的间架结构和形式之美,为今天的文化创造 带来特别的启示。近年来,甲骨文书法、甲骨文实物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逐渐走近大众、走向世界,在普 及传播中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在历史上曾传播到东亚的许多国家,形成 汉字文化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也在积极地把 汉字介绍给世界。“数字化甲骨文''通过基础组合、设色、故事化添加等手段,创作出各种主题的甲骨文 文字画,妙趣横生,吸引了无数人;表情包、文字库,鲜活的甲骨文文化产品,让“深藏闺中”的古老文 字走近大众、走向世界。(摘编自让

6、百世甲骨续写中华文明新辉煌)(材料三)文明很脆弱,又很有韧性,哪怕长期隐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只要一个偶然的机会,它就会重新回到人 们的视野中,甲骨文就是如此。一百多年前,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次确认中药“龙骨”上的“划痕”是上 古文字,一锤定音惊天下。从“甲骨四堂”到“甲骨五老”,一代代学者薪火相传,在这两甲子的时光中, 取得了丰硕成果。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标志物之一,也是打开中华文明拼图的一串钥匙,象征意义与现 实意义兼备。同时,作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甲骨文也为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回首来时路,甲骨文的发现、研究之路充满坎坷,令人感慨。一百多年前,甲骨文发现之初,国家仍

7、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当时出土的不少甲骨被外国人巧取豪夺,蒙尘异国他乡,给我们留下伤痛和遗憾。 今日之中国,发展迅猛,国力强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甲骨文研究也迎来了新机遇。甲 骨文的研究之路,需要一大批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学者加入其中,勇往直前、继续前进。(摘编自让镌在甲骨上的文化“活”起来)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字画作为早期萌生的文字雏形,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经出现。B.甲科文属于可以严格记录语言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但也残留着一些不规范、不严密和不准确的地方。 C.甲骨文与其他的古代文字一样,在文明的进程中

8、,因为民众的传承一直绵延流传至今,演变成今天通行 的汉字。D.甲骨文脆弱而又有韧性,虽然可能会长期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但是只要有机会,它就会重回世间,引 起人们的关注。2 .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骨文中的常用字经过几千年演变,基本结构没变,只是在笔势笔意上有些变化。B. “书画同源”指字的构成如美术作品,抓住对象的典型特征,多用简单的线条。C.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形体不改的甲竹文,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新精神。D.甲骨文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形式之美,成为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为我们带来启示。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说明甲竹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原因的一项是(

9、)(3分)A.它记载了殷商王朝的信息,为中华文明史铸就了坚实的一环。B.可以赢得世界范围的认同与尊重,也对推动甲骨学研究意义重大。C.经过几代学者的追求、守护和探索,一批甲竹文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先后问世。D.甲骨学者承前启后,他们为甲骨文的收集整理、研究考释、保护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4 .阅读材料,你认为甲竹文要“活”起来,需要怎样做?请简要说明。(4分)5 . “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清结合材料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5分)【答案】1. C2. D3. A4. 在当今时代,要让甲骨文“活”起来,需要做到三个方面:其一,让甲骨文“冒热气”。要让甲田文为 公众知晓

10、,做好普及工作。其二,使甲骨文“接地气”。助力甲骨文进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例如用甲骨文 制作微信“表情包”,建立甲竹文文字库等。其三,为甲骨文攒人气。开展与甲竹文有关的活动,激励民 众积极参与,借以提升公众对甲竹文的认知。5. 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组成。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甲舛文是中华 民族最早的文字系统,它承担着记载民族历史的任务,并且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一直被人们使用,并影 响着邻国,形成汉字文化圈。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汉字感兴趣,中国也利用 众多方式把汉字介绍给世界,古老的文字获得了世界的关注。【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

11、能力。C项,曲解文意,“甲骨文与其他的古代文字一样”错误, 根据材料二“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不 同,甲骨文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可知,甲骨文与其他的古代文字不同,只有甲竹 文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故选Co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扩大范围,“成为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错误,根 据材料二第4段“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可知,甲骨文只是中华民族传承”文 化自信”的“源泉之一”。故选D。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较为全面地阐明了甲骨文

12、的价值,即记载了殷 商王朝的信息,可以作为论据。B项,说明的是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意义和产生的影响。C项, 侧重说明学者的研究成果,但甲卅文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先后问世并不是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主 要原因。D项,侧重的是学者在保护传承甲骨文文化中的作用。故选A.4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考虑时,要注意结合当今科技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从公众知 晓度、推广方式和民众参与度等方面来思考和归纳。由原文“近年来,甲骨文书法、甲竹文实物以及学者 的研究成果逐渐走近大众、走向世界,在普及传播中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可知,要让甲骨文“活” 起来,必须让甲骨文''冒热气&

13、quot;,要让甲竹文为公众知晓,做好普及工作;同时,要为甲竹文攒人气,开 展与甲骨文有关的活动,激励民众积极参与,借以提升公众对甲骨文的认知。由原文“'数字化甲骨文 通过基础组合、设色、故事化添加等手段,创作出各种主题的甲骨文文字画,妙趣横生,吸引了无数人; 表情包、文字库,鲜活的甲骨文文化产品,让深藏闺中'的古老文字走近大众、走向世界”可知,要让 甲竹文“活”起来,必须让甲骨文“接地气”,可以助力甲骨文进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例如用甲竹文制作 微信“表情包”,建立甲竹文文字库等。5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要正确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找到“越是中 国

14、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在材料中的位置,然后结合这个句子含义本身,联系该句所在的上下文进行分 析解读。”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仿用了贝聿铭先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文化由不 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组成。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原文“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 在历史上曾传播到东亚的许多国家,形成汉字文化圈”可知,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系统,它承担 着记载民族历史的任务,并且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一直被人们使用,并影响着邻国,形成汉字文化圈。 由原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也在枳极地把汉字 介绍给世界”可知,随着“一带一

15、路”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汉字感兴趣,中国也利用众多方式把 汉字介绍给世界,古老的文字获得了世界的关注。(二)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需要蔬菜,也需要鲜花若蝶我家楼下有一小块空地,不知何时,开出了一株深红色的鸡卷花。今天出门和回家,都要路过这块空地,每次我都留恋地多看它几眼。周围是树木荒草,只有这一株盛 开的鸡冠花,显得分外妖姨和美丽,看到它总让我精神一振。一天傍晚,我下班回家时,路过那块空地,没有看到那抹红,心里一惊,连忙在四周寻找,结果在一 堆被铲掉的荒草丛中找到了它。它被连根拔出丢在了垃圾堆里。一楼的那位阿姨,正在这块空地上翻土蒯地,想必是要开垦出一块菜地来。“阿姨,这花不

16、要了吗? ” 我拾起鸡冠花问正在干活的阿姨0“不要了,留着也没用,还占地儿,我在这儿我点蔬菜,你烧菜要是少根葱缺头蒜就下来摘呀。”阿 姨热情地回答我。我一边道谢,一边暗暗地惋惜:多美的花呀!怎么就成了无用的呢?我环顾四周,想找 个空地,把它重新栽回去,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多余的空地。心想:阿姨为什么就不能少栽两棵菜,给 这株花留点空地呢?最后我在一棵桂花树下,挖了个洞,把它的根埋了进去,希望它还能活过来。晚上我浦在床上,像被谁抽去了筋骨似的,一动也不想动了。想想这一天像机器一样地运转:早上急 急忙忙地起床,做早饭,送孩子上学,马不停蹄地赶到店里上班,应对各种顾客,你争我吵,讨价还价。 直到日落

17、西山,又赶着回家洗衣、做饭、抹灰扫尘,等孩子做好功课,忙完家务,已累得只想一头我倒在 床上O打开手机,正好看到好友珍向我诉苦:“自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就再没有握过画笔。结始生子后, 更是忙得连看画的时间都没有。整天忙忙碌碌,这样的日子每天都在重复,生活里似乎只剩下忙不完的家 务,挣不完的金钱。”是呀,想一想自己,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了?墙角的那把吉他已落满了灰尘,有多久没 有去触动它的圣弦了?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环绕世界的旅行。什么时候这些梦想都 被搅碎,抨进了柴米油盐里?突然惊悟,我已和楼下的阿姨一样,为了蔬菜去掉了鸣冠花。她认为一枝花是没用的,不能当菜,不 能充

18、饥。我不也认为文学、旅行甚至爱情都已是没用的东西了吗,我的眼睛盯着的都是有用的:工作、学 业、升职、房子、车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早已不再注意,有一片小草正在悄悄地冒芽,有一朵小花正在散发清杳。“情 怀”二字已成风花雪月的矫情。可是抓住了尘世中的利益,为什么我的心并没有感到满足呢?为什么常常感到自己活在闷罐里,透不 过气来呢?仔细想想,可能是因为我的生活里少了一抹鲜红的色彩,像楼下的那株鸡冠花,已被我从生活 的田园里拔除了。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一枝花、一场雨、一次远行,都是诗意的生活。可在每日的忙忙碌碌中,我们认为它们无用,而这些 无用的一草一木、一

19、书一曲,恰是灵魂的栖息地、心灵的平静台,是它们给沉闷的生活,送来清风花香。物质的富足可以让你的脚步抵达想去的地方,精神的追求更民让你心灵的水泽花杳萦绕。偶尔停下脚 步,将一些时间花在看似无用的小欢喜上,其实是毫不可惜的。赏花、读书、喝茶、听曲,是夹缝里的阳 光,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诗意和点缀。我翻身下床,打开书柜,抽出一本旧书,弹去灰尘,认真地翻阅起来。从今天起,给自己的生活留一 点空间,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的时间,把它留飨左竽,图飨登乐、留飨建通、留绐子工,留飨梦您,毕竟 生活里,我们需要蔬菜,也需要鲜花。(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散文开篇写到美丽

20、的“鸡冠花”,由花的命运引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又借花寓指生活中的诗意和点 缀。B.文中铲花栽菜的阿姨和作者的好友珍只知道追求物质享受而亳无精神生活可言,二者都是现实生活中极 具代表性的庸碌俗人。C. “我一边道谢,一边暗暗地惋惜”,“道谢”是因为阿姨关心“我”的物质生活,“惋惜”是因为为了 蔬菜而丢掉鸡冠花的做法。D.作者写好友珍向自己诉苦,意在表明像自己那样为了追求尘世中的利益而丢掉精神滋养的状况有其社会 普遍性。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精神一振”与“心里一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鸡冠花在作者精神生活中的重大作用。8 .文章采用“以小见大”

21、的表现手法,由“鸡冠花”一事写到物质与精神的追求,引人深思。C. “我们需要蔬菜,也需要鲜花”这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我们既需要物质财富,也需要精 神滋养。D.本文的语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即使是文中的议论性文字也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贴近心灵的 语言娓娓道来。8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什么时候这些梦想都被搅碎,拌进了柴米油盐里?精神的追求更能让你心灵的水泽花香萦绕。9 .文章结尾处画波浪线的部分一连用了 6个“留给”,请分析其艺术效果。(5分)【答案】6 . B7 . C8 .运用比拟修辞,把梦想比拟成了被搅拌机搅碎了的蔬菜,化抽象为具体,写

22、出了对失去梦想的无奈和 惋惜。或: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柴米油盐来代指世俗的生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曾经的梦想被生活琐 事磨灭的无奈与失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灵比作水泽,把精神享受比作花香,生动地写出了受到精神滋润后的美好 体验。9 .6个“留给”重复使用,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语句铿锵有力,起到强调的作用。作者畅想了各 种诗意的活动,呈现出精神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必要性(或:强调了生活中不止需要物质的富足,更需要 精神的滋养,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毫无精神生活”于文无据,“庸碌俗人”评价过于 苛

23、刻,原文第段表述“忙碌”而非“庸碌”,二者词义并不相同。此外作者对两个人物亳无贬低之意, 只是由外人触发自省。故选B。11 本题考查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C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错,通读文章,作者用与物 质生活、精神生活相关的事物蔬菜、鲜花来阐述观点,因此这句话运用的不是比喻.而是借代。故选C。12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中修辞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需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修辞,点明表达效 果。“梦想都被搅碎,拌进了柴米油盐里”,首先找准修辞手法,“梦想都被搅碎”运用比拟修辞,把 梦想比拟成了被搅拌机搅碎了的蔬菜:然后明确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效果+感情作用),化抽象为具体, 写出了

24、对失去梦想的无奈和惋惜。同时也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用柴米油盐来代指世俗的生活,用具体物 象指代抽象事物,能够把作者被现实消磨了对美好精神追求的情状写得更为生动形象。“精神的追求更 能让心灵的水泽花香萦绕”运用比喻修辞,把心灵比作水泽,把精神享受比作花香,精神能够滋润心灵, 能够陶冶出美好情操,联系后文”是夹缝里的阳光,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诗意和点缀”可知,生动形象地 展现了精神追求对人的重要性。1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留给文学、留给音乐、留给茶艺、留给舞蹈、留给手工、 留给梦想”运用反复修辞。有意让“留给”重复出现,就是为了强调。由“毕竟生活里,我们需要蔬菜, 也需要鲜花”

25、结合上下文可知,“蔬菜”指代物质生活,“鲜花”指代精神生活。而“文学” “音乐”“茶 艺”“舞蹈” “手工”“梦想”等内容则是日常生活之外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人们生命中的诗意和 点缀。由此可知,作者强调了生活中不止需要物质的富足,更需要丰富的精神的滋养,通过这种畅想,表 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评卷人 得分二、古诗文阅读(35)(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柳或字幼文,河东解人也。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0或少好学,颇涉经史。高祖受禅, 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 颍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煤请戟。或判日仆射之子更不

26、异居父之戟梨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 容处门题选内用区施塞克丕什题蚓而整伏。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婢直, 谓或日:“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或上表日:“方今天下太 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 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千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至八十,钟鸣漏尽。前任 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至尊思治,无 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上善之,干子竟免。以其

27、家贫,敕有司 为之筑宅。因日:柳或正直土,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右仆射杨素当涂显贵,百僚摄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敢送南台。素恃贵,坐或床。或从外来,见 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日:“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或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 是衔之。或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或尝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蜀王秀遗人求之。 或送之于秀,秀复喝或奴婢十口。及秀得罪,杨素奏或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配成怀远镇。行达高 阳,有诏征还。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或,将与计事。或为使所逼,初不知谅反,将入城而谅 反形已露。或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会,自称危笃。谅怒,囚之。及谅败,杨素

28、奏或心怀两端,以候事变, 迹虽不反,心实同逆,坐徙敦煌。杨素卒后,有诏征还京师,卒于道。(节选自隋书柳或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或判日/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也容外门既设/内又施/ 事竟不行/颍闻而叹伏B.或判日/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J容外门既设/内又施事 /竟不行/颍闻而叹伏C.或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J容外门既设/内又施事 /竟不行/颍闻而叹伏D.或判日/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

29、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也容外门既设/内又施/ 事竟不行/颍闻而叹伏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母忧,母亲的丧事,也称“母艰”。古时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需要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 守孝。B.申牒,“牒”是造纸术发明以前的竹书或木书,也指文书或证件,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 之一。文中指用公文向上呈报。C.上柱国,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战国时楚、赵置,位在令尹、相国之下,甚尊。唐朝时为武 官职位中的最高级。D.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而可以记事。顶脊轩志中祖母“持一 象笏至”中的“笏”与文

30、中同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残少时好学,为人所敬。柳或年少时喜欢学习,读了很多经史典籍;高祖登基后,柳或多次升迁:在 朝廷上为官员所敬畏,皇上也赞许他刚直。B.柳我忠诚耿直,切中时弊。当时刺史一职多由武官担任,大都不称职,柳建举汉光武帝的例子向皇上 进言,并陈述武官治理百姓的弊端,皇上认为他说的对。C.柳残端庄严肃,不畏强权。柳或奉命查办杨素的罪行,杨素倚仗自己声势显赫,坐在柳戏的座位上,柳 或端笏整容,使杨素匆忙地离开座位。D.柳或遭人嫉妒,屡被诬陷。柳或曾赠送治道集给蜀王,后被杨素诬陷为行贿;汉王谋反,柳或装病 被囚,事情平息后仍被杨素诬

31、陷为参与谋反。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或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2)或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14 .皇上赞美柳或“坤直”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答案】10. A11. C12. D13. (1)因为柳成的家境贪困,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而且说:“柳或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 家的珍宝。”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2)柳残靠着几案坐下,让杨素站在厅堂上,查问诉状所陈之事。杨素因此(对柳或)怀恨在心。14. 在朝廷上神情肃穆,百它敬畏。敢于直陈高官的过失,查办身份尊贵的官员。

32、【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异”修饰“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事”做“不 行”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故选A。句子翻译:柳或裁决说:“作为仆射(官职)的儿子又 没有与父亲分开居住,他父亲的戟槊已陈列在门外0位尊者有使位卑者屈服的道理,儿子有不冲撞父亲的 礼数,哪里容得下外门已经陈列戟槊,内门又要安装戟门呢! ”这件事情最终没有办成,高颍知道后很佩 服柳建的处理办法。”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C项,“唐朝时为武官职位中的最高级”说法错误,唐朝时 “上柱国”已非实职,只作为武官勋级中的最高级。故选C。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

33、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项,“柳残曾赠送治道集给蜀王,后被 杨素诬陷为行贿”理解错误。原文依据“及秀得罪,杨素奏或以内臣交通诸侯”,杨素用朝廷内臣勾结诸 侯的罪名上奏陷害柳或,而非行贿。还有根据文意,杨素是在柳建查办他时不徇私而对他怀恨在心,并非 “嫉妒”。故选D。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1)“以”,因为:“敕”,命令:“有司”,有关部门:“筑宅”,修建住宅:“柳残正直士,国之宝 也”,判断句,柳或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珍宝;“见”,表被动,被:“重”,作动词,看重。(2) “据”,靠着:“案”,桌子,几案:“立”,使动用法,使站立:“辨诘”,查问:“事状” 即“事实情

34、况”;“由是”,因此;“衔”,嫉恨,怀恨在心。14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 嘉其阵直”可知,柳或后来升迁为治书侍御史,在朝廷上神情严肃,很是被朝廷官员所惧怕,皇上嘉奖他 刚直。由此可知,柳或在朝廷上神情肃穆,百官敬畏。由原文“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於,坐或床。 或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奉敕治公之罪。'素遽F。或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 诘事状”可知,杨素曾经因为犯了小罪,被皇上命令交由御史台查办。杨素倚仗自己位高势大,就坐在柳 建的座位上。柳或从外面走进来,看见杨素如此,就在台阶下面手执笏板

35、态度严肃地对杨素说:“我奉旨 来查办你的罪行。”杨素慌忙离开座位。柳或靠着几案坐下,让杨素站在厅堂上,查问诉状所陈之事。由 此可知,柳或敢于直陈高官的过失,查办身份尊贵的官员。参考译文:柳或字幼文,是河东郡解县的人。他的父亲柳仲礼,是南朝梁的将领,打仗失败后归附北周,又回到 祖籍安了家。柳或年轻时很爱学习,阅读了许多经史典籍。高祖接受禅让登基后,他多次升迁,官至尚书 虞部侍郎,后因为母亲服丧而离职。不久,又被起用为屯田侍郎,他坚决推辞不被皇上准许。当时有制度 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大门外都可陈列戟柒。左仆射高颍的儿子高弘德被封为应国公,向主管部门申请陈 列戟巢。柳或裁决说:“作为仆射(於官职)的

36、儿子又没有与父亲分开居住,他父亲的戟梨已陈列在门外。 位尊者有使位卑者屈服的道理,儿子有不冲撞父亲的礼数,哪里容得下外门已经陈列戟槊,内门又要安装 戟门呢! ”这件事情最终没有办成,高颍知道后很佩服柳盛的处理办法。柳或后来升迂为治书侍御史,在 朝廷上神帝严肃,很是被朝廷官员所惧怕。皇上嘉奖他刚直,时抑或说:“大丈夫应当在世上树立英名, 不应只是随波逐流附和众人。”此时刺史多由武将担任,大都不称职。柳或上书道:“当今天下太平,臼 海浩替安宇,治理百姓,应该任用那些有才干的人。以前汉光武帝可算是一代明君,他出身于平民,完全 了解时局的利弊,他和二十八位将领一起披荆斩棘,平定天下,等到成功之后,却没

37、有任命他们担任具体 职务。我看到诏书上任命上柱国和千子为杞州刺史,这个人年近八十,年老力衰。先前和干子担任赵州刺 史,不懂职责,政务都由手下一班小人处理,贿赂之风公然盛行。和干子骑马射箭用兵打仗,是他所擅长 的,治理百姓掌管政务,就不是他所懂得的事了。陛下希望天下安定太平,日日夜夜都不忘记,如果认为 应该优待老人、尊重年长者,本可多赏赐他们丰厚的钱物,如果让他们去担任刺史,危害实在很大。”皇 上认为很对,和干子最终被免去了刺史职务。因为柳或的家境贫困,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而 且说:“柳馥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国家的珍宝。”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点。右仆射杨素是掌握大权的显贵人物,百官都害怕他

38、的威势,没有人敢违逆他。杨素曾经因为犯了小罪, 被皇上命令交由御史台查办o杨素倚仗自己位高势大,就坐在柳或的座位上,柳或从外面走进来,看见杨 素如此,就在台阶下面手执笏板态度严肃地对杨素说:“我奉旨来查办你的罪行。”杨素慌忙离开座位。 柳青靠着几案坐下,让杨素站在厅堂上,查问诉状所陈之事。杨素因此(对柳或)怀恨在心。此时柳青正 受到皇上的信任,所以杨素没有办法来诬陷他。柳或曾获博陵李文博所著治道集十卷,蜀王杨秀派人 向柳或,讨要。柳或就将此书送给了杨秀,杨秀义赏赐柳或奴婢十人,等到杨秀犯了罪,杨素就用朝廷内臣 勾结诸侯的罪名上奏弹劾抑或,柳馥被除去名箝降为平民,发配戍守怀远镇。柳战走到高阳时,

39、皇上下诏 召他回朝。他走到晋阳,正碰上汉王杨谅谋反,杨谅派使者火速征召柳或前去,打算和柳或谋划此事。柳 或被杨谅的使者逼迫,起初也不知道杨谅打算造反,快要进城的时候杨谅造反的迹象已经完全显露出来了。 柳青估计自己无法脱身,就假装得暴病不能进食,0称病重危险。杨谅十分恼怒,把他关了起来e等到杨 谅兵败,杨素义上奏说柳或内心游移于两者之间,耒观察形势的变化,表面上即使没有谋反,内心实际是 赞成叛乱的。柳或因此获罪被判流放敦煌。杨素死后,朝廷下诏征召柳或返回京师,他在路上去世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而小题。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白居易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

40、两家春。每因留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注)卜邻:选择做邻居。增东:出自后汉书逸民传,指隐居之地。绿杨:出自南史陆 慧晓传;“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闻有池,池上,有二株杨柳。”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直抒胸臆:,诗人与元八志趣相投,都渴望隐逸,不谋求自身的功名利禄。B.颈联直述与反问,暂时外出尚且期待良侣偕行;长期定居,又怎可不择佳邻?C.尾联由喜转悲,即使与好友为邻,可常与好友见而,自己还是难免孤独终身。D.全诗语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与他惯常“老妪能解”的诗歌风格如出一辙。16.颔联有怎样的表达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1、6分)【答案】15 . C16 .“三径”化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典故,形象地写出居所环境之清幽和友人之高雅。“绿杨” 用典突出强调居住环境树木掩映,景色优美。“好同”“宜作”用拟人手法,借景物的交相辉映描写与 友人成为邻居后相处和谐融洽的情景。诗人想象与好友比邻而居的美好画面,明月在天,杨柳依依,情 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流露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充分表达了友情的美好可贵。【解析】15 . C项,“尾联由喜转悲,即使与好友为邻,可常与好友见面,自己还是难免孤独终身”错误,尾联”可 独”的意思是“哪里只是",整联的意思是“我们成为邻居了,哪里只是我们两人总能见而,我们的子孙 也

42、能长久和睦相处,两家可以世代友好”,可知情感是喜悦的,“尾联由喜转悲”“自己还是难免孤独终 身”理解错误。故选C。16 .本题考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回答此题,应当首先理解词句,理解诗歌内容, 然后再根据“明技巧,析诗句,点意境和情感”三步答题法进行回答。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 两家春”,意思是“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 院心”;首先有用典,“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这里借指隐居的地 方;“绿杨”为贤士结邻之典:这里用这两个典故,表明与元八两人志趣相投,心性相似,他们皆为看

43、淡 功名富贵之人,都希望过上隐居的生活,主要意在赞美对方。另外还采用了虚写,颔联想象结邻后,一轮 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两人成为邻居后友好长久相处, 共赏美景,这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明月好同”和“绿杨宜作”采用拟人的手法,意境晴朗明丽,富有 诗情画意,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成为邻居后相处和谐融洽的情景的向往。(三)情景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悟已往之不谏,。实迷途其未远,”来表达自己回归田园的决 心。(2)逍遥游中用“”两句,来说明鹏在迁徙过程中的活动范围之大。(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矶,尤

44、其是“,”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 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17【答案】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 水击三千里 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篇名句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技、潦、 潭、凝。评卷人 得分三、语言表达(20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自己不易对付,因为对付自己的道理有一个模棱性。从一方面看,(),不可无人格。从另一方 面看,他不可有 心,不可执着,不可任私心成见支配。总之,他自视不宜太小,却又不宜太大,难处就在调剂安排,O自己不易对付,(),正如有力不能自举,有目不能自视。当

45、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自己我们 是当局者而不是旁观者,我他旦圆土二直二国4:凰王j丕熊陇人二我二差看世圣"委直二我二,没有透视 所必需的距离,不能取正确观照所必需的冷静的客观态度,也就要执迷,认不清自己,只任私心、成见、 虚荣、幻觉种种势力支配,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弄得完全。我们像蚕一样,o真正有自知 之明的人实在不多见。“知人则哲”,自知或许是哲以上的事。“知道你自己”这句古训所以被称为希腊 人最高智慧的结晶。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熟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妄自尊大恰到好处颠倒错乱作茧自缚B.妄自尊大恰到好处C.妄言妄听恰如其分D.妄言妄听恰如其分面目全非作茧自缚面目

46、全非自作自受颠倒错乱自作自受19 .上而文字自选自美学家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谈谦虚,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我”改成“自己”好不好?为什么?(3分)20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答案】19 . A20 .不好。语法上,用“自己”与“自囿”重复赘余。感情上,用“我”拉近了与青少年的距离,表 达了劝勉青少年的良苦用心。21 .一个人不可无自尊心因为不容易认识【解析】19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妄自尊大:狂妄地自以为了不起,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妄言妄听:说 得人随便说,听的人随便听,都不认真看待。此处指自视过

47、高,应选“妄自尊大”。恰到好处:指说话做 事正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恰如其分: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根据语境“自视不宜太小,却又不宜太大” 强调的是“恰到好处”。颠倒错乱:把本来的顺序完全搞乱,完全失去正常状态。而目全非:模样变得与 原先完全不同。形容变化极大(多含贬义)。此处强调“真实而目”失去正常状态.应选“颠倒错乱”。 作茧自缚:比喻自己使自己陷入困境。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根据语境“像蚕 一样",应选"作茧自缚"。故选A。20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从代词的指代意义看,“我”是第一人称代词,仅仅指说话者自己:“自 己”则可以指对方或

48、第三者。从语法角度讲,通常情况下,代词“我”用作句子的主语或者宾语,属于主 干部分,当然也可以作定语。而代词“自己”常作同位语。从意义角度讲,“我”特指说话人本身,自己 则不限。本题语境是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用词,用“我”这个的第一人称代词,能够拉近与 读者的距离,达到劝勉的作用°从语法看,“自囿于我的小圈子”,如果把“我”改为“自己”,那 么就与“自囿”重复赘余。所以把“我”改成“自己”不好。21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第一空,从下文的“不可无人格”推知应有“不可无”字样;从下文的''妄 自尊大心”可推知“自尊心”。第二空,根据第一段一二句,要有“因为&q

49、uot;二字:根据下文“有力不能自 举,有目不能自视”,应有类似“难以认识自己”的意思。21 .阅读下面两张图片,根据要求完成题目。(6分)注:图1下方的字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1)为图1的图片新闻拟一个标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12个字。标题:(2)简要评价图2的创意。创意:21【答案】(1)【示例】收官北斗组网全球/长空利箭网遍全球(2)【示例】北斗图标采用圆形构型,直观地象征了 “圆满”。图标中太极阴阳鱼共同蕴含了中国传 统文化,一目了然,北斗系统志在建设一个实现全球范围的定位导航系统。图标中的北斗七星,蕴含着 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司南,古代

50、辨别方向的仪器,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和北斗七星一起象征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古今结合,映刻着浓重的中国色彩和民族骄傲感。网络 化地球,喻指北斗系统将为全球网络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服务。上下的中英文文字则形象生动体现了北 斗系统开放兼容、服务全球的愿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的拟写,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要求标题中包含 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能说明问题的信息。一般来说,拟写标题,可以从时间、地点、新闻主体、事件、 原因、结果等方而把握,有时也要考虑新闻主体的特点、属性等。另外,注意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图1下 方的字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通

51、过所给的这些文字,考生可以提取以下信 思,第一,新闻主体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结果是“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收 官:再依据“全球卫星导航”与“组网卫星”,可知新闻主体的特征是“网遍全球”或“组网全球”。明 确这些信息之后,考生再结合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12个字”,作答此题。答案示例:收官北 斗,组网全球。该答案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既点明了新闻主体“北斗”,又写出了事件的结果“收官”, 还写出了新闻主体的特征“组网全球”,非常完美。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评价图标创意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考生能够清晰地掌握图标的组成内容,并对内 容代表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才能

52、对图标创意进行正确评价。图2,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圆 形,圆形内部蕴含着太极阴阳鱼图形和长柄勺状的司南图形,最上和最下分别标有中英文标识:在深蓝色 的太极阴阳鱼图形内,画有北斗七星;司南图形下而有网络化地球图案。明确图标的这些组成部分后,考 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对图2的创意进行评价。北斗图标采用圆形构型,因为古人讲究天圆地方、团团圆 圆,圆形更直观地象征了 “圆满”。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是我国文化的 瑰宝,图标中太极阴阳鱼与圆形共同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一目了然。北斗七星是自远古时起人们用来辨 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导航装置,两者结合既彰显了中国

53、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也寓意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同时还蕴含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网络化地球,喻 指北斗系统将为全球网络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服务。上下的中英文文字,说明中国北斗将持续参与国际卫 星导航事务,推进多系统兼容共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根据世界民众需求推动北斗海外应用,它象征着 我国的北斗系统开放兼容、服务全球的愿景。22 .请对下而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近日表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045亿元,全国5000多万户 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的约占92$,余下8$左右微纳

54、增值税的440万户纳税人征收率又从3$降为1$(其 中湖北省免征)。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继续加大 减税降费力度,在企业面临疫情冲击下,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税费负担,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受益最大。22【答案】关键信息:2020年上半年;我国减税降费力度大:小规模纳彳兑人受益最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本语段是困绕我国2020年上半年减税降费的问题展开的,所 以第一个信息点为2020年上半年;由“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045亿元,全国5000多万户小规模纳税 人,免征增值税的约占92%,余下映左右缴纳增值税的440万户纳税人征收率又从3%

55、降为瑶(其中湖北省 免征)”可知,我国减税降费力度大,这是第二个信息点;由“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受益最大”可知,小规模 纳税人受益最大,这是第三个信息点。然后将提炼的信息组织成简洁流畅的句子即可,注意字数要求。评卷入得分四、材料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周瑜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只有两围米,竟借了一囤米给他。周瑜十分感激,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 智肃见到孙权,提出“三分天下”的想法,受到孙权的赏识。鲁肃又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 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甫总领三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 荐鲁肃继任都督。鲁甫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与关

56、羽谈判,单刀会上,鲁甭义正辞严,蜀方无言以对,只 得割让三郡。鲁肃病逝,诸葛亮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道:“昔日鲁肃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鲁 肃真是有远见呀!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孙权、周瑜和鲁肃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 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我眼中的周瑜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要谈的是东吴大都督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一位才华横溢, 光芒四射的都督。他就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直至三

57、分天下的东吴大都督一一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公瑾。”当年东吴领袖江东小箱王一一孙策在遇刺重伤后,仍苦口婆 心地告诫其弟孙权。可见周瑜当时在东吴的崇高地位和重要性。是周瑜,成就了东吴不可撼动的三分天下 的地位。也是他,提出“中原地区动乱,以吾等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景观成败。”使吴国无后顾之 忧的发展,逐渐富强。当周瑜发现鲁肃的才华后,积极向孙权举荐,后来鲁肃为孙刘联盟的巩固,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建立 的汗马功劳。最后,在周瑜临终前,举荐死后由鲁肃代替东吴大都督之职,鲁肃果然不负众望。在当时的战乱纷争的年代,谁不知气宇轩昂,江东周郎?甚至是当初一贯轻视周瑜的东吴老将程普, 在周瑜不仅不计较,甚至周瑜几次向其几次请教,最后冰释前嫌,不得不叹口: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 不觉自醉。”可见周瑜的宽宏大量。“曲有误,周郎顾。”“若得周郎顾,时时误抚弦。”据说,周瑜哪怕醉后也能清楚地分清错了何音, 可见其琴艺精湛。“三气周瑜”不过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自己设计的虚事,不过是为了迎合匡扶汉室,匡扶正 统主题而已。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西蜀的方案,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 准备出征的路上时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