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玉)大学语文(高职版)(第二版)第三十课 柳敬亭传_第1页
(徐中玉)大学语文(高职版)(第二版)第三十课 柳敬亭传_第2页
(徐中玉)大学语文(高职版)(第二版)第三十课 柳敬亭传_第3页
(徐中玉)大学语文(高职版)(第二版)第三十课 柳敬亭传_第4页
(徐中玉)大学语文(高职版)(第二版)第三十课 柳敬亭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 案 首 页授课时间年 月 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柳敬亭传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 了解柳敬亭的生活实践与思想感情同其说书艺术的关系,从柳敬亭的艺术实践感悟其中蕴含的艺术创作理论。柳敬亭以说书久负盛名。这篇传记,主要记叙了柳敬亭的卓越技艺取得成功的原因。二、 分析作者的感情倾向,体味其亡国之恨。三、 学习文章讲究选材、层次分明等艺术特色。体会文末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渲染柳敬亭晚年说书技艺的超妙绝伦。在字里行间,又处处渗透着作为明代遗民的亡国之恨,可谓言在于此,意寄于彼,使文章立意更深一层。四、 体会柳敬亭生活于明朝覆灭的动乱时代,一生

2、经历坎坷曲折。作者辟繁就简,着重描述了他学艺的专心致志、精益求精,身为说唱艺人而在政治上亦取得成功,家破国变反而更加锻造了他的高超技艺。这样写,不仅显示了重要的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取法古人,深自揣摩,丰富阅历,体察民情,是艺术成功的真谛;而且表现出作者高人一等的选材眼光和剪裁本领。重点、难点:从柳敬亭的艺术实践感悟其中蕴含的艺术创作理论。学习文章讲究选材、层次分明等艺术特色。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教具应用:图片、幻灯片等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 柳敬亭传柳敬亭 专心致志 勤

3、学苦练 精益求精第一段,从回顾说书历史落笔,从而指出柳敬亭在说书史上的地位。第二段,介绍柳敬亭的身世,侧重写他在说书方面的成长过程。第三段,写柳敬亭入宁南幕府的情况。第四段,直接写后期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及其原因。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后记(经验、不足):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一、导入新课北方评书成熟于明代。其中柳敬亭就是一位说评书的佼佼者,他受到世人的推崇,其迥异庸流的说书风格固然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他不降异邦,不依附汉奸的品行操守。

4、清兵入关,马士英,阮士铖在南京建立傀儡政权委屈求和,他宁可埋之浮尘,决不投诸匪类,断然拒绝作阮士铖的门客,而是借说书抒发胸中的积郁和愤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柳敬亭二、讲授新课 柳敬亭传1.关于作者黄宗羲(1610-1695) 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他的

5、父亲黄尊素为万历进士,天启中为御史,是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十九岁的黄宗羲乃进京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疑系“林”字笔者按)之绪”(清史稿480卷)。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庭屡次诏征,皆辞免。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

6、、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2.黄宗羲的著述黄宗羲父尊素,为东林名士,以劾魏忠贤,被害死狱中。年十九,即入京为父讼冤。崇祯末,又与东林后裔一百四十余人,作南都防乱揭,声讨阉党余孽阮大铖。清兵南下,复集合志士,起兵抵抗。后入四明山,组织“世忠营”,结寨自固。复追随南明鲁王于海上,任左副都御史,辗转流徙,坚持抗清。事败后,毕力著述。康熙时举博学鸿儒,荐修明史,皆力辞不就。其学师事刘宗

7、周,博古通今,倡经世致用。自天文、地志、九流百家,无不精研,尤留心当代文献,长于史学。虽未赴修明史之局,而大议必咨之。其后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相继以起,浙东史学,臻于极盛,宗羲实为先导。所著明儒学案,叙述明代讲学诸儒流派分合,评论得失,多有创获。另一名著明夷待访录,抨击君主专制之流毒天下,极深刻尖锐,指斥“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易学象数论、授书随笔、律吕新义、孟子师说、深衣考、今水经、四明山志、历代甲子考、大统法辨、圜解、割圜八线解、授时法假如、回回法假如,还辑有明文海、明史案。晚年辑宋元学案、南雷文定

8、等。3.司马迁:优孟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啗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彫玉为棺,文梓为椁,梗枫豫章为题

9、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

10、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泪,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史记·滑稽列

11、传4.柳敬亭说书(张岱陶庵梦忆)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槃,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裁截干净,并不唠叨。勃夬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细微至此。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呫哔耳语,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每至夜,拭桌剪灯,素瓷静递,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不舌死也

12、。柳麻子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故其行情正等。5.柳敬亭简介柳敬亭(15871670?),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泰州。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十五岁时强悍不驯,犯法。得泰州府尹李三才为其开脱而流落在外。先后逃亡于泰兴、如皋、盱眙。因听艺人说书,也在市上依稗官小说开讲,居然能倾动市人。后渡江南下,变姓柳,改名逢春,号敬亭,因“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沈龙翔柳敬亭传)。在云间(今上海)得到莫后光的指点,书艺大进。之后,到扬州、杭州说书。崇祯七年(1634),“士大夫避寇南下,侨金陵者万家”(吴伟业柳敬亭传),柳敬亭也到南京说书。他“一

13、日说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张岱陶庵梦忆)。连侨居在南京的吴桥范司马、桐城何相国,也引柳为上客。崇祯十三年,到左良玉军中说书,常住武昌,并帮办军务。清兵入关后,替左良玉出使南京和南明王朝权臣马士英、阮大铖疏通关系,南明称他为“柳将军”。清顺治二年(1645),左良玉死,马士英、阮大铖谋捕柳敬亭。柳出逃苏州,重理旧业。以后在扬州、南京、清江浦、常熟等地说了十年书。至顺治十三年春,已六十九岁高龄,到驻在松江的苏松常镇提督马逢知处任军幕。但郁郁不得志,三年以后,离开军中。康熙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

14、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元年(1662),柳敬亭于淮南随清漕运总督蔡士英北上至北京,演出于各王府之间,和官僚政客接触频繁,有相当影响。曹贞吉珂雪词书首附录词话载:“柳生敬亭以评话闻公卿,入都时邀致接踵敬亭名由此益重。”后于康熙四年南返,经扬州至泰州。又有一说,谓柳曾两次去北京。第二年又到安徽庐州,后仍在南京说书。余怀板桥杂记记他“年已八十余矣,间遇余侨寓睡轩中,犹说秦叔宝见姑娘也”。至康熙七年,张潮编虞初新志,选吴伟业柳敬亭传时,在席间见过柳敬亭,这时柳已经八十二岁。柳敬亭说的书目,虽取之于现成的小说话本,但并不照本宣科,阎尔梅柳麻子小说行记:“科

15、头抵掌说英雄,段落不与稗官同”;张岱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记载他说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称:“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说明他在表演时,对原文有很大发挥,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他以说表细腻见长,改原作内容,从说书艺术的特点出发,有增有删。张岱说他“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增饰)截(删削)干净,并不唠叨”。在语言运用上,他不满足于平说,而是以轻重缓急制造气氛,以形象化的手法写人、状物。阎尔梅说他“始也叙事略平常,继而摇曳加低昂”。“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张岱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明朱一是听柳生敬亭词话也说他“突兀一声震云霄,明珠万斛错落摇,似断

16、忽续势缥缈,才歌转泣气萧条,檐下猝听风雨人,眼前又睹鬼神立,荡荡波涛瀚海回,林林兵甲昆阳集,座客惊闻色无主,欲为赞叹词莫吐”。他还善于在书词中补充社会生活,把自己的经历、见闻、爱憎融于书中。对此,黄宗羲柳敬亭传写道:“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滑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他在说书中形成的这些特点,一直为后世评话艺人所仿效。柳敬亭常说的书目,据有关资料的零星记载,多为长篇中的选段。所据选取之长篇,大致有水浒、隋唐、西汉。另外

17、,传说柳敬亭还留下柳下说书百篇。柳敬亭说书六十年,南达绍兴,西到武昌,北到北京,名重一时,大半生没有传徒,到晚年才收了扬州人居辅臣。他晚景凄凉,有人认为他因冻饿而死。6.作者的写作意图黄宗羲这篇传记是因为不满意吴伟业的柳敬亭传而写的,结尾处(课文已删去)曾经表明自己的写作意图,说:“偶见梅村集中张南垣、柳敬亭二传。张,言其艺而合于道;柳,言其参宁南军事,比之鲁仲连之排难解纷,此等处皆失轻重皆是倒却文章架子,余因改二传。其人本琐琐不足道,使后生知文章体式耳。”吴文是正面赞颂柳敬亭的政治活动及其才能,黄文却效法司马迁的史记笔法,在史实中渗透自己的观点和愿望,以柳敬亭说书经历来寄寓亡国之恨。所谓的“

18、使后生知文章体式”之意即在于此,我们因此可以理解黄宗羲何以一方面对柳抱有轻蔑态度,一方面却又以极大的热情来为其作传。7.解题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说书艺人,具有民族气节和“热肠侠骨”。现在流传下来的关于他的传记就有吴伟业、周容、黄宗羲三家,吴、周、黄三人都是他同时代的著名文人和学者,而黄作是在吴作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他说书的情况,一些文人诗词更描写得十分生动。如当时词人曹贞吉就曾描写他的说书是“舌下涛飞山走,似易水歌声听久”;汪懋麟也曾描写他说南明兴亡事,“令四座,欷嘘良久”。可见他说书的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8.朗读课文并翻译译文:我读了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知道两宋说书艺人

19、多达数千人。那时以后,说书艺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了。仅在近几年来人们才异口同声地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柳敬亭是杨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蛮横凶悍,触犯刑法,应判死刑,因此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说书。那时他就已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后来,他又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之后,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要熟

20、悉各地的风土人情,要像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潜心研习,以隐言和歌唱讽谏,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勤学苦练,反复思考推求。过了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赞叹地对柳敬亭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等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就算超过了一般技艺,达到神妙境界了。”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说书,声名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而且没

21、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宁南侯左良玉渡江南时,安徽提督杜宏域想结交左良玉,把柳敬亭介绍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很惋惜与柳敬亭相识太晚,便让柳敬亭参与决定重要秘密的军务。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部下文人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的,但左良玉都不满意。可是柳敬亭经常耳听、口说的,都是从僻陋里巷俗语常谈中得来的,却没有不合左良玉之意的。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当时南明朝中群臣都敬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无不积极热情,以恭敬之礼接待,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尊位上,称呼他柳将军,敬亭也心安理得。那些街市上往日本和柳敬亭很亲近的市民,在路

22、边私下对人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不久,南明朝廷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差不多花光,又像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在军队里呆的时间长,那些蛮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杀人犯法、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流离失所、悲欢离合、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所熟悉的,因此,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像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然冲出,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像狂风怒号,苦雨泣诉;有的像鸟雀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其艺术造诣大大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种种境界。9.结构层次本文篇

23、幅不长,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首段通过回顾历史,将传主定格于“说书者”,其后的描述即围绕其说书艺术的日臻高超来写;第二段介绍柳敬亭的来历及其说书艺术的成就,既揭示了深刻的文艺内涵,又为后段柳敬亭之艺的出神入化作好铺垫;第三段写柳入宁南幕府事,这在吴伟业的原传里是最重要的部分,但作者不蔓不枝,仍暗扣说书来写;最后写柳敬亭的说书达到了最高境界,使人顿生亡国之恨,同时点明了其所以如此的原因。细观全文,作者要还一个“说书者”柳敬亭的本来面目,以说书为线索,以时间为先后,以此“使后生知文章体式”。10.分析课文课文主要写柳敬亭卓越的说书技艺和取得这种技艺的原因,赞扬他为提高技艺而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精益

24、求精的精神。课文共4段,逐层简析如下:第一段,从回顾说书历史落笔,从而指出柳敬亭在说书史上的地位。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颇为兴盛的说书艺术的情况,南宋时仅汴京和临安两地说书名艺人就有数十人之多。作者在回顾这一情况之后,笔锋陡转,写道:“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及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这样,就给了柳敬亭在说书史上极高的地位,即从南宋到清初的三四百年间,像柳敬亭这样著名的说书艺人,实属不可多得。

25、因此,作者要为这位造诣高超的著名说书艺人立传,于是全文也就循着说书这条线展开了。比起一般的传记文学以“者,也”句来开头的写法,本文确是落笔不凡,富有特色了。第二段,介绍柳敬亭的身世,侧重写他在说书方面的成长过程。本段描写柳敬亭在说书技艺上的进步,脉络清晰,语言凝练简洁。自读时应抓住:“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两句细细体味。这两句话中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即成才的秘诀不但在于刻苦勤奋,而且在于深入实际、揣摩精髓,才能获得突飞猛进的长进。作者写柳敬亭成名之后,“之扬,之杭,之金陵”,“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26、”,寥寥数语,柳敬亭说书名噪一时的盛况,就跃然纸上了。第三段,写柳敬亭入宁南幕府的情况。本段着重写柳敬亭为左良玉所赏识,倾动朝野的情况。作者强调了柳敬亭入宁南幕府后的身价百倍、富贵显赫。这一际遇使柳敬亭一下子升入“天堂”,真是鸿运高照,登上了人生道路的顶峰。然而不久就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课文“自读提示”中说:“作为传记,柳的这段重要经历自然无法回避,但此段中涉及说书的情况甚少,作者写它的目的何在?细读起来,我们可以理解到:作者企图从柳的人生大转折中,寻求他说书艺术后来更加提高的原因,因而此段为后文作了铺垫,仍是暗扣说书这条线的。”阅读时,应当体味本段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提问:本文既然

27、以说书为线索贯穿全文,既然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还柳敬亭说书人的本来面目,为什么还要穿插他在宁南幕府的一段?首先,作为人物传记,应对人物的一生有全面的介绍,特别对一生中重要的事件、经历更不能避而不谈,所以为了保持完整性,必须写上此段。其次,这一段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说书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实从下文我们却不难发现柳敬亭这一段人生经历与他后来说书技艺的进一步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亲身见之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他在军中久了,阅历丰富了,这正是作者企图从柳敬亭的人生大转折中所要寻求的他后来说书艺术更高的原因。所以说此段为下文做了铺垫,仍是暗

28、扣了说书这条线索。第四段,直接写后期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及其原因。在本段中,作者强调“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是后期柳敬亭说书艺术高超的根本原因。这一分析是符合实际的、中肯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艺术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文学大家时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感,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段话移来评价柳敬亭,是很恰当的了。提问:作者改写吴作的意图是否对头?要回答得个问题,必须注意“作者说明”对吴作的批评,即为“失轻重”(失去评价、记叙的当轻当重处),“倒却文章家的架子”(缺乏识见,丢

29、了文章家的体面)。而他这篇改作,则是要“使后生知文章体式”,“体式”就是“规范”的意思。吴伟业的原作是把柳敬亭当作“乱世奇人”来写的,虽然也写了柳敬亭的说书成就,但着重写的是柳敬亭的政治才能。一共写了五件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事。一是柳以左宁南“亲信”和皖帅杜宏域“故人”的双重身份,解除了他们间因一个逃兵而产生的误会;二是左宁南不懂幕府儒生所拟“文檄”,柳用街谈俚语来投合左宁南;三是左宁南要为幼时离失的母亲向皇帝请求封诰,因不知母亲姓什么而苦恼,柳从“说书故实”中找出“天子赐姓”的老例,解决了难题;四是充当信使,帮助左宁南与南明权奸阮大铖“捐弃前嫌”,共“图国事”;五是用协调的方法为左宁南一个“爱将”请求免去死刑。这些事是否能跟“存赵却秦”,“功成不受赏”的鲁仲连一类“纵横士”相比,同学们自可判断。黄宗羲有改作,就是要还柳敬亭一个有爱国精神,有民族气节的杰出说书人的本来面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